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俞平伯散文9787020169009人民文学
    • 作者: 俞平伯著 | 俞平伯编 | 俞平伯译 | 俞平伯绘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俞平伯著| 俞平伯编| 俞平伯译| 俞平伯绘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3-01-01
    • 页数:288
    • 开本:其他
    • ISBN:9787020169009
    • 版权提供: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俞平伯
    • 著:俞平伯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0.00
    • ISBN:9787020169009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开本:其他
    • 印刷时间:2023-01-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2-01
    • 页数:288
    • 外部编号:31674974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导读

    辑 游踪履迹

    东游杂志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陶然亭的雪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城站
    清河坊
    雪晚归船
    月下老人祠下
    山阴五日记游
    阳台山大觉寺
    夜游妙峰

    第二辑 缅怀良友

    眠月
    ——呈未曾一面的亡友白采君
    诤友(朱佩弦兄遗念)
    忆白马湖宁波旧游
    ——朱佩弦兄遗念
    槐屋诗谈
    ——朱佩弦兄逝世周年纪念
    记与佩弦之唱和诗
    哀念郑振铎同志
    忆振铎兄
    纪念何其芳先生

    第三辑 纪事感怀

    风化的伤痕等于零
    春来
    冬晚的别
    打橘子
    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
    中年
    送第三级同学
    赋得早春
    进城
    秋荔亭记
    忆清华园谷音社旧事
    无眠爱夜
    回顾与前瞻
    “五四”忆往
    ——谈《诗》杂志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

    第四辑 札记随笔

    《春在堂日记》记概
    贡献给今日的青年
    新年的梦想
    漫谈百家争鸣
    谈谈古为今用
    冬暖早春
    ——读《北游录》
    说诗不宜过细
    忙与闲

    第五辑 序与跋(一)

    《冬夜》自序
    秋蝉底辨解
    《西还》书后
    《忆》自序
    《剑鞘》序
    《燕知草》自序
    《读词偶得》缘起
    《三槐》序
    《红楼梦研究》自序
    《丙辰京师地震日记》跋语
    《槐屋幸草》自记

    第六辑 序与跋(二)

    跋《灰色马》译本
    重刊《浮生六记》序
    德译本《浮生六记》序
    《吴歌甲集》序
    以《漫画》初刊与子恺书
    重印《人间词话》序
    重刊《陶庵梦忆》跋
    《近代散文钞》跋
    《夜》序
    谷音社社约引言
    为暴春霆题其先德《林屋山民馈米图》
    《新编彝陵梦》序
    《临漪馆诗稿》序
    陈从周《书带集》序
    题孙玄常《姜白石诗集笺注》

    第七辑 独抒己见

    《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
    从王渔洋讲到杨贵妃的墓
    关于《长恨歌》的通信
    ——致周煦良
    读书的意义
    看了北方昆剧的感想
    《红霞》演得很成功
    谈华传浩新著《我演昆丑》
    略谈诗词的欣赏
    荒芜《纸壁斋集》评识
    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
    “旧时月色”
    索隐与自传说闲评

    俞平伯(1900—1990),名铭衡,字平伯,祖籍浙江德清,生于江苏苏州。是清代著名学者俞樾的曾孙。1919年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社,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新红学”研究专家。代表作品有:著作《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诗集《冬夜》《忆》《西还》等。

    俞平伯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诗人、散文家、红学家、古典诗词曲研究专家。他生于1900年1月8日,农历己亥年腊月初八,卒于1990年10月15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廿七日,在坎坷中度过了91个春秋。他是一位有着卓越学术贡献的爱国知识分子,是20世纪的著名文学家。
    俞平伯,名铭衡,字平伯,别名古槐居士。祖籍浙江德清,出生于苏州曲园乐知堂,并在曾祖父俞樾曲园身边度过了童年。他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高祖父俞鸿渐是清代举人、诗人;曾祖父俞樾是清代经学大师;父亲俞陛云是晚清探花、翰林院编修,诗词均佳。俞平伯继承家学,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又能够与时俱进,在新文学创作与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卓著。
    在俞平伯先生诞辰122周年之际,能够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编选《俞平伯散文》,深感荣幸。
    《俞平伯散文》收入作品81篇,按照内容分为:游踪履迹、缅怀良友、纪事感怀、札记随笔、序与跋(一)、序与跋(二)以及独抒己见七个部分。每部分均按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序,其中也有两个例外。其一,在“序与跋”(二)的部分,俞先生在1981年,经钱锺书先生介绍,为德国鲁尔大学教授马汉茂博士作了《德译本〈浮生六记〉序》,此文与1924年所作《重刊〈浮生六记〉序》,内容上有关联,为便于阅读,将其编排在了一起。其二,在“独抒己见”部分,选了三篇与《长恨歌》有关的文章,即1927年的《〈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1930年的《从王渔洋讲到杨贵妃的墓》以及1981年的《关于〈长恨歌〉的通信——致周煦良》,为让读者充分感受前辈学者做学问的执着与坚守,遂将三文排在了一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俞平伯先生先后结集出版了《剑鞘》(与叶圣陶合集)、《杂拌儿》《杂拌儿之二》《燕知草》《古槐梦遇》《燕郊集》等。1936年以后的散文作品因多种原因,未再结集。1997年,《俞平伯全集》十卷本出版后,我们又陆续查找、搜集到许多集外作品,本书从中选收了14篇。为便于阅读,对所收文章均注出初发表的时间与报刊、初收入自编集或《全集》的情况,通过时间的提示,可以读出历史感与时代的足音。如《贡献给今日的青年》,开篇便告诫青年们要自信,要有救国之心,要手造救国的因缘,“不存此心,不得名为中国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当得知它发表于1932年元旦时,我们便理解了作者的慷慨陈词是基于对“九一八”事变的愤慨。
    从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本书可作为俞先生一生的学谱来读。本书所收作品起于1921年,止于1987年,时间跨度66年。管中窥豹,见微知著,从中可见俞先生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概貌,对于全面了解其人、其文是十分有益的。
    1919年,作为北京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这让他一生感到光荣与自豪。争取民主、追求科学,成为他终生的奋斗目标。后来,在纪念“五四”运动30周年、40周年时,他分别撰写了《回顾与前瞻》《“五四”忆往——谈〈诗〉杂志》,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
    作为“五四”以来的新诗人、散文家,他从1918年开始,积极响应新文学运动的号召,尝试写作新诗与白话文,成为新文学运动中年的践行者。从《〈冬夜〉自序》《〈西还〉书后》《〈忆〉自序》《〈剑鞘〉序》《〈燕知草〉自序》等作品中,可见他早年从事新文学创作的情形。
    作为红学家,从《红楼梦辨》的问世,他便与红学结缘。后来的《〈红楼梦研究〉自序》,回顾了他近三十年红学研究的经历。他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治学态度,贯穿他学术研究的始终。晚年所作《“旧时月色”》《索隐与自传说闲评》,则是他对红学研究的反思,措辞严谨真诚,观点更趋理、客观。他学术思想的进步也历历在目。
    作为古典诗词曲研究专家,他学术功底深厚,研究精到。《读诗札记》《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都是他对古典诗词的研究力作。本书所选《〈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等三篇文章以及《〈读词偶得〉缘起》《略谈诗词的欣赏》《题孙玄常〈姜白石诗集笺注〉》《说诗不宜过细》等,从中可见他的研究特色与独到见解。
    他是昆曲爱好者,对昆曲的研究甚深。30年代,他在清华大学组织了谷音社,有《谷音社社约引言》《忆清华园谷音社旧事》为。1956年,受改编上演昆剧《十五贯》的启发,他发起成立了北京昆曲研习社,为传承、弘扬昆曲做出贡献。他是昆曲知音,又能身处局外去欣赏和评价昆曲作品,如《〈新编彝陵梦〉序》《看了北方昆剧的感想》《祝北方昆曲剧院建院之喜》《〈红霞〉演得很成功》《谈华传浩新著〈我演昆丑〉》等,都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
    早在1929年,他在《〈春在堂日记〉记概》中谈道:“窃观所记不外伦常日用之间,而学养情往往流露,实抵得一部长篇的传记。盖情真则语亦真,语真则虽简易而动中肯要,中肯要则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不为难矣。”此语用在他自己身上也恰到好处。何况我们阅读的是他几近一生的散文经典,从中可见他为学之勤,用力之劬,以及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从美文欣赏的角度看,19年月,他与朱自清分别写作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他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篇佳作。此后,他陆续写作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城站》《清河坊》《雪晚归船》《月下老人祠下》等许多记述游踪履迹的抒情散文,这些作品写得全是他与夫人在杭州与H君一家共同生活的往事。H君即是他的舅父兼岳父许引之先生。朱自清先生曾指出其中的奥秘,说:“他处处在写杭州,而所着眼的处处不是杭州。……这正因杭州而外,他意中还有几个人在——大半因了这几个人,杭州才觉可爱的。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徜徉其间,那才真有味;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老实说,就是风景不大好或者竟是不好的地方,只要一度有过同心人的踪迹,他们也会老那么惦记着的。”朱自清:《〈燕知草〉序》,见《燕知草》第2页,开明书店1930年6月版。俞先生依恋杭州的根源,正因为包括夫人在内的H君的一家人,“给他一种温暖浓郁的氛围气”,令他恋恋不舍,回味无穷,真情实感流淌于字里行间。
    他的散文作品中,不仅饱含浓郁的亲情,而且充满真挚的友情。在本书“缅怀良友”部分,除了诗友白采未曾谋面外,对于帮过他的、有几十年交往的诤友朱自清、畏友郑振铎、益友何芳,都心怀尊重与感激。他以真挚的感情、质朴的语言以及发自肺腑的对良友诚崇的评价,使纪念文章更亲切、感人、耐读。
    在友情中,还包括亦师亦友的师生情谊。如应嘱为林庚的新诗集《夜》、王守惠的剧本《木兰从军》和《华粹深剧作选》所作的序,为张肖虎的歌剧《松梅风雨》所写的观后记中,俞先生对这几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既有热情的称赞,又有恳切的期冀。更有趣的是他曾两次应约与清华大学同学话别,勉励青年学子终身治学。如1931年的《送第三级同学》,与1933年的《赋得早春》,均系为《清华年刊》所作。他在《送第三级同学》中说:“若把‘大学’当作一个成就学问的地方,把‘学者’当作有了学问的人看待;那么,匆匆四年就赢得方帽而归,的确是颇可悲哀的呢。幸而还好,‘大学’只是学问发端的所在,学者只是个学生,迈出校门也就是生命途中可纪念的初步耳。‘锦片前程’原不作泛泛的祝词读也。学问也罢,事功也罢,都应是终身的胜业,‘’云何哉。诸君岂可不自勉呢。”然而两篇文章的命运却不相同。《赋得早春》收入了《燕郊集》,而《送第三级同学》却被尘封了近九十年,才被北京藏书家赵国忠先生从旧刊中挖掘出来,让它重见天日。我们怎么能不偏爱它呢!
    俞平伯先生的散文创作经历了由繁缛到素朴的发展过程。他有描写的才力,感情细腻,想象力丰富。20年代,他以创作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著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开始追求自然、素朴、简洁的风格。多方面吸收古典文学的艺术营养,恰当地运用典故,也使他的散文更加精美、凝练,内涵丰富厚重,直抒胸臆中阐发出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吴小如先生评价俞先生的文章风格:“始终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年事愈高,文笔愈简古,绚烂之极,自归平淡。”吴小如:《〈俞平伯序跋集〉序言》,见《俞平伯序跋集》第3页,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6月版。
    俞平伯先生是一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深的老知识分子,他一生光明磊落,豁达大度。律身行事处处以端慎处之。他一生经历坎坷,但是,在他的文章中,没有留下抱怨的文字。他不矜才,不使气,不臧否学界同人。吴小如先生曾经谈道:“有时我去看望先生,偶然谈到某人某事,稍露进退臧否之意,先生从不轻易表态。有时似不同意我的看法,则缄默不言,甚至连面部也没有表情了。这时自己立即意识到有失言失态之处,赶紧反躬自省,不敢再说下去。我以为,这种无言之教,正是对门弟子的潜移默化和无形的训诲。”吴小如:《〈俞平伯序跋集〉序言》,见《俞平伯序跋集》第3页,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6月版。俞先生自身的修养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孙玉蓉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