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游山西话晋商(梁小民作品集)9787301258477北京大学
    • 作者: 梁小民著 | 梁小民编 | 梁小民译 | 梁小民绘
    • 出版社: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7-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梁小民著| 梁小民编| 梁小民译| 梁小民绘
    • 出版社: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开本:16开
    • ISBN:9787301258477
    • 版权提供: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 作者:梁小民
    • 著:梁小民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39.00
    • ISBN:9787301258477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5-07-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5-07-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275836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导 言——回望晋商的文化之旅
    那一片浩瀚的盐池——晋商的起点
    湮没在历史中的晋商——早期晋商发展史
    黄河边上的铁牛——冶铁业与晋商的兴起
    送给妻妾的潞绸——丝绸业与晋商的兴起
    并不遥远的驼铃声——晋商清代的驼帮
    来自北方的商机——“开中制”与晋商
    从“开中制”到“折色制”——政策变化中的晋商
    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走遍全国的晋商
    桶金由何而来——晋商早期发家史
    两代晋商不一样——明清晋商的差异与联系
    现代银行乡下祖父的祖父——票号业前的晋商金融业
    到平遥,别忘了日升昌——晋商票号的兴起
    如何汇通天下——票号的业务
    制度决定成败——晋商票号的股份制
    游山西 话晋商
    无规矩不成方圆——晋商的内部管理制度
    得三晋英才而经商——晋商的用人与激励机制
    道德、制度与约束——晋商的内部约束机制
    民间皇城中的王家——历史的晋商家族
    关公是个符号——晋商的企业文化
    慈禧住进大德通——晋商与官本位
    九米斗室中的“阶级斗争”——日升昌票号的“雷毛之争”
    危机与机遇——社会动荡中的晋商票号
    风雨飘摇中的挣扎——票号业的苦难经历
    日升日又落——日升昌的衰亡
    没有抓住根稻草——票号组建银行的失败
    弱国无强商——晋商茶叶贸易中的挫折
    坎坷的工业救国之路——晋商与近代工业
    晋商起源的一个传说——平阳亢氏的起家
    官商一体成巨富——明代蒲州张王两家
    靠官还要靠自己——明代蒲州商人范世逵
    小荷才露尖尖角——明代的晋商
    成也官,败也官——清代皇商范家
    清代的“福布斯”排行榜——清代晋商的富商巨贾
    山西的天空群星灿烂——晋商中的掌柜们
    此孔非彼孔——孔祥熙并非晋商后人
    山西人不“抠门”——晋商的气遍及各地的会馆——晋商的群体精神
    山西人不浪漫——晋商的家庭
    创造财富的那一半——晋商中的女
    常家的戏楼——晋商的慈善事业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晋商与文化
    太谷灯下的悲剧——晋商后人的堕落
    辉煌中的阴影——晋商的另一面
    晋商与传统文化——的思考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再版后记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1943年出生于山西,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研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出版专著、译著等60余种,多部著作在港台出版。1992年,评为享受殊津贴专家,1996年,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退休后,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20余所高校为EM授。

    到山西一定要去乔家大院,甚至不少人是为了看乔家大院而去山西的。这是因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剧《乔家大院》极大地提高了乔家大院的知名度,不少人认为乔家大院就是晋商大院的典型代表。其实山西这种晋商大院有很多,至少有两座大院比乔家大院更有气势,也更精美。那就是晋城市
    的皇城相府——《康熙字典》的主编陈廷敬家族的大院,以及晋中灵石县被称为民间皇城、 大院的王家大院。
    从临汾向北沿大运高速,过洪洞和霍州就来到了灵石,灵石是晋中南端的县。王家大院就在晋中绵山脚下灵石县的静升村。这座大院的主人王家是晋商中历史的家族,从元代至今已有六多历经二十八代人。能建起这样的大院的,当然是富商之家。我们到这里旅游不仅要看大院的宏伟与精美,还要回望王家经商致富的历程。
    静升村的王氏有三支:“中王氏”“东王氏”和“西王氏”。后来成为晋商大家族的是西王氏。西王氏始祖为元皇庆年间迁至静升村的王实。起初他以佃耕为主,逐步有了几亩薄田,成为自耕农,闲时在家做豆腐。他做的豆腐坚而不硬、嫩而不酥,加之他人如其名,童叟无欺,处世诚恳和蔼,因此生
    意越做越好。晋商中的许多大商人,如曹家、乔家和王家一样都是做豆腐起家,所以山西人有“要想富,做豆腐”之说。
    王家的经商与大院都始于王实。据传,王实有一
    天外出卖豆腐路见一老人病倒于草丛中,于是背回家寻医问药,悉心照料。老人病好后又留他小住休养。
    有老人登上黄土高坡,发现静升村的九沟聚吉相,而且似乎听到凤凰清音起伏不绝,认定这是块宝地,就让王实在此建房。王实有些钱后就按老人之言在村西一棵老槐树东侧修建了两座宅居。
    其子孙继续扩建,成为后来的拥翠巷(人称王家巷),就是今天王家大院之始。
    到第三代王家已开设豆腐坊、醋坊、油铺、粮杂
    货铺、铺、 钱铺等多家商业铺店,到六世王贤时已成为“本乡富家翁”,院落向东西两个方向继续拓展。
    明代是晋商驰骋天下的时代,也是王家大发展,由耕读之家转向商贾之家,成为巨商大贾的时代。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八世王可才在静升村创办“宝和楼 ”,经营金银器和饰品的手工制作。王家从十世起开始经营棉花、杂货和业。明隆庆五年(1571年),开放北部边疆贸易,十一
    世王新命和十二世王大纪、王大清等人抓住这一机会,投靠霍州皇室朱千聪,与族人、村人联手,北上县城关口,在晋京之间奔走经营,终成巨商。十三世王炳然在河北巨鹿和河南浚县创办“万丰公”粮庄。王炳然坚持“买卖不争毫厘,生意全凭信义”的理念,平常秤平斗满,灾时减价平粜,重义轻利,颇得人心,王家的买卖因此越做越大。到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年),王氏家族已成一方富绅,人丁兴旺,亦成为山西家族。
    清朝建立,海内统一,为王氏家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清顺治、康熙年间十三世王兴旺与其子侄于晋、陕、蒙、豫、冀、鲁一带做粮食、牲畜生
    意。这时他们结交了许多达官贵人与燕赵豪杰志士,打通了北方贸易的通道,资金积累到10万两白银。
    康熙四年(1665年),王家建“拥翠”和“锁瑞”两巷住宅,10年后又建了义安院。
    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谦让、王正居、王谦美兄弟五人又使王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王氏兄弟为筹集军马粮草。平定三藩后,王氏兄弟受到朝廷嘉奖,名噪京畿,资产达20万两白银。这时,王家把原来分散的宅院联成里仁、拥翠、锁瑞、钟灵、拱秀五条巷,奠定了今日王家大院的基础。这时,王家的“宝和楼”与“万丰公”生意兴隆,又有经营皮货的“广顺号”等商号,并以王家醋坊为基础制成“王家香醋”,创办“德和源”“德和诚”两家商号经营,还在蓟州(今天津蓟县)开办“广顺号”,经营丝绸、布料及皮货,信誉卓著,名盛一时。
    王家在富起来之后极为重视教育,办学教育子孙及乡人。从十五世王梦简开始,或正途科考,或异
    途捐保,或祖德荫袭,“功名磊落者代不乏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五十余人”。从此由富商之家转向商宦之家。康熙六十一年(17年),年过七旬的王谦受奉旨以京畿富绅的身份参加“千叟宴”,并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
    乾隆时期,王氏十五世王梦鹏兄弟、十六世王生
    炳兄弟、十七世王如玑兄弟、十八世王世泰兄弟,在直隶、山东各地开当铺、办钱庄,实现了家族财产滚雪球式的发展,并向利润丰厚的盐茶贸易转移。到乾隆后期,王家为鹾务(盐务)、为领运(贩运)者不一其中,如十六世王中极等为子孙谋求到了签发盐茶专卖的官员;十七世王凤山任甘肃凉州庄浪茶马同知,王纳任山东盐运司滨东分司运同;十八世王世泰尝领河东盐务(运城盐务),王锡蒲任甘肃宁州知州兼平凉盐茶同知,王臣敬任长节盐运司天津分司运同;二十世王鸿渐任两淮盐运司;等等。这些官职品级并不高,但为王家从事盐茶贸易提供了方便,实现了官商结合。当时王家的经商范围遍布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直至闽粤沿海和云贵高原。
    在经商致富的过程中,王家大院也在不断扩张。
    乾隆四年(1739年),王家在东山梁上建立恒贞堡(红门堡),有院落88处,房屋近800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向南扩建凝固下堡,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村南建“和义”“拱板”两堡,乾隆末年建成铁
    门院。嘉庆元年(1796年),又在高家崖动工,16年后建成“视履堡”,总面积近30亩,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王氏历经140年,建成了今天宏伟的王家大院,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院内有郑板桥、祁
    寯藻、孙嘉淦、 史梅珏、梁诗正等名人达官的题字。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王氏家族达到了。
    道光后,氏家族在十八世、十之后走向衰落。尽管也有短暂的复兴及在历值得注意的人物(从道光到光绪年间仍有31个进士、1个举人),但总体走向衰亡。其间的原因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都对王家的经商活动有不小的打击。 但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富有使后世子孙成为纨绔子弟,成,坐吃山空,无度挥霍,甚至个别还沦为盗贼。王氏子孙沿街乞讨者有,卖儿卖女者有,出卖祖院者也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氏家族二十一世王钦让卖掉静升本地、晋南、
    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 带的多家商号,举家南迁到四川,只留族人王修敬看管红门堡内的新宅院。一代富商就这样随风而去了。
    你在王家大院能看到其当年的辉煌,但更能从其由兴至衰的历史中体会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P116-119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为您讲述辉煌五的晋商文化。《游山西话晋商(梁小民作品集)》笔调清新、文字优美,书中体现出晋商深邃而令人回味的商业智慧,对今天的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的商道读本。跟着这本书进行一次晋商之旅,将是你一生难忘的一段经历。让我们现在就出发!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