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全新正版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9787544789066译林出版社
¥ ×1
序言(蒂莫西 ? 斯奈德)
编者前言
导言(帕特里克 ? 加迪纳)
现实感
政治判断力
哲学与压制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和1纪的国际工人协会
浪漫主义: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
艺术的责任:一份俄遗
康德: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主义源头
罗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与民族意识
第二版附录
伟大的俄评论:V. G. 别林斯基
完美社会理念的终结
索 引
以赛亚?伯林(IsaiahBerlin,1909—1997),英哲学、观念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生于俄犹太庭,1921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1957年就任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发表具有开创的“两种自由概念”演说,同年获封爵士。作为杰出的观念史学家和学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学奖和伊拉斯谟奖。主要著作有《自由论》《俄思想》《反潮流》《个人印象》《扭曲的人材》《现实感》《浪漫主义的根源》《启蒙的三个批评者》《苏联的心灵》等。
风度、洞见、渊博学识和优雅文笔……又一次令人满意而富有教益地在此展现。——《金融时报》社会服从和决定论的美妙歌声仍然诱惑着人们。伯林的文章虽然灵活秀丽,立场却惊人地坚定,也因此隽永而富有教益。——蒂莫西•斯奈德[伯林]写作的范围和题材的多样,以及随时准备用取决于问题本身的方式来对待相互尖锐的信念及其持有者等,在开阔视野、使人摆脱有碍的偏见或教条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帕特里克•加迪纳
现实感(节选)一
人们有时候会逐渐讨厌起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加分辨地热爱和仰慕一段往昔的岁月。如果他们能够选择,简直可以肯定他们会希望自己活在那时而不是现在——而且,下一步他们就会想办法往自己生活里引入来自那已被理想化了的过去的某些习惯和做法,并批评今不如昔,和过去相比退步了——这时,我们往往指责这些人是怀古的“逃避主义”,患了浪漫的好古癖,缺乏现实态度;我们把他们的那些努力斥为妄图“倒转时钟”、“无视历史的力量”或“悍然不顾事实”,多不过是令人同情、幼稚和可怜,往坏里说则是“倒退”、“碍事”、无头脑地“狂热”,而且,虽然注定会失败,还是会对当前和将来的进步造成无谓的阻碍。
这类指责来得容易,显然也容易理解。它们伴随着“现实逻辑”“历史进程”等观念。这些观念就像“自然规律”(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看成一回事),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不可违背”的,不管人类希望或祈求什么,它们都会照常进行,其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必须调整自身以适应它,因为如果违抗就会灭亡,就像塞涅卡所写的命运女神“ducuntvolentem[...]nolentemtrahunt”(“愿意的领着走,不愿意的拖着走”)。然而这种思路似乎在宇宙中预设了某种即使是用这些术语思考的人也未必接受的机制,如果他们不是研究形而上学,而是研究历史的,他们甚至可能会设法用自己和别人经验中的反面例子来反驳这种预设的机制。尽管如此,甚至那些试图反驳这种思路的人也发现他们无法完全抛弃所讨论的这些观念,因为它们似乎多少符合他们所看到的实际情况,虽然他们也许并不相信通常被认为是这些观念之基础的决定论。
让我尽量把这点说得再明白一些。每个人无疑都相信存在一些因素,它们多半或完全在人类意识控制之外。当我们形容这个或那个计划不切实际或是空想时,我们的意思常常是,面对这些无法控制的事实或进程,计划不可能实现。这些因素各色各样:我们无法干预的自然领域,譬如太阳系或天文学研究的一般领域;我们既无法改变我们讨论的实体的状态,也无法改变它们所遵循的规律。至于各门自然科学研究的物理世界的其余部分,我们认识到支配它们的规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虽然我们宣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改变遵循这些规律的人和事物的状态。有人认为这种干预本身也遵循规律:我们自己完全由我们的过去决定;从原则上讲,我们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来预测;我们干预自然进程的“自由”因此是虚的。有的人则完全或部分地否定这点,但这与我们在这里的讨论无关,因为双方都愿意承认:我们宇宙的很大部分,尤是无生命的部分,无论我们愿意与否,事实上就是这么存在并自有其因果的。
当研究有知觉的存在者的世界时,我们当然地认为其中的一部分是由“必需”支配的。首先是人与自然,即人的身体与体外世界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们设有一定的基本需要:对食物、安全场所等维持生命起码手段的需要,也许还有对某些形式的娱乐或自我表达、相互交流的需要,等等;这些基本需要受到相对固定的现象的影响,比如气候、地理构造,以及通过经济、社会、宗教制度等形式体现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其中每一种都是物理、生物、心理、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能在其中发现一定的一致,其根据是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可见模式——如柏拉图和波利比乌斯论述的那类循环模式,或者非循环模式,就像犹太人、基督徒,也许还有达哥拉斯学派和奥菲斯教派的宗教经典里的那些模式。这些存在的模式和链条在各种东方的宗教和哲学里,在近代思想家维柯、黑格尔、孔德、巴克尔、马克思、帕累托以及许多当代社会心理学家、人类家史哲学家的宇宙论里,都可以发现。这些模式倾向于认为人类社会的制度习俗不仅来自人类有意识的目的或;在适当承认这些有意识目的——无论是属于制度习俗的奠基者、运用者还是参与者——的作用之后,他们强调的是个人及群体方面不自觉或不完全自觉的原因,尤其强调不同的人未经协调的目的相互碰撞产生的出人意料的结果,每个人的行为都部分地出于清楚连贯的动机、部分地出于他自己与别人都不甚了解的动机或原因,导致事态发展成了可能谁都不想要的样子,然而它却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格和行动。
根据这一观点,如果我们考虑到有多少东西是独立于人类的有意策划之外的——整个无知觉的自然王国,以它作为对象的科学根本不关心人类问题;还有像心理学、社会学这样的研究人的科学,它们定,不管在社会还是个人的层面上,人都有一些基本的反应和行为规则不大可能被个人意志改变——如果考虑到所有这些,就可以对宇宙做一番描述,它的变化过程从原则上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测。我们自然容易受这一描述的影响,认为历史是朝着一个不可逆的方向,沿着各个不可避免的阶段发展的;至少理想化来说,历史可以被描述为体现全部规律的许多实例,这些规律描述和总结了自然存在的一致,我们就是根据这些一致来认识事物和人的行为。 14世纪的生活之所以是当时那个样子,是因为它是人的因素和非人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个“阶段”——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习俗是一半有意、一半相当无意地因为人的需要而产生或者存留下来的。而且,因为14世纪的个人和社会生活是当时那个样子,所以15、16世纪的生活也只能是它们各自当时的状况,而不可能和别的时候,比如 3世纪、 纪或者13世纪一样,因为14世纪的存在已经使得那很“不可能”了。我们或许不知道社会进化遵循的是什么规律,也不知道在个人生活及其所属的社会“蚁丘”的群体生活之间起作用的确切因素是什么,但是我们能肯定确实存在那样的规律和因素。要实这种认识,只要问问自己,认为历史能够解释一些东西——就是说,发生在14世纪的事对理解15世纪有影响,亦即承认如果我们把握了历史联系,就会理解是什么使得15世纪成为当时那个样子。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15世纪里的一切大概都是13世纪的完全翻版”——似乎14世纪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这样一种说法显得可笑。我们一开始讨论的那组概念似乎就是从这儿推出来的。存在一个模式,它是有方向的;未必是“进步”的方向,即我们不一定要相信我们正逐渐接近某个“理想的”的目标,且不论我们怎么定义“理想的”;但我们确实正朝着一个确定的、不可逆转的方向前进;留恋以前的某个阶段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好像在要求颠倒因果。我们可以羡慕过去,试图重现过去却是无视因果律。橡树不能变回橡子;一个老人大概也不能回到过去,拥有年轻人的体魄、心灵和头脑,实在地再年轻一次,就好像这么多年都没有活过一样。对过去岁月的浪漫渴望,实质上是一种取消事件“无情的”逻辑的。
一旦可能重现过去的情形,历史的因果关系就会被打破;而由于我们又不可能不用因果律来思考,所以这不仅在心理上令人难以接受,而且是非理的和可笑的。也许有人会告诉我们,像“不合时宜”这样的说法本身即足以体现这一事实了:将某人或某事形容成不合时宜就是说他或者它并不具备当时的一般特征。如果某个史学家认为黎塞留在20世纪50年代还能取得当年的成就,或者认为莎士比亚即使生活在古罗马或者外蒙古,也能写出他的那些剧作,毋需多论,我们相信这个史学家肯定大有问题。这种是什么就属于什么地方、不能发生的就不会发生的感觉,据说蕴含了不可逆转的进程的观念,在此进程中,每样东西都属于它该属于的阶段,一旦被错误地置于错误的环境,就会“不合适”或者“不合拍”。
……
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现实感》这本观念史文集收录了他的精彩演讲和,覆盖内容十分丰富。作为多元主义的支持者,伯林能够以同情的态度讲述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发展、别林斯基和艺术的责任问题,观点富于洞见。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社会研究到实践,成败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指出,实践者的“现实感”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实感”指能够锐知某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和其中各种微妙关系。伯林的文章也是“现实感”的典范。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