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汉剧史论稿9787010164021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著 | 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编 | 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译 | 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绘
    • 出版社: 延边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9-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著| 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编| 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译| 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绘
    • 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9-01
    • 版次:1
    • 印刷时间:2016-09-01
    • 字数:500千字
    • 页数:520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010164021
    • 版权提供:延边人民出版社
    • 作者: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
    • 著: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99.00
    • ISBN:9787010164021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2016-09-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6-09-01
    • 页数:520
    • 外部编号:883821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绪论

    节 汉剧艺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20世纪汉剧研究史的回顾与反思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框架说明

    章 汉剧形成前湖北地区的戏剧活动

    节 明代湖北地区戏剧活动

    第二节 田舜年与清前期鄂地的戏剧活动

    第二章 汉剧艺术发展历()

    节 乾嘉时期:汉调的兴起与汉剧的形成

    第二节 道咸时期:汉剧走向繁荣与“四大河派”的形成

    第三节 同光时期:汉剧“四派”在武汉合流

    第三章 汉剧艺术发展历史(下)

    节 汉剧发展的黄金期(1900-20世纪30年代)

    第二节 汉剧发展的低谷期(20世纪30-40年代)

    第三节 汉剧发展的复兴期(20世纪50-80年代)

    第四节 汉剧发展的变革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第四章 “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艺术形态

    节 “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文学风貌

    第二节 “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剧本形态

    第三节 “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角色体制

    第四节 “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音乐体制

    第五章 汉剧表演形态与主要艺术流派

    节 汉剧“十大行”的艺术规范

    第二节 余洪元与一末“余派”艺术

    第三节 吴天保与三生“吴派”艺术

    第四节 陈伯华与旦行“陈派”艺术

    第六章 汉剧剧目、剧本与经典个案研究

    节 汉剧剧目与剧本概述

    第二节 汉剧“三国戏”的特色与影响

    第三节 汉剧《二度梅》的流变与传播

    第四节 《打花鼓》:一个汉剧经典小戏的生成

    第七章 汉剧艺术与近代汉口都市文化

    节 近代汉口都市文化的历史面貌

    第二节 茶园、戏院与汉剧的都市化进程

    第三节 汉剧艺术与“汉派文化”的互融

    第四节 汉剧公会与汉剧的发展

    第八章 近现代汉剧对外重大演出与流播

    节 1921年汉剧进京赈灾义演

    第二节 1929年汉剧“福兴班”赴沪商业演出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汉剧的流动演出

    第四节 新时期汉剧的对外交流演出

    第九章 汉调、汉剧与剧种的关系

    节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

    第二节 汉调南传与广东汉剧的生成

    第三节 汉剧与楚剧的艺术交流与竞争

    第十章 汉剧的剧史定位与传承保护

    节 汉剧对明清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汉剧与中国戏剧史的雅俗之变

    第三节 方言与地方剧种“种类”的多样

    第四节 汉剧的生存现状与保护传承对策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汉剧剧目表

    后记


    朱伟明,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戏曲及古代小说研究。在《文学评》《学遗产》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五十余篇。著有《中国古典喜剧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稿》以及《汉剧研究资料汇编》(主编)等。主持并完成多项社科与湖北省社科项目,多次获得湖北省及武汉市社科很好成果奖。



    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的这本《汉剧史论稿》以汉剧为研究对象的**社科项目之结项成果,全书共分为绪、正十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汉剧孕育、形成、繁荣和发展的历史,具体总结了汉剧舞台艺术和*名伶人的流派风格,深入揭示了汉剧文化品格和对外流播的主要特征,对汉剧的戏剧史定位及传承保护策略作出了相关理论思考。全书在丰富详实的文献史料基础上,在纵向上对汉剧发展历史中汉剧诞生的起点、形成标志等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有突破研究;与此同时,全书还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汉剧的剧目家底,完成对汉剧剧本形态和艺术形态整体特征的揭示,从横向总结了汉剧艺术规范,探索了汉剧演剧生态环境和演化规律,从而全面深化了汉剧发展史、演剧史与艺术形态特征的认识。本书运用宏观描述与个案研究、文本分析与活态演剧调查相结合的多维视野和多重手段,力图实现在汉剧史及其艺术形态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体系完整,是一部史论结合,兼具理与献价值的*作。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