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全新正版中华文明史(第4卷)9787301106013北京大学
¥ ×1
绪论
节 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
第二节 新思想观念的出现与传统学术文化
第三节 历史的反思与迈向近代文明
章 社会经济的发展
节 人口增长与移民开发
第二节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第三节 农业精耕细作的深化
第四节 棉花种植与松江棉纺织业
第五节 江南市镇与客帮商人
第六节 白银、铜钱与金融业
第二章 早期启蒙思潮与政治文明中的新因素
节 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与泰州学派
第二节 社运动与市民抗争
第三节 启蒙思想的深化与学术思想的嬗变
第三章 在总结中发展的传统科学技术
节 科学思想、方法及手段
第二节 总结与开创——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第四章 多民族巩固和发展
节 秩序重建和近代疆域的奠定
第二节 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第三节 对外关系
第五章 政治发展与国计民生
节 皇权专制与行政法制化的加强
第二节 赋役制度变革与人民自由度的提高
第三节 漕运与共黄河的治理业绩
第四节 灾荒与的赈济措施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意识与业绩
节 集大成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建设
第二节 考据:思想与学术的消长
第三节 清代学术的知识谱系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中华文明的外播
节 明末会士的入会与西学东渐
第二节 明末士大夫对西学的接受和拒斥
第三节 清初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与西学东渐
第四节 清初士人与西学的流播
第五节 中学西渐
第八章 宗教信仰:观念与实践
节 宗教祭祀的完备
第二节 传统宗教的多元发展与融合
第三节 缭绕: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九章 文艺创作的新走向
节 通俗文学的迭兴与变奏
第二节 独抒灵与赋到沧桑
第三节 版画世界与翰墨丹青
第四节 《红楼梦》:一部小说折的文化史
第十章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节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第二节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
第三节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十章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节 完备的学校与书院之兴衰
第二节 蒙学教育及其人文意蕴
第三节 融合在社会生活中的教育
第十二章 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区域差异的凸显
节 明清两朝首都的规划与管理
第二节 沿海城市的发展与辐作用
第三节 沿海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十三章 变革图强:近代文明的催生
节 师夷、制器、自强
第二节 西学、启蒙、救亡
第三节 制度、立宪、共和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后记
楼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合会理事。 张传玺,山东日照涛雒镇人,1927年生。北京大学副博士。现任北京大史系教授,兼全国各类成人高校统一招生大纲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兼历史学科组组长、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学科命题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史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韩国高丽大学、香港珠海书院客座教授。多次到日本、新加坡及我国台湾讲学。主要著作有《秦汉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纲》、《简明中国古代史》、《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翦伯赞传》、《中华文明史》(四主编之一)等,发表200余篇。 严文明,1932年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仰韶文化研究》、《农业文明的发生》、《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等。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研究院院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
从明代中叶至清末(16世纪至20世纪初),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前代的辉煌成就,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思想观念。但在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中,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明显地呈现出滞后的状态。
从1纪中叶起,西方列强依仗其工业文明发展取得的经济、军事实力,频频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企图把我国变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面对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整体实力的攻击,以固有的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我国是很难抵御的,再加上清王朝政治的腐朽、制度的僵化与观念的陈旧等原因,1840年战争后,特别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已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富国强兵,在西方列强的军事进攻下和西方文明的刺激
下,一些有识之士进行了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在变法维新,特别是民主的推动下,中华文明开始进入了转型期,迈步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节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农业经济的新因素手工业的发达和近代工业的发生 商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文化日趋重要 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发展近代疆域的奠定宋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一度繁荣,曾居于的地位。但此后由于战乱等原因,社会经济自然增长的过程受到阻遏。元代大约一间,社会经济始终未能恢复到宋代的水平。明朝建立后,随着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到明代中后期,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超过了宋代。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的原因,社会经济又有所倒退。但是到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整个社会经济又得到了的发展,无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开拓上,还是在社会财富的积累上,都达到了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
同一时期,我国的人口也有了急剧的增加。据明代官方的统计,明初全国人口有6000万左右,到明末没有多大的变化。不过,按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有的学者估计到明末全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达到1.3亿到1.5亿。到了清代中期,人口迅速增长。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全国人口为1.5亿左右,而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便增加到了3亿,五十年间翻了一番。而至战争前,道光十八年(1838)全国人口数已达到了4亿多。人口的增长一方面与国土疆域的扩大有关,而更重要的是与当时清实行的赋税制度密切相关。当时推行“摊丁入田”的制度,规定增丁不加赋,对人口增长起了重要
的作用。人口的增长也是社会经济迅展的反映。
这一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耕地的大量拓展,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等,这使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中出现了某些新的因素,特别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经营地主”,他们不仅出租土地,还采用招募雇工,自己直接经营的方式。同时也
出现了一批向地主租赁土地后,再雇工经营的“佃富农”。到清代,地主自己经营的方式有所减少,而“佃富农”经营方式则有较大的发展。农业经营方式中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的新因素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比重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P1-2
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过去所有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先民智慧的沉淀,其与我们的重要犹如大海之与游鱼。文明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和精神的活动场所,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良知,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承载着我们精神活动的一切成果。同时,文明又是我们生命真实个体的存在方式,它包涵着我们外在的生存环境,记录着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结果,又是我们衣食住行等生存形式的具体体现。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