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形式的起源9787572213038浙江教育出版社
    •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威廉斯著 | 美]克里斯托弗?威廉斯编 | 美]克里斯托弗?威廉斯译 | 美]克里斯托弗?威廉斯绘
    •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威廉斯著| 美]克里斯托弗?威廉斯编| 美]克里斯托弗?威廉斯译| 美]克里斯托弗?威廉斯绘
    •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5-01
    • 开本:16开
    • ISBN:9787572213038
    • 版权提供:浙江教育出版社
    •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威廉斯
    • 著:美]克里斯托弗?威廉斯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90.00
    • ISBN:9787572213038
    •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5-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1107897
    • 版次:暂无
    • 成品尺寸:暂无

    新版序言 1
    前 言 3
    章 形态和物质 1
    第二章 支撑与连接:结构的组成要素 25
    第三章 尺 寸 51
    第四章 功能对形态的影响 71
    第五章 代代相传:来自过去的影响 87
    第六章 生态表现型效应:环境对形态的影响 105
    第七章 目的论:世界共同体 119
    第八章 巧合与无规律 139
    注 释 147
    出版后记 157


    著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威廉斯(Christopher Williams),德国海德堡大学设计理论博士,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克利夫兰艺术学院、康奈尔大学、南加州建筑学院以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高校教授设计和建筑。他的本书是1974年出版的《必需品的工匠》(Craftsmen of Necessity),除此之外,也发表了多篇设计理相关章。目前,他住在加州的大苏尔,从事建筑设计和写作。

    译者简介

    王业瑾,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学硕士。

    章?形态和物质州际公路上有一辆飞驰的汽车,它的发动机嗡嗡作响,里面的气态化合物、混合物、分子和单原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级联反应之后,将一个氢原子从冒泡的充电电池里喷了出来。这个氢原子随着一阵风飘进了路旁的村庄。距离它上一次享受自由之身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这两年它都在汽车电池里度过,此时才又从电池里的盐酸化合物中挣脱了出来。这辆汽车疾驰而去,消失在公路的尽头,它卷起的风把氢原子高高地抛向草场上空。氢原子随后又向西飘游了20英尺,就在这时,有两个原子同时朝它飞来,它们转瞬之间就合成了一个分子。就这样,这个氢原子的自由状态转瞬即逝,与它结合的是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这个新的组合就是一个水分子。在傍晚的热流里,这个全新的分子晃晃悠悠地升上了天空。
    时值旱季,空气中仅有少量水分子。虽然各水分子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还是在上升的气流中不断跳动着,只要互相接近到一定程度,就会立刻结合在一起。分子们互相结合,形成了肉眼可见的水滴,在一片苜蓿地上空1000英尺的高度上静静地飘浮。太阳落山以后,温度下降,水汽凝聚在一起,水滴变得越来越大,当它大到无法继续在空中漂浮的时候,就落了下来。
    第二天清晨,一滴露珠停留在一片苜蓿叶上,而之前的那个氢原子也在其中。不一会儿,露珠吸引了更多的水分子,然后掉进了土里。随着白天温度升高,靠近草场地面的大部分水汽都会蒸发,变成水蒸气后再度飞上天空。然而,我们的氢原子已经随着水滴进入了泥土。它在泥土中停留了三天,直到附近的一株苜蓿的根毛在土壤微粒之间的孔洞中抓到了它。苜蓿的根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生成新细胞,每一个新细胞都会使根尖向土壤深处伸长万分之一英寸。,根尖接触到了富含水分的土壤层,小水滴被它迅速地吸收了。在接下来的5个小时里,这个氢原子辗转于苜蓿体内各种或复杂或简单的化合物中,在导管中游走了2.5米。,它在一种还包括6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和另外的11个氢原子的黏稠液态化合物上安了家,而这个化合物分子就是葡萄糖分子。这株苜蓿生长于田野南端的角落里,体形高大却不太健康,我们的氢原子所在的分子位于自上往下数第三片叶子的外边缘。
    九月到了,这株苜蓿经过收割、晾晒、扎捆后,被贮存在谷仓里。次年二月,这株苜蓿的叶子成了一头奶牛的食物。在奶牛进食后的几个小时里,这个氢原子经过消化、吸收、循环、分配、利用等活动后重获自由,并被再次吸收。到了午夜时分,在奶牛侧腹部皮层内部,这个氢原子被牢牢地固定在新生毛囊壁中的化合物中。这根毛发生长了整整一个冬季,春季来临时,它脱落下来,掉入了泥土中。在光照、温度、湿度合适的环境中,细菌分解了这根毛发,使其逐渐腐烂,随即一阵旋风刮起,把这个重获自由、活蹦乱跳的氢原子吹到谷仓上空。
    这个氢原子在有机生命体中的旅行只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而一块石头却能牢牢抓住一个原子长达数十亿年。只有地球表面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岩石中的原子才能再次获得自由。对深埋在地表之下数千英尺的原子来说,重见天日的可能微乎其微。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单位。一种材料内部的原子组成结构决定了它的属。原子是元素的构成单位,是稳定的结构单元,能够承受几乎所有的冲击,如高温、化学反应、电击等,并保持自身完好无损。大多数原子都能够没有时限地稳定存在。有些原子会长时间地以单原子的形态漂浮在空间之中,只因它们找不到可以结合的同伴;而另一些原子则更容易与原子结合,在万物生长—衰亡—生长的循环之中,一些活泼的原子,如碳原子和氧原子,会不断地参与到其中无穷多种的物质合成过程中。很多物质在形成后可以存在一段时间,但终将分崩离析,此时原子就会启程去合成新物质。
    定义物质的单元是原子,但原子其实还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元。深入到原子内部,人类发现亚原子(、质子以及不断被发现的粒子)还可以继续被细分下去,而且这种解构的过程可能是没有尽头的。在我们所知的任何物质中,也许并不存在某种不可分割的粒子,因此,想搞清楚物质的起源几乎不太可能。尽管物质可以消失,物质所在的空间却完全是连续不断的,空间这个连续体可以在无穷小的物质中和无穷大的宇宙中穿梭自如。从根本上讲,空间的存在或许比物质更加真实,物质可能是负向的,可能由漂浮的洞堆积而成,也可能悬浮在整个实体空间里。
    第三章?尺?寸“如果地球引力增加一倍,我们将无法再用双足直立行走。大多数陆生生物会变得像蛇一样爬行,鸟类也同样会遭殃,但昆虫受到的影响就小得多了,一些体形较小的昆虫几乎不会变化,微生物则完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而如果地球引力减半,我们会变得更轻盈、更苗条、更灵活,所需的能量和热量、肺容量、血流量以及肌肉都会减少。而微生物却一点好处都捞不到。”在暮春时节的一场暴风雪中,一棵巨大的老橡树被沉甸甸的积雪压断,但对5英寸高的树苗来说,即使它被压弯的程度是老橡树的两倍,也可以在积雪融化后恢复原状。就维持自身形态的能力而言,小体形物体比大体形物体更强,体形越大的事物,越难以通过调节自身结构来应对外力。当我们谈及材料和结构时,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其相对大小了。
    世界上有巨大的猫,也有小巧的犀牛;有大面积的水坑,也有小片的海洋。尺寸是相对的,我们的个人经验与所处环境决定了我们对尺寸的认知:椅子离桌子很远,但你去往隔壁小镇却只是一次短途旅行;在地面上的孩子眼中,父母就像是巨人,但从一架正在起飞的飞机窗户向外看去,他们变得像蚂蚁一样小,随着飞机升高,他们更是变成难以分辨的小点;在蚊子看来,蝴蝶既肥胖又蛮横,而在变形虫眼中,蚊子也是一头大型怪物。
    但是规模或尺寸又是的。我们可以按照尺寸大小将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进行的划分。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双眼和工具来观察物质的微小颗粒和广袤的宇宙,但我们依然需要面对那些无法触及的世界。这些世界被封闭在相对狭小的尺度里,这种尺度给物体强加了一个牢笼,决定了它们的形态。
    第五章?代代相传:来自过去的影响尚不能制造工具的人类走出森林来到旷野之后,他们的身体和头脑也跟着发生了改变。在旷野中,身体的移动交由双腿全权负责。他们的脚变得更加适应行走,双手也得以空闲出来,可以自由地抓握、搬运和使用物品。旷野中的生活充满危机,所以被随意摆弄的石块就有了新的用途。因为速度和力量都不是人类的优势,所以石块成了防御和进攻的武器。起初,人类发现石块、树枝和骨头可以用作武器;之后,这些工具在偶然间得到了改进;再后来,对它们的改进有了明确的目的。
    事实上,探索发现、发明创造以及这两者会产生的影响,都有着一定的顺序,因为这些活动的偶然、出现的时间和有意观察事物的过程都会有相应的影响。偶然的发现来源于简单的大脑,但要意识到“发现”的重要,还需要智力的作用—尽管这需要耗时很久。也就是说,有了智力,人类就可以对事物进行评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也可以有意地让某些偶然事件反复出现—这也就开启了人类使用工具的步。
    图5-1中两种用于切割的工具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种是然的带有锋利棱角的石块,另一种是被有意打磨出锋利棱角的圆形石头。起初,人们或许对已发现的可以用作工具的物件进行过有目的的分类,并从中选出的形状。之后,人们偶然发现将石块敲碎可以得到想要的形态。从此以后,工具的制作开始按照一定程序进行。上述的过程被称为“原发突变”(PrimaryMutation)。在“发现”确立起来之后,“变化”通常会接着发生,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改进物品的使用功能,这个过程被称为“自由突变”(FreeMutation)。例如,早期的农户会把带有分叉的树枝改造成挖掘棒。他们发现把树枝稍做修剪,就可以使其起到支撑脚的作用,这有于人们挥动手臂把挖掘棒推入土中。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