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墨菲定律(精装纪念版)(精)9787554613542古吴轩
    • 作者: 张文成著 | 张文成编 | 张文成译 | 张文成绘
    •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文成著| 张文成编| 张文成译| 张文成绘
    •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9-05-01
    • 开本:32开
    • ISBN:9787554613542
    • 版权提供:古吴轩出版社
    • 作者:张文成
    • 著:张文成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45.00
    • ISBN:9787554613542
    • 出版社:古吴轩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19-05-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9-05-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062289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而你只是运气好
    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第二章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
    酝酿效应:“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控制错觉定律:相信直觉,但别迷信直觉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烦琐的旁枝
    第三章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
    踢猫效应:坏情绪的连锁反应
    野马结局: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习得无: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卡瑞尔公式:接受坏的,追求的
    第四章 约拿情结:从自我提升到自我突破
    约拿情结: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跳蚤效应: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标才是合适的目标
    瓦拉赫效应: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
    内卷化效应:跑起来,别让生活原地打转
    青蛙效应:无视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第五章 马太效应:源于一次次试错
    马太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安慰剂效应:暗示能带来扭曲现实的力量
    马蝇效应: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布里丹毛驴效应:选择之前不犹豫,选择之后不后悔
    基利定理:成功的核心在于不被失败左右
    贝尔纳效应:每一条路都必然通向一个终点
    第六章 首因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法则
    首因效应:良好的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近因效应:留下的“印象”
    晕轮效应:别被“光环”迷了慧眼
    刻板印象:不靠谱的“第零印象”
    曼狄诺定律:不懂社交技巧?那就微笑吧
    虚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不是以己度人
    第七章 自重感效应:成为社交达人的心理学技巧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改宗效应:想讨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出丑效应: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第八章 路西法效应:所谓“心术”,不过是人的博弈
    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智猪博弈:多劳多得,少劳也不少得
    斗鸡博弈: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博弈:决胜负不一定要靠实力
    第九章 互惠法则:如何让他人对自己言听计从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承诺一致原理: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第十章 凡勃伦效应:避开、消费中的种种陷阱
    凡勃伦效应:揭穿价格的定位陷阱
    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效应:“”是刻意营造的心理压迫
    折扣效应:被理驱使的感消费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蠢的那个就行
    十章 路径依赖法则: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人重要
    路径依赖法则:“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效应:引出的决策的惰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工作成瘾综合征:“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第十二章 彼得原理:把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彼得原理: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
    德西效应:挖掘真正的“内部动机”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第十三章 史华兹论断:合适的选择,就是好的选择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度”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1949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爱德华?墨菲上尉参与了一项旨在测定人类对加速度承受极限的实验——MX981减速超重实验。
    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需要将十六个传感器固定在受试者座椅的支架上。传感器需要安装两根接线,一旦接反的话,就无法正常读取数据。而不可思议的是,当这些传感器安装完后,墨菲上尉发现,这十六个传感器的接线居然无一例外地被全部接反了!
    事后,墨菲上尉承认,这是由于自己在设计传感器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居然会有人把线接反,他自嘲道:“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错误的方式被处理,那么,肯定会有人以错误的方式去处理它。”而这句自嘲,也成了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诞生在20世纪中叶,正是欧美经济迅速增长、科技#的时代,西方世界充满了一种自信、乐观的精神,相信人类终将克服一切困难,改造一切,没有什么问题是战胜不了的。而“墨菲定律”则给当时的人们敲了一下警钟:技术会日臻完美,而人却始终会出错。如果没有考虑到事情的全部可能,只要事情有做错的可能,那肯定会有人去把事情做错。
    只要有人参与,就不可能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犯错,环节越复杂,参与的人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可以说,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越高明,我们将要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事情永远会出错,坏的情况永远会发生。
    之后,人们又将墨菲定律进一步深挖,从中阐释出四个方面的内涵:一、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任务的完成周期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四、如果你预感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就必然会出错。
    墨菲定律简直就是悲观主义的论调:既然事情永远都不可能向的方向发展,而一旦有可能变糟,它就一定会变糟,那么,在墨菲定律面前是不是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呢?
    幸好,事物都是有两面的,换一个角度看,墨菲定律恰恰是在提醒我们,要从细枝末节上重视出错的各种可能,事先做好周全的预案,将尽可能多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可以说,墨菲定律一方面警告我们坏的情况肯定会发生,不管对技术还是对概率都不要有盲目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事先一定要考虑到每一种可能,防微杜渐,消除潜在的隐患。
    发生于2014年的亚航空难,导致飞机上162人全部罹难,综合各种调查结果,这次事故是由两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所引发的。
    属于印度尼西亚亚洲航空公司的这架空客A320型飞机,2014年12月28日在从泗水飞往新加坡的途中坠毁。当时,飞机的FAC(飞行增稳计算机系统)有一个焊点接触不良。这个故障早就存在,而且,在失事的前一年中,这种故障就出现了次,每次,都只能靠机长去副驾驶座后方手动拔掉FAC跳开关。
    手动拔开关竟是小事,所以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直到事故之前,机长再次离开座位去拔掉FAC的跳开关,由副驾驶操纵飞机。然而,这次飞机的FAC正处于某一个临界状态,拔掉FAC跳开关之后,飞机迅速爬升,而这种情况远远超出副机长的操纵能力范围,从而错过了的应对时机,致使飞机超出了正常的飞行包线进入失速状态,,导致了空难的发生。
    亚航空难发生后,大量航空公司吸取教训,在进一步严格测试流程、防微杜渐的基础上,加强了飞行员训练科目,加入了高空飞行和姿态飞行训练,以保障在飞机突然失速的情况下,飞行员能拥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必作于细。”既然坏的情况总会发生,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提前做出一个周全的预案——这就是墨菲定律带给我们的启示。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镜中我效应”,是1902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在《人类本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库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所以,这个理论又被称作“镜中我效应”。
    顾名思义,“镜中我效应”的内涵是,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因此,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观点相反,“镜中我效应”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首先,我们会想象他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其次,我们会想象他人在这个认识之上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我们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感情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举个例子,“我”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通过别人的种种评价和反应,去想象他们对“我”的认识——一个正在参与慈善活动的人。接着,通过他人的口头评论或者反馈渠道,“我”认为,他人对“我”的评价是“热心、善良的人”。
    然后,“我”对这种认识和评价感到十分喜悦,并因此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确实是个热心、善良的人。之后,“我”也会继续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观的形成过程。
    相反,在同样的例子中,“我”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我”发现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一个装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伪善之人”。这个评价会让“我”审视内心,相信自己参与慈善并不是因为伪善。于是,“我”会产生愤怒和排斥的情绪,同时,在这种情绪中也进一步认清自己——“我”绝不是一个伪善的人。
    小说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仿心里住着魔鬼,骨子里流着邪恶的血液。某,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机缘巧合下做了某件好事,于是,所有人都赞扬他,认为他是圣人。
    慢慢地,他也真的相信自己是个好人,然后,他开始用“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逐渐发掘出了自己人中的善良。在小说,他往往会为了保护那些认为他是“圣人”的人,和过去邪恶的伙伴反目成仇,并用生命赎清了自己过往的罪孽,完完全全成了圣人。
    这就是一个“镜中我”塑造“真的我”的过程,故事虽然俗套,可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学依据却充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碰到类似的场景:有一位女子抱着小孩儿上火车,车厢中早已坐满了人。其中,一个年轻人正躺在座椅上睡觉,一个人却占了两个座位。孩子哭闹着要坐,并用手指着那个年轻人。但是年轻人装没听见,依旧躺着睡觉。这时,孩子的妈妈用安慰的口吻说:“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一会儿吧,他睡醒了肯定会腾出座位来的。”几分钟之后,那个年轻人睁开了眼,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然后坐直了身子,把另一个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女子。
    小孩子哭闹着要坐,年轻人不理不睬,妈妈的一句安慰之语却让年轻人客气地让座,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年轻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变了。
    可想而知,一开始,年轻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我占着两个座位,你们能拿我怎样”的无赖心理。但是,当他听到那位女子对自己的评价后,他对自己的认知也悄然变成了:“我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他的“自我观”变化了,随即,其相应的行为也就跟着变化了。
    可见,个体与社会如此相关,个体往往需要通过社会中人的评判,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认知。
    这一点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