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次世界大战战史9787208124660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李德·哈特著 | 李德·哈特编 | 李德·哈特译 | 李德·哈特绘
    • 出版社: 格致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4-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德·哈特著| 李德·哈特编| 李德·哈特译| 李德·哈特绘
    • 出版社:格致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4-01
    • 版次:1
    • 印次:3
    • 印刷时间:2018-05-01
    • 字数:458000
    • 页数:427
    • 开本:16开
    • ISBN:9787208124660
    • 版权提供:格致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李德·哈特
    • 著:李德·哈特
    • 装帧:精装
    • 印次:3
    • 定价:88.00
    • ISBN:9787208124660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8-05-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3-04-01
    • 页数:427
    • 外部编号:9428244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译序
    序言
    《大战》原序
    篇 战争缘起
    第二篇 各方实力
    第三篇 各方战争计划
    第四篇 1914年——情势胶着
    章 改变情势的马恩河会战
    第二章 传奇的坦能堡会战
    第三章 奥军终结者康拉德与伦贝格之战
    第四章 次伊普尔之战
    第五篇 1915年——一团僵局
    第五章 达达尼尔计划的诞生
    第六章 功亏一篑的加利波利登陆
    第七章 毒气弥漫的伊普尔
    第八章 不必要的卢斯会战
    第六篇 1916年——不分胜负
    第九章 凡尔登浴血包围战
    第十章 布鲁西洛夫的攻势
    十章 索姆河攻势
    第十二章 多灾多难的发展
    第十三章 罗马尼亚的沦陷
    第十四章 攻占巴格达
    第十五章 日德兰海战
    第七篇 1917年——战局紧绷
    第十六章 打打停停的阿拉斯攻势
    第十七章 梅西讷之战
    第十八章 通往巴斯青达之路
    第十九章 奇袭康布雷
    第二十章 卡波雷托之战
    全景:空中战争
    第八篇 1918年——胜利的曙光
    第二十一章 的突破
    第二十二章 弗兰德斯地区的突破
    第二十三章 突破马恩河
    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马恩河之战
    第二十五章 德军的“黑日”
    第二十六章 美吉多之战
    第二十七章 圣米耶勒之战
    第二十八章 默兹河-阿戈讷之战
    后记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靠前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皇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有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靠前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皇授予爵士勋章。

      一如我们所期待的,该书条理清晰且富含文学意境,不仅还原了一战中的陆上和海上的战争交锋,还针对1914—1918年的军事思想作了中肯的评论。
      ——《纽约时报》
      
      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方面,(该书)都堪称好的一战史,布局合理,篇幅紧凑。
      ——《外交评论》
      
      读基史,宛如小说般传神。从一个抑郁的主题出发,引发扣人心弦的见解!
      ——某某评论
      
      李德·哈特的作品,总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愈见其价值!该书的之处不仅在于对军事方面的精辟分析,更包括了从政治、经济,甚至心理学方面出发的真知灼见。
      ——某某评论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次世界大战战史/李德·哈特经典作品》详述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李德·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欲了解今天的世界为何如现今所见,就须从次世界大战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开始谈起。





    内容简介





      《次世界大战战史》是世界军事史学家、现代战略大师李德·哈特所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详述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

      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响,引爆了整个世界。欧洲列强集团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

      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壕沟阵地,成为列强意志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破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世界新秩序的黎明。

      兵灾遍及亚欧非三洲,炮火烟硝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然而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授予爵士。





    精彩书评





      一如我们所期待的,该书条理清晰且富含文学意境,不仅还原了一战中的陆上和海上的战争交锋,还针对1914—1918年的军事思想作了中肯的评论。

      ——《纽约时报》

      

      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方面,(该书)都堪称好的一战史,布局合理,篇幅紧凑。

      ——《外交评论》

      

      读基史,宛如小说般传神。从一个抑郁的主题出发,引发扣人心弦的见解!

      ——某某评论

      

      李德·哈特的作品,总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愈见其价值!该书的之处不仅在于对军事方面的精辟分析,括了从政治、经济,甚至心理学方面出发的真知灼见。

      ——某某评论





    目录





    译序

    序言

    《大战》原序

    篇 战争缘起

    第二篇 各方实力

    第三篇 各方战争计划


    第四篇 1914年——情势胶着

    章 改变情势的马恩河会战

    第二章 传奇的坦能堡会战

    第三章 奥军终结者康拉德与伦贝格之战

    第四章 次伊普尔之战


    第五篇 1915年——一团僵局

    第五章尼尔计划的诞生

    第六章亏一篑的加利波利登陆

    第七章 毒气弥漫的伊普尔

    第八章 不必要的卢斯会战


    第六篇 1916年——不分胜负

    第九章 凡尔登浴围战

    第十章 布鲁西洛夫的攻势

    十章 索姆河攻势

    第十二章 多灾多难的发展

    第十三章 罗马尼亚的沦陷

    第十四章 攻占巴格达

    第十五章 日德兰海战


    第七篇 1917年——战局紧绷

    第十六章 打打停停的阿拉斯攻势

    第十七章 梅西讷之战

    第十八章 通往巴斯青达之路

    第十九章 奇袭康布雷

    第二十章 卡波雷托之战

    全景:空中战争


    第八篇 1918年——胜利的曙光

    第二十一章 初的突破

    第二十二章 弗兰德斯地区的突破

    第二十三章 突破马恩河

    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马恩河之战

    第二十五章 德军的“黑日”

    第二十六章 美吉多之战

    第二十七章 圣米耶勒之战

    第二十八章 默兹河-阿戈讷之战

    后记






    精彩书摘





      《次世界大战战史》:

      让欧洲走向,花费了50年。引爆它,却仅需5天时间。我们所要研究的这套材料的制造,也即形成的基本原因,其实在这段短暂的次世界大战史范围中是找不到的。事实上,一方面,我们应当回顾普鲁士对于德意志帝国(Reich)的影响,俾斯麦的政治构想,德国思想深刻的个倾向,以及当时的经济状况——德国曾企图以商业出口为主,不过目的并未达成;此外,加上一些理由,使德国从原本的商业大国理念改变为世界强权观。我们还应分析蕴含各色各样中世纪遗风的奥匈帝国,认识其复族问题,做作的统治机制,暗藏在肤浅野心底下、令其烦扰不堪的内部崩解的恐惧,以及其狂乱寻求苟延残喘的行径。

      另一方面,我们应检视那令人称奇的,支配俄国政策的野心与理想主义的混合物。它致使靠近俄国边界的邻国,是日耳曼邻邦间,弥漫着一片恐怖感。这也可能是终引爆战争的因素中重要的一种。我们还应了解自1870年以来,法国因遭受侵略而对新侵略所发出的持续警报;我们更应研究法国重建的自信心。它强化了法国抵一步外侮的力量。还有,我们应牢记德国攫取阿尔萨斯——洛林(Alsace-Lorraine)对法国所造成的伤害。后,我们应回顾英国从孤立政策转变为参与欧洲,成为欧洲系统成员的做法,以及当它面对德国的现实时,所展现的缓慢觉醒。

      在对半世纪欧洲历作出述的研究之后,我们所获得的整体认知,应比绝大部分记载巨细靡遗的历史更详实。这场战争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三点:恐惧、饥饿与傲慢。除此之外,发生在1871年至1914年之间的国际事件,也是征兆。

      总之,要找出点燃这次战火蛛丝马迹当中重要的转折点,是有可能,而且容易看到的。这些蛛丝马迹事实上贯穿了1871年之后俾斯麦所建立的同盟结构中。讽刺的是,俾斯麦原本并非将这同盟结构当作库,而是将它视为保护伞,以便他所的德意志帝国能和平成长。虽然俾斯麦的想法,早浓缩在他1868年的一句话——“弱国吞噬”之中,而他自己的胃口,却在1870至1871年战争的三顿饱餐之后,得到满足。所以,我们不能谴责他,认为他的野心比胃口大;就像他所说,他感觉德国现今是一个“心满意足”的。他统治理念自此之后并非是扩张,而是团结。为了争取足够的时间与和平,使新德国保持稳定,他企图法国国力的发展,使法国维持在无行复仇之战的局面。但是结果明这些做法对德意志帝国并无好处。

      俾斯麦并未对法国实施经常不断的直接胁迫。他只准备切断法国与友邦或支持者之间的关系,以便间接打击令人困扰的法国快速复苏。俾斯麦首先拉拢奥地利与俄国,使他们和德国结为普通的结盟关系;同时努力促成巴尔干半岛的和平,以防后者对结盟关系造成任何危机。有好几年时间,他的政策是,在欧洲外交利益交换上,不对任何一方作出,仅做一名“忠实的经纪人”。然而,他与俄戈恰科夫(Got‘tchakov)之间的不和,以及由于1877年俄土战争(RUSSO-Furkish war)的纷扰,使他不顾年老的德皇威廉一世的反对,与奥地利在1879年订定了防卫联盟。德皇原本将这种做法视为“出卖”俄罗斯,甚至曾威胁说自己要退位。不过这纸明确的,后来并无明确的结果。尽管如此,俾斯麦在1881年以巧妙的外交手段,经由俄、奥、德三国所签订的“三帝同盟”(Three Eerr Alliance),暂时取回地位。这的“三帝同盟”,原先目的在于干预所有巴尔干半岛事务。虽然该同盟稍后在1887年废止,德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则另以秘密订定的“双重保障条约”(Reinsurance Freaty)作为补偿,并获加强。经由该约,两强同意除非德国攻击法国,或俄国攻击奥地利的情形发生,双方各自与第三国交战时,彼此将维持善意的中立。在这两次巧妙的、具有惊人欺瞒效果的外交手法下,俾斯麦避免了当时迫在眉睫的俄法联盟。

      同时,德奥之间的结盟,由于1882年意大利的参与而扩大。其结盟的目的是:如果德国与俄国作战,可以提防俄国从背后暗算奥地利;意大利如遭法国攻击,德奥将出兵相。不过意大利为保护与英国老友的关系及其本身海岸线的,却在条约上附加一段协议,阐明绝不直接与英国。1883年,罗马尼亚(Rumania)经由该个人与一些秘密运作过程,也加入了这新的“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后来甚至连塞尔维亚(Serbia)与西班牙也分别短暂与奥地利及意大利,以另缔条约的方式结盟。

      ……






    前言/序言





      李德·哈特的一次大战史,首版于1930年。照此推算,当初动笔时间当在更早的20年代中期。这距离一次大战结束尚没几年。如今这本中译本则是根据他多次修订后的终版本所译。虽然终版本出版的时间距离初版相隔一甲子,但其至今仍是研究一战历史的经典之作。我曾在国外书店与图书馆中见过其原始版本,名为《大战》(The Real War)。至于原作者在早期为何将他的一次世界大战史定名为《大战》,请见李德·哈特的《大战》原序。

      李德·哈特是20世纪的军事史学巨擘,笔意锐利深刻,读其史,宛如小说般传神。李德·哈特才学渊博,但在行云流水般的思维与笔触之间,仍会将一些战事细节、人、地名等轻轻带过。再加上一般读者对于次世界大战的情节,究竟不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那般熟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本书的某些细节必须细查其根源,并予加注,否则译文文意无法连贯。另外在地名方面,八九十年来,不少一战前后的,如法国村镇乡野、东欧、巴勒地区,乃至两河流域的山岳河川等,在今日地图中,不是更名,便是沧海桑田般消失。因此,单为求这些地点之今日位置,就颇夫。所幸国外图书馆的一战资料充足,求不难。翻译过程另一难处是对人、地名译音的斟酌。我虽对于意、德文人地名发音较不担心,对于法文人、地名则小心翼翼,深怕译出笑话。由于不愿囫囵吞枣拿英文发音来译法文,因此书中每一法文人、地名,均用法文辞典对照过。到了翻译后期,我甚至找到一本由刘毅先生编著的《KK音标专有名词发音辞典》,此书对本书译名的确定,益甚大。但这并不表示在后出版时,书中所有人地译名都正确。审稿者为配合约定俗成的一般念法,对译名作出了后修正。

      有关一次大战的两大阵营——同盟国与协约国,简单说,中文译名所称的“同盟国”,约来自“三国同盟”(Triple Entente)。而书中所谓的Allies,则泛指所有参加“三国协约”中的盟国,加上塞尔维亚、比利时、日本、意大利,以及后来的美国等诸国,甚至连未放一的中国都是协约国一员。这就是广义的协约国。协约国既可称之AUies(盟国),Allied Forces自然就是盟军或联军了。然而混淆的是,中文的盟国与盟军,在一次大战中,可不是指“同盟国”与“同盟军”。附带一提,二次大战的Allies,中文正式名称也是“同盟国”,不过此时是指以美、英的盟国阵营。

      至于中国与一次大战的关系,中国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一战受害者。一次大战发生前后,正值清末民初。局势之混乱,无以复加,因此这刚诞生的共和国无暇兼顾世局。中国对世界大战,非但无兵可出,尚被列强藉大战之名行另一次的侵略,是来自日本的侵略。

      1914年(民国三年)大战爆发之后,日本随即以日俄战争模式为据,要求中国将黄河以南划出,为日、德交战区。继之登陆山东,准备取代德国的势力。1915年秋,胶州湾德国势力被日本逐出之后,德国即以支持袁世凯帝制为饵,诱国加入同盟国。英、法、俄等协约国见状连忙反制,也开出条件,答应借款给中国,企图让中国扩充兵工厂,以便将军火供应协约国作战。

      袁世凯为疏解庚子赔款之苦,阻止日本对中国的扩张,当然想加入协约国。不过在他在世之时,并未做到。到了大战第三年,也即1917年3月14日,段祺瑞继袁世凯的想法与政策,宣布与德断交,并在当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占据停泊在中国港口的德舰,发起反对制潜艇。不过,这时大战已入后期了。

      中国尽管宣战,却苦于内战而不曾派兵。不过根据1992年出版,菲利普·J.海索恩思韦特(Philip J.Haythornthwaite)编著的《一次大战史料》的说法,派兵似有其事,唯数量甚少。该书指称,有少量身着中国,头戴法式阿德里安式头盔(Adrian helmets)的中国战士,曾在欧战前线值勤。

      中国参战过程中,调的则是对欧劳工的输出。该书称,所谓劳工(coolies)一词,当时颇具欺敌涵意。中国劳工其实含若干兵工厂的与技师在内。中国劳工团赴欧始于中国宣战前。1916年5月,中法即组成惠民公司,专司招募劳工赴欧战。等中国加盟协约国之后,赴欧劳工人数剧增。到1918年初,西线的英、法军阵前已各有10万中国劳工服勤;美军部分也有5000名中国劳工。中国劳工尚有被派赴东非、美索不达米亚战区者;英军中,更出现过中国医务人员。总之,单在英帝国军队(British and Em-pire forces)中服勤的中国劳工的总数,即达17.5万人。中国劳工勤奋乐观,颇受盟军欢迎。中国除输出劳工之外,对于协约国的支援,括粮食等物资。为此,当时的农商部,曾设置战时粮食出口筹备处。

      1919年1月,为一战善后的巴黎和会对中国影响尤大。除了日本在和会中,对于中国所提出括收回德国在山东省的权利等要求加以阻挠之外,英、法、美更屈从日本,同意在对德和约中,将山东的前德国租借地等权利一概让予日本。此举立即激起中国知识分子与青年的爱国怒潮。5月4日,爱国怒潮转变为学生与群众的爱国运动。这就是影响中国近代思潮至巨的“五四运动”的开端。中国后来并未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而对奥的和约则在1919年9月签订,自此取消了《辛丑条约》中奥国在中国的权利。中国一直到1921年5月才与德国订约恢复邦交。

      此书匆匆译,疏失、谬误与译辞不达原意之处尚多,尚盼专家学者不吝指正,但愿此书能为国内的一战论述园地尽一分心力。

      林光余 谨识






    李德·哈特著的《次世界大战战史(精)/李德·哈特经典作品》详述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李德·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欲了解今天的世界为何如现今所见,就须从次世界大战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开始谈起。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