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杨宽著作集精装史学理论正版图书籍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通史历史读物作者另著战国史西周史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杨宽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杨宽著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装帧:精装
    • ISBN:9780689673454
    • 版权提供:上海人民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杨宽著作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作 者:
     杨宽 著
    定价:
     48.00
    ISBN号:
     978720813758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6-07-01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中国历代君王实行“事死如事生”的礼制,陵寝布局和规格与礼制密切相关。作者通过分析“陵”、“寝”、“庙”三者的关系,以及墓葬、陵园、石刻建筑的构造,展示了两千年来陵寝制度的起源和演变,对时代划分与特点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研究,其中很多见解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本书先有日文版,由西岛定生监译(尾形勇、太田有子译)的《中国皇帝陵寝的起源和变迁》(学生社,1982年),后来由著者增订出版中文版《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这是新中国学者第一部以未刊稿的形式在日本公开发表的学术专著,被认为是中日学术交流史上的创举。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是杨宽先生探讨古代陵寝制度史的成果汇编,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探讨了春秋战国之际陵墓的起源情况以及战国中期以后至唐宋明清陵寝制度的变迁;中编是关于古代陵寝制度若干专题的探讨;下编“古代陵寝和陵园布局的研究”则着重介绍了秦始皇陵园和秦汉陵墓的布局结构,是结合实地考察而得到的成果。

    作者介绍
      杨宽(1914-2005),原上海市博物馆馆长兼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53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60年转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70年始专任复旦大学教授。著有《中国上古史导论》、《中国历代尺度考》、《西周史》、《古史新探》、《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等。
    目录
     

    上编 中国皇帝陵的起源与变迁1
    日文译本序1
    一 前言5
    二 陵墓的起源(春秋、战国之际)5
    1殷周时期的墓葬6
    2坟丘墓的出现7
    3坟丘墓的普及8
    4坟丘墓普及的原因10
    5墓的名称的变化12
    6“陵”出现的原因14
    三 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从战国中期到西汉)15
    1庙、朝、寝、宫15
    2宗庙的“寝”16
    3陵与庙、寝的结合17
    4陵与庙、寝结合的原因21
    5寝的所在地点23
    6寝的机能24
    7陵寝制度和礼制25
    8秦的陵寝制度25
    9中山王墓与陵寝制度27
    10秦始皇帝陵和寝30
    11墓侧的“寝”的起源32
    12宗庙制度和陵寝制度34
    13陵寝制度和墓祭35
    14“寝”的设备36
    四 陵寝制度的确立时期(东汉)36
    1上陵之礼和陵寝制度37
    2明帝的上陵之礼38
    3“上墓”的礼俗39
    4推行“上陵之礼”的历史背景39
    5宗庙制度的改革40
    6陵寝规模的扩大41
    五 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42
    1曹魏时期43
    2晋代陵墓的构造43
    3南北朝时代的陵墓44
    4北魏的陵墓45
    5永固陵的构造47
    6北魏陵寝制度的特色48
    六 陵寝制度扩张和改革时期(唐宋和明清)50
    1唐代的陵寝制度52
    2昭陵的构造52
    3唐代陵园的发展55
    4北宋的陵寝制度55
    5北宋的“上宫”60
    6北宋的“下宫”63
    7南宋的陵园构造65
    8明清陵园的特色66
    七 历代陵寝制度和身份等级制70
    1汉代坟墓的高低问题70
    2坟丘的形制和等级72
    3唐代陵墓的各种形制73
    4唐代坟丘的高低问题75
    八 代表等级地位的墓前神道两旁的石刻群76
    1霍去病墓前石刻77
    2东汉时期的状况77
    3东汉石刻的特色78
    4南北朝的石刻83
    5唐代皇帝陵前的石刻群85
    6石刻群和身份等级制(唐与宋)86
    7明代以后的石刻群89
    九 结语91
    日文译本后记91
    中编 关于古代陵寝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95
    一 前言95
    二 再论古代墓地上建“寝”的制度96
    三 再论先秦墓上建筑100
    四 “古不墓祭”问题的讨论102
    五 周武王“上祭于毕”是否墓祭的问题106
    六 殷墟王陵东区排葬坑的祭祀对象问题109
    七 墓祭的起源和祭坛的设置112
    八 上冢的礼俗和上陵之礼116
    九 西汉中期以后坟墓前的祠堂建筑120
    十 东汉墓前石祠及“寝”的建筑123
    十一 先秦、秦汉之际陵寝布局的变化130
    十二 汉代祠堂前的阙的建筑133
    十三 汉代阙前的罘罳建筑138
    十四 墓前神道上华表(石柱)的起源和演变142
    十五 东汉和南朝墓前的石神兽148
    十六 墓碑的起源及其发展152
    十七 再论封建时代坟墓的等级制155
    十八 陵区的形成及其发展159
    十九 唐宋以后陵园建筑的演变163
    二十 西夏陵园的布局166
    下编 古代陵寝和陵园布局的研究169
    一 先秦墓上建筑和陵寝制度169
    (一) 先秦墓上建筑不可能用于祭祀170
    (二) 先秦墓上建筑当即“陵寝”的“寝”173
    二 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探讨182
    (一) 秦始皇陵园是在战国君王陵寝制度的基础上创设的182
    (二) 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特点及其由来186
    (三) 秦始皇陵园布局对西汉陵园的影响192
    三 秦汉陵墓考察195
    (一) 秦始皇陵园的布局196
    (二) 西汉诸帝陵园的布局200
    (三) 东汉诸陵的位置和象庄的石象207
    四 先秦墓上建筑问题的再探讨209
    (一) 殷墟“排葬坑”是否用于“墓祭”问题210
    (二) 墓上建筑的用途问题212
    (三) 对三点评论的答复215
    附表一 西汉帝陵后陵规模表218
    附表二 东汉陵寝规模表233
    附表三 南朝陵墓现存石刻表236
    附表四 唐代陵寝规模表239
    附表五 唐陵原有石刻和现存石刻表242
    附表六 唐昭陵已定位的陪葬墓和现存碑刻表245
    附表七 北宋陵寝规模表251
    附表八 宋陵石刻存毁状况表254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杨宽著作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4坟丘墓普及的原因
       坟丘式墓葬为什么中原地区在春秋战国之际逐渐增多,到战国时代普遍推广呢?看来和当时社会变革密切有关。主要由于下列四个原因:
       第一,由于贵族的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原来贵族实行宗族的集体墓葬制,既有按贵族的等级和宗法关系安葬的“公墓”(《周礼·春官·冢人》),又有“国人”集体安葬的“邦墓”(《周礼·春官·墓大夫》)。不论“公墓”或“邦墓”,每个人的安葬都必须按礼制规定次序来排列,有着一定的规格和位置。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发生变革,社会组织发生变化,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原来贵族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开始兴起。在同一墓葬区里,就出现贫富悬殊、身份高低不同的交错排列情况。同时由于经济上、政治上交往加强,东西南北流动的人增多,每个宗族或家族的墓葬就不可能固定在一个地方,出现分散各处的现象。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有些人就像孔子所说的,为了便于识别起见,墓葬就采用各种不同的坟丘形式。
       第二,随着贵族组织的解体,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的出现,家族私有财产的继承制逐渐代替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制,人们的家族观念加强,因而重视已故家长的丧葬之礼,重视对祖先坟墓的建筑。《荀子,礼论篇》之所以特别重视丧葬之礼,就是由于这个缘故。
       荀子认为“礼”就是讲究养生和送死的道理的,他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丧葬之礼是讲究送死的,他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像)其生以送其死也。”就是说要像侍奉活人一样去送死人的丧葬。因此他进一步认为,能做好这点,就是“礼义之法式也”;如果与此相反,“厚其生而薄其死”,“是奸人之道而倍(背)叛之心也”,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对于亲长的叛逆行为。基于这样的理论,荀子不仅主张讲究棺椁和随葬品的制作,也还主张重视墓圹(墓穴)和坟丘的建筑。荀子说:“故圹垄,其貌象(像)室屋也。”就是说,建筑墓圹和坟丘必须像替活人建造住的房屋一样讲究。荀子这种主张,代表了战国时代统治者的看法,因而建筑高大的坟墓就成为一时的风尚。
       ……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