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全新正版小世界(在欧洲做学术的注脚)9787108058256三联书店
¥ ×1
自序 和“正文”一样重要的“注脚”
Ⅰ.全世界都在留学
走,我们去看世界
不会撒谎的胃
吉屋寻租
傲慢与偏见
或许该聊聊“价值观”
学术的四季速写
Ⅱ.他者的启示
英国人的规矩方圆
“英国”
体育的意义
较真的民族
圣诞记忆
巴黎印象
法式浪漫的“愁”与美
每个人都该知道一点女主义
Ⅲ.谁没烦恼过?
讲师形成记:体统篇
讲师形成记:实践篇
英国大学的质量控制
英国学生的“幺蛾子”
小城故事
大同显小异
择业的想象力
英国学生的观
莫贪书,思考
好是怎样炼成的?
后记 世界与“我”何关?
张悦悦,社会学系副教授,专栏作家,业余摄影师,经历过两次留的八〇后。20世纪90年代初随父母赴美,是改革开放后批“小留学生”。回国后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大学期间游历了26个,举办了3次摄影个展。2005年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攻读社会学博士。2012年在英国肯特大学获终身教职,从事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社会学的实研究。2011年受邀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从海外学人角度看世界的专栏。目前著有中文自传体小说《12岁我到美国读中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英文学术专著《世界化科技》及《中国的绿色政治》
我对于“国际大搬家”的记忆自然始于小时候看着长辈们打点行装去留学或给国外的亲戚带东西。有两点记忆深刻。一个是箱子里很多牙膏肥皂这些日常用品,据说它们要比国外便宜很多,因此每一只箱子都装得满,全家只有爸爸能关上这些远赴重洋的超大型箱子;另一个是箱子里要想办法装上干酱等作料。没错,那会儿海外的中国北方人还不够多,“中国城”远没有现在的货品全,要想吃炸酱面,只能托人带啦!
而我对于小学那会儿自己次“国际大搬家”的箱子也记忆犹新。那会儿箱子里塞满了我挑选的穿的、玩的,唯独没有带书包。这件事让妈妈哭笑不得,因为那时候虽然同内经济快速增长,但大部分留学生仍然是从国内带日用品以争取在国外少花钱。
没辙,妈妈只好带我去商店买了当时加州普通的Jansport帆布软皮底书包。没想到这个书包竟成了我小留学生生涯的一个纪念,因为这个款式后来停产了,成了经典。若干年后,当我在英国偶尔背出来时,还会引来同事的艳羡。
而“千禧年”之后,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深造,“国际大搬家”的箱子内容又有了变化。在我准备去英国的行囊的时候,装箱子的思路已经由“使国外生活更便宜”转变为“使国外生活更舒服”。我不知不觉地装了四个大箱子!临去机场前,我又把当时在听的一套“巴赫平均律”塞进了腰包。四张光盘卡在腰间,这一路坐着可不舒服,不过踏出国门后,身边堆满熟悉的物品才踏实。我身边也有极简主义的代表,比如一位朋友去加拿大学习,就卖掉了在北京几乎所有的东西,只带着一张银行卡和一只小小的旅行箱上了飞机,她的理论是:留学就是要感受另一种生
活,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按当地的习惯生活。,我有时候会好奇,如果一个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坐在首都机场安检机器后看着一个个行李箱通过,他会不会通过x光机的投影察觉m不同时期箱子里内容的变化?每天通过机场安检机的,是一只只行李箱,也是一个个留学故事。
说了这么多,并非仅仅想说我是个“资深留学生
”,我想说的是:其实“留学”这件事在过去30多年,不论是隐是显,都折了中国几代人对世界、对未来和对自己的想象。虽然“出去看看”的信念没有变,但留学的形式、目的和经历却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去英国的留学旅程就是从四个箱子开始的。但即使出行准备得再充分,到了异地,个本能的反应依然是:东西没带够!比如,虽然我比很多人幸运,到英国读书时有多年的闺蜜老陈在伦敦接应,她在我抵达之前已帮我租好了舒适的公寓,里面已配备好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副桌椅,但我在飞了10多个小时.终于踉跄地来到这个伦敦的新家的时候,丝毫没有从父母监管下胜利大逃亡的庆幸。那和闺蜜说好的通宵畅饮与八卦大会早没了踪影,倒是有一种一脚踩空的惶惑与无名恼怒——这个远不能称为“家”的新窝哪里都觉得别扭,即便推进来四个箱子,整个屋子仍然空荡荡的,居然还有那么多陌生的空隙需要自己去填充。
所以,和很多留学生一样,我的英伦之旅的开始远没有“走。我们去看世界!”那样的诗意与洒脱,而是倒着时差踉跄地撞进另一个现实:睡醒一觉后的头等大事不是去看大本钟和威斯敏斯特教堂,而是先查查近的仓储店阿戈斯和宜家连锁店在哪儿,然后去买了各种轻便的家具:台灯、书架、折叠衣橱、既可以当椅子又可当床头柜的小桌子,等等。
P13-14
《小世界(在欧洲做学术的注脚)》是一本以作者在欧洲学习工作经历为主,反思中国人自80年代以来与西方世界碰撞的社会学随笔集。 本书旨在以海外生活的日常小事为切入点,从社会学角度以简洁明朗的文字,引起读者对与西方社会日益频繁且多层次的接触中突显的文化碰撞、双向偏见及身份定位等问题的思索,从普通人的生活细节里提炼不同生活思路和个体间沟通模式的启示。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