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与未来9787522202402华夏出版社
    • 作者: 向晓凌著 | 向晓凌编 | 向晓凌译 | 向晓凌绘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向晓凌著| 向晓凌编| 向晓凌译| 向晓凌绘
    •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30000
    • 页数:372
    • 开本:32开
    • ISBN:9787522202402
    • 版权提供:华夏出版社
    • 作者:向晓凌
    • 著:向晓凌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78.00
    • ISBN:9787522202402
    •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05-01
    • 页数:372
    • 外部编号:31420448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我们以中冲为例,对霸权主义的历史影响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过犹太民族历史的人都知道,以色列的建立是一个难以重复的历史奇迹,一个失去民族竟然在2000 多年后复国,是靠犹太民族自己吗?当然定的。真实的原因是,它是次世界大战以来,大国所产生的意外结果,是英、德、美、苏霸权在中东兴起和衰落交替下的产物。当然也有犹太民族矢志不渝的复国梦想支撑着这个民族的不懈努力。不过,若没有前者,后者永远都只能是梦想。
    一是英国的中东政策,为犹太人的复国提供了可能。当时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全球的霸权无处不在。1914年英国与土耳其开战,随后征服了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抓住英国将要同法国、俄罗斯争夺中东霸权的有利时机,通过各种途径向英国陈述帮犹太人建国“从而赢得犹太人支持的好处”,声称在英国保护下的“一个与埃及的一翼接壤的、强大的犹太社团的存在,将对可能来自北方的任何危险形成有效的防御”。但英国人并没有答应帮犹太人建国,只是觉得利用犹太人加强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可以为英国实现控制苏伊士运河的目的服务。1917 年11 月2 日,英国发表了《贝尔福宣言》,声称:“英王陛下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为达成此目的而尽的努力。”为此,英国决定在几个世纪以来为土耳其帝国所统治的南部叙利亚成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而且事先也没有与在巴勒斯坦占人口90% 的阿拉伯人社团进行磋商,更没有提供可以保障巴勒斯坦人的利益的具体措施。“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就在英国人的一手策划下,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出现并扎下了根,这成为后来犹太人复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英国与法国和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争霸,就不会有后来的以色列。
    二是德国的反犹政策,迫使犹太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1930 年9 月,德国国社(即纳粹)纲领强调,任何犹太人都不能成为德国的成员,非日耳曼人必须离开德国,宣告要向“在我们内部和在我们外部的犹太实利主义精神”开战,这开启了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迫害的潘多拉魔盒,并于1935 年获得了德国纽伦堡法令的正式认可,导致超过四分之一的有犹太血统的人失去了公民权,他们的财产被没收、教堂被拆毁,同时禁止德国人与犹太人通婚。德国的迫害造成了20 世纪30 年代中期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1942 年1 月,希特勒发布“解决犹太人问题”指令,企图在欧洲大陆把犹太人斩尽杀绝,开始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大。据估计,这场大使近600万犹太人丧生。希特勒丧心病狂的政策使犹太人成为世界难民,造成大量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导致“犹太人的民族之家”急剧扩张,客观上为犹太人建国创造了条件。
    三是得到了美国霸权的庇护,犹太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复国机会。1938 年7 月,也许是考虑到犹太人的悲惨处境,罗斯福总统发起了一个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国际会议,共有31 个与会。会议在法国埃维昂召开,罗斯福要求各国创造条件,让犹太人移居到不受希特勒控制的,并为各国分配了接收犹太难民的指标。但由于英国(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国)反对讨论巴勒斯坦问题,会议以失败告终。英国认为,让大批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其数量之大,已远远超过它所能吸纳的程度,结果肯定会挑起一场同巴勒斯坦及所有阿拉伯人的危险。这是当时英国殖民不希望看到的,但英国人不知道的是,这样的也许正是美国人所需要的,它将有利于美国打击英国在全球的霸权和野心。与此同时,由于大量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阿拉伯和伊斯兰“为了保卫巴勒斯坦”,也于1938 年10 月在开罗举行了一次各国议会间的磋商,反对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这时,为了避免阿拉伯与德意日轴心国结成同盟,英国于1939 年— 月在伦敦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邀请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参加,希望能够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与会者分别来自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外约旦,以及欧洲和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由于巴勒斯坦代表拒绝与犹太代表会面,这次会议未能达到消除政治分歧的目的。此时的巴勒斯坦,大量的犹太难民已成为巴勒斯坦农民生存的恐惧。因为按照分治建议,需要把一部分农民赶走,才能接纳更多的犹太人,但巴勒斯坦农民宁愿战斗也不愿放弃土地。他们认为用迫害一个民族的办法来解除对另一个民族的迫害,这是文明世界在逃避责任,是没道理的。,在各方压力下,阿拉伯人作出了某种妥协,希望建立一个对犹太人作出一定保的阿拉伯,即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双民族里;但犹太人坚决反对,强烈要求建立一个犹太人自己的。这就是后来一切问题不断激化的根源所在,圆桌会议也因此宣告破裂。
    后来,英国迫于形势,于1939 年5 月单独发表了一份比较迎合阿拉伯的白书,计划在10 年的时间里,建立一个独立的双民族的巴勒斯坦国。白皮书估计,当时的犹太人已达到45万人之多,规定在5 年内多再移入7.5 万名犹太人,从而使犹太人的比例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按照该白皮书,5 年之后英国人将不再有理由,也不再有任何义务不顾阿拉伯居民的愿望,借犹太难民配额问题为进一步发展“犹太人的民族之家”提供便利。即以后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须经阿拉伯人的同意。这反过来激起了犹太人对英国强烈的敌对情绪,因为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看来,把巴勒斯坦看成一个实质上的阿拉伯,这与他们要建立一个犹太目的南辕北辙,是对犹太民族2000 多年复国梦想的终结。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不仅加剧了欧洲犹太人的苦难,也使犹太人看到了新的机会,因为英国逐渐在战争中精疲力竭,美国则以其实力成为这个新的导。这时的犹太人转而求于美国,并采取与英国相对抗的武力政策,到处发动,威胁当地的殖民。与此同时,在美国的500 多万犹太人及其“高度组织起来,的‘压力集团’的行动”配合下,于1943—1945 年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赞成制移民和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决议和宣言。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此还发表声明,指出“美国从未赞成过1939 年的白皮书”,并在其1944 年竞选总统期间表示:“我们赞同开放巴勒斯坦,制地接纳犹太移民和殖民,此政策将导致在那里建立一个自由和民主的犹太。”由此可以看出,巴、以的产生,以及由巴、以发展到阿、以,完全是美、英、德三大国政治、军事的结果,其中美国更是有意为之,对以色列的复国发挥了决定的作。
    四是美、苏两国先是联手为犹太人建国大开绿灯,后又因两极对抗局面的形成,两国分别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使中冲长期成为两个国对抗的战略前沿。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杜鲁门为了把英国人排挤出中东和巴勒斯坦,并防止犹太复国主义者倒向苏联,以及争取国内犹太人的选票支持,在对外政策上越来越倾向于支持犹太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巴、以。为了避免酿成更大的地区,1947 年5 月,美、苏两国建议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企图以和平方式使以色列复国。6 月,该委员会到达巴勒斯坦,发现该地区早已处于混乱之中,恐怖主义猖獗,各种武装组织林立。9 月,联合国特别委员会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给予犹太人更优惠地位的“多数”计划,即支持分治,巴勒斯坦被分成6 个部分,3 个部分归阿拉伯人,3 个部分归犹太人,犹太人得到这个56%(虽然他们的人口只占三分之一),阿拉伯人得到了43%,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成为国际统治下的独立飞地。二是反对犹太人建国的“少数”计划,重新回到此前英国提出的双民族方案。但这两个计划都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者开始也犹豫不决,不过很快主动接受了“多数”计划,而且力促其在联合国获得通过(需要三分之二的赞成票)。即使后来在联合国协商期间,把原本分配给他们的土地面积再削减了500 平方英里,他们也坚持同意接受该方案,目的就是尽快实现复国的梦想。而当时的杜鲁门总统也下决心要帮犹太复国主义,“据美国官方报道,美国曾对那些本来打算投反对票的施加了很大压力”。1947 年11 月27日联合国进行表决,分治以33 票对13 票通过,11 票弃权,其中苏联与美国都投了赞成票,英国对其成功的信心不大,没有投票。当分治计划真的要通过时,阿拉伯人开始后悔,要求重新考虑他们曾经反对的“少数”计划(联邦),但为时已晚。12月,阿拉伯联盟议会宣布,要用武力阻止分治,此后巴、以全面正式爆发。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战争在联合国表决的第二天就打响了,一直打到英国人离开以后(1948 年5 月5 日英国人放弃委任统治权)。阿拉伯扬言,英国一旦离开,他们的军队就开进这个。1948 年2 月,在叙利亚军官和游击队的帮下,在巴勒斯坦内部建立了一支阿拉伯解放军。同时,英国也不甘心在中东的出局,为了对抗美国的中东政策,英国继续给邻近的阿拉伯供应军火,为巴、以火上浇油。随后美国针对英国的行为,宣布全面实行军火禁运,但这时的阿拉伯军队已经发起了对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进攻。1948 年5 月14 日,以色列在战火中宣布成立,美国当即予以承认,5 月17 日苏联也承认了以色列,并在照会中称以色列是“在犹太人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合法政权”。由此可见,美、苏两国的联手是犹太民族复国梦想得以实现的力。
    以色列的建立,直接导致了次中东战争的爆发(1948年5 月15 日),以阿拉伯出兵巴勒斯坦开始,到以色列和叙利亚于1949 年7 月20 日签订停战协定为止,这场局部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14 个月。经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站稳了脚跟,不仅达到了在巴勒斯坦建国的目的,而且还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80% 的土地,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它的1.4 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增大到2.07 万平方千米,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进一步加深了阿、以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使两个民族之间的深深地扎下了根。而如何处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和整个阿拉伯民族的愤怒,就成为后来全世界面临的困境。而且可以断言,只要中东问题没有得到的决,巴、以就还会滋生出新的,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也都难获得和平安宁的生活。中冲的存在,不仅是英、美、法、俄等大国争霸中东种下的恶果,也为犹太民族的未来注入了难以预知的风险。表面上看,中东战争就如同两个人关起门来的决斗,外面的人通过围墙和窗户,为里面的人递送给养、补充装备,大国大都不直接介入战争,国际化因素看似有限。事实上,在这两个民族激烈的背后,始终是大国之间的较量,其中美国霸权是以色列得以生存重要的战略保障,并使其成为该地区的赢家。但从深层次来看,以色列将处于危险的境地,只要这里没有达成和平协议,这里积攒的血海深仇就早晚会爆发。目前,中东问题越来越复杂,已涉及许多,包括美国、伊朗、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黎巴嫩、伊拉克以及欧洲等,因这一而形成了一条对抗的阵线,一方站在以色列身后,一方站在巴勒斯坦身后;一方强势,一方弱势,但强势并不能迅速获胜,弱势也不见得很快失败。非对称的正在衍生出非对称的军事面,并因此出现了多个战场,呈现出向全球扩散的趋势。
    事实上,从“冷战”一开始,中冲就进入一个日益复杂的发展阶段。
    在美、苏争霸早期,苏联人开始意识到扮演阿拉伯保卫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能进一步加强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为此苏联开始抛弃此前支持以色列的态度,采取了与之前完全相反的立场,使美、苏两国的中东政策逐渐走向对抗。两个国全面介入阿、以,中东问题从此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解决,并使巴、以蒙上了核战争的阴影。尤其是自埃及共和国成立以后,苏联出于抵制美国等西方控制中东的战略考虑,其政策明显向埃及等阿拉伯一方倾斜。1953 年2 月,苏联在特拉维夫的大使馆遭到袭击后,迅速与以色列断交。1954 年3 月,苏联又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一项承认以色列有权在苏伊士运河航行的决议。同年,莫斯科明确表示站在阿拉伯中立主义一边,并警告阿拉伯不要被西方骗去结盟。1955 年,为了打破西方的围堵,苏联一方面打击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关系,并高举支持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和阿拉伯进步力量的旗帜,力图在中东建立起一个反对美国霸权的统一战线。巴、以逐渐成为东西方对抗的前沿,美、苏两国的政治选择开始深刻地影响中冲的发展方向。
    这就是1956 年爆发第二次中东战争的战略背景。1956 年7 月26 日,在批英国占领军从运河区撤走后,埃及总统纳塞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强烈,不甘心失去殖民主义在埃及的个阵地,于是暗中勾结以色列,企图通过战争恢复所谓的“苏伊士运河的国际控制”。而以色列此前也一直计划着要对埃及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以报复埃及在加沙地带与以军的对抗。三方经过协商,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埃及发动大规模进攻(10月29 日),并以空降部队威胁苏伊士运河,第二天即抵达运区,然后英、法借机向以色列和埃及发出通牒,要求他们撤出运河区10 英里,由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达到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只要埃及拒绝这一通牒,英、法联军就将在10 月31 日宣战,并与以军配合向埃及发动进攻。一个狼狈为奸的战争计划就此出炉。战争的初期,战场形势完全按
    照英、法、以三国的设想发展,但以色列的攻遭到了埃及军队的顽强抵抗,战场形势一度对埃及有利,但英、法参战后,战场形势发生逆转。不过,后来战局的发展完全在英、法、以三国的意料之外,首先是来自苏联的政治、军事压力,此后是美国的反应也不利于三国继续打下去。为了避免美、苏之间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美国坚决反对这场由三国蓄意挑起的战争。由于美、苏两个核大国的介入,英、法、以三国不得不停战。结果,埃及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从的结局来看,埃及实际上是这一场局部战争无可争议的胜利者,所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它在战场上所失去的东西。这场精心勾兑的侵略战争,还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比如,11 月1 日,开战后仅3天,联合国大会就召开紧急会议,以65 票对5 票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停火决议案,要求以色列军队撤退到1949 年的停战线;11月3 日晚,联合国再一次召开大会,通过了亚非一项措辞更激烈的再次要求立即停火的决议案;11 月5 日,苏联长致函安理会,建议讨论制止英、法、以侵略埃及的问题,要求英、法、以在12 小时内停火,在3 天内从埃及撤军,并提出如果英、法、以拒绝执行,联合国成员首先是美、苏有必要向埃及提供军事援和援。同日晚间,苏联部长会议布尔加宁在给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居伊·摩勒和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警告信中,以强硬的语气发出了核威胁。11月6 日,英、法两国被迫同意停战。12 月22 日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1957 年1 月中旬以军撤回到边境线,3 月8 日撤出加沙地带,至此为这场战争画下了句号。这场战争终结了英、法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中东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了政治独立。比如,1956年11 月27 日,约旦民族主义新宣布废除英约同盟条约,撤销英国在约旦的军事基地;1958 年7 月14 日,伊拉克人民推翻了亲英的费萨尔王朝,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国;1958 年9 月9 日,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在开罗成立;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当时美、苏共同乐见的结果:终结了英、法两国在中东的霸权历史。

    向晓凌,1962年出生,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研究。历任空军航空兵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团参谋长、师副参谋长,国防大学军事战略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战略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空权战略时代》《战略艺术》等。

    我们以中冲为例,对霸权主义的历史影响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过犹太民族历史的人都知道,以色列的建立是一个难以重复的历史奇迹,一个失去民族竟然在2000多年后复国,是靠犹太民族自己吗?当然定的。真实的原因是,它是次世界大战以来,大国所产生的意外结果,是英、德、美、苏霸权在中东兴起和衰落交替下的产物。当然也有犹太民族矢志不渝的复国梦想支撑着这个民族的不懈努力。不过,若没有前者,后者永远都只能是梦想。
    一是英国的中东政策,为犹太人的复国提供了可能。当时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全球的霸权无处不在。1914年英国与土耳其开战,随后征服了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抓住英国将要同法国、俄罗斯争夺中东霸权的有利时机,通过各种途径向英国陈述帮犹太人建国“从而赢得犹太人支持的好处”,声称在英国保护下的“一个与埃及的一翼接壤的、强大的犹太社团的存在,将对可能来自北方的任何危险形成有效的防御”。但英国人并没有答应帮犹太人建国,只是觉得利用犹太人加强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可以为英国实现控制苏伊士运河的目的服务。1917年11月2日,英国发表了《贝尔福宣言》,声称:“英王陛下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为达成此目的而尽的努力。”为此,英国决定在几个世纪以来为土耳其帝国所统治的南部叙利亚成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而且事先也没有与在巴勒斯坦占人口90%的阿拉伯人社团进行磋商,更没有提供可以保障巴勒斯坦人的利益的具体措施。“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就在英国人的一手策划下,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出现并扎下了根,这成为后来犹太人复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英国与法国和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争霸,就不会有后来的以色列。
    二是德国的反犹政策,迫使犹太人大规模向巴勒斯坦移民。1930年9月,德国国社(即纳粹)纲领强调,任何犹太人都不能成为德国的成员,非日耳曼人必须离开德国,宣告要向“在我们内部和在我们外部的犹太实利主义精神”开战,这开启了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迫害的潘多拉魔盒,并于1935年获得了德国纽伦堡法令的正式认可,导致超过四分之一的有犹太血统的人失去了公民权,他们的财产被没收、教堂被拆毁,同时禁止德国人与犹太人通婚。德国的迫害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1942年1月,希特勒发布“解决犹太人问题”指令,企图在欧洲大陆把犹太人斩尽杀绝,开始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大。据估计,这场大使近600万犹太人丧生。希特勒丧心病狂的政策使犹太人成为世界难民,造成大量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导致“犹太人的民族之家”急剧扩张,客观上为犹太人建国创造了条件。
    三是得到了美国霸权的庇护,犹太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复国机会。1938年7月,也许是考虑到犹太人的悲惨处境,罗斯福总统发起了一个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国际会议,共有31个与会。会议在法国埃维昂召开,罗斯福要求各国创造条件,让犹太人移居到不受希特勒控制的,并为各国分配了接收犹太难民的指标。但由于英国(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国)反对讨论巴勒斯坦问题,会议以失败告终。英国认为,让大批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其数量之大,已远远超过它所能吸纳的程度,结果肯定会挑起一场同巴勒斯坦及所有阿拉伯人的危险。这是当时英国殖民不希望看到的,但英国人不知道的是,这样的也许正是美国人所需要的,它将有利于美国打击英国在全球的霸权和野心。与此同时,由于大量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阿拉伯和伊斯兰“为了保卫巴勒斯坦”,也于1938年10月在开罗举行了一次各国议会间的磋商,反对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这时,为了避免阿拉伯与德意日轴心国结成同盟,英国于1939年—月在伦敦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邀请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参加,希望能够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与会者分别来自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外约旦,以及欧洲和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由于巴勒斯坦代表拒绝与犹太代表会面,这次会议未能达到消除政治分歧的目的。此时的巴勒斯坦,大量的犹太难民已成为巴勒斯坦农民生存的恐惧。因为按照分治建议,需要把一部分农民赶走,才能接纳更多的犹太人,但巴勒斯坦农民宁愿战斗也不愿放弃土地。他们认为用迫害一个民族的办法来解除对另一个民族的迫害,这是文明世界在逃避责任,是没道理的。,在各方压力下,阿拉伯人作出了某种妥协,希望建立一个对犹太人作出一定保的阿拉伯,即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双民族里;但犹太人坚决反对,强烈要求建立一个犹太人自己的。这就是后来一切问题不断激化的根源所在,圆桌会议也因此宣告破裂。
    后来,英国迫于形势,于1939年5月单独发表了一份比较迎合阿拉伯的白书,计划在10年的时间里,建立一个独立的双民族的巴勒斯坦国。白皮书估计,当时的犹太人已达到45万人之多,规定在5年内多再移入7.5万名犹太人,从而使犹太人的比例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按照该白皮书,5年之后英国人将不再有理由,也不再有任何义务不顾阿拉伯居民的愿望,借犹太难民配额问题为进一步发展“犹太人的民族之家”提供便利。即以后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须经阿拉伯人的同意。这反过来激起了犹太人对英国强烈的敌对情绪,因为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看来,把巴勒斯坦看成一个实质上的阿拉伯,这与他们要建立一个犹太目的南辕北辙,是对犹太民族2000多年复国梦想的终结。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不仅加剧了欧洲犹太人的苦难,也使犹太人看到了新的机会,因为英国逐渐在战争中精疲力竭,美国则以其实力成为这个新的导。这时的犹太人转而求于美国,并采取与英国相对抗的武力政策,到处发动,威胁当地的殖民。与此同时,在美国的500多万犹太人及其“高度组织起来,的‘压力集团’的行动”配合下,于1943—1945年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赞成制移民和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决议和宣言。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此还发表声明,指出“美国从未赞成过1939年的白皮书”,并在其1944年竞选总统期间表示:“我们赞同开放巴勒斯坦,制地接纳犹太移民和殖民,此政策将导致在那里建立一个自由和民主的犹太。”由此可以看出,巴、以的产生,以及由巴、以发展到阿、以,完全是美、英、德三大国政治、军事的结果,其中美国更是有意为之,对以色列的复国发挥了决定的作。
    四是美、苏两国先是联手为犹太人建国大开绿灯,后又因两极对抗局面的形成,两国分别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使中冲长期成为两个国对抗的战略前沿。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杜鲁门为了把英国人排挤出中东和巴勒斯坦,并防止犹太复国主义者倒向苏联,以及争取国内犹太人的选票支持,在对外政策上越来越倾向于支持犹太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巴、以。为了避免酿成更大的地区,1947年5月,美、苏两国建议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企图以和平方式使以色列复国。6月,该委员会到达巴勒斯坦,发现该地区早已处于混乱之中,恐怖主义猖獗,各种武装组织林立。9月,联合国特别委员会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给予犹太人更优惠地位的“多数”计划,即支持分治,巴勒斯坦被分成6个部分,3个部分归阿拉伯人,3个部分归犹太人,犹太人得到这个56%(虽然他们的人口只占三分之一),阿拉伯人得到了43%,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成为国际统治下的独立飞地。二是反对犹太人建国的“少数”计划,重新回到此前英国提出的双民族方案。但这两个计划都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者开始也犹豫不决,不过很快主动接受了“多数”计划,而且力促其在联合国获得通过(需要三分之二的赞成票)。即使后来在联合国协商期间,把原本分配给他们的土地面积再削减了500平方英里,他们也坚持同意接受该方案,目的就是尽快实现复国的梦想。而当时的杜鲁门总统也下决心要帮犹太复国主义,“据美国官方报道,美国曾对那些本来打算投反对票的施加了很大压力”。1947年11月27日联合国进行表决,分治以33票对13票通过,11票弃权,其中苏联与美国都投了赞成票,英国对其成功的信心不大,没有投票。当分治计划真的要通过时,阿拉伯人开始后悔,要求重新考虑他们曾经反对的“少数”计划(联邦),但为时已晚。12月,阿拉伯联盟议会宣布,要用武力阻止分治,此后巴、以全面正式爆发。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战争在联合国表决的第二天就打响了,一直打到英国人离开以后(1948年5月5日英国人放弃委任统治权)。阿拉伯扬言,英国一旦离开,他们的军队就开进这个。1948年2月,在叙利亚军官和游击队的帮下,在巴勒斯坦内部建立了一支阿拉伯解放军。同时,英国也不甘心在中东的出局,为了对抗美国的中东政策,英国继续给邻近的阿拉伯供应军火,为巴、以火上浇油。随后美国针对英国的行为,宣布全面实行军火禁运,但这时的阿拉伯军队已经发起了对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进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在战火中宣布成立,美国当即予以承认,5月17日苏联也承认了以色列,并在照会中称以色列是“在犹太人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合法政权”。由此可见,美、苏两国的联手是犹太民族复国梦想得以实现的力。
    以色列的建立,直接导致了次中东战争的爆发(1948年5月15日),以阿拉伯出兵巴勒斯坦开始,到以色列和叙利亚于1949年7月20日签订停战协定为止,这场局部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14个月。经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站稳了脚跟,不仅达到了在巴勒斯坦建国的目的,而且还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80%的土地,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它的1.4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增大到2.07万平方千米,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进一步加深了阿、以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使两个民族之间的深深地扎下了根。而如何处理大量的巴勒斯坦难民和整个阿拉伯民族的愤怒,就成为后来全世界面临的困境。而且可以断言,只要中东问题没有得到的决,巴、以就还会滋生出新的,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也都难获得和平安宁的生活。中冲的存在,不仅是英、美、法、俄等大国争霸中东种下的恶果,也为犹太民族的未来注入了难以预知的风险。表面上看,中东战争就如同两个人关起门来的决斗,外面的人通过围墙和窗户,为里面的人递送给养、补充装备,大国大都不直接介入战争,国际化因素看似有限。事实上,在这两个民族激烈的背后,始终是大国之间的较量,其中美国霸权是以色列得以生存重要的战略保障,并使其成为该地区的赢家。但从深层次来看,以色列将处于危险的境地,只要这里没有达成和平协议,这里积攒的血海深仇就早晚会爆发。目前,中东问题越来越复杂,已涉及许多,包括美国、伊朗、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黎巴嫩、伊拉克以及欧洲等,因这一而形成了一条对抗的阵线,一方站在以色列身后,一方站在巴勒斯坦身后;一方强势,一方弱势,但强势并不能迅速获胜,弱势也不见得很快失败。非对称的正在衍生出非对称的军事面,并因此出现了多个战场,呈现出向全球扩散的趋势。
    事实上,从“冷战”一开始,中冲就进入一个日益复杂的发展阶段。
    在美、苏争霸早期,苏联人开始意识到扮演阿拉伯保卫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能进一步加强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为此苏联开始抛弃此前支持以色列的态度,采取了与之前完全相反的立场,使美、苏两国的中东政策逐渐走向对抗。两个国全面介入阿、以,中东问题从此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解决,并使巴、以蒙上了核战争的阴影。尤其是自埃及共和国成立以后,苏联出于抵制美国等西方控制中东的战略考虑,其政策明显向埃及等阿拉伯一方倾斜。1953年2月,苏联在特拉维夫的大使馆遭到袭击后,迅速与以色列断交。1954年3月,苏联又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一项承认以色列有权在苏伊士运河航行的决议。同年,莫斯科明确表示站在阿拉伯中立主义一边,并警告阿拉伯不要被西方骗去结盟。1955年,为了打破西方的围堵,苏联一方面打击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与阿拉伯关系,并高举支持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和阿拉伯进步力量的旗帜,力图在中东建立起一个反对美国霸权的统一战线。巴、以逐渐成为东西方对抗的前沿,美、苏两国的政治选择开始深刻地影响中冲的发展方向。
    这就是1956年爆发第二次中东战争的战略背景。1956年7月26日,在批英国占领军从运河区撤走后,埃及总统纳塞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强烈,不甘心失去殖民主义在埃及的个阵地,于是暗中勾结以色列,企图通过战争恢复所谓的“苏伊士运河的国际控制”。而以色列此前也一直计划着要对埃及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以报复埃及在加沙地带与以军的对抗。三方经过协商,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埃及发动大规模进攻(10月29日),并以空降部队威胁苏伊士运河,第二天即抵达运区,然后英、法借机向以色列和埃及发出通牒,要求他们撤出运河区10英里,由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达到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只要埃及拒绝这一通牒,英、法联军就将在10月31日宣战,并与以军配合向埃及发动进攻。一个狼狈为奸的战争计划就此出炉。战争的初期,战场形势完全按照英、法、以三国的设想发展,但以色列的攻遭到了埃及军队的顽强抵抗,战场形势一度对埃及有利,但英、法参战后,战场形势发生逆转。不过,后来战局的发展完全在英、法、以三国的意料之外,首先是来自苏联的政治、军事压力,此后是美国的反应也不利于三国继续打下去。为了避免美、苏之间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美国坚决反对这场由三国蓄意挑起的战争。由于美、苏两个核大国的介入,英、法、以三国不得不停战。结果,埃及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从的结局来看,埃及实际上是这一场局部战争无可争议的胜利者,所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它在战场上所失去的东西。这场精心勾兑的侵略战争,还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比如,11月1日,开战后仅3天,联合国大会就召开紧急会议,以65票对5票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停火决议案,要求以色列军队撤退到1949年的停战线;11月3日晚,联合国再一次召开大会,通过了亚非一项措辞更激烈的再次要求立即停火的决议案;11月5日,苏联长致函安理会,建议讨论制止英、法、以侵略埃及的问题,要求英、法、以在12小时内停火,在3天内从埃及撤军,并提出如果英、法、以拒绝执行,联合国成员首先是美、苏有必要向埃及提供军事援和援。同日晚间,苏联部长会议布尔加宁在给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居伊·摩勒和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警告信中,以强硬的语气发出了核威胁。11月6日,英、法两国被迫同意停战。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1957年1月中旬以军撤回到边境线,3月8日撤出加沙地带,至此为这场战争画下了句号。这场战争终结了英、法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中东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了政治独立。比如,1956年11月27日,约旦民族主义新宣布废除英约同盟条约,撤销英国在约旦的军事基地;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人民推翻了亲英的费萨尔王朝,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国;1958年9月9日,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在开罗成立;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当时美、苏共同乐见的结果:终结了英、法两国在中东的霸权历史。

    1.近年来,中美贸易战的剧烈摩擦、新冠疫情的优选蔓延、俄乌引发的优选动荡一再成为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注脚,它们无一不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广泛、渗透与复杂。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们亟需对人类社会的与和平问题作出新思考。2.伴随了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作为阶级社会人类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翼,是理解人类社会日益纷繁复杂的演变过程的枢纽。《与未来》通过纵向梳理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和横向剖析人类社会的类型与结构,为我们澄清当下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迷雾提供了科学路径。3.国防大学中将副校长肖天亮、国防大学安全学院少将院长郭若冰联袂。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