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科学与技术导论9787118090383国防工业出版社
    • 作者: 郭齐胜[等]编著著 | 郭齐胜[等]编著编 | 郭齐胜[等]编著译 | 郭齐胜[等]编著绘
    • 出版社: 国防工业音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郭齐胜[等]编著著| 郭齐胜[等]编著编| 郭齐胜[等]编著译| 郭齐胜[等]编著绘
    • 出版社:国防工业音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4-01-01
    • 字数:381000
    • 页数:324
    • 开本:大32开
    • ISBN:9787118090383
    • 版权提供:国防工业音像出版社
    • 作者:郭齐胜[等]编著
    • 著:郭齐胜[等]编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60.00
    • ISBN:9787118090383
    •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 开本:大32开
    • 印刷时间:2014-01-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3-11-01
    • 页数:324
    • 外部编号:818740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绪论
     1.1 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形成
     1.1.1 应用需求
     1.1.2 发展历史
     1.1.3 研究队伍
     1.1.4 理论研究
     1.2 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涵
     1.2.1 定义
     1.2.2 研究对象
     1.. 主要研究內容
     1.3 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
     1.3.1 建模理论
     1.3.2 系统理论
     1.3.3 应用理论
     1.3.4 各理论之间的关系
     1.4 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学科
     1.4.1 控制科学与工程
     1.4.2 系统科学
     1.4.3 管理科学与工程
     1.4.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 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展望
     1.5.1 理论发展展望
     1.5.2技术发展展望
     1.5.3 应用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建模基本理论
     2.1 建模基本理论体系框架
     2.2 模型基础理论
     2.2.1 模型的基本概念
     2.2.2 建模基本原理
     2.. 模型相似理论
     . 模型共理论
     ..1 模型多态理论
     ..2 模型重用理论
     .. 模型互操作理论
     ..4 模型可信理论
     2.4 模型构建理论
     2.4.1 一般系统建模理论
     2.4.2 变结构建模理论
     2.4.3 混合异构层次化建模理论
     2.4.4 多范式建模理论
     2.4.5 柔建模理论
     2.4.6 综合建模理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建模方法
     3.1 建模方法体系
     3.1.1 建模方法体系框架
     3.1.2 建模方法归类
     3.2 观察分析建模方法
     3.2.1 理论建模方法
     3.2.2 实验建模方法
     3.. 混合建模方法
     3.3 概念模型抽象表述方法
     3.3.1 面向过程的抽象表述方法
     3.3.2 面向结构的抽象表述方法
     3.3.3 面向整体的抽象表述方法
     3.4 数学模型形式化描述方法
     3.4.1 基于数学变量的描述方法
     3.4.2 基于离散事件的描述方法
     3.4.3 基于图元符号体系的建模方法
     3.4.4 基于逻辑符号体系的描述方法
     3.4.5 基于定推理的模型描述法
     3.4.6 基于模糊理论的模型描述法
     3.5 计算机模型设计实现方法
     3.5.1 计算机模型的概念与集成方法
     3.5.2 源代码级计算机模型的实现
     3.5.3 类库级计算机模型的实现
     3.5.4 组件级计算机模型的实现
     3.6 建模方法应用示例
     参考文献
    第4章  系统构建理论
     4.1 系统的基本概念
     4.1.1 系统的定义
     4.1.2 系统的分类
     4.1.3 系统的特
     4.2 系统相似理论
     4.2.1 一般系统相似理论
     4.2.2 复杂系统相似理论
     4.. 系统相似和复杂形成原理
     4.2.4 申运用相似和复杂若干问题
     4.3 系统需求分析理论
     4.3.1 软件需求与需求工程
     4.3.2 基于场景的需求工程
     4.3.3 面向目标的需求工程
     4.4 系统设计理论
     4.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4.2 系统硬件设计
     4.4.3 系统软件设计
     4.4.4 用户界面设计
     4.5 系统实现理论
     4.5.1 面向过程
     4.5.2 面向对象
     4.5.3 面向Agcnt
     参考文献
    第5章 系统支撑技术
     5.1 系统构建的支撑技术
     5.1.1 模型驱动的架构
     5.1.2 对象模型开发
     5.1.3 系统集成
     5.1.4 语言
     5.2 系统运行的支撑技术
     5.2.1 引擎
     5.2.2 管理
     5.. 负载均衡
     5.2.4 状态保存与恢复
     5.2.5 异常捕获
     参考文献
    第6章 可信度理论
     6.1 可信度的概念
     6.1.1 可信度的定义
     6.1.2 可信度的质
     6.1.3 可信度研究中的难题与方向
     6.2 VV&A
     6.2.1 VV&A的概念
     6.2.2 VV&A的工作过程
     6.. VV&A的基本原则
     6.2.4 VV&A相关人员及其职责
     6.2.5 VV&A的相关技术
     6.2.6 可信度与vV&A的关系
     6.3 数据VV&C
     6.3.1 VV&C的基本概念
     6.3.2 中数据的分类
     6.3.3 数据校核与验的关键过程
     6.4 可信度评估方法
     6.4.1 基于相似理论的可信度评估方法
     6.4.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可信度评估方法
     6.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可信度评估方法
     6.4.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可信度评估方法
     6.4.5 基于粗糙一模糊综合评判的可信度评估方法
     6.4.6 基于模糊推理的可信度评估方法
     6.4.7 各种方法的分析对比
     6.5 可信度的控制
     参考文献
    第7章  应用技术
     7.1 试验设计
     7.1.1 试验设计概述
     7.1.2 试验设计常用方法
     7.1.3 试验设计一般步骤
     7.2 数据准备
     7.2.1 数据准备概述
     7.2.2 数据的类型
     7.. 数据准备关键技术
     7.3 数据采集
     7.3.1 数据采集概述
     7.3.2 DIS数据采集
     7.3.3 HLA数据采集
     7.4 数据回放
     7.4.1 数据回放概述
     7.4.2 数据回放方式
     7.4.3 数据回放关键技术
     7.5 可视化
     7.5.1 可视化概述
     7.5.2 可视化的智化自动化
     7.5.3 柔体的可视化
     7.5.4 计算和绘制的实时加速
     7.5.5 非视觉物理量的可视化
     7.5.6 战场多维信息的综合显示
     7.6 结果分析
     7.6.1 输出数据不稳定及自相关的处理方法
     7.6.2 终止型结果分析
     7.6.3 稳态型结果分析
     7.6.4 结果重抽样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标准化
     8.1 标准化需求分析
     8.1.1 解决大规模申的协作和理解问题的需要
     8.1.2 解决可信度问题的需要
     8.1.3 解决系统互操作问题的需要
     8.1.4 解决资源共享与重用问题的需要
     8.2 互操作标准组织简介
     8.2.1 SISO的起源
     8.2.2 SISO存在的现实需求
     8.. SISO承办的会议
     8.2.4 SISO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
     8.2.5 SISO的产品
     8.2.6 SISO的远景规划
     8.3 美军标准化情况
     8.3.1 发展情况
     8.3.2 建立过程
     8.3.3 标准体系
     8.3.4 组织管理
     8.4 我军标准化情况
     8.4.1 现状
     8.4.2 标准体系
     8.5 标准示例
     8.5.1 DIS标准
     8.5.2 HLA标准
     参考文献

    郭齐胜,男,1962年8月生,湖北浠水人,工学博士,专业技术少将,享受特殊津贴专家,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总装备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曾学习于华中工学院()、上海机械学院(硕士)、清华大学(博士)、国防大学(进修)和国防科技大学(研修),任教于甘肃工业大学。被评为械工业部很好科技青年、全军很好教师(2次)、全军很好指导教师(3次);获械工业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很好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2次)、总装备部很好人才奖、总装备部科技创新贡献奖。获教学科研奖近40项,其中,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发表学术280余篇;出版译著1部、著作10部、教材8部;培养高层次人才70余名,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28人、硕士42人。现任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军事运筹学会理事、军队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总装国防系统分析与体系技术专业组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军用建模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武器装备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装备论评审组专家、《装备学院学报》特约编委、《计算机》编委、《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编委等。

    徐享忠,1974年11月出生,江西玉山人,装甲兵工程学院副教授。1997年和2000年,先后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2003年,获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学博士。2008年以来,担任中国系统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军军事运筹学学会建模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被选拔为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获军队很好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从事作战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教材6部、参编2部,获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靠前作者发表40多篇,其中。EI/STP检索9篇,核心期刊13篇,教学3篇;以第二作者发表EI/STP检索5篇;参与完成军队重点课题十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徐豪华,1978年10月生,湖南衡阳人,军事装备学博士,现为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武器装备论作战与保障评估、异构系统互操作研究等。参与军队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发表20余篇,参编教材和著作三部,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奖赛三等奖。

    《科学与技术导论》(作者郭齐胜、徐享忠、徐豪华、杨学会、谭亚新等)力图从学科的角度对科学与技术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内容包括:学科基础(学科的产生、内涵、理论体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展望),学科理论体系(建模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构建理论与支撑技术、可信度理论、应用技术、标准化)等内容。

    《科学与技术导论》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生和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使用,也适合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技术参考书。

    有关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丰富,但从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还没有。作为“科学与技术及其军事应用丛书”的核心,《科学与技术导论》(作者郭齐胜、徐享忠、徐豪华、杨学会、谭亚新等)按照基础和理论的层次组织内容,力图比较系统地阐述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方与技。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