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全新正版千古诗心一趣通9787020166534人民文学出版社
¥ ×1
上编 先秦至唐
伊人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蒹葭
谗人罔极
诗经·小雅青蝇
长相思
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
英雄中的诗人
曹操龟虽寿
出污泥而不染
……
中编 宋金元代
与邻为善
杨玢批子弟理旧居状
换位思考
杨亿咏傀儡
正气歌
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自由颂
……
下编 明清及近代
有用与无用
刘基春蚕
鹦鹉能言的下场
方孝孺鹦鹉
纸上桃源
沈周桃源图
虚舟无心
湛若水朴水渔舟
自尊无畏
王守仁泛海
……
后记
王充闾,作家、学者。1935年出生于辽宁盘山。著有散文、诗词和学术著作《春宽梦窄》《龙墩上的悖论》《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逍遥游——庄子传》《国粹:人文传承书》《文脉:我们的心灵史》《诗外文章》等七十余种;有《充闾文集》二十卷。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17年度中国好书”奖。作品译成英文、阿拉伯文。
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选辑了西周初到春秋末五多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风》多为民间歌谣,本诗选自《秦风》。
诗中当红主角乃是“伊人”,即意中所指之人;而“宛在”二字,尤饶韵致,点明伊人的在场,渲染出诗意盎然的凄清景象、痴迷心象、模糊意象,营造一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朦胧意境。
同人生一样,诗文也有境与遇之分。《蒹葭》写的是境,而不是遇。“心之所游履攀援者,故称为境。”(学经典语)这里所说的境,或曰意境,指的是诗人意念中的景象与情境。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而意则是情与理的统一。在《蒹葭》之类抒情作品中,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情景交融、相互感应,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蒹葭》写的是实人实景,却又朦胧缥缈、扑朔迷离,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可说是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实际、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范本。“意境空旷,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诗在《国风》为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晚清陈继揆语)说到缥缈,首先会想到本诗的主旨。历来对此,歧见纷呈,莫衷一是,就连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都说:“不知其何所指也。”今人多主“追慕意中人”之说;但过去有的说是为“朋友相念而作”,有的说是访贤不遇诗,有人解读为托思美怀人、寄寓理想之不能实现,有的说是隐士“明志之作”,旧说还有:“《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诗中的主人公,飘忽的行踪、痴迷的心境、离奇的幻觉,忽而“溯洄”,忽而“溯游”,往复辗转,闪烁不定,同样令人生发出虚幻莫测的感觉。而那个只在意念中、始终不露面的“伊人”,更是恍兮惚兮,除了“在水一方”,任何情况,诸如、年龄、身份、地位、外貌、心理、情感、癖好等等,统统略去。彼何人斯?是美女?是靓男?是恋人?是挚友?是贤臣?是君子?是隐士?是遗民?谁也弄不清楚。
诚然,伊人宛在水中央,既不邈远,也不神秘,不像《庄子》笔下的“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高踞于渺茫、虚幻的“藐姑之山”。绝妙之处在于,诗人“着手成春”,经过一番随意的“点化”,这现实中的普通人物、常见情景,便升华为艺术中的一种意象、一个范式、一重境界。无形无影、无迹无踪的“伊人”,成为世间万千客体形象的一个理想的化身;而“在水一方”,则幻化为一处意蕴丰盈的供人想象、耐人咀嚼、引人遐思的艺术空间,只要一提起、一想到它,便会感到温馨而神驰意往。
这种言近旨远、超乎象外、能指大于所指的艺术现象,充分地体现了《蒹葭》的又一至美特征——与朦胧之美紧相关联的含蓄之美。
一般认为,含蓄应该包括如下意蕴: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予人以思考的余地;蕴蓄深厚,却不露形迹,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简驭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如果使之具象化,不妨借用《沧浪诗话》中的“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概之。对照《蒹葭》一诗,应该说是般般俱在,丝丝入扣——诗中并未描写主人公思慕意中人的心理活动,也没有调遣“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类的用语,只写他“溯洄”、“溯游”的行动,略过了直接的意向表达,但是,那种如痴如醉的苦苦追求情态,却隐约跳荡于字里行间。
依赖于含蓄的功力,使“伊人”及“在水一方”两种意象,引人思慕无穷,永怀遐想。清代画家戴熙有“画令人惊,不若令人喜;令人喜,不若令人思”之说,道理在于,惊、喜都是感情外溢,有时而尽的,而思则是此意绵绵,可望持久。
“伊人”的归宿,更是含蓄蕴藉,有余不尽,只以“宛在”二字了之——实际是“了犹未了”,留下一串可以玩味于无穷的悬念,付诸余生梦想。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的显现通过它本身而指引到它本身之外。”这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考究,就上升为哲理了。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蒹葭》所体现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企慕之情境”。它“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亦即海涅所创造的“取象于隔深渊而睹奇卉,闻远香,爱不能即”的浪漫主义的美学情境。
就此,当代学者陈子谦在《钱学论》中做了阐释:“企慕情境,就是这一样心境:它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不能到达的境界”;“在我国,早揭示这一境界的是《诗经·蒹葭》”,“‘在水一方’,即是一种茫茫苍苍的飘缈之感,寻寻觅觅的向往之情……‘从之’而不能得之,望之而不能近之,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犹如水中观月,镜里看花,可望不可求”。
我们读古诗,不要说“静里玄机”砉然勘破,心神顿时为之一快;即便是寻觅到一个崭新的视角,发掘出三两个有趣的问题,开启了意义的多种可能,那种被激活、被照亮、被提升的感觉,也都是一种切理餍心的美的享受。《千古诗心一趣通》带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些美妙的阅读感觉和启迪。
我们读古诗,不要说“静里玄机”砉然勘破,心神顿时为之一快;即便是寻觅到一个崭新的视角,发掘出三两个有趣的问题,开启了意义的多种可能,那种被激活、被照亮、被提升的感觉,也都是一种切理餍心的美的享受。《千古诗心一趣通》带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些美妙的阅读感觉和启迪。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