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内在和解9787556128938湖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美]克里斯多夫·柯特曼(美)哈洛·辛尼斯基著 | [美]克里斯多夫·柯特曼(美)哈洛·辛尼斯基编 | [美]克里斯多夫·柯特曼(美)哈洛·辛尼斯基译 | [美]克里斯多夫·柯特曼(美)哈洛·辛尼斯基绘
    •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6-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克里斯多夫·柯特曼(美)哈洛·辛尼斯基著| [美]克里斯多夫·柯特曼(美)哈洛·辛尼斯基编| [美]克里斯多夫·柯特曼(美)哈洛·辛尼斯基译| [美]克里斯多夫·柯特曼(美)哈洛·辛尼斯基绘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6-01
    • 版次:1
    • 页数:299
    • 开本:32开
    • ISBN:9787556128938
    • 版权提供:湖南人民出版社
    • 作者:[美]克里斯多夫·柯特曼(美)哈洛·辛尼斯基
    • 著:[美]克里斯多夫·柯特曼(美)哈洛·辛尼斯基
    • 装帧:暂无
    • 印次:暂无
    • 定价:58.00
    • ISBN:9787556128938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06-01
    • 页数:299
    • 外部编号:31409559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001·前言
    ·011· 章 情绪并非总是神秘造访,它是可以被识别和理解的
    ·043·第 2 章 只有改变想法并说出感受,你才能摆脱强迫行为
    ·073·第 3 章 每种行为背后往往都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目的
    ·097·第 4 章 除非能面对内在破坏者,否则我们只能自我破坏
    ·127·第 5章 再古怪的行为都来自我们的许可
    ·145·第 6章 不要将有限的情感能量浪费在妄想、担忧和抱怨上
    ·171·第 7章 维持人际关系在于改变自己而非改变他人
    ·195·第 8 章 建立自我界限能使人免遭拒绝、侮辱和恐吓
    ·219·第 9 章 放手让别人做自己,而不必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241·0章 时间不能治愈所有的伤痛,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放下
    ·273·1章 让这 10 个心理学为你所用
    ·294·参考文献
    ·298·致谢

    ※一个男人可能相信他的妻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忠诚的,但他知道妻子喜欢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男人,她所在的男女混合垒球队的一垒手就是这样一个人。因此,这个男人参加了妻子的每一场垒球比赛。 ※一个女人相信她十几岁的儿子不会吸烟,但决不相信他能照看他5岁的妹妹。 ※一个男人可以把他所有的个人秘密告诉妻子,但他不相信妻子能驾驶他新买的汽车。 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前提:我们相信人们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他们就是在做他们自己。这些事情不仅包括他们做得好的事情,也包括他们做得不好的事情。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交往过3任女朋友,他在每一段恋爱中都出轨了,那么他很可能会在他与第4任女朋友交往时继续出轨。当他说自己现在已经变了,他保以后会永远专一忠诚,我们可能会相信他。然而,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人能违背他长久以来的行为模式行事。如果我们不再自欺欺人,那么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可以相信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如果他们想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潜在需求,保持积极的动力,并发展出更健康的行为模式,那么他们就能改变。无论我们多么想把某人变成我们认为他可以成为的人或应该成为的人,我们都无法单靠自己实现这种改变。然而,应用本章的问题是,我们的希望和需求破坏了我们信任他人成为他们自己的能力。当我们极力关注一个人能达到我们的标准或期望时,我们往往坚定地相信他们会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这往往大错特错。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充分明了我们很难遵循这一。想一想父母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的。父母会反复问他们的孩子:“你今晚有家庭作业吗?你的家庭作业完成了吗?”对于这两个问题,一般都是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当父母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没有做家庭作业而且很差时,他们就会感到不安。 这种不安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我们如何看待信任被辜负这件事。“你明明没有做家庭作业,却告诉我们你的家庭作业已经完成了,你对我们撒谎了!”然后,父母决定惩罚孩子,通常是对孩子关禁闭。他们还有可能采取更强硬的控制手段,比如让老师在每周进度报告上签字,或者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做作业。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做法并没有错,但它说明我们往往会用期望代替现实。我们相信孩子会满足我们的期望,而不是任他们的天而为。当他们做什么事都是任而为,逃避责任,没有坚持到底的意愿和动力,或者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时,我们就会感觉受到了伤害和背叛。我们以为他们是负责任的,或者我们希望他们一夜之间能突然变得很负责任,可事实却明我们错了。虽然我们觉得他们辜负了我们的信任,但其实他们可能正在用行动向我们表明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也许他们只是对数学不感兴趣,他们需要或者希望你督促他们更努力地学习;也许他们更喜欢弹吉他或玩游戏。与其感到受伤和不被尊重,不如听听孩子的行为在对我们说些什么。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我们如何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说教或惩罚,他们自己的天往往比我们苛责的言语和严厉的惩罚更有力量。 我们要相信他们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希望和期望他们成为的样子,这些希望和期望也许完全是脱离现实的。我们总是欺骗自己,觉得那些一贯不负责任的人某天会突然变得很负责任。忽视本章提到的,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会不断对他人感到失望。如果我们相信别人一定会成为我们想要的人,那么这就像在一个夏季的早晨,当我们在罗里达州西南部的户外漫步时,我们期待着下一场大雪一样。我们想要下雪并没有错,只是我们不太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罗里达州的夏季,当我们站在户外时,我们感觉空气闷热潮湿才是合理的。寄希望于一个不可能的结果,就是在为未来的失败埋下祸根。 当父母带着学习糟糕的孩子去看心理健康专家时,孩子一开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的行为,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和专家关注到了他以及他所出现的问题。然而,当父母和专家对孩子的关注减少,孩子又恢复到他往日更舒适的行为时,父母就会感到失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那些不做作业的孩子,相反,他们有可能改变并且变得更加勤奋,但他们必须先要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做一个好学生的重要,并且将这个观念内化。我们只能相信人们会做对他们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个不爱做作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可能没有意义。如果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让我们吃惊,那可能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真正了解我们所关爱的人,这也是我们感到很受伤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这个人不仅做了我们确信他绝不会做的事情,而且即使他与我们面对面,我们似乎都不能完全了解他,他仍旧是个谜。我们可能觉得越亲近的人越不值得信任(并非出于恶意),却没有认识到,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总是会误解对方的动机和行为。 选择信任某人实际上是信任我们自己。爱人可能会再次出轨,孩子可能会少报家庭作业,销售人员可能会撒谎,但我们相信自己能恰当地处理这个结果。例如,凯伦准备开始和蒂姆约会,这个人是她的朋友吉尔的前男友。吉尔告诉她,蒂姆人不错,他聪明、成功、有魅力,但就是爱拈花惹草。吉尔说,他们之所以分手是因为蒂姆在他们交往期间还和另一个女人约会,而且她还听说,蒂姆对他的前女友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不过,凯伦还是相信,她和蒂姆之间肯定会有一段特别的爱情。他们的次约很愉快,一个月后,凯伦开始考虑与蒂姆结婚。然而,蒂姆一个星期都没有给她打电话,他承认,他一直在外地看望他的前妻,虽然他和前妻发生了关系,但他更多是出于“怀念旧情”。吉尔曾对蒂姆的行为感到十分失望,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她告诉蒂姆他们之间已经结束了,在为可能发生的后果难过了一阵之后,她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她并没有为失去蒂姆而闷闷不乐或哀伤。她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一个像她重视蒂姆一样重视她的人。在他们的恋爱关系结束一周后,吉尔说自己很少会想到他,也没有因为失去他而感到崩溃。总之,吉尔始终相信自己。初,她可能希望蒂姆会变成一个他并不会成为的人,但这种不切实际的信任在他出轨后不久就结束了。 但是,许多人都做不到吉尔那样;他们就像凯伦一样,相信一个人会一改往日的正常行为模式,在一夜之间地发生改变。治疗师经常看到一些来访者渴望谈恋爱,但他们却知道对方是不值得信任的。然而,他们对这段恋爱关系的期待十分强烈,甚至到了忽略常识的地步。一位治疗师有个来访者,她曾经约会过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在次和她约会时就冲她发脾气。治疗师感叹道:“太好了!你在次约时就知道了你需要了解他的一切。你可以相信,在你们以后交往的过程中,他遇到任何事都会立刻发怒并对你大吼大叫。如果这对你来说是吸引人的一点,那么你就继续和他约会,因为这就是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如果这个女人思维清晰,那么她就会正确解读这种情况,而不必让治疗师为她解释。大多数人在次约时会尽力展现出自己的一面,而这个男人却在次约时对约会对象大喊大叫,那么他可能会在以后的约会中继续甚至升级这种行为。不需要心理学家的解释,我们就能知道这个人有愤怒管理问题、控制问题以及可能的厌女倾向。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