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40论9787010057835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薛德震著著 | 薛德震著编 | 薛德震著译 | 薛德震著绘
    • 出版社: 延边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薛德震著著| 薛德震著编| 薛德震著译| 薛德震著绘
    • 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2-01
    • 版次:2
    • 印次:1次
    • 页数:458
    • 开本:16开
    • ISBN:9787010057835
    • 版权提供:延边人民出版社
    • 作者:薛德震著
    • 著:薛德震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次
    • 定价:48.00
    • ISBN:9787010057835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09-02-01
    • 页数:458
    • 外部编号:5291743
    • 版次:2
    • 成品尺寸:暂无

    再版自序

    序言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题与实践的课题

    (一)

    一论 “以人为本”

    二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三论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对旧人本主义的扬弃和

    四论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明

    五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中人与物关系的理论

    六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劳动科学化的理论

    七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新发展

    八论 “以人为本”是执政兴国理念的新飞跃

    九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十论 “以人为本”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十一论 “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十二论 “以人为本”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三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十四论 “以人为本”与教育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中的作用

    十五论 对“以人为本”的几种不同解读的商榷

    十六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十七论 “以人为本”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论 “以人为本”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九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二十论 继承马克思走向新时代

    (二)

    劳动异化论是唯心史观?
    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

    异化劳动论与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

    (三)

    《人的哲学论说》自序

    《人的哲学论纲》自序

    《人的哲学论纲》跋

    (一)

    (二)

    (三)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后记

    (一)

    (二)给周凡博士的一封信

    (四)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

    保护物权就是保护全体公民权益的物质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啼血的杜鹃——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读后

    评价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种尺度

    对马克思主义原汁原味地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读评

    科学发展观的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值观的统一

    从抗震救灾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强大力量

    在抗震救灾中对“以人为本”的新感悟

    在抗震救灾中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再思考

    人的主体觉醒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进步

    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干部对平民百姓应有敬畏之心

    奥运会与中国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再学习

    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共同体

    者世界观与价值观

    的执地位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推进建立当代中国哲学——张世英先生《归途》一书读后感

    论“物我一体”哲学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商榷——致程中原同志的一封公开信

    晚年周扬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兼论理论应当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再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与卢之超同志商榷

    (一)
    一论 “以人为本”
      现在,在我们的报章杂志上,在各行各业的报告、报道中经常见到一个短语,叫做“以人为本”,甚至在的正式文件中,例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和决定中都用了这个短语。《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说:“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这个短语的丰富的内涵,本文不避浅陋,试图做点儿简要的阐述,以就教方家。
    一、从哲学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位
      在我们这个广袤的宇宙中,现在还无法确实地知道有类人的或超过人类智力的生物的存在,而在地球上,我们倒是确实地知道,只有人类能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他不但能够认知客观世界、客观事物,而且能够把人自身作为对象物来认识,能对人类自身进行反思,能够向人自身问一声“人是什么?”“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怎样才能求得解放和幸福?”而且一直不懈地在寻求着。人对自己的反思从古希腊哲学就开始了,至今仍然兴盛不衰,仍在争论不休。“以人为本”至少在今天给了我们较现实、较能为多数人接受的,就是在世界万千事物中,人是为珍的,“人”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人为本”,将人放在本位。
      人之所以能够为“本”,首先,人类能够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当作是属人的,这个世界是属于人类的。
      其次,人类认为这个世界不但是属人的,而且是能够被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人类有这样的力量可以变物为宝。
      再次,人类改造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而都是有目的地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第四,人类的需要永远是无止境的,人类智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改造世界的原动力是永恒的,是永无止境的,是永不枯竭的。以人为本,我们将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
      “以人为本”这一短短四个字的短语,却有两个概念是要弄清楚的,一谓“人”,二谓“本”。“人”和“本”在这一短语中到底是什么含义?有人说“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而且认为只有从肯定层含义进而深入到肯定第二层含义才算准确地理解了“人”。把“人”和“人民”两个概念加在一起,混同起来,是不符合形式逻辑的起码要求的。形式逻辑认定“人”和“人民”是两个各有不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是不能混同或互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