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依然如旧的月色(增订本)9787108074607三联书店
    • 作者: 茅海建|责编:冯金红著 | 茅海建|责编:冯金红编 | 茅海建|责编:冯金红译 | 茅海建|责编:冯金红绘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22-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茅海建|责编:冯金红著| 茅海建|责编:冯金红编| 茅海建|责编:冯金红译| 茅海建|责编:冯金红绘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22-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2-10-01
    • 页数:318
    • 开本:16开
    • ISBN:9787108074607
    • 版权提供: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茅海建|责编:冯金红
    • 著:茅海建|责编:冯金红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79.00
    • ISBN:9787108074607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22-10-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10-01
    • 页数:318
    • 外部编号:3170177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自序
    陈师旭麓先生忌日二十周年
    悼念黄彰健先生
    附:黄彰健先生2009年8月13日来信
    追思卫藤沈吉先生
    记朱维铮先生
    记何芳川先生
    附:记王天有先生
    “此情可待成追忆”
    ——蔡鸿生教授著《俄罗斯馆纪事》讨论课发言
    一 届“工农兵大学生”
    二 了不起的教
    三 北京图书馆的“晒蓝”复写
    四 “良史”的传统
    五 细节的分量
    六 德行惠人
    悼念章开沅先生
    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
    中美关系的起源及其影响
    一 早期中美民间关系
    二 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
    三 留美学童与排华法案
    四 对抗中的互相利用
    历史地看待历史
    ——读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11-1950》
    不同的声音
    ——读杨奎松著《中间地带的》
    一 理论的悖难
    二 毛的策略
    三 理论阐释与史实描述
    京都大学的“共同研究”
    《天朝的崩溃》的出版
    心中要有读者:经历与体会
    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一 近代中国文化的区域结构
    二 湖湘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作用与地位
    三 来自湖南的毛
    龚自珍和他的时代
    一 家世、生平与才华
    二 传统意识下的危机感
    三 社会精英与时代要求的差距
    清末帝王教科书
    ——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类《讲义》
    一 《讲义》的产生背景与收藏情况
    二 周自齐与他的《外交讲义》
    三 《讲义》展现的历史及其思想价值
    “醇亲王府档案”中的鸡零碎 一 免跪拜的上谕
    二 菜单
    三 分期付款购买《大英百科全书》
    四 两封没有来由的家信
    康有为的房师与同文馆的考卷
    一 余诚格的禀帖与房师、座师
    二 光绪九年京师同文馆年终大考考卷
    张之洞的别敬、礼物与贡品
    ——晚清上流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一 别敬及
    二 送王公大臣的礼物
    三 送外国政要和机构的礼物
    四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报效与贡品
    五 给逃亡西安慈禧太后、光绪帝的贡品及送行在军机处的礼物
    六 慈禧太后六十七岁生日贡品
    七 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贡品与庆典
    八 光绪三十年年贡及以后的贡品
    九 简短的结语
    补记一
    补记二
    直隶总督陈夔龙宣统元年(1909)炭敬册
    一 《云贵同乡京官录》的内容
    二 谁送的炭敬和谁写的《云贵同乡京官录》炭敬册?
    三 外官给哪些京官送炭敬
    四 炭敬的标准
    五 璧还的情况与缺失的人名
    六 与张之洞的比较
    七 京官贫困化与节敬的退场
    增订版后记

    茅海建,1954年出生于上海,“”时,读小学五年级,随后参加“”“学工”和“学农”;16岁去兵(时被认为是的出路);岁上大学(1977一1980,中山大史系),属届工农兵学员;26岁读硕士(1980—1982,华东师范大史系),师从陈旭麓先生;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编辑《百科全书》;1989年以少校军衔退役,到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读书仅10年,军龄却有19年。
    此后在近代史所工作10年,先后任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任北京大史学系教授;2008年,任华东师范大史系教授;现为澳门大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的课题有两项:从1980年读时起,主要研究两次战争及该时段的政治与外交,用了18年的时间,先后著《天朝的崩溃: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该项研究已经结束。
    从1998年起,主要研究,已经用了17年的时间,先后著《史事考初集》(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史事考二集》(2011)、《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2014)。该项研究尚未结束,仍在进行中。
    另著有学术随笔集《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年)。

    记朱维铮先生
    朱维铮教授刚去世不久,我的学生便立即给我发了E信;而我当时的感受很难形容,虽然早听说已经病情转重,但一直没有去看他——害怕看见他的衰病虚弱相,总觉得在脑海中永远保留下他那种意气张扬、才思锐捷的记忆,会更好一些。
    我次听到朱先生的名字,还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的日子,导师陈旭麓先生言及复旦大学中年骨干,提到了朱维铮的名字,称其才思甚锐。我后到北京,一次回上海见陈先生,他又谈起朱先生的新著《走出中世纪》,多有赞语,并称其书名可改为《轰出中世纪》。那本书初版的封面设计是当时比较流行的黑色,一种很有力量的感觉,里面的文章也让我感到了力量。然我当时的研究兴趣,是两次战争,与朱先生的学术专攻还有较远的距离,虽感受到其才学灵敏与思考深度,但竟还没有学术思想上的直接共鸣。
    1997年2月,我还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一次回上海,朋友刘申宁君提议一起去看朱先生。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在一个日本式的老房子里,各种书籍杂乱摆放着,到处都是,强烈的阳光进窗来,也只有一丝淡淡的暖意,三个人坐在很旧的沙发和小椅子上,只是他一个人在海阔天空的谈论,一副意气张扬、才思锐捷的模样。晚餐在他家附近的小餐馆,他与店主很熟,点菜时不看菜单,喝的是黄酒。他说,下午起来没多久,这一顿饭可算是早餐,也算是午餐,此后才是工作时间,由此不能喝白酒,不然又要睡去了。初次交谈有好几个小时,内容我也不太记得了,只觉得他是善谈的人,只要你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想法,然后就可以不说话,静静地听着。我当时因《天朝的崩溃》稍受小累,他也知道此事,却在长时间的谈话中,善解人意地不提此事,而多次言及他对陈先生的回忆,让我感到了温暖。他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求索真文明》,我今天能那么肯定初次见面的日子,是他在那本书上题签的日期。
    也就在此时,我的研究转向,开始阅读朱先生关于康有为、梁启超的著述,也开始注意他的言论。1998年,戊戌的一个会议在京西卧寺举行,朱先生有一个长篇的即席发言,有两点我记得很清楚:其一是已经一,但这百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到现在还搞不太清楚;其二是《康南海自编年谱》应复名为《我史》,是康有为版的《我的奋斗》。前一点我写入《史事考》的序言之中,后一点我在九年后曾当面向他提起,他却说已经不记得了。此后的几次见面都在北京的学术会议中,我因很少参加会议也很少相见,有一次他提起此事,称为何见面不多,我说“只闻燕飞过”。
    我真正认识到朱先生的才识学力,是为康有为《我史》作注之时。也算是我的运气,2006年秋天我看到了收藏于中国博物馆的康有为《我史》原稿本,突然发现朱先生对于康有为《我史》原文的责疑:关于康的家世,关于康著《公理书》或《人类公理》,关于大同思想,甚至关于阅读邸报的内容、关于光绪十五年顺天府乡试之误记等细节,竟然能从《我史》的原稿本上得到完全的明。虽说对《我史》的记载表示怀疑的学者,也有数位,但没有一个人敢像朱先生那样不加注释甚至不加说明而直截了当乃至口吐真言式地驳斥当事人自己的回忆录,真是让我敬佩。于是,我在《“康有为自写年谱手稿本”阅读报告》中极为感慨地写道:“朱维铮虽非以新史料的发现者而著称,然解读史料的能力强,许多旧史料能在他的眼中识出差异与新意来。其作《康有为在十纪》,对的平多有考订,也发现康在《我史》中多处作伪。”“……我想,朱维铮、汤志钧等人看到了这些内容,自然会心而悦,他们当年睿智的校读、考与猜测,得到了充分的明。”“……我在四天的阅读过程中,随读而多有随感。朱维铮、马忠文等人敢于作大胆怀疑,其研究似可在手稿本中得到相当大的支持,而当时他们的手中并没有确切的据。这里又牵涉到应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基本思路。康是一个之人,进入他的内心须得行之道,对于康说似应不能不信,不可全信,曲曲弯弯,长久读其文,长久思其意,方有可能识别康说而得心解。当然,所有的心解都不会是历史研究的结论,还需要进行明。”我当时在香港中文大史系访问,打电话给他,也找到了他的E地址,将我的《阅读报告》发送给他。我那时才知道,王医生当了他的理。
    2007年的初夏,我回上海省亲并私事,在复旦大学谈完事后,去了朱先生的新家。由于是一个人去,他怕我不认识,电话中再三告诉我,位于“肺科医院”之旁。还是一个下午,还是一次长谈,人已相熟,谈锋依旧,我仍是大多数的时间在当听客,然环境却是大变,厅室光亮,桌几洁净,也显得他更精神一些。我多次提到《我史》手稿本可明他智慧的判断,他只是轻轻说了一句,那也算不上什么。晚上是在他家吃的饭,喝的仍然是黄酒,做饭的是王医生,我是次见到她。由于比较熟悉了一点,我便提出什么时候可以大喝一次白酒,可按照他的工作习惯,早上三四点才睡,谁也没有办法相约在清晨来他个一醉方休。那次进门和出门时,我都看到了“肺科医院”,没有想到他的后来与这家医院会有这么大的关系。
    2008年的春天,我因家事之责任而从北京大学调回华东师范大学,正值家中不幸,不愿意出门,也不愿见客。朱先生后来听说我回到上海,便向他人指责我,说我既不报告也不去看望云云。我听到这话,自然很紧张,立即给他打电话。这一年的秋天,我第三次去拜访他。又是一个下午,又是一次长谈,喝的又是黄酒,王医生给我们包了好吃的饺子。
    2010年9月,我听说朱先生手术的消息,与张济顺书记一起去看望他。他出院未久,精神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依然那么健谈。那一次由于拜访病人,没有多谈,连黄酒也没有喝,但感觉他像是度过了难关,将来的情况自然会有好转。离开朱家后,我到附近的书店去看书,却静不下心来,又去了一家咖啡店,坐了很久……我算不上是与朱先生交往密切的人,两人直接交往的次数不多,而在我的记忆中,较长时间的谈话,也只是前三次拜访其家之时。可我是一个生淡泊的人,与人交往本来就不太多,虽说只是四次拜访,但很可能是我这些年交往多的人士——除了同门的师兄弟和近代史所、北大、华东师大的同行与领导外。我敬重他的学识与人格,我对他的一般看法,也与外间的传说有别。可举一例来说明。我有一次小心地提到,“汤志钧的做得也很不错”,从此之后,我们见面时他就不怎么再谈汤先生,尤其不谈汤先生的史研究。这是很给我面子的。而我们交谈的内容大多是那些旧日的往事,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大学和他个人的经历,这也是我兴趣去了解的内容。我很希望他能写一部回忆录,他却直截了当地说,他不会去写回忆录,就让往事过去吧。
    201年月14日,我去参加朱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听到的不是往常的哀乐,而是贝多芬的《英雄》,心也为之一动。回来之后,想了很久,想了很多,又看了许多追思他的文章。有早上,我突然想到:朱先生是一个生不逢时的人,早生二十年或晚生二十年,以他的才华,会做出极其巨大的学术贡献来,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却是朱先生的学术成长期,他恰恰就是这个时期的果实,以此来推断这一颗果实在不同时期的生长形态,很可能只不过是寄托了一种心情罢了。我们真该要认真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学术史……也因为如此,我今天在此不愿更多地去说对朱先生的学术评价,只是说说那些私人交往的琐碎小事,而他那意气张扬、才思锐捷的言谈形象,伴随那天听到的《英雄》,留在脑海之中。
    ——2012年4月22日在复旦大学朱维铮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