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全新正版玉米加工品质及改良技术9787030404817科学出版社
¥ ×1
目 录
章 绪论 1
1.1 国内外玉米深加工利用现状 2
1.2 玉米籽粒加工品质的研究进展 3
1.3 玉米食品的深加工现状 3
1.4 国内外玉米食品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5
1.4.1 玉米粉的加工 5
1.4.2 玉米挤压技术 8
1.5 加工过程中玉米各组分结构及其功能质的改变 9
1.5.1 淀粉的变化 9
1.5.2 蛋白质的变化 12
1.5.3 脂肪的变化 12
1.6 玉米品质评价的方法及仪器设备研究现状 13
第2章 玉米籽粒品质状及面粉特研究 16
2.1 研究方法概述 16
2.1.1 试验材料 16
2.1.2 仪器与设备 16
2.1.3 玉米粉样品制备 17
2.1.4 分析方法 17
2.1.5 统计分析 22
2.2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品质状比较
. 不同品种玉米籽粒吸水力 24
2.4 玉米籽粒品质状的关分析 25
2.5 不同品种玉米干磨粉和湿磨粉理化质比较 26
2.5.1 保水力和破损淀粉含量 26
2.5.2 淀粉含量 29
2.5.3 蛋白质含量 29
2.5.4 脂肪含量 29
2.6 不同品种玉米干磨粉和湿磨粉糊化特比较 30
2.7 玉米粉品质状与糊化质的关 33
2.7.1 干磨面粉品质状与糊化质的关分析 33
2.7.2 湿磨面粉品质状与糊化质的关分析 35
2.8 不同品种玉米粉品质状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35
2.8.1 玉米粉品质状主成分分析 35
2.8.2 聚类分析 38
2.9 研究小结 39
第3章 玉米粉的生物改工艺研究 40
3.1 研究方法概述 40
3.1.1 试验材料 40
3.1.2 仪器与设备 41
3.1.3 试验方法 41
3.1.4 分析测定方法 42
3.2 蛋白酶对玉米粉糊化质的影响 43
3.3 脱支酶对玉米粉糊化质的影响 44
3.4 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对玉米粉糊化质的影响 45
3.5 发酵时间对玉米粉糊化质的影响 45
3.6 乳酸菌浓度对玉米粉糊化质的影响 46
3.7 玉米粉发酵工艺正交设计 48
3.7.1 极差分析 48
3.7.2 发酵后直链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49
3.8 研究小结 49
第4章 喷雾干燥对玉米粉工艺品质的作用研究 50
4.1 研究方法概述 50
4.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0
4.1.2 工艺优化设计 51
4.1.3 测定指标 53
4.2 进风温度对玉米粉糊化质的影响 54
4.3 不同处理样品的糊化质比较 54
4.4 不同处理玉米粉的水溶指数和吸水指数比较 55
4.5 不同处理玉米粉的冻融稳定比较 56
4.6 不同处理玉米粉的糊化度比较 57
4.7 均匀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57
4.7.1 模型的建立及因素水平的优化 58
4.7.2 试验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59
4.8 研究小结 62
第5章 挤压膨化对玉米粉品质的作用研究 63
5.1 研究方法概述 63
5.1.1 试验材料 63
5.1.2 仪器与设备 64
5.1.3 玉米样品处理 64
5.1.4 挤压工艺的均匀试验设计 64
5.1.5 分析方法 65
5.2 螺杆转速对玉米挤压膨化特的影响 67
5.3 水分含量对玉米挤压膨化特的影响 69
5.4 不同品种玉米的挤压膨化特 70
5.5 不同品种玉米挤压膨化特主成分分析 71
5.6 挤压原料品质状与挤压膨化特的关分析 73
5.7 均匀试验结果分析 74
5.7.1 简单相关分析 75
5.7.2 二次多项式模型的建立 75
5.7.3 因素水平的优化 76
5.7.4 挤压参数的负荷量 77
5.8 挤压参数对产品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77
5.8.1 挤压参数对产品膨化率的影响 77
5.8.2 挤压参数对产品水溶指数的影响 80
5.8.3 挤压参数对产品吸水指数的影响 82
5.8.4 挤压参数对产品冷挤压指数的影响 84
5.8.5 挤压参数对产品挤压指数的影响 87
5.9 研究小结 89
第6章 淀粉和蛋白质在玉米粉加工中的变化研究 90
6.1 研究方法概述 91
6.1.1 试验材料 91
6.1.2 仪器与设备 91
6.1.3 样品制备 91
6.1.4 分析测定方法 91
6.2 不同加工处理对蛋白质的影响研究 94
6.2.1 不同加工处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94
6.2.2 不同加工处理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 95
6.. 蛋白质的变程度 95
6.3 不同加工处理对玉米粉的影响 96
6.3.1 面粉的质构变化(电镜观察) 96
6.3.2 热力学质变化 97
6.3.3 不同加工处理对玉米粉糊化质的影响 98
6.4 淀粉级分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 98
6.4.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标准样品的 GPC图谱 98
6.4.2 不同品种湿磨玉米淀粉的 GPC图谱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99
6.4.3 不同处理玉米淀粉的 GPC图谱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100
6.4.4 玉米淀粉与来源淀粉的 GPC图谱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差异 102
6.4.5 直链淀粉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相关分析 104
6.5 研究小结 104
第7章 混合粉流变学质及蒸煮品质的研究 106
7.1 研究方法概述 107
7.1.1 试验材料 107
7.1.2 仪器与设备 107
7.1.3 应用实验 107
7.1.4 分析方法 109
7.2 玉米粉的粉质参数 114
7.2.1 湿磨粉的粉质参数及食用胶对面团质的改善 114
7.2.2 改玉米粉的粉质参数及添加剂对其面团质的影响 114
7.3 混合粉的糊化质测定 115
7.3.1 玉米粉与膨化玉米粉混合粉的黏度曲线 115
7.3.2 小麦粉与玉米粉混合 116
7.3.3 小麦粉与膨化玉米粉混合 117
7.3.4 挤压膨化玉米粉与玉米粉混合粉的热力学特 118
7.4 混合粉的粉质参数 119
7.4.1 改玉米粉与膨化玉米粉混合粉的粉质参数 119
7.4.2 吸水量对混合粉粉质曲线影响 119
7.4.3 改玉米粉与小麦粉混合粉的粉质参数 120
7.4.4 膨化玉米粉与小麦粉混合 120
7.5 混合粉面团的拉伸测定 121
7.6 混合粉面团的黏测定 121
7.7 玉米粉的粉体流变 122
7.8 应用实验 1
7.9 研究小结 124
第8章 玉米糊精制备的工艺研究及质分析 125
8.1 研究方法概述 125
8.1.1 试验材料 125
8.1.2 主要仪器 126
8.1.3 方法 126
8.1.4 分析方法 126
8.2 单酶法反应条件 127
8.2.1 固液比对α‐淀粉酶液化过程的影响 127
8.2.2 酶解温度对α‐淀粉酶液化效果的影响 128
8.. 酶解时间对液化产物 DE值的影响 128
8.3 双酶法制备不同 DE值糊精的工艺研究 129
8.3.1 固液比对液化过程的影响 129
8.3.2 反应温度对糊精 DE值的影响 130
8.3.3 反应时间对麦芽糊精 DE值的影响 130
8.3.4 双酶法中温α‐淀粉酶添加量对麦芽糊精 DE值的影响 131
8.3.5 双酶法高温α‐淀粉酶添加量对麦芽糊精 DE值的影响 131
8.4 双酶法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132
8.5 糊精电镜观察 133
8.6 粒度分布 134
8.7 晶体结构 135
8.8 一般分子特 137
8.9 多糖分布及分支化度 138
8.10 不同 DE值糊精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140
8.11 不同 DE值糊精低聚糖组分测定 145
8.12 不同 DE值糊精的表观黏度 149
8.13 热重分析(TG) 149
8.14 相对透光率 150
8.15 糊精的质与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关系 151
8.16 研究小结 151
第9章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粉糊化质分析 153
9.1 研究方法概述 153
9.1.1 试验材料 153
9.1.2 试验方法 154
9.1.3 测定指标 154
9.2 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淀粉糊化质的影响 155
9.3 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粉糊化质的影响 156
9.4 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淀粉热力学质的影响 157
9.5 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粉热力学质的影响 157
9.6 直链淀粉含量与玉米淀粉糊化质关分析 158
9.7 研究小结 159
0章 玉米氧化淀粉和交联淀粉的生物方法制备及分析 160
10.1 研究方法概述 162
10.1.1 试验材料 162
10.1.2 试验方法 163
10.2 氧化淀粉酶解工艺条件及质分析 165
10.2.1 氧化淀粉酶解过程中 DE值变化 165
10.2.2 酶解后氧化淀粉的 pH变化 166
10.. 酶解后氧化淀粉透光率和凝沉变化 167
10.2.4 抗老化分析 170
10.2.5 氧化淀粉酶解后黏度变化 170
10.2.6 酶解对氧化淀粉成膜的影响 172
10.2.7 酶解后耐酸变化 173
10.3 氧化淀粉发酵工艺条件及质分析 175
10.3.1 发酵时间的确定 175
10.3.2 次氯酸钠加入量?酶解程度 DE值和发酵温度与黏度关系 176
10.3.3 发酵后的耐酸变化 179
10.4 交联淀粉酶解工艺条件及质分析 180
10.4.1 交联淀粉酶解过程中 DE值变化 180
10.4.2 酶解后交联淀粉的 pH变化 181
10.4.3 酶解后交联淀粉的交联度变化 182
10.4.4 酶解后交联淀粉的黏度变化 183
10.4.5 酶解后交联淀粉的抗剪切变化 184
10.5 交联淀粉发酵工艺条件及质分析 187
10.5.1 发酵时间的确定 187
10.5.2 环氧氯丙烷加入量?酶解 DE值和发酵温度与溶胀度关系 189
10.5.3 发酵后的黏度变化 190
10.5.4 发酵后的抗剪切变化 191
10.6 研究小结 193
参考文献 194
附录 197
《玉米加工品质及改良技术》在有关玉米食品深加工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玉米籽粒品质状及面粉特研究,玉米粉的生物改工艺研究,喷雾干燥、挤压膨化对玉米粉品质的作用研究,淀粉和蛋白质在玉米粉加工中的变化研究,混合粉流变学质及蒸煮品质的研究,玉米糊精制备的工艺研究及质分析,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粉糊化质分析,玉米氧化淀粉和交联淀粉的生物方法制备及分析等内容。作为一部玉米食品深加工领域的学术论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推动玉米加工品质及改良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
《玉米加工品质及改良技术》适合于从事粮油加工的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食品企业管理
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校食品科学专业的教师、生及硕士、博士
的参考书。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