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9787201166667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莲君,朱彤彤著 | 王莲君,朱彤彤编 | 王莲君,朱彤彤译 | 王莲君,朱彤彤绘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莲君,朱彤彤著| 王莲君,朱彤彤编| 王莲君,朱彤彤译| 王莲君,朱彤彤绘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1-01
    • ISBN:9787201166667
    • 版权提供: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王莲君,朱彤彤
    • 著:王莲君,朱彤彤
    • 装帧:暂无
    • 印次:暂无
    • 定价:56.00
    • ISBN:9787201166667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开本:暂无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1-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1106094
    • 版次:暂无
    • 成品尺寸:暂无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Part 1? 为什么给他讲了那么多大道理,就是不听?
    002? 父母讲的大道理究竟是什么?
    009? 讲道理,没用又爱用的教育方法
    014? 没有共鸣的讲道理,是单向输出的爱
    020? 把父母和孩子放在平等对话的位置
    025? 讲道理,如剑也如花,关键是直指心灵
    Part 2? 谁都不能被说服,孩子也是 
    032? 藏在被说服中的五种孩子
    037? 孩子不需要说服,家长却需要
    042? 说服带给孩子四种后遗症
    047? 孩子不需要说服,而需要沟通
    052? 不要试图说服孩子,要与孩子商量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002
    Part 3 你越想控制,他们越是不屈,越想远离你
    058? 说服里的爱是控制
    063? 莫让过度控制阻碍了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069? 做少说禁令的父母,学会客观表述
    074? 不要限制孩子的情感表达
    079? 爱控制孩子的父母内心是失控的
    Part 4 彼此尊重的沟通,而不是说服或呵斥
    086? 孩子也需要尊重,拿出你的人格力量
    091? 爱与肯定:我爱的是你本人,我尊重你认为正确的选择
    095? 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做决定,和善而坚定的执行
    100? 记住!提示,而非命令
    105? 寻求孩子的帮:宝贝,我需要你的帮
    111? 不带修正、贬低或者评判的倾听
    117? 让孩子做自己的决定,但又不放弃他们
    122? 反转错误,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128? 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
    Part 5 信任,授权,让孩子去尝试
    134? 为什么不要去说服孩子
    139? 对孩子授权而不是驱使
    144? 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目? 录 003
    150? 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至少完成个步骤
    154? 给孩子信任:“我相信你会弄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157? 尊重:“当你愿意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随时都在你身边。”
    161? 表达底线:“如果老师打电话给我,我会把电话递给你。”
    Part 6 用家庭规则培养良好家教
    166? 要以民主的方式召开家庭会议制定规则
    170? 制定家庭规则的注意事项
    175? “坏的惩罚”与“好的结果”
    179? 如何奖励才有效?
    182? 执行规则的特别注意事项
    186? 正确地和孩子 “讨价还价”
    190? 用建设的话语“春风化雨”
    195? 让孩子明白,他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Part 7 从有爱客观的观察开始
    200? 要充分了解孩子,就要有意识地主动观察
    205? 观察要善用感知觉的力量,包括第六感
    211? 发现隐藏的情绪
    216? 情绪的体验、调节与表达
    222? 观察是一回事,但监视是另一回事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004
    Part 8? 我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阵营
    228? 父母要努力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
    5?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 和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
    242? 合作的途径,就是平等、尊重地解决问题
    247? 耐心、理解和包容,你就是孩子心中的理想父母

    父母嘴里这么多大道理,都是从哪儿来的? 你能立刻想起的父母经常说的道理是什么? 小时候,可能是“乖,听话,不要乱跑……”上学了,住校了,可能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按时吃饭,注意身体……”了,成家立业时,可能是“找个稳定的工作(或伴侣)……”父母说这些话时,你的大脑中会不会冒出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不能乱跑? 为什么一定要按时吃饭?为什么找稳定的工作?可父母很少想为什么,因为他们被自己的父母和所处的社会同化了。每一代人都会被上一代灌输一些信念,这些信念一开始往往是对的,是有保护作用的。于是,在代代相传中,这些信念成为道理被人们无条件的遵循。后来者不知道道理存在的原因,变成了盲目服从。然而,时过境迁,不变的道理遇到变迁的时代,不但没有帮到人,反而成了约束。 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把五只猴子关到一个笼子里,上面挂一串香蕉,并安装一个自动监测装置。一旦有猴子要去拿香蕉,自动监测装置就会控制水龙头向笼子喷水,所 有猴子都会挨淋。 一开始,有只猴子去拿香蕉,结果所有猴子遭殃了。之后每只猴子去尝试,发现都是这样的结果。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拿香蕉要遭殃。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一只猴子释放,换入一只新猴子A。A看到香蕉,想去拿,结果被剩下四只猴子狂揍一顿。这样反复几次后,A不再试图拿香蕉。 之后,又分别换入了新猴子B、C、D、E,经过上面的操作,新的这五只猴子都不再试图拿香蕉了。 来深度分析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信念的四个来源:实验中,旧猴子们自己去拿香蕉,结果挨淋,它们是从亲身经验里知道了“拿香蕉要遭殃”。这是信念的个来源,叫自己的亲身经验。新来的D猴,看到C猴想拿香蕉就被打,于是D猴就乖乖不去尝试了。这说明信念的第二个来源是观察他人的经验。旧猴子群殴新猴子,灌输给新猴子“香蕉不能拿”的道理。新猴子接受了,就是接受了他人的灌输。这是第三个来源,即接受信任他人的灌输。实验中,新来的E猴,看到香蕉,再看大家都不去拿,而且靠近时还流 露出恐惧的神情,于是自己总结出“香蕉不能碰”的道理。这是第四个来源,即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 道理是稳定流传的信念,所以道理也有这四个来源。比如,父母经常说一个大道理:很重要。而这个道理,就有这四个来源:,自己的亲身经验。自己高考优异,上了好大学,后来找了好工作,一帆风顺。 第二,观察他人的经验。同村的小王,高考好,上了好大学,后来找到好工作,事业爱情双丰收。 第三,接受信任他人的灌输。自己的父母不好,一辈子活得很辛苦,不断告诉自己“很重要”。 第四,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自己总结发现:成功人士大都好,失败者大都平平。于是,总结出“很重要”。 猴子实验中,新猴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拿香蕉。旧猴子们达成共识“拿香蕉要遭殃”,在当时实验条件下是对的,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他们阻止新猴子拿香蕉,也是为了新猴子们好。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条件变了——自动监测装置撤除了(拿香蕉不会挨淋了),而猴子们还固守原来的信念,是不是也丧失了得到香蕉的机会?这就是道理,它保了一定程度的安全,却也把事情限制在已知世界中,没有惊喜的可能。 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可能从小父母告诫你:“读课外书浪费时间,好好学习去。”当我们认同了这个道理,我们也会继承它,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看看这个时代,要学好语文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反而要大量阅读课外书。所 以,原来有用的道理变得没道理了。 从道理的四个来源来看,道理也并不总是对的。 自己的亲身经验获得的道理,准确讲应该叫作个案,是个小概率事件。 用个案得出的道理教育孩子,孩子就被限制在你的人生里了。比如,我母亲做企业,一开始和别人合伙,结果赔了很多钱,于是,她就教育我:合伙的生意不能做。但到了社会,我发现不做合伙的生意,只能做个体户。如果我认同她的道理,事业就被限制了。 观察他人的经验得来的道理,一是不全面,二是条件可能改变了。 我曾经给儿子小九读过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很好说明了从别人的经验得来的道理并不可靠。故事中,一个猎人回家路过一条河,不小心,砍柴的斧子掉进河里了。这时,河神出现了,拿了一把金斧子,和猎人聊了两句。河神钻到了河底,再探出头拿了一把银斧子,两人又聊了几句。河神又下河了,然后又拿出一把铁斧子。,猎人把三把斧子都拿走了。 这件事被躲在大树后面猎人的邻居看到了。第二天他也过河,不小心也把斧子掉进了河里。这时,河神也出现了,拿着一把银斧问:“这是你的吗?”猎人大喜,说:“对,是我的。”刚想去接,河神消失了。 这就是从他人经验得来的道理,很多时候不全面。即便全面,条件可能也改变了,开玩笑说:第二天的河神可能没有天心情好,所以斧子就全收走了。 接受他人灌输得来的道理,往往一知半解。 比如,老祖宗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父母也这么说。但生活里,我们总会发现,一些人一直在失败,从未成功过。这又怎么解释? 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带有太多主观。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的思考,总是建立在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之上,很难客观中正。 这样看,道理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家长不提升自己的信念,讲得道理越多,对孩子的限制越大。 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信念? ,父母讲道理前,先问问自己。 (1)我为什么讲道理? 很多时候,父母的道理只是为了说服孩子。希望孩子多吃点时,就对孩子说:“慢慢吃,细嚼慢咽身体好。”可早晨要迟到了,又来催孩子:“快点把粥喝完,快点把鸡蛋吃了。”前后不一致的道理,只是为了孩子“听我的。”而想养出独立的孩子,就要敢让孩子做主,敢对他说:“这次听你的。”(2)这个道理真有理吗? 有些道理是我们学来的,又使用在孩子身上,但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们可能没有深想过。就像我们会对孩子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有上台湾吴明建老师的课,他问我:“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失败?”我瞬间就愣住了,可见我并没有对这个习以为常的道理深想过。后来留意观察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发现失败能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有人善于从失败中做总结,这样,失败就有了价值,成为成功的垫脚石。相反,那些失败后没心没肺不总结的愣头儿青,往往下次还会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既然我们知道的很多道理并不见得真有理,我们不妨少跟孩子讲道理,而是让他去做、去思考,起码他能有自己的感受。 (3)自己做得到? 我在父母课堂讲课时,家长都喜欢坐在后排,也不积极回答问题。我问这些家长:“你们希望自己孩子上课有什么表现?”家长们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想让孩子积极点,多主动发言。”道理没有错,可家长自己做不到,怎么指望孩子能做到呢? 第二,多听孩子讲一讲。 父母的盲区,可以通过孩子这面镜子照见。多听听孩子的建议,常会让你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儿子刚上学时,有回家,我和他爸爸都在忙工作,没空管他,爸爸把他带回书房,对他说:“到家先写作业,完成作业再吃饭。”“可是,不吃饭,哪有力气写作业?”爸爸觉得有道理,我听到了,觉得孩子虽然可能是想拖间,但确实有道理。于是,先做了快餐,小九吃过后,就乖乖写作业去了。 孩子的思维没有束缚,常能看到大人忽视的细节,如果能多听听孩子讲的道理,父母会更容易看见自身的盲区,然后去调整。 道理是已知世界的总结,孩子却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用已知的道理,去指导未知的探索,孩子天然排斥。不妨听听孩子的道理,也许不成熟,但却真实。 在真实中,每个父母才能看到盲区,不断提升自己的信念。
    讲道理,没用又爱用的教育方法生活里,哪个家长没给孩子讲过道理呢?我的同事说起自己父母就爱讲道理时,一脸无奈。而轮到他带孩子,也是一套套的大道理。不知不觉,我们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讲道理,究竟有没有用? 前年,在父母课程上,我见到一位新加坡妈妈。她提到儿子,唉声叹气。 本以为她有大问题,结果她说:“我儿子有个特别讨厌的习惯,回家进屋袜子乱扔,可是装袜子的筐子明明在门口,就是随手放进去的事儿。”她的儿子已经十几岁了,这个讨厌的习惯,她从儿子小学就开始扳正,到了高中却一点儿改变都没有。 生活里,你有没有特别想让孩子改掉某个坏习惯,但无论怎么说都没效果? 后来,你是怎么做的? 很多家长特别有毅力:“没用我就一直说……”你想过,孩子为什么不听吗? ,道理是你请来帮忙的。 坦白吧,很多时候,道理是你搬来的救兵,就是为了搞定孩子。就像这位新加坡妈妈,她反复跟孩子讲的道理是:“袜子上细菌多,乱丢就把地方弄脏了……”这话就是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不争不吵,按自己的想法来,默默和妈妈抗争。这是孩子心智成长中必然的一种抗争,也许他说不清楚为什么,但只要有人想搞定他,成长中的自我很自然地就开始反抗。 反过来看这位妈妈,她真的是气孩子把袜子乱扔这件小事吗? 表面看如此,但深层次分析,她气的是孩子不听她的,让她产生了挫败感。 对于一个全职妈妈,孩子好就意味着自己成功。而孩子好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听话懂事有礼貌。所以讲道理不过是给自己找个帮手去控制孩子,试图把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 这样看来,孩子不听你的道理,虽然不免心痛,但更应该庆幸:自己的控制失败了,孩子独立的自我却成长起来了。 第二,道理多次重复,陷入超限效应。 道理没用时,你会怎么做?很多家长的方法就像这位新加坡妈妈,坚持重复说。如果做事,这是个好习惯,一万小时定律,什么事儿经过刻意训练就会有结果。但是教育人,这却是个愚蠢的习惯,尤其是坚持重复说一个道理,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烦,直接屏蔽掉你。 心理学上讲的超限效应正说明了这一点。什么是超限效应?要从一个故事说起。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一开始,他被感动了,准备。可过了会儿,牧师还在滔滔不绝,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少捐点儿。又过了会儿,牧师还在讲,他决定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时,马克·吐温不仅没,还偷偷拿走了一些。可见,当道理讲得太多,太频繁,道理就成了干扰,让人不胜其烦。家长的道理讲太多,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多说比不说,效果更差,因为过犹不及。 第三,道理背后,有两句对孩子伤害深的潜台词:“我是对的”和“我是为你好”。 这是对孩子极有的两句话。一项街头调查表明,80%的父母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便我们没有说的这么具体,说话中也常暗含这样的潜台词。就像这位新加坡妈妈对孩子说:“不要乱扔袜子,袜子上细菌多……”这句话就暗含“我是对的,而你乱丢袜子是错的”。长期对孩子这样说,孩子会出现两种状况:一 种是自我意识被打压了,依赖父母,不敢自己做决定,因为自己是错的,必须听父母的才对。另一种是自我意识很强的孩子,受到打压却反弹回来,和父母对着
    干,去明自己是对的。 “我是为你好”,会强迫孩子感恩,造成孩子内心的分裂。这个新加坡妈妈对孩子说:“袜子上细菌多,乱丢就把地方弄脏了……”潜台词是:“我是为你的健康着想,我是为你好。”后来她和儿子关系缓和了,聊起这件事儿,儿子说自己的感受是:“家应该是放松的地方,为什么进门还有这么多规矩?袜子必须放筐里,好约束。”如果孩子接受了家长的暗示“是为我好”,就意味着他必须拒绝自己的感受;如果他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他就只能拒绝妈妈的唠叨。这必然造成内心的分裂,而所有的分裂都会让人痛苦,孩子也不例外。 讲道理,爸爸妈妈不一样家长热衷讲道理的原因很多,有一个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是因为讲道理不用触碰情感。很多家长,尤其是爸爸,是害怕触碰情感的。情感会带他回到自己的小时候,激活成长中不愉快的经历和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渺小。长大后的男人,不接纳自己的渺小,而简单的办法就是不去触碰曾经的感受。只是在理层面讲道理,这样就会很安全。 然而不碰触感受的讲道理,怎么会有情感共鸣?讲道理就成了就事论事,对亲子关系没帮。时间长了,孩子对爸爸的不满意不在于他讲得有没有道理,而在于他理解、关怀自己。 与爸爸讲道理时的理不同,妈妈讲道理,更容易去刻意感动孩子。关于男人和女人大脑的差异,已经出现了众多研究结果。目前,的区别在于:女大脑工作时,左右半脑同时开工,且联系密切;而男大脑工作时,往往在单一半脑(多是左脑)内部进行,左右半脑互动频率很低。所以,女即便是讲道理,也混杂了很多感受,是理的左脑和感的右脑交叉运作;男讲理时,是在单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确保逻辑严密。 这样看,妈妈讲道理更感,就更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可很多妈妈讲道理时,会陷入自己的感受里,而不是去觉察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的同事程平曾提道:小时候把妈妈做的便当偷偷倒掉,因为太难吃了。结果,被妈妈发现后,妈妈就开始声泪俱下地说:“你妈小时候连窝窝头都吃不上,你还挑三拣四?”程平的妈妈是个孤儿,又经历过粮食紧缺时代,只要讲到吃,她就完全陷入自己的不幸经历中,完全顾不上程平了。 比起爸爸讲道理时的理,妈妈讲道理时的情绪崩溃更让孩子害怕。如果说前者只是双方隔着一扇门在说话,后者就是非要让你看一部苦情戏,并告诉你你是导演。这会让孩子充满负罪感,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当然,这种方式的讲道理往往很有效果,孩子无力辩驳。只是,这种心态会在孩子内心种下负罪感的种子,让他长大后,每次想抛弃父母的教条而按自己内心想法去生活时,都会有深深的愧疚。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