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王安石评传(生前事与身后名)9787507548433华文出版社
    • 作者: 编者:柯昌颐著 | 编者:柯昌颐编 | 编者:柯昌颐译 | 编者:柯昌颐绘
    •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编者:柯昌颐著| 编者:柯昌颐编| 编者:柯昌颐译| 编者:柯昌颐绘
    •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8-01-01
    • ISBN:9787507548433
    • 版权提供:华文出版社
    • 作者:编者:柯昌颐
    • 著:编者:柯昌颐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42.00
    • ISBN:9787507548433
    •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 开本:暂无
    • 印刷时间:2018-01-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8-01-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005634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绪论 ……………………………………………………………………………1
    节 中国旧史之传信问题 …………………………………………………1
    第二节 强毅与执拗 ………………………………………………………………2
    第三节 成败与环境 ………………………………………………………………4
    第四节 功罪问题 …………………………………………………………………5
    第五节 取材之概说 ………………………………………………………………6
    第二章 年表与世系 …………………………………………………………………7
    王安石年表 ……………………………………………………………………………7
    王氏世系表 …………………………………………………………………………22
    第三章 时代背景 ……………………………………………………………………24
    节 宋初国势之鸟瞰 ………………………………………………………24
    第二节 前于安石之建议图治者 ……………………………………………24
    第三节 安石对于宋初无事之解释 …………………………………25
    第四章 政治思想之渊源 …………………………………………………………27
    节 政治学派之判别 ………………………………………………………27
    第二节 对于儒家政治学说之赅通 …………………………………………27
    第三节 对于法治主义之辩正 ………………………………………………37
    第四节 置安石于法家者流之谬误 …………………………………………38
    第五节 反对法治主义之余论 ………………………………………………39
    第六节 安石之言论与行事 …………………………………………………40
    第五章 政治思想之转移 …………………………………………………………42
    节 对于唯法主义之倾向 ………………………………………………42
    第二节 倾向唯法主义之由来 ………………………………………………43
    第三节 理财政策与法家之关系 ……………………………………………44
    第四节 安石与商鞅 ……………………………………………………………45
    第六章 整理财政之初步 …………………………………………………………46
    节 整理财政之根本观念 ………………………………………………46
    第二节 制置条例司之始末 …………………………………………………47
    第三节 掌管财政机关之原状 ………………………………………………48
    第四节 制置条例司之 …………………………………………………50
    第七章 社会政策一——青苗法 ………………………………………………51
    节 青苗法之由来 …………………………………………………………51
    第二节 由常平法至青苗法 …………………………………………………53
    第三节 青苗法之内容及其修正 ……………………………………………54
    第四节 青苗法之争议 …………………………………………………………56
    第五节 青苗法之流弊 …………………………………………………………71
    第六节 青苗法之评价 …………………………………………………………73
    第八章 社会政策二——募役法 ………………………………………………76
    节 改革役法之必要 ………………………………………………………76
    第二节 改革役法之过程 ………………………………………………………77
    第三节 募役法之内容 …………………………………………………………77
    第四节 募役法之利益 …………………………………………………………80
    第五节 募役法之争议与其价值 ……………………………………………80
    第九章 社会政策三——均输法市易法 ………………………………………85
    节 均输市易两法与今日之时代需要 ………………………………85
    第二节 均输法议而未行之经过 ……………………………………………85
    第三节 市易法之建置及其纲要 ……………………………………………88
    第四节 关于市易法之争执 …………………………………………………90
    第五节 均输市易之评价 ………………………………………………………92
    第十章 社会政策四——农田水利 ……………………………………………93
    节 治水政策之推行及其 …………………………………………93
    第二节 疏浚黄河司之建置 …………………………………………………94
    第三节 浚治御河之两度争议 ………………………………………………95
    第四节 浚治漳河之争议 ………………………………………………………97
    第五节 清汴之嚆矢 ……………………………………………………………98
    第六节 官吏操切苛扰之缺憾 ………………………………………………99
    十章 改革田赋 ………………………………………………………………101
    节 方田法之由来 ………………………………………………………101
    第二节 方田法之条目 ………………………………………………………101
    第三节 方田法施行之经过 ………………………………………………102
    第四节 方田法之评价 ………………………………………………………103
    第十二章 改革学制 ………………………………………………………………105
    节 仁宗英宗两朝修改贡举之建议 ………………………………105
    第二节 毅然更制之争议 ……………………………………………………105
    第三节 安石主张之果决 ……………………………………………………106
    第四节 新贡举制度之纲要 ………………………………………………107
    第五节 统一思想之实行及其缺点 ………………………………………108
    第六节 革新教育之根本计画 ……………………………………………109
    第七节 兴建国学之概要 ……………………………………………………109
    第八节 分设专科之概要 ……………………………………………………110
    第九节 各路学校之建置 ……………………………………………………111
    第十三章 改革兵制 ………………………………………………………………112
    节 宋初之乡兵制度 ……………………………………………………112
    第二节 募兵之窳败 …………………………………………………………114
    第三节 保甲法之内容及推行之次第 ……………………………………117
    第四节 保甲法之争议 ………………………………………………………119
    第五节 同时对于募兵之措施 ……………………………………………122
    第六节 保甲法之评价 ………………………………………………………125
    第七节 保马法之概要与利弊 ……………………………………………127
    第八节 军器监之建置 ………………………………………………………128
    第十四章 外交及其武功 …………………………………………………………130
    节 外交政策之概要 ……………………………………………………130
    第二节 河湟之恢复 …………………………………………………………131
    第三节 湖南路诸蛮之平定 ………………………………………………134
    第四节 四川路诸夷之平定 ………………………………………………135
    第五节 交趾之征服 …………………………………………………………136
    第十五章 哲学 ………………………………………………………………………138
    节 安石哲学思想之概观 ……………………………………………138
    第二节 安石之宇宙论 ………………………………………………………138
    第三节 安石之人生论 ………………………………………………………140
    第四节 安石之社会学 ………………………………………………………146
    第五节 安石与老庄学说 ……………………………………………………148
    第六节 安石与杨墨学说 ……………………………………………………150
    第七节 安石与学 …………………………………………………………151
    第十六章 经学 ………………………………………………………………………154
    节 当时颂扬王氏新学者 ……………………………………………154
    第二节 安石对于经学之谈片 ……………………………………………155
    第三节 《三经新义》及经解 ………………………………………159
    第四节 讥薄《春秋》之辩正 ……………………………………………163
    第五节 清儒对于安石经学之论列 ………………………………………165
    第十七章 文字学 ……………………………………………………………………170
    节 《字说》之撰著 ……………………………………………………170
    第二节 《字说》内容之一脔 ………………………………………………172
    第三节 《字说》之评价 ……………………………………………………175
    第十八章 文学 ………………………………………………………………………177
    节 安石在文学之地位 …………………………………………177
    第二节 安石对于文词之概念 ……………………………………………177
    第三节 安石在当时文坛之身价 …………………………………………179
    第四节 安石之散文 …………………………………………………………180
    第五节 安石之诗歌 …………………………………………………………185
    第十九章 书法 ………………………………………………………………………195
    节 并世诸家之称扬 ……………………………………………………195
    第二节 遗墨题跋一束 ………………………………………………………196
    第三节 书法之蒙谤 …………………………………………………………198
    第二十章 著作之存佚 ……………………………………………………………201
    节 遗书之目录 …………………………………………………………201
    第二节 不传诸书之梗概 ……………………………………………………202
    第三节 传世诸书之考 ……………………………………………………203
    第二十一章 用人之贤不肖 ………………………………………………………212
    节 派之由来 …………………………………………………………212
    第二节 吕惠卿 …………………………………………………………………214
    第三节 章惇 ……………………………………………………………………220
    第四节 曾布 ……………………………………………………………………225
    第五节 蔡京蔡卞 ……………………………………………………………228
    第六节 诸人 ……………………………………………………………2
    第二十二章 变法之争议 …………………………………………………………
    节 反对派之概观 ………………………………………………………
    第二节 吕诲疏论安石十大罪 ……………………………………………
    第三节 郑侠进《流民图》 …………………………………………………244
    第四节 曾巩之忠告 …………………………………………………………249
    第五节 司马光之始终反对 ………………………………………………250
    第六节 纷扰盈朝之反对言论 ……………………………………………260
    第七节  安石之应付谤议 …………………………………………………263
    第二十三章 史传之失实 …………………………………………………………265
    节 安石身后蒙冤之原因 ………………………………………265
    第二节 《神宗实录》之杂糅 ………………………………………………265
    第三节 宋史之舛谬 …………………………………………………………268
    第四节 安石本传之辩正 ……………………………………………………269
    第五节 通俗小说中之拗相公 ……………………………………………273
    第二十四章 安石身后及后世之评论 …………………………………………276
    节 评论安石之今昔观 ………………………………………………276
    第二节 安石身后之公论 ……………………………………………………276
    第三节 陆九渊独排众议 ……………………………………………………278
    第四节 朱熹之深文诟病 ……………………………………………………281
    第五节 元明两朝之崇拜安石者 …………………………………………285
    第六节 明清两朝巧诋安石之苛论 ………………………………………290
    第七节 清代崇拜安石之言论与著作 ……………………………………295
    第八节 梁启超为安石大白沉冤 …………………………………………296

    章第二节 强毅与执拗安石者,中国政治之失败人物也;志业既不获大酬于及身,谤议则辗转加厉于后世,是孰使之然哉?昔时俗士,类皆以此为诋訾之具;而不知此正可见安石之个,有远过于寻常人者。其《答王深甫书》有曰:……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顾吾心未尝为之变;则吾之所存,固无以媚斯世,而不能合乎流俗也。及吾朋友亦以为言,然后怵然自疑,且有自悔之心。徐自反念,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今家异道,人殊德,又以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则吾友庸讵非得于人之异论变事实之传而后疑我之言乎?……安石作此书时,方自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年甫三十七岁,遂已得毁于流俗之士;而其所以处之者则曰:“吾心未尝为之变。”后来执政时代众毁不挠之精神,殆已植基于此。至谓“今家异道,人殊德,……”则其齐一道德之志,又已见乎辞矣。
    安石在少壮之年,对于当时社会情形,及下层政治之腐败,曾经切实考察,得有精透之见解。其《感事》诗云: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复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为之,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此诗盖作于初入仕途之时,意在深自策励。观其所述当时人民困于不肖官吏之压迫朘削,殆已达于之程度。彼心目中既有此深刻之印象,则一旦身居相位,出其思想以一一施诸事实,又岂任何浮言所可破坏。故其执政后能以强毅应付环境,良以在野时体察社会之利弊,独有会心处,迥非他人所可几及也。
    安石执政以后,群谤盈廷之中,至有断取三不足之说,以张其訾议者。三不足者: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也。神宗以问安石,安石从而辨之曰: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惟恐伤民,此亦是惧天变。陛下顺纳人言,无大小惟言之从,此岂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礼义,则人言何足恤;故《传》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郑庄公以“人之多言,亦足畏矣”,故小不忍致大乱,乃诗人所刺;则以人言不足恤未过也。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是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祖宗何故屡自变改?……天变足畏,系旧时迷信观念,故安石亦不敢遽主不畏之说。其后二项之辨辞,则甚足以表见其强毅不挠也。
    安石之强毅过人,略如上述。诋安石者,遂漫为比附之言曰:“此其所以为执拗也。”殊不知执拗者,恶德,出于感情之任肆者也;强毅者,美德,基于心志之修养者也;岂可混为一谈以淆乱是非邪?观安石《答李资深书》,可以知其心志之修养为何如也。书曰:……天下之变故多矣,而古之君子辞受取舍之方不一;彼皆内得于已,有以待物,而非有待乎物者也。非有待乎物,故其迹时若可疑;有以待物,故其心未尝有悔也。若是者,岂以夫世之毁誉者概其心哉?若某者,不足以望此,然私有志焉。……安石又有《众人》诗云: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意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读此诗,则安石之深自持重,不以浮言稍惑其志,尤足印其强毅之面目。彼以执拗毁安石者,又乌知轻重美恶之权衡哉?

    一个代的改革家;一个充满争议的政治家;一个勇于任事的士大夫;一个理想主义者。 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主持者发起了一场失败的变法运动,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一直毁誉参半。柯昌颐编的《王安石评传(生前事与身后名)》踵步梁启超先生的《王荆公》,以翔实的史料、仔细的分析为王安石变法辩诬,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