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将至,本公司假期时间为:2025年1月23日至2025年2月7日。2月8日订单陆续发货,期间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讲谈社 兴亡的世界史 1辑九卷套装9册 森谷公俊等著 希腊罗马甲骨文人类简史企鹅欧洲史哈佛中国史历史研究通史理
¥ ×1
新春将至,本公司假期时间为:2025年1月23日至2025年2月7日。2月8日订单陆续发货,期间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随书附赠精美定制笔记本一份,裸脊设计,艺术纸
内文,图片采用印银工艺,艺术感十足
一部有野心的世界史,从东方视角看各大帝国的兴亡
葛兆光、白岩松、高晓松、罗振宇郑重推荐
书名: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 定价:780 |
作者:[日]森谷公俊等 | 装帧:函套精装 |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 页数:3348p |
ISBN:9787547735282 | 字数:2081千字 |
出版时间:2020.01 | 尺寸:130mm×185mm/册 |
一部有野心的世界史
过去的历史书大多是涵盖整个时代、分期清晰的作品,换句话说,是非常静止的历史。《兴亡的世界史》要讲出世界的动态历史,它以帝国为锚点,横向连接各个地区,构建出全球历史的四维图景。在此意义上,它是一部很新、很有野心的世界史。
多种学科视野,交叉照亮我们的知识版图
作者阵容强大,跨越历史学、美术史、考古学、建筑师、城市史、政治学等领域。
建基于众多细腻情节之上的宏大叙事
超越碎片化故事,聚焦历史主脉,既有对微小个体悲欢遭遇的细腻体察,也有对帝国命运之盛衰的宏观把握。
独特的东方视角
从东方视角看世界,超越西方中心论——事实上,它试图超越所有的“中心论”。
在多样化的历史中,看到人类共同的文明
世界上的文明体多种多样,在各自的时空中经历兴亡之后,为后人留下大量物质和精神的遗产。在世界史的叙述中,这些遗产组成一个文化的系谱,成为人类能够安心共享的知识体系。
日文版策划十年,中文版历时五年
讲谈社策划十年,简体中文版首辑精选九卷,历时五年,隆重呈现。众多中青年学者精心翻译,国内外一流学者作序推荐。此外,每卷含地图、照片上百幅,图文搭配,轻松易读。
中西合璧,民众视角
讲谈社延续普及专业知识的传统,为百年社庆推出献礼之作,与《中国的历史》合为双璧。各位教授聚焦世界史上的重要题目,融汇学术界前沿成果,向大众读者介绍专业学者开拓出的知识疆域。全书行文流畅,内容严谨,个性十足。
《兴亡的世界史》日文版共21卷,中文版首辑推出9卷。这套聚焦于兴亡的世界史,由日本一流的历史学者撰写,在“世界”和“历史”两个方面刷新着我们的认知。这里有教科书中不会记载的世界和时代,也能看到非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让这套书成为一部“动态的世界史”。在首辑推出的九本中,杉山正明的蒙古史讲述世界从蒙古时代开始真正全球化,林佳世子的奥斯曼帝国史则分析多民族共存的伊斯兰世界如何实现长期安定,石泽良昭笔下的东南亚仿佛一个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森安孝夫眼中的安史之乱也成为整个欧亚大陆的转折点,等等。这些不同的历史视野,融入一个共同的文明系谱,成为人类能够安心共享的知识体系。
单卷内容依次如下:
前334年,亚历山大从希腊东征,用10年时间经过现在的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最后达到印度,建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帝国。前323年,亚历山大因热病而去世,享年32岁。亚历山大大帝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其存在足以与一个拥有复杂构造和发展过程的帝国相匹敌。他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建成了大帝国?为什么在他死后其帝国立刻四分五裂?古代罗马恺撒和初代皇帝奥古斯由于对英雄的憧憬而神化了亚历山大的生命事迹,后世又该如何看待亚历山大及其帝国?本书尝试要做的正是展示这一问答的过程。(《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
本书介绍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从亚述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等,寻求帝国的原像,进而介绍意大利霸主时期的罗马、与迦太基的漫长战争,展示罗马人的信仰和生活状态,以及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的混乱和不安,展现罗马帝国作为包含整个地中海地区的世界帝国的位置。(《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
本书尝试考察距今三千年到五千年左右的前近代欧亚大陆世界史的主角,游牧骑马民族之动向,并且努力探讨丝绸之路这条大动脉,从大局上来把握唐帝国的本质。本书的叙述主线有三条:与丝绸之路的历史表里一体的粟特人的东方发展史;唐朝的建国史与唐朝建国前后突厥的动向;由安史之乱而带来的唐朝的变貌以及回鹘的活动。(《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本书颠覆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叙述,以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的兴衰为主线索,详细描述了蒙古帝国以及各个汗国在欧亚大陆的展开,宏观地回顾13世纪和14世纪的蒙古帝国及其时代,探讨蒙古兴起对欧亚大陆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在作者看来,蒙古是理解世界史的重要支点:蒙古时代是世界游牧文明史的高峰,开启了通往近代史的门扉,使整个世界连为一体。(《蒙古帝国与其漫长的后世》)
本书是奥斯曼帝国的通史作品,从尚处部落时期一直介绍到其一战后解体。其中可见穆罕默德二世、苏莱曼一世等卓越君主的征战开拓、由大宰相和职业官僚达成的长期安定统治、以伊斯坦布尔为中心成熟的奥斯曼文化,展示出多文明多宗教共存的帝国历史图卷。(《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
本书以吴哥王朝为重点,介绍东南亚历史。首章整体介绍东南亚的历史发展及各种文明,之后以吴哥窟及碑文为中心,介绍古代柬埔寨的建筑、美术、政治、宗教、社会、经济生活等,此外,作者在最后关注到东南亚与日本的关系,以及东南亚未来的发展。毕生研究吴哥碑文的作者,依据新的史料,还原吴哥文明的兴衰真相。(《东南亚:多文明世界的发现》)
本书为欧洲近代史作品,但不同于铺陈各国历史,书中从整体着眼,分章节讨论大航海时代、宗教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及其产生的民主国家、产业文明带来的近代化、两次大战后失去霸权的欧洲再次联合等,给人以全球史的视野。(《近代欧洲的霸权》)
本书为罗曼诺夫王朝的通史,详细地介绍了俄国三百年的历史,其中可以看到诸位沙皇及宫廷巨大的权力斗争,亦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像。此外,本书还从社会史的角度,描述了战争、殖民、信仰冲突等多民族的生活状态。(《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
本书把整个“世界”视为研究主体,透过几家东印度公司的兴亡,详细描述这些公司在亚洲各地的活动概况、对当地以及整个亚洲或世界的历史动向产生怎样的冲击、影响,进而以“亚洲之海”的新视角描绘出全新的二百年欧亚大陆的整体史,探寻整个世界在17、18世纪之间的变化。(《东印度公司与亚洲的海》)
过去的历史全集大多是涵盖整个时代、历史分期清晰的作品,换句话说,是非常静止的历史。与此相对,就像“兴亡”这个词所象征的,我们希望本系列一定要讲出世界的动态历史。在此意义上,希望它会让读者感受到很新、很有野心的题目。
——青柳正规(《兴亡的世界史》主编)
讲谈社邀请了日本一批顶尖学者,试图写出一部日本学者——通过世界史呈现日本的立场和角度——眼中的世界史。世界太大,历史太长,每卷只能叙述世界史的一个断面,聚焦全球变迁的一个时段,不过,就是这些精心选择的断面,也呈现了世界史的一些“重大时刻”和“关键事件”,因而使整个世界的历史因果链得以理解。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
今天越复杂,越该回头看看历史!潮起潮落,盛衰轮转,帝国的时代一一过去,但是经验与教训却并没有过时。新的篇章正在开始,历史并未终结,这个时候,回望历史,或许会让现在与未来变得清晰,至少,让更多的人清醒。
——白岩松(著名主持人)
日本人愿意称自己为“边境”人,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世界历史的“边民”。他们身处世界尽头,千年以降遥望东西海平线上轮番上演的海市蜃楼,心有戚戚焉。由他们书写的世界史尤其是古代史,与亲身创造人类恢弘历史的那些民族的后人书写的,带有使命与愿景的历史不同——他们缺少体感,但也正因了缺少体感而少了许多偏见。
——高晓松(著名文化人、主持人)
这是一部东方视角的世界帝国史,它写出了飞速变化的时代潮流,让你感受那种在恰当的时机勃然兴起的畅快,也能看到每个帝国在漫长的衰亡过程中,其实蕴含着向下一个出口突围的机遇——很遗憾,它们基本上都错过了。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成为守护神的亚历山大
在帝政时期的罗马,亚历山大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贵族马修斯的家中, 男性使用的戒指、银器,女性使用的手镯、戒指,以及其他所有的装饰品上,都刻有亚历山大的浮雕。此外,衣服、房间的装饰、女性外套等都织有亚历山大的图案,颜色五彩斑斓。该家族的成员科尔内利乌斯·马塞尔在赫拉克勒斯神殿举行聚餐时,首先高举碗干杯,然后把碗在所有亚历山大的狂热崇拜者之间传一遍。碗面四周以精细的画像表现了亚历山大伟大的一生。当时的罗马人有一种信仰:只要身上带有亚历山大的像,不管是金制的还是银制的,做什么都能得到他的庇佑。总而言之,亚历山大的像成为了守护神。
像这样,罗马的皇帝、政治家、贵族纷纷赞美、模仿亚历山大,并持有一个相同的态度:信奉亚历山大,从而获得好运。这并不只是单纯的仰慕,也不是没有依据的白日梦,而是具有现实性的。在当时,罗马完全征服了地中海世界,并逐渐扩大东方的疆域。在东方与罗马对峙的先是帕提亚王国,随后是萨珊王朝的波斯帝国,尤其后者是自称被亚历山大消灭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后继者的大国。此外,在小亚细亚的边境行省,平定周边各民族的战争接连不断。在东部国境与其他民族展开的战争,不断让罗马执政者想起亚历山大的东征。这也给他们提供了心理依据, 视自己为那位伟大的征服者。
在挫败中学习
坎尼之战大胜后,为何汉尼拔没有进军罗马? 读到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其实当时汉尼拔军队的指挥部也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指挥官们激烈地主张“进攻罗马”, 但汉尼拔坚决不接受。虽说攻占罗马是乘势而为,但迦太基当时没有那样的能力,兵力、物资的补充都不充分,还无法进攻强国罗马的核心地带。况且,越靠近罗马,越要巩固和周边地域的团结。这是汉尼拔冷静的判断。
坎尼大胜影响广泛,汉尼拔也满怀希望地观察它所带来的效果,也许他满心期待罗马的同盟者们会背叛罗马。实际上,在与罗马关系疏远的意大利南部地区,已有零星几座城市与汉尼拔军队联合起来。尤其是坎帕尼亚的主要势力卡普亚,它背叛罗马,让汉尼拔很是欣喜。尽管如此,其他城市没能出现连锁反应。不过,在背叛罗马的贵族指引下,汉尼拔通过夜袭,占领了重要的港口城市塔兰图姆。而且,从海的另一面传来喜讯,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和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都与迦太基结成同盟关系。横跨东西地中海形成对罗马的包围网不再是梦想。
但现实并不乐观。意大利重要地区的城市陆续叛变,不过是虚幻的梦。因为,从迦太基本土来的补给仍没有到达,对这些观望中的城市来说,缺乏后勤补给的汉尼拔军队现在还不能信赖。
那罗马方面又如何呢?我们回忆一下过去的事例,眼盲老人阿庇乌斯·克劳狄在元老院发表慷慨激昂、热情洋溢的演说, 再一次激发罗马人的斗志。共和政体法西斯主义国家正是在困境中才会发挥出它的优势。
罗马在战争中连战连败,苦酒一杯接一杯。但出现了连汉尼拔都理解不了的现象。以国家为己任的罗马公民越是危机时,就越能燃起爱国热情。虽说是坚强,但像这样坚强的公民也不多吧。
尽管遭受打击,但只要不认输,最后就不会是单纯的失败。可以说,罗马人时刻铭记着从失败中学习,只要失败者还有东山再起的勇气,就不会受到责备,甚至会被热情欢迎。例如,坎尼惨败的将军瓦罗带领残兵败将回到罗马时,元老院称赞他是“没有对共和国绝望的”勇士,向他表示感谢,并且同意延长他的指挥权,给他卷土重来的机会。另一方面,罗马人对懦夫和通敌者绝不同情、宽恕。这是罗马人“祖先遗风”。 前所未有的国难唤醒了民众的爱国心,形成为祖国虽死不辞的氛围。响应征兵者不绝于途,富裕阶层把自己的奴隶提供给军队。罗马迅速重整兵力,要求一鼓作气进行反击的呼声也高涨起来。
在被煽动起来的狂热情绪支配下,发起赌博式的复仇攻势,这不就是敌人所希望的吗?元老院对此始终持慎重态度,开始重新考虑费边的“拖延战术”。和以往不同的是,元老院选出费边连任公元前215 年及前214 年两期的执政官,翌年又选举费边的儿子为执政官,父亲成为儿子的副将。不过,尽管有在失败中学习的智慧,但光是慎重,不是本领。
所谓“中央欧亚” 在何处?
“中央欧亚”在以重新建构世界史为目标的历史学界早已成为常识,然而直到最近,这个专业术语才为大众所知。所谓“欧亚大陆”,大家都知道是指亚洲大陆与其西部如同半岛一样相连的欧洲大陆的合称。欧亚大陆再加上隔着地中海的北非称为“欧亚非大陆”,这一地区乃是近代以前世界史的主要舞台。人们熟知的“四大文明”无一例外都是兴起于这一区域中位于干燥地带的大河流域。所谓“中央欧亚”则是指整个欧亚大陆乃至欧亚非大陆的中央部分,即从大兴安岭以西的内外蒙古高原到里海周边的内陆亚洲,再加上从南俄(乌克兰)到东欧中部附近的这片区域。
中央欧亚主要由整个欧亚大陆中降雨量最少、水资源最缺乏的沙漠地带和干燥程度仅次于前者的草原地带构成。就中央欧亚有代表性的地段而言,从东往西首先是连绵的草原地带:大兴安岭周边—蒙古草原—准噶尔草原—天山山脉内部草原—哈萨克草原—乌拉尔草原—南俄草原—喀尔巴阡草原;其南部则是一连串的沙漠地带:戈壁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卡拉库姆沙漠。松田寿男所提倡的“天山—锡尔河”一线,其实正是中央欧亚草原地带和沙漠地带的分界线。来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的湿润空气因为这条分界线的阻挡进入不了沙漠地带,因此在分界线的南侧是由草原和沙漠交织而成的一系列半草原半沙漠带,即内蒙古(包括黄河河套的鄂尔多斯)—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克什米尔(犍陀罗)—吐火罗(巴克特里亚)等。也就是说,就整个中央欧亚的地形特征而言,自北而南依次为草原带—沙漠带—半草原半沙漠带的三重构造。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欧亚不仅有上述横向的变化,在山脉上还有纵向的分布变化。这里先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在天山山脉中,海拔在两千米至三千米左右的地方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盆地,这些盆地都是非常壮观的大草原。而在天山南麓,在较前者海拔稍低的地方却显露出了呈半沙漠状态的山体,而且随着山体高度的下降进一步变成了光秃秃的山坡,一直延续下去成为沙漠。与此相对的天山北麓,即便海拔下降到一千米左右,大部分地区仍然呈草原样态。当海拔继续下降,才会出现近似于沙漠的草原。不过在北麓,即使降到海拔五百米的地方,河流周边还是存在着大片可供农耕的地带。天山山脉是由呈锯齿状分布的众多山体连在一起而组成的山脉,观察每一座山都可以看到,山峰北坡要比经常受日光直射的南坡绿色更多。在超过三千米的天山,北坡上针叶树森林郁郁葱葱,与南坡上的草原形成了鲜明对照。而再往上去,一旦海拔超过四千米,整个山峰则被冰雪覆盖。
中央欧亚大的山脉固然很多,但我们不能忘记在这些巨大的山麓以及山脉之外还有很多辽阔的草原,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山山脉。天山山脉中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过去在日本被称为裕勒都斯溪谷,由于使用了“溪谷”这一词汇,导致出现了不少误解。其实这个所谓“裕勒都斯溪谷”就是巴音布鲁克草原,东西长达二百五十公里,南北宽约一百公里。除此之外,在各个山脉中还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草原:相当于欧亚大陆脊梁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脉等自不待言,作为中国东北与蒙古高原分水岭的大兴安岭、蒙古高原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阿尔泰山脉、甘肃省与青海省的分界线祁连山脉、横亘于西藏与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划分亚洲与欧洲的乌拉尔山脉等都是中央欧亚的自然景观。
上面提到的这些山脉都是巨大的蓄水库,也是游牧民族诞生的摇篮之地。中央欧亚历史上活跃着突厥民族,在他们的古代语言中,一般表示“山”之意有“taγ”一词,除此之外还用另外一个词“yïš” 来表示“大山中的森林和草原、山中的牧场”。中央欧亚最主要的大草原地带曾经是若干个游牧国家的发祥地及根据地,诸如蒙古高原的乌德鞬山(Ötükän yïš)和阿尔泰山脉(Altun yïš),以及鲜卑裔游牧民集团的故乡大兴安岭(Qadïrxan yïš)等,这些地方都是使用的“yïš” 这个词,而非“taγ”,这一点其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帝国消失的时候
在1920 年前后,存在于欧亚大陆的几个帝国相继消失了。那是一个世界史上罕见的帝国灭亡的年代。
总之,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事情。众所周知,战争本身虽然只是欧洲大战,但其影响却很广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一场世界大战。进一步从其结果来说,则是在世界史上刻下了超越时代之大意义的深深印记。
首先,是已经有所论及的罗曼诺夫王朝的俄罗斯。俄罗斯帝国,在由其欧洲列强同伙发动的史上最初的正面总体战和消耗战中,几乎是不战自败。随着战局的激化,成分复杂多样的“帝国臣民”们被强制驱赶到战场和工厂,造成了空前的大流血。由于民众和各民族已达顶点的怨恨和愤怒,加上原本不充足的国内生产力已经支撑不了过重的负担,开战仅三年,王朝就非常迅速地自灭了。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东方确曾表现得强大,实际上与其强大的外表不同,本质上已经是从社会、经济到其他各方面都充满危机和脆弱性的“纸老虎”那样的老式帝国了,其弱点一下子暴露出来,王朝、国家和社会同时从体系上崩溃了。
紧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站在德国、奥地利一方的奥斯曼帝国也解体了,只是名义上的消失被算作苏丹制废止的1922 年。拥有近六百年超长寿命的奥斯曼帝国,是存续时间超过俄罗斯的大国,先盛后衰,自17 世纪以来经历了漫长的低落和萎缩的衰亡史。总之,是从超越地域和人种的宽松的帝国不断沦落为现实中缓缓走到头的“虚像帝国”或“心中的帝国”。
尽管已是一种任何人都看得很清楚的无序状态,但是不管 怎么说,Dār al-Islām(原义为“伊斯兰之家”)即“伊斯兰世界” 之盟主的衰落和消亡所带来的冲击,不能不在众多的穆斯林当中产生巨大波动。此前在中东各地,对似乎将超过自己而长足发展的欧洲和基督教世界有所意识的动向,已多次以不同形式出现,就奥斯曼帝国之后局势将会怎样、前途如何等问题,开始了对新前景的探寻。另一方面,除了引起中东至今纷争不断的主要原因, 即臭名昭著的《侯赛因—麦克马洪协定》(1915—1916)、《赛克斯—皮科秘密条约》(1916)、《贝尔福宣言》(1917),以英、法等国为主的欧美方面也野心十足,陆续开始了行动。就是说,奥斯曼帝国的灭亡作为伊斯兰中东地区“荆棘之路”的象征,也恰恰成了直通今天的现代史的起点。
把目光转向亚洲的东方,即可看到在稍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1 年即辛亥年爆发了革命,次年所谓的大清帝国灭亡。大清帝国正式名称满语为Daicing Gūrūn,译为汉语即“大清国”, 而“清朝”则是俗称和通称。这一欧亚大陆型帝国,拥有长达三百年之久的扩张和安定以至飘摇和衰败的历史。
在满洲山野的一隅,这个国家发迹于以女真族为核心的微小联盟,横跨长城南北不断扩大疆域,到中后期的乾隆朝时,消灭了一百年来的宿敌准噶尔游牧王国,实现了囊括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和西藏的大版图。事情发生在1755 年至1758 年之间。对于大清国来说,作为名副其实的由多民族构成的庞大国家而存在的岁月,就是其后半程的一百五十多年。
有种看法将这一巨大空间视为所谓“中华”固有的传统地域和组成部分,在清末的动乱时期至民国初年的议论中变得更为高涨。反复争论的结果,最终使这种看法不知不觉成了理所当然。不得不说,这其中存在对古代以来之“汉土”与大清国皇帝个人所维系的多元帝国世界之间界限的模糊不清或错觉、误解。对于汉族民族主义与巨大版图之间难以填补的鸿沟,孙文试图以新造的“中华民族”一词来填平,但实在是很困难。现政权以“多元一体”为口号,当然是可以的。
再将目光引回到欧洲,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结果,两个帝国灭亡了,即霍亨索伦家族出身的皇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和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皇帝统治的奥匈帝国。二者都拥有神圣罗马帝国所传续的古老因缘。从此,带有“帝国”之名的政体正式从欧洲彻底消失了。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