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商务与管理沟通(原书2版)9787111696070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美]基蒂·O.洛克;[美]乔·麦基维茨;[美]珍妮·埃利斯·奥妮;[美]唐娜·S.金茨勒著 | [美]基蒂·O.洛克;[美]乔·麦基维茨;[美]珍妮·埃利斯·奥妮;[美]唐娜·S.金茨勒编 | [美]基蒂·O.洛克;[美]乔·麦基维茨;[美]珍妮·埃利斯·奥妮;[美]唐娜·S.金茨勒译 | [美]基蒂·O.洛克;[美]乔·麦基维茨;[美]珍妮·埃利斯·奥妮;[美]唐娜·S.金茨勒绘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基蒂·O.洛克;[美]乔·麦基维茨;[美]珍妮·埃利斯·奥妮;[美]唐娜·S.金茨勒著| [美]基蒂·O.洛克;[美]乔·麦基维茨;[美]珍妮·埃利斯·奥妮;[美]唐娜·S.金茨勒编| [美]基蒂·O.洛克;[美]乔·麦基维茨;[美]珍妮·埃利斯·奥妮;[美]唐娜·S.金茨勒译| [美]基蒂·O.洛克;[美]乔·麦基维茨;[美]珍妮·埃利斯·奥妮;[美]唐娜·S.金茨勒绘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2-01
    • 版次:1
    • 印次:1千册
    • 印刷时间:2022-01-01
    • 字数:733千字
    • 页数:468
    • 开本:16开
    • ISBN:9787111696070
    • 版权提供: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美]基蒂·洛克;[美]乔·麦基维茨;[美]珍妮·埃利斯·奥妮;[美]唐娜·S.金茨勒
    • 著:[美]基蒂·洛克;[美]乔·麦基维茨;[美]珍妮·埃利斯·奥妮;[美]唐娜·S.金茨勒
    • 装帧:平装
    • 印次:1千册
    • 定价:79.00
    • ISBN:9787111696070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22-01-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2-01
    • 页数:468
    • 外部编号:3132266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前言<br/>篇 撰写文案的基础<br/>章 富有成效的商务沟通 / 2<br/>学习目标 / 2<br/>开篇案例 奈飞的麻烦:招致巨大损失的沟通失误 / 2<br/>1.1 具备良好沟通能力所带来的利益 / 3<br/>1.2 “我无须动笔,因为……” / 4<br/>1.3 工作中的沟通 / 5<br/>1.4 沟通所需付出的成本 / 6<br/>1.5 沟通不良所带来的损失 / 6<br/>1.5.1 时间浪费 / 7<br/>1.5.2 精力耗损 / 7<br/>1.5.3 信誉丧失 / 7<br/>1.5.4 官司缠身 / 8<br/>1.6 有效沟通的基本判别标准 / 9<br/>1.7 遵守惯例 / 9<br/>1.8 了解并分析商务沟通情境 / 9<br/>1.9 伦理原则 / 10<br/>1.10 公司文化 / 12<br/>1.11 如何解决商务沟通中的难题 / 13<br/>1.11.1 了解情况并通过集思广益来寻求解决方案 / 13<br/>1.11.2 回答5个分析问题 / 13<br/>1.11.3 针对受众、沟通目的及沟通情境来组织信息 / 14<br/>1.11.4 公文设计应赏心悦目 / 14<br/>1.11.5 修改公文使其语气友好、行文专业、态度积极 / 15<br/>1.11.6 编辑公文使其符合英文的拼写、语法和标点规范,名称与数据应反复加以核对 / 15<br/>1.11.7 运用反馈信息以改进今后的写作 / 15<br/>本章要点 / 16<br/>习题与作业 / 16<br/>第2章 文案传递应适合受众 / 21<br/>学习目标 / 21<br/>开篇案例 为赚取免费炸鸡块而创造的Twitter转发纪录 / 21<br/>2.1 确定受众 / 22<br/>2.2 分析受众 / 22<br/>2.2.1 分析个体受众 / <br/>2.2.2 分析群体成员 / <br/>2.. 分析组织文化和话语群体 / 24<br/>. 选择针对受众的沟通渠道 / 25<br/>2.4 借受众分析使文案适应受众 / 27<br/>2.4.1 受众对文案的初始反应 / 27<br/>2.4.2 受众对文案信息的需求量 / 28<br/>2.4.3 需要克服的障碍 / 28<br/>2.4.4 需要强调的积极面 / 29<br/>2.4.5 受众对文案语言、内容及结构的期望 / 29<br/>2.4.6 受众使用文案的情况 / 30<br/>2.5 受众分析的作用 / 31<br/>2.6 有用的受众利益的特点 / 31<br/>2.6.1 适应受众的需要 / 31<br/>2.6.2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并重 / 31<br/>2.6.3 对利益进行逻辑明和细节解释 / 32<br/>2.6.4 从受众的角度来描述利益 / 33<br/>2.7 受众利益的确定与设计 / 33<br/>2.7.1 确定激励受众的因素:需求、和感受 / 33<br/>2.7.2 确定产品或公司政策符合所确定需求的客观特色 / 33<br/>2.7.3 说明这些产品或公司政策特色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 / 34<br/>2.8 受众利益的作用 / 34<br/>2.9 针对具有不同需求的多元受众的书面或口头沟通 / 35<br/>本章要点 / 35<br/>习题与作业 / 36<br/>第3章 树立良好信誉 / 39<br/>学习目标 / 39<br/>开篇案例 的客户关系 / 39<br/>3.1 换位思考 / 40<br/>3.1.1 与国际受众沟通中的文化差异 / 40<br/>3.1.2 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 / 41<br/>3.1.3 句子层面的换位思考 / 43<br/>3.2 强调积极面 / 44<br/>3.2.1 如何强调积极面 / 45<br/>3.2.2 如何核实积极面 / 48<br/>3.3 积极心理学 / 48<br/>3.4 语气、权力和礼貌 / 49<br/>3.4.1 用礼貌头衔称呼不熟识人士 / 50<br/>3.4.2 注意所用措辞的权力含义 / 50<br/>3.5 信任 / 50<br/>3.6 运用技术工具来树立良好信誉 / 50<br/>3.7 减少商务沟通中的偏见 / 51<br/>3.7.1 力避歧视语言 / 52<br/>3.7.2 力避种族歧视语言和年龄歧视语言 / 55<br/>3.7.3 关于残疾人的话题 / 55<br/>3.7.4 选用不带偏见的照片与图表 / 56<br/>本章要点 / 56<br/>习题与作业 / 57<br/>第二篇 沟通过程<br/>第4章 构思、写作与修改 / 62<br/>学习目标 / 62<br/>开篇案例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用词不当招致损失 / 62<br/>4.1 撰写者的写作方法 / 63<br/>4.2 写作过程的环节 / 64<br/>4.3 有效支配时间 / 65<br/>4.4 商务文案的构思、策划与组织 / 65<br/>4.5 写就的商务管理文案 / 66<br/>4.5.1 商务风格 / 67<br/>4.5.2 简明语言运动 / 67<br/>4.5.3 个化风格 / 68<br/>4.6 关于商务写作的真伪观点 / 69<br/>4.6.1 观点一:“写作如聊天” / 69<br/>4.6.2 观点二:“不用人称‘我’” / 69<br/>4.6.3 观点三:“不用第二人称‘你’” / 69<br/>4.6.4 观点四:“句首永不使用‘而且’或‘但是’” / 69<br/>4.6.5 观点五:“不用介词结尾” / 69<br/>4.6.6 观点六:“句子不超20字,段落不超8行” / 69<br/>4.6.7 观点七:“生僻词汇让人印象深刻” / 70<br/>4.6.8 观点八:“商务写作不用注明出处” / 70<br/>4.7 使文章浅显易懂的10种技巧 / 70<br/>4.7.1 遣词造句技巧 / 70<br/>4.7.2 句子写作及修改技巧 / 73<br/>4.7.3 段落写作及修改技巧 / 81<br/>4.8 组织偏好与文案写作风格 / 83<br/>4.9 商务文案的修改、编辑和校对 / 83<br/>4.9.1 修改什么 / 84<br/>4.9.2 编辑什么 / 84<br/>4.9.3 如何校对出拼写错误 / 85<br/>4.10 获取并运用反馈信息 / 86<br/>4.11 样板公文的运用 / 86<br/>4.12 可读标准 / 87<br/>本章要点 / 87<br/>习题与作业 / 88<br/>第5章 公文的设计 / 92<br/>学习目标 / 92<br/>开篇案例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是…… / 92<br/>5.1 公文设计的重要 / 93<br/>5.2 设计惯例 / 94<br/>5.3 公文设计的四个层次 / 94<br/>5.4 设计原则 / 95<br/>5.4.1 字体选择策略 / 95<br/>5.4.2 限制使用全大写的词汇 / 96<br/>5.4.3 空白的运用 / 97<br/>5.4.4 页边距选择策略 / 99<br/>5.4.5 需要强调内容的放置 / 99<br/>5.4.6 用网格来统一各项要素 / 99<br/>5.4.7 标题的运用 / 99<br/>5.4.8 通过适度应用一致的修饰手段来统一公文 / 100<br/>5.5 公文撰写过程中的设计 / 101<br/>5.5.1 分析修辞情景 / 101<br/>5.5.2 探讨主题 / 101<br/>5.5.3 起草文本 / 101<br/>5.5.4 选择合适的视觉材料 / 102<br/>5.5.5 形成设计图 / 103<br/>5.5.6 印刷/发布 / 103<br/>5.6 如何进行包容设计 / 104<br/>5.7 测试公文的有效 / 105<br/>5.8 资料手册的设计 / 106<br/>5.9 信息图形的设计 / 108<br/>5.9.1 确定故事情节 / 108<br/>5.9.2 选定信息的可视化陈述方法 / 108<br/>5.9.3 信息图形的整合 / 108<br/>5.10 的设计 / 110<br/>5.10.1 吸引并维持受众的注意力 / 110<br/>5.10.2 创建实用的页与航 / 111<br/>5.10.3 遵循惯例 / 112<br/>5.10.4 适应访问方式 / 112<br/>5.10.5 设计包容站 / 113<br/>5.10.6 测试的有效 / 113<br/>本章要点 / 113<br/>习题与作业 / 114<br/>第6章 跨文化沟通 / 118<br/>学习目标 / 118<br/>开篇案例 星巴克错了,麦咖啡对了 / 118<br/>6.1 文化意识 / 119<br/>6.2 跨文化能力 / 119<br/>6.3 文化灵活 / 120<br/>6.3.1 适应当地文化 / 120<br/>6.3.2 外包与离岸外包 / 121<br/>6.3.3 国际职业经历 / 121<br/>6.4 多元化在北美 / 122<br/>6.5 文化审视方法 / 1<br/>6.6 价值观、信仰与习俗 / 125<br/>6.7 全球英语 / 126<br/>6.8 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 / 128<br/>6.8.1 倾听 / 128<br/>6.8.2 肢体语言 / 129<br/>6.8.3 眼神接触 / 129<br/>6.8.4 面部表情 / 129<br/>6.8.5 手势 / 130<br/>6.8.6 个人空间 / 131<br/>6.8.7 触摸语言 / 131<br/>6.8.8 时间观 / 132<br/>6.9 面向国际受众的文案写作 / 134<br/>6.10 勤学国际商务沟通知识 / 134<br/>本章要点 / 134<br/>习题与作业 / 135<br/>第7章 团队工作与团队写作 / 140<br/>学习目标 / 140<br/>开篇案例 合作就会更强大 / 140<br/>7.1 团队沟通 / 141<br/>7.1.1 团队的基本原则 / 141<br/>7.1.2 团队的行为规范 / 142<br/>7.1.3 团队中的角色 / 143<br/>7.1.4 团队中的领导 / 143<br/>7.1.5 团队决策策略 / 144<br/>7.1.6 反馈策略 / 145<br/>7.1.7 成功学生团队的特征 / 146<br/>7.1.8 团队成员间压力和团队迷思 / 146<br/>7.2 多元化团队的工作 / 147<br/>7.3 处理 / 148<br/>7.3.1 通过积极倾听来避免 / 148<br/>7.3.2 处理步骤 / 150<br/>7.3.3 如何对待批评 / 150<br/>7.3.4 处理中的换位思考 / 151<br/>7.4 有效的会议 / 152<br/>7.5 团队中的技术工具 / 153<br/>7.6 协同式写作 / 154<br/>7.6.1 工作与公文的计划 / 154<br/>7.6.2 起草 / 155<br/>7.6.3 修改 / 155<br/>7.6.4 编辑和校对 / 155<br/>7.6.5 提高写作团队的效率 / 156<br/>本章要点 / 156<br/>习题与作业 / 157<br/>第三篇 基本商务文案 <br/>第8章 运用合适技术共享告知文案和肯定文案 / 164<br/>学习目标 / 164<br/>开篇案例 小帖子也能救人命 / 164<br/>8.1 告知文案与肯定文案的目的 / 165<br/>8.2 运用技术来共享文案的原因 / 165<br/>8.2.1 满足受众的期望 / 166<br/>8.2.2 接触更大范围的受众 / 166<br/>8.. 缩短响应时间 / 166<br/>8.2.4 扩大影响范围 / 166<br/>8.3 共享文案的常见技术平台 / 166<br/>8.3.1 电话 / 166<br/>8.3.2  / 167<br/>8.3.3 邮件 / 167<br/>8.3.4 短信 / 167<br/>8.3.5 社交媒体 / 168<br/>8.3.6 应用程序 / 169<br/>8.3.7 视频 / 169<br/>8.4 运用技术工具来树立良好信誉 / 170<br/>8.4.1 强调受众利益 / 170<br/>8.4.2 为政策变更找出利益 / 171<br/>8.4.3 为树立良好信誉制定利益 / 171<br/>8.4.4 与受众建立联系 / 172<br/>8.4.5 避免信息过载 / 173<br/>8.5 运用面对面沟通方式 / 174<br/>8.6 共享文案的特定平台的实用惯例 / 175<br/>8.6.1 电话 / 175<br/>8.6.2 邮件 / 176<br/>8.6.3 社交媒体 / 178<br/>8.7 告知文案与肯定文案的组织 / 180<br/>8.8 告知文案与肯定文案的主题句 / 182<br/>8.8.1 主题句应具体明确 / 182<br/>8.8.2 主题句应简洁明了 / 183<br/>8.8.3 主题句应与文案的类型相适应 / 183<br/>8.8.4 邮件的主题句 / 183<br/>8.9 文案中的信息管理 / 184<br/>8.9.1 转送函的组织 / 184<br/>8.9.2 摘要的组织 / 184<br/>8.10 告知文案与肯定文案的结尾 / 185<br/>8.11 案例分析:哪封邮件更好 / 186<br/>8.11.1 提出问题 / 186<br/>8.11.2 分析问题 / 186<br/>8.11.3 讨论解决方案 / 187<br/>本章要点 / 189<br/>习题与作业 / 190<br/>第9章 否定文案 / 196<br/>学习目标 / 196<br/>开篇案例 无效道歉的代价 / 196<br/>9.1 否定文案的目的 / 197<br/>9.2 否定文案的组织 / 198<br/>9.2.1 向客户通报坏消息 / 198<br/>9.2.2 向上级报告坏消息 / 198<br/>9.. 向同事和下属通报坏消息 / 200<br/>9.3 否定文案的组成部分 / 201<br/>9.3.1 主题句 / 201<br/>9.3.2 委婉语 / 201<br/>9.3.3 理由 / 202<br/>9.3.4 拒绝 / 203<br/>9.3.5 备选方案 / 203<br/>9.3.6 结尾 / 204<br/>9.4 道歉 / 204<br/>9.4.1 跨文化环境下的道歉 / 204<br/>9.4.2 通过诉讼解决来避免道歉 / 205<br/>9.5 否定文案的语气 / 206<br/>9.6 应对否定情景的备选策略 / 206<br/>9.6.1 用肯定文案描述否定情景 / 207<br/>9.6.2 用说服文案描述否定情景 / 207<br/>9.7 否定文案的种类 / 207<br/>9.7.1 索赔与投诉 / 207<br/>9.7.2 否定和拒绝信 / 208<br/>9.7.3 纪律警告和不良业绩评估报告 / 209<br/>9.7.4 解聘和开除信 / 209<br/>9.8 伦理问题与否定文案 / 210<br/>9.9 否定文案中的技术运用 / 210<br/>9.10 案例分析 / 211<br/>9.10.1 提出问题 / 211<br/>9.10.2 分析问题 / 212<br/>9.10.3 讨论解决方案 / 213<br/>本章要点 / 214<br/>习题与作业 / 215<br/>0章 说服文案 / 2<br/>学习目标 / 2<br/>开篇案例 成功的活动 / 2<br/>10.1 说服文案的目的 / 224<br/>10.2 说服情景的分析 / 224<br/>10.2.1 你想让受众做什么 / 225<br/>10.2.2 受众可能会有什么异议 / 225<br/>10.. 案例的说服力有多大 / 225<br/>10.2.4 哪种说服情景 / 226<br/>10.2.5 哪种说服组织与文化 / 227<br/>10.3 说服策略的选择 / 228<br/>10.4 威胁和惩罚比说服效果差的原因 / 229<br/>10.5 撰写直接要求式说服文案 / 229<br/>10.6 撰写问题解决式说服文案 / 0<br/>10.6.1 问题解决式说服文案的主题句 / 2<br/>10.6.2 阐述共同点 / 2<br/>10.6.3 解释解决方案 / 2<br/>10.6.4 处理异议 / <br/>10.6.5 给出受众应迅速行动的理由 / 4<br/>10.6.6 营造情感吸引力 / 5<br/>10.7 说服文案的语气 / 5<br/>10.8 说服文案的种类 / <br/>10.8.1 业绩评估报告 / <br/>10.8.2 信 / <br/>10.9 销售文案与筹资文案 / 240<br/>10.9.1 销售文案或筹资文案的组织 / 240&am;lt;br/>10.9.2 撰写销售文案和营造筹资吸引力的策略 / 243<br/>10.9.3 写作风格 / 247<br/>10.10 技术与说服 / 249<br/>10.11 面对面说服 / 250<br/>10.12 案例分析 / 250<br/>10.12.1 提出问题 / 250<br/>10.12.2 分析问题 / 250<br/>10.1. 讨论解决方案 / 251<br/>本章要点 / 253<br/>习题与作业 / 254<br/>第四篇 求职<br/>1章 制作求职材料 / 262<br/>学习目标 / 262<br/>开篇案例 为人处世当以诚信为原则 / 262<br/>11.1 寻找工作 / 263<br/>11.1.1 互联网在求职中的有效应用 / 264<br/>11.1.2 通过网络建立关系 / 265<br/>11.1.3 通过工作实习建立关系 / 265<br/>11.1.4 建立在线声誉 / 265<br/>11.1.5 谨慎运用社交 / 266<br/>11.2 雇主如何运用个人简历 / 267<br/>11.3 制作个人简历的原则 / 267<br/>11.3.1 长度 / 267<br/>11.3.2 重点 / 268<br/>11.3.3 细节 / 268<br/>11.3.4 写作风格 / 268<br/>11.3.5 关键词 / 269<br/>11.3.6 版面设计 / 270<br/>11.4 个人简历的类型 / 272<br/>11.5 个人简历的内容 / 273<br/>11.5.1 姓名和联系信息 / 273<br/>11.5.2 教育背景 / 274<br/>11.5.3 荣誉和奖励 / 275<br/>11.5.4 工作经历 / 276<br/>11.5.5 技能 / 278<br/>11.5.6 活动经历 / 279<br/>11.5.7 作品集 / 279<br/>11.6 简历制作中难题的处理 / 279<br/>11.6.1 “我没有任何工作经历” / 279<br/>11.6.2 “我的工作经历都来自家族企业” / 280<br/>11.6.3 “我想改行” / 280<br/>11.6.4 “我已经失业一段时间了” / 280<br/>11.6.5 “我临时下过岗” / 281<br/>11.6.6 “我曾被解雇过” / 281<br/>11.7 使用方式发送简历 / 281<br/>11.8 诚实问题 / 283<br/>11.9 求职信 / 284<br/>11.10 求职信与个人简历在内容方面的区别 / 284<br/>11.11 如何弄清楚雇主与职位 / 285<br/>11.12 挖掘隐就业市场 / 285<br/>11.13 求职信的内容与组织 / 286<br/>11.13.1 如何组织恳求式求职信 / 286<br/>11.13.2 如何组织试探式求职信 / 288<br/>11.13.3 恳求式求职信的首段 / 290<br/>11.13.4 试探式求职信的首段 / 290<br/>11.13.5 展示你对公司和职位的了解 / 291<br/>11.13.6 展示你与求职者的区别 / 291<br/>11.13.7 结尾段的撰写 / 292<br/>11.14 邮件求职信 / 292<br/>11.15 树立职业形象 / 294<br/>11.15.1 写作风格 / 294<br/>11.15.2 强调积极面 / 294<br/>11.15.3 换位思考 / 295<br/>11.15.4 段落长度与统一 / 296<br/>11.15.5 求职信的篇幅 / 296<br/>11.15.6 求职信的编辑与校对 / 296<br/>11.15.7 后续跟踪 / 296<br/>11.16 社交网络与个人 / 296<br/>本章要点 / 297<br/>习题与作业 / 298<br/>2章 面试、后续沟通与求职成功 / 306<br/>学习目标 / 306<br/>开篇案例 期待意外 / 306<br/>12.1 面试渠道 / 307<br/>12.1.1 校园面试 / 307<br/>12.1.2 电话面试 / 307<br/>12.1.3 视频面试 / 308<br/>12.2 面试策略 / 309<br/>1. 面试准备 / 309<br/>1..1 调研 / 309<br/>1..2 电梯演讲 / 310<br/>1.. 旅行计划 / 310<br/>1..4 面试着装 / 310<br/>1..5 专业资料 / 311<br/>1.. 面试演练 / 311<br/>12.4 面试惯例 / 311<br/>12.4.1 行为举止 / 311<br/>12.4.2 用餐礼仪 / 312<br/>12.4.3 做好笔记 / 313<br/>12.4.4 面试环节 / 313<br/>12.5 传统面试问题及回答 / 314<br/>12.6 面试的种类 / 318<br/>12.6.1 行为面试 / 318<br/>12.6.2 情景面试 / 319<br/>12.6.3 压力面试 / 319<br/>12.6.4 团队面试 / 320<br/>12.6.5 多重面试 / 321<br/>12.7 求职成功的几关 / 321<br/>12.7.1 后续电话和后续信函 / 321<br/>12.7.2 协商薪水和津贴 / 322<br/>12.7.3 决定接受哪份工作 / 3<br/>12.7.4 求职遭拒的应对 / 324<br/>12.8 职场的启程 / 324<br/>12.8.1 首份全职工作 / 324<br/>12.8.2 制定长期战略 / 325<br/>本章要点 / 325<br/>习题与作业 / 326<br/>第五篇 建议书与报告<br/>3章 创建视觉材料与资料显示 / 332<br/>学习目标 / 332<br/>开篇案例 相关就是因果吗 / 332<br/>13.1 何时使用视觉材料和资料显示 / 333<br/>13.2 创建有效视觉材料和资料显示的原则 / 334<br/>13.2.1 核实资料的可靠 / 334<br/>13.2.2 确定要讲述的内容 / 335<br/>13.. 选择与内容相适合的视觉材料或资料显示 / 336<br/>13.2.4 遵循创建规范 / 337<br/>13.2.5 约束色彩与装饰的使用 / 338<br/>13.2.6 确保内容准确并符合伦理 / 339<br/>13.2.7 应用合适的软件 / 341<br/>13.3 文本中视觉材料与资料显示的融入 / 342<br/>13.4 具体视觉材料与资料显示的创建规范 / 343<br/>13.4.1 照片 / 343<br/>13.4.2 信息图形 / 344<br/>13.4.3 绘图 / 344<br/>13.4.4  / 344<br/>13.4.5 表格 / 345<br/>13.4.6 图表和曲线图 / 346<br/>13.4.7 动态资料显示 / 348<br/>本章要点 / 349<br/>习题与作业 / 349<br/>4章 建议书的撰写 / 351<br/>学习目标 / 351<br/>开篇案例 关于解决风暴问题的项目征集 / 351<br/>14.1 建议书的定义 / 351<br/>14.2 建议书撰写中的集思广益 / 352<br/>14.2.1 建议书针对的问题 / 352<br/>14.2.2 建议书的风格 / 353<br/>14.3 建议书的组织 / 354<br/>14.3.1 课堂调研项目建议书 / 354<br/>14.3.2 企业用建议书 / 355<br/>14.4 预算和成本计划的编制 / 360<br/>14.5 各种建议书的撰写 / 360<br/>14.5.1 销售建议书 / 360<br/>14.5.2 商业计划书 / 361<br/>14.5.3 资申请书 / 362<br/>本章要点 / 363<br/>习题与作业 / 364<br/>5章 报告的撰写 / 366<br/>学习目标 / 366<br/>开篇案例 STEM教育报告发布 / 366<br/>15.1 报告的种类 / 367<br/>15.2 报告针对的问题 / 368<br/>15.3 报告撰写中的调研策略 / 369<br/>15.3.1 查找在线信息和书面资料 / 369<br/>15.3.2 评估网络资源 / 370<br/>15.3.3 分析并设计调查内容 / 371<br/>15.3.4 分析数字内容 / 375<br/>15.3.5 分析模型 / 376<br/>15.3.6 检查逻辑 / 377<br/>15.3.7 开展调查采访 / 377<br/>15.3.8 运用焦点小组 / 378<br/>15.3.9 运用在线网络 / 379<br/>15.3.10 观察顾客与用户 / 379<br/>15.3.11 运用调研技术 / 379<br/>15.4 报告用资料的选择 / 380<br/>15.5 报告中资料的组织 / 381<br/>15.5.1 组织资料的模式 / 381<br/>15.5.2 各种具体报告的模式 / 385<br/>15.6 报告的风格和标题 / 389<br/>15.7 原始资料的引用与文献标注 / 391<br/>15.8 撰写进展报告 / 392<br/>15.8.1 进展报告的用途 / 392<br/>15.8.2 时序型进展报告 / 393<br/>15.8.3 任务型进展报告 / 394<br/>15.8.4 建议型进展报告 / 394<br/>15.8.5 口头型进展报告 / 394<br/>15.9 撰写正式报告 / 396<br/>15.9.1 标题页 / 396<br/>15.9.2 转送函或转送备忘录 / 406<br/>15.9.3 内容目录 / 407<br/>15.9.4 插图列表 / 407<br/>15.9.5 摘要 / 407<br/>15.9.6 引言 / 408<br/>15.9.7 背景或历史 / 409<br/>15.9.8 正文 / 409<br/>15.9.9 结论与建议 / 409<br/>15.9.10 附录 / 409<br/>本章要点 / 410<br/>习题与作业 / 411<br/>6章 口头陈述 / 420<br/>学习目标 / 420<br/>开篇案例 机器人索菲娅:演说家和公民 / 420<br/>16.1 书面报告与口头陈述的比较 / 421<br/>16.2 陈述目的的确定 / 422<br/>16.3 陈述策略的制定 / 4<br/>16.3.1 陈述类型的选择 / 4<br/>16.3.2 使你的想法适应受众的需要 / 424<br/>16.4 陈述信息的选择 / 424<br/>16.4.1 数据资料的选择 / 425<br/>16.4.2 明材料的选择 / 425<br/>16.5 陈述信息的组织 / 426<br/>16.5.1 设计强有力的开头 / 426<br/>16.5.2 构筑陈述的主体 / 429<br/>16.5.3 设计强有力的结尾 / 430<br/>16.6 设计视觉材料 / 430<br/>16.6.1 设计PowerPoint幻灯片 / 432<br/>16.6.2 创建Prezi图像 / 434<br/>16.6.3 运用图形和表格 / 434<br/>16.6.4 有效应用技术工具 / 435<br/>16.7 有效陈述的实施 / 435<br/>16.7.1 战胜恐惧 / 436<br/>16.7.2 运用目光接触 / 436<br/>16.7.3 练就悦耳的讲话声音 / 436<br/>16.7.4 把握好站和手 / 438<br/>16.7.5 运用备注和视觉材料 / 438<br/>16.7.6 促进受众的参与 / 439<br/>16.7.7 加强练习 / 439<br/>16.8 提问的处理 / 440<br/>16.9 小组陈述 / 441<br/>本章要点 / 442<br/>习题与作业 / 443<br/>术语表 / 446<br/>译者后记 / 456<br/>附录A 英文信函与邮件的格式<br/>附录B 英文正确写作<br/>注释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