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李锋著
-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6
- 开本:16开
- ISBN:9787094979112
- 版权提供: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书名: |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
作者: | 李锋 |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06-01 |
版次: | 第1版 |
ISBN: | 9787542874856 |
市场价: | 45.0 |
目录
章 网络教学发展与创新:现实与可行 / 001
节 网络教学环境:从“现实空间”走向“虚拟空间” / 001
一、两个学深度融合 / 001
二、两类学互塑造 / 002
三、两种教育工作者协同工作 / 003
节 网络教学取向:从“信息传递”走向“知识建构” / 005
一、对“信息传递”网络教学的反思 / 005
二、“知识建构”取向的网络教学策略 / 006
三、构建积极互动的网络学体 / 008
第三节 网络教学资源:从“专用资源”到“生成资源” / 009
一、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与问题分析 / 009
二、基于SECI理论的知识发展机理和“场域” / 011
三、基于SECI理论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 012
四、利用Moodl台实现“知识创生”的网络教学资源 / 014
第四节 网络教学管理:从“自我管理”到“绩效管理” / 015
一、网络学生流失率问题的分析 / 015
二、绩效管理理论与网络教学管理 / 017
三、基于“绩效管理”理论的网络教学管理 / 018
四、一个基于“绩效管理”理论的网络学案例 / 020
章 中学生网络学分析:本土调研 / 022
节 中学生网络学设计 / 022
一、调查问题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 022
二、调研方式与样本选择 / 024
三、调研过程 / 024
节 中学生网络学过程与数据分析 / 025
一、中学名校MOO台日志数据及分析 / 025
二、中学生网络学调研数据及分析 / 028
三、对网络教学指导教师的访谈内容分析 / 037
四、对中学生网络学与管理实施的建议 / 038
第三章 网络教学研究前沿动态:经验 / 040
节 基于标准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 040
一、微课程的发展与概念 / 040
二、学校微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 041
三、学校微课程的研发取向 / 043
四、微课程研发的转型: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微课程研发 / 045
节 基于学技术的网络学 / 047
一、理解学技术 / 047
二、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模型 / 048
三、网络环境下学技术的实现 / 053
第三节 基于数字徽章的网络学 / 056
一、理解数字徽章 / 057
二、数字徽章的网络教能 / 057
三、数字徽章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 059
四、数字徽章对我国网络教育的启示 / 062
第四章 旨在学展的网络教学:伴随式评价的视角 / 065
节 网络学式评价:方法与策略 / 065
一、现状分析:网络评价模式与问题思考 / 065
二、网络学的转向:旨在学展 / 067
三、一种可行的路径:伴随式评价的视角 / 070
节 网络学式评价:工具设计与开发 / 073
一、网络学试题的设计与开发 / 074
二、网络学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076
内容介绍
本书针对当前“网络学不足”和“学失量较大”的问题,从在线学、学方式、学手段等方行研究和展开,依据学生在线学理论,按照在线课程的特征,设计在线学的指标和维度,为每位在线学行“学”,跟踪学,为有效设计与即时实施在线学提供证据,以提高学生在线学。
在线试读
媒体评论
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一个的学,它为每位教师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搭建台,也为每位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指导者提供了机会。《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切合信息时代教育发展需要,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在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层行了实践。作为专业理论图书,本书有可能成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学,也有可能成为有意向开设网络课程的教师的自我学读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