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一辑 先秦 )(套装共3册)出版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杨照著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杨照著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装帧:套装
    • ISBN:9782651024050
    • 版权提供:中信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

    讲给普通大众的130堂中国历史课,寻找被忽略的历史逻辑

    书名: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第一辑 “先秦”)(套装共3册)

    定价:144.00元

    作者:杨照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12

    页码:122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5984T

    1.这套中国历史,作者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讲透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演进。

    这是一套专注“讲透中国历史”的中国通史。寻找被忽略的历史逻辑,拨开层层迷雾,回归中国历史的常识,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也不只是刀光剑影和王朝更替,还有更多令人惊叹的历史运作逻辑和丰富的细节。

    2.这是一套与众不同的中国通史。

    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史,其实多半是50年前的老书,50年来,有无数新的考古发现、新的研究成果,却被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

    关于中国历史,我们永远缺一套新的通史,把学术界的新成果、新发现,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讲给大家。活在今天,我们要读今天的人,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的中国历史。

    3.一套当代学者讲给今天普通读者的中国历史。

    这是一套从史前时代讲到清代结束的通史,它没有吕思勉、翦伯赞、范文澜的中国史那么学术,也没有《明朝那些事儿》《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那么戏说;这套中国史用既正儿八经、又简洁愉悦地方式,讲出了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就像《秦谜》《历史的温度》那样讲述有情感、有思想的历史。

    4.这套中国历史的特点就是“新”。

    作者说,“我会比较强调跟传统说法不一样的部分,而如果传统说法在这一百年中没有被挑战或被推翻,我就不讲了”。它吸收了专家学者的严肃认真,却没有学院的刻板僵硬;它采用了轻松幽默的讲解方法,却不是没有节操的搞笑和插科打诨;它主要不是讲哪一年发生了哪件事,也不是繁琐考证一个新历史知识,而是告诉我们历史演进的脉络,寻找历史运作的逻辑,启发我们新的认知。

    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全13册)考察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清王朝结束数千年的历史轨迹,充分运用近百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丰硕成果,以广泛的社会结构、社会思潮、文学艺术、百姓生活为切入点,将那些被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一一呈现给普通读者。

    在系列第1册《中国是怎么出现的》中,你会看到:

    中国历史,如何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讲起;

    如果没有近百年的考古发掘,我们对上古中国的认识就不全面;

    陶器、墓葬、青铜器、聚落都会说话,那是真实的历史声音,有时候比历史文献更真实;

    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读,让我们比古人更加了解先秦;

    大多数甲骨文字至今不能识别,是因为它们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夏商周是同时存在、兴起于不同地域、先后成为共主的三个强大部族;

    商朝的特点是爱喝酒和迷信,在后世士大夫心目中一直没有什么好印象;

    中国之所为中国,一个重要要素就是文字……

    在系列第2册《文明的基因》中,你会看到: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文字;

    周朝的王官学成了后世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源头;

    天命观念、封建宗法制度、稳定的文字系统和天下观念,这都是周朝为中国留下的丰富遗产;

    司马迁对老子这个人的记录是一笔糊涂账,有至少三个版本的"老子"在历史上流传下来,让人分不清楚……

    在系列第3册《从列国到帝国》中,你会看到:

    春秋时代自杀行为很普遍,有一种精神,就是认为有很多准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

    春秋注重人伦关系,讲究仪式感,而战国更注重国家关系,只剩下利益的博弈;

    楚国是商文化与南方本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异类国度,盛产"狂人",思想自由不羁;

    儒家发展到荀子之后与法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至于荀子的两个杰出学生竟然都是法家;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在后世两千多年里一直被忽视的派别,直到清朝考据学兴起才重见天日;

    汉朝的成立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那么多贵族竟然围绕在一个普通的亭长身边帮他打天下……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全13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陆续推出--

    第一辑"先秦",中国文明的奠基,2018年10-12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第二辑"汉唐",两大帝国的运作,2019年1-4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第三辑"宋元",中国文化的新活力,2019年5-7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第四辑"明清",帝国的挑战和变革,2019年8-10月上市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第一册《中国是怎么出现的》目录

    总序: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了

    01 为什么要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002

    02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 - 005

    03 认识古代中国,从宋明理学开始说起- 008

    04 程朱、陆王之争与古代经典注释- 011

    05 古代经典注释与考据学的繁荣- 014

    06 阎若璩探案《古文尚书》- 017

    07 考据学的拓展-- 从“辨伪”到“疑古”- 019

    08 顾颉刚的“古史层累构成说”- 021

    09 社会史论战--用“科学”认识中国史- 025

    10 金石学的发展与甲骨文的发现- 027

    11 发掘小屯殷墟的“天下第一所”- 031

    12 彻底改写中国历史的考古发现- 035

    13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从考古开始- 039

    第二讲 考古学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史

    01 “挖死人骨头”的考古学- 044

    02 从文化人类学到考古人类学- 047

    03 我学习考古学的趣事- 051

    04 改写考古学历史的谢里曼- 054

    05 考古学是怎么产生的? - 057

    06 考古学的考验- 060

    07 考古怎么考? - 063

    08 科学助推考古- 068

    09 考古考什么? - 071

    10 考古与文字记录的关系- 076

    11 中国历史要从新石器时代讲起- 081

    12 “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084

    13 陶器-- 理解中国文化开端的关键- 088

    第三讲 新石器时代遗址与中国国家起源

    01 国家从哪里来? - 092

    02 关于国家起源的“治水社会说”- 095

    03 新石器时代的居所和食物- 099

    04 新石器时代房舍遗址- 103

    05 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与陶器- 108

    06 陶器的重要意义- 114

    07 墓葬在说什么? - 118

    08 陶器在说什么? - 122

    09 以器皿为开端理解中国国家起源- 126

    第四讲 夏、商、周的同步发展和夏人共主

    01 夏、商、周是前后接续的王朝吗? - 132

    02 商取代夏成为共主,并未消灭夏- 135

    03 同时存在的夏、商、周各在何处? - 139

    04 中国国家起源的实际状况- 142

    05 三大区域的互相竞争推动了国家的产生- 145

    06 夏人何以成为共主? - 148

    07 从玉器得知社会分化- 151

    08 青铜器铸造带来的启发- 155

    09 青铜器纹饰的含义- 161

    10 夏人通过其建筑技术而成为共主- 165

    第五讲 聚落、建筑与共主更迭

    01 最早被记录的王朝- 170

    02 社会分化的产生与夯土技术- 172

    03 农业定居聚落需要建筑技术- 176

    04 聚落竞争与城墙修建- 179

    05 夯土技术与宫室建筑- 182

    06 宫室建筑的神圣性- 188

    07 大型聚落与城墙林立- 191

    08 “国”-- 城墙内外的分别- 195

    09 氏族-- 全新的组织形式- 197

    10 夏、商、周的共主更迭- 201

    第六讲 中国古代文字与古代信仰

    01 文字系统的发明- 206

    02 中国古代文字的特殊功能- 210

    03 甲骨文的意外发现- 215

    04 甲骨文的内容- 219

    05 甲骨文与氏族辨别- 222

    06 中国文字起源推论- 227

    07 《尚书》与《诗经》语言文字对比带来的启发- 230

    08 中国文字的表意特性与特殊功能- 233

    第七讲 鬼气森森的商朝

    01 历史文献中的商朝历史- 238

    02 成功的畜牧民族与迁徙、定居两难选择- 241

    03 “商”为何又被称为“殷”? - 244

    04 商王世系与二元统治- 247

    05 商人与动物的特殊关系- 251

    06 商朝的人祭与人的观念- 254

    07 商朝统治的二元系统与占卜的两派- 259

    08 旧派、新派此消彼长与鬼神信仰的衰落- 264

    第八讲 从部落共主到国家体系

    01 中国农业文化的多中心扩散发展- 270

    02 由青铜器制作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273

    03 动用大批人力的“劦田”- 276

    04 商朝的大型动员和组织能力- 279

    05 商朝的鬼神信仰- 282

    06 商人的“连续性的世界观”- 286

    07 商人权力的基础- 289

    08 周人的崛起- 291

    09 周人和羌人的联盟- 294

    10 周人偷学商人的青铜铸造和文字- 297

    11 周人对商人技艺的改革- 301

    12 周人攻打戎狄和实力上升- 303

    13 周人轻松翦商- 306

    第九讲 商周之际的巨变

    01 西周的宫室建筑- 312

    02 周人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风格- 315

    03 牧野之战的意外胜利- 319

    04 商、周矛盾的来源和扩大- 322

    05 周人的信仰和“天”的观念- 326

    06 “天命”归周- 329

    07 周人的人本观念- 332

    08 周人翦商之后的统治策略- 335

    09 周召东征- 338

    10 周人全新的制度设计-- 封建制- 343

    第十讲 周朝的统治制度

    01 周人的忧患意识- 348

    02 中国第一位政治家-- 周公- 350

    03 二次东征与封建制的开始- 353

    04 封建即征服- 356

    05 封建以后如何统治? - 359

    06 周人的宗法制度- 363

    07 宗法制度的特别设计--昭穆制- 367

    08 封建层级- 370

    09 史官地位的提升和策命礼- 373

    10 封建制的创举- 375

    11 封建制与文字功能的提升- 378

    12 中国文字在古代的崇高地位- 381

    13 中国文明的另一项特质-- 记忆- 384

    14 总结: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奠基- 386

    第二册《文明的基因》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中国古地理的基础

    01 百年来中国历史研究的硕果- 002

    02 百年来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超过以往两千年- 005

    03 百年来中国古代史的关键点- 009

    04 中国文明的主流来自周文化- 012

    05 周人的遗产之一-- 世界观- 015

    06 周人的遗产之二-- 宗法封建制- 021

    07 周人的遗产之三-- 非表音文字- 025

    08 周人的遗产之四-- 中国文明核心地理区域- 029

    09 古代中国的人文地理- 033

    10 古代中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的互动- 037

    11 一位被忽视的地理学天才- 039

    第二讲 中国古文法的基础

    01 与时间对抗的不朽文字- 044

    02 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字系统- 046

    03 中国文字的造字原则- 049

    04 中国文字分成三类- 052

    05 沿用至今的汉字文法- 055

    06 文法没变,为什么我们还是看不懂古书? - 059

    07 中国语文独特之处-- 数词和量词- 063

    08 中文文法的内在简约性- 067

    09 中文文法没有明确的时态变化- 070

    10 中文文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073

    第三讲 中国文字与中国语言

    01 从海伦·凯勒学习语言说起- 078

    02 文字创造新世界- 082

    03 语言和文字决定思考- 085

    04 语言和文字,哪个更重要? - 088

    05 文字在中国拥有更高的权威- 092

    06 “文献中心主义”- 095

    07 历史记录的“大传统”和“小传统”- 098

    08 “文”与“言”的巨大差距- 102

    09 何炳棣从“小传统”着手研究历史- 105

    10 何炳棣的另一项研究- 109

    11 最古老的中国典籍--《尚书》与《周易》- 112

    12 克服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巨大落差--《诗经》- 116

    13 维系宗法制度--《周礼》- 119

    第四讲 古代城市与城邦

    01 拦在我们与历史之间的透镜- 124

    02 透镜的例子-- 美国议会制与中国郡县制- 127

    03 另一个透镜-- 系统化整理- 131

    04 正确理解先秦时代的“国”- 134

    05 古史中的“国”与今天的“国”迥异- 138

    06 中国古代的城从何而来? - 140

    07 谁是“国人”? - 143

    08 “国人”从何而来? - 147

    09 周朝的城与周朝政治运作- 149

    10 爵制与西周向东周的转变- 153

    第五讲 从封建到诸国

    01 不要把历史人物看得太重要了- 160

    02 寻找历史发展的其他因素- 162

    03 周公是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 166

    04 周公的伟大功绩- 169

    05 封建的本质就是武装殖民- 173

    06 周人的统治策略-- 分封- 176

    07 周人的政治制度-- 昭穆制- 179

    08 昭穆制的深远影响- 183

    09 周人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186

    10 周人的政治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189

    11 “氏”与“姓”的建立- 191

    12 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解读考古资料- 194

    13 宗法制度中的父子关系- 198

    14 总结:周朝的教化根基- 200

    第六讲 王官学与诸子学

    01 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经历过层层筛选- 204

    02 有效的历史知识需要历史学家的呈现- 207

    03 历史学家必须不停追问- 210

    04 为什么诸子百家出现于东周而非西周? - 213

    05 诸子的源头-- 周人的知识创新- 216

    06 西周到东周宗法关系的松动- 219

    07 周幽王时期为何“诸侯不至”? - 222

    08 封建宗法制的衰落与诸子的兴起- 226

    09 儒家源于周人的王官学- 231

    10 道家和阴阳家的王官学源头- 234

    11 总结:从西周王官学到东周诸子学- 237

    第七讲 重新认识孔子(一)

    01 孔子与我的电影梦- 242

    02 子路与我的电影剧本- 244

    03 “君子死,冠不免”- 246

    04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一)- 249

    05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二)- 253

    06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三)- 257

    07 孔子的家世背景- 260

    08 “三十而立”- 264

    09 孔子的开创性-- 大胆的教育- 267

    10 孔子的开创性-- 对学习的推崇- 270

    11 孔子的开创性-- 对礼的全新阐释- 274

    12 小结: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开创者- 277

    第八讲 重新认识孔子(二)

    01 孔子的时代-- 诸侯坐大- 282

    02 孔子在鲁国的理想- 286

    03 孔子的生平(一)-- 鲁国大乱- 289

    04 孔子的生平(二)--大夫专权- 292

    05 孔子的生平(三)--夹谷之会- 295

    06 孔子的生平(四)--去鲁至卫- 299

    07 孔子的生平(五)-- 困于陈蔡- 302

    08 孔子的生平(六)-- 周游列国- 305

    09 孔子的生平(七)--卫国内乱- 309

    10 孔子的生平(八)-- 晚年归鲁- 312

    11 孔子的快乐- 315

    12 孔子的教导- 320

    13 礼教的真义- 323

    第九讲 重读《老子》

    01 三支道家对“道”的不同理解- 328

    02 老庄有别- 332

    03 《史记》关于老子记录的糊涂账- 335

    04 《史记》中的好几位“老子”- 338

    05 老子年代的错置与楚文化- 341

    06 考证《老子》年代的五种方法- 344

    07 老子论“道”- 348

    08 老子论“自然”- 351

    09 老子的生存之道- 354

    10 老子的处世法则- 357

    11 老子论“圣人”- 361

    12 老庄结合- 365

    13 《老子》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之书”- 367

    14 老在庄前还是庄在老前? - 371

    第十讲 重读《庄子》

    0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76

    02 先理解庄子的时代背景,再读《庄子》- 379

    03 《庄子》的风格- 382

    04 《庄子·天下篇》的惠施十条(一)- 385

    05 《庄子·天下篇》的惠施十条(二)- 389

    06 理解名家,更能理解《庄子》- 392

    07 庄子的名实之辨(一)- 394

    08 庄子的名实之辨(二)- 398

    09 庄子的名实之辨(三)- 401

    10 回头再问庄子是谁- 403

    11 庄子哲学的重点- 407

    第三册《从列国到帝国》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春秋的时代精神

    01 我们能够掌握的,只是很微小的“历史”- 002

    02 对历史的多重理解- 005

    03 大陆、台湾和海外不同的历史视野- 008

    04 为什么春秋时代有那么多自杀的故事? - 012

    05 春秋时代为什么叫“春秋”? - 014

    06 春秋“赵氏孤儿”的故事说明什么? - 018

    07 《左传》中的两个离奇故事- 021

    08 《左传》中的另外两个离奇故事- 024

    09 《左传》中的太子和国君故事- 026

    10 从先秦典籍看先秦的死亡观念- 030

    11 先秦时期的自杀现象- 034

    12 活着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活着- 037

    第二讲 战国的革新

    01 战国从哪里来- 042

    02 春秋和战国的差异- 045

    03 战国产生了很多新事物- 049

    04 铸铁技术的提高- 052

    05 铁器和水利推动农业生产,也改变了战争观念- 055

    06 商业贸易和城市发展- 059

    07 战国的货币- 062

    08 商人和地主- 065

    09 实用主义者-- 纵横家和法家- 069

    10 混乱的终结-- 统一的大帝国- 072

    第三讲 战国时期的战争变化与墨家

    01 战国的主题当然是“战”- 076

    02 统治制度和战争方式都不再一样- 080

    03 战争规模和战争动员更庞大- 083

    04 墨家学说因战争而诞生- 086

    05 墨子的出身并不高贵- 090

    06 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 093

    07 墨家的主张非常特立独行- 097

    08 《墨子》的行文风格和辩论技巧- 100

    09 墨子的思想- 104

    10 儒墨之争与墨家在历史上的隐匿- 107

    11 同一本书里有两种风格- 110

    12 《墨辩》是为了阐述兼爱学说- 113

    13 总结:墨家的奇特旅程- 116

    第四讲 《楚辞》与独特的楚文化

    01 不同时代国的含义不一样- 120

    02 春秋到战国“国”的演变- 123

    03 楚国的异类心态- 126

    04 《楚辞》的特殊性- 129

    05 《楚辞》关心人世以外的范畴- 133

    06 疯疯癫癫的楚狂人- 138

    07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学作者- 142

    08 屈原的经历与个人情感- 145

    09 战国时代不同的情感氛围- 148

    第五讲 重读《孟子》

    01 孟子和墨家的交锋- 152

    02 推行主张还需要辩论术- 155

    03 孟子的说话风格- 159

    04 《孟子》的辩论场景(上)- 162

    05 《孟子》的辩论场景(下)- 166

    06 孟子的立场和主张- 171

    07 性善论与圣人- 173

    08 孟子的伦理学- 176

    09 孟子重振儒家- 179

    第六讲 重读《荀子》

    01 荀子的主张- 184

    02 荀子对礼的理解与孔孟不同- 188

    03 儒家思想的变迁- 191

    04 荀子的时代不同于孟子的时代- 195

    05 大一统前夕的思想家- 200

    06 荀子未成为儒家的典型代表- 203

    07 荀子对人的分类和秩序界定- 206

    08 从荀子到法家的过渡- 210

    第七讲 重读法家

    01 法家在诸子中的优势- 216

    02 法家都是现实主义者- 219

    03 前期法家- 223

    04 商鞅变法与新爵制- 227

    05 商鞅变法与新土地制度- 230

    06 国君与法的关系- 233

    07 前期法家思想的特色- 237

    08 从出土秦简看秦国的法律执行- 240

    09 秦国发达的律令系统- 243

    第八讲 秦国的统一与建制

    01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248

    02 春秋战国时人疲惫不堪- 251

    03 天下观念一直存在- 254

    04 《礼记》对统一秩序的描绘- 258

    05 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以天下为前提- 262

    06 法是一种统一秩序的客观形式- 265

    07 儒家、道家和法家对统一的不同见解- 268

    08 法家的成功得益于其现实效果- 271

    09 秦始皇的永久观念- 274

    10 皇帝的特殊性需要制造出来- 277

    11 皇权专制的优势和恶果- 280

    12 一个早熟的帝国- 283

    13 是否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286

    第九讲 秦始皇

    01 考古挖掘出来的秦始皇陵- 292

    02 兵马俑横空出世- 296

    03 秦始皇陵停挖- 300

    04 秦始皇对自己的历史定位- 303

    05 秦始皇的心态- 307

    06 严禁私学,整肃方士- 311

    07 书同文- 315

    08 统一货币,开驰道,以吏为师- 319

    09 严刑峻法- 322

    10 秦始皇留下的危局- 326

    11 秦帝国的瓦解- 329

    第十讲 误打误撞的汉朝创建

    01 我们对秦汉之际的了解只有一个资料来源- 334

    02 陈胜、吴广起事- 337

    03 项梁、项羽叔侄- 340

    04 刘邦也见过秦始皇- 343

    05 刘邦的身世- 345

    06 刘邦的事迹- 348

    07 反秦军队的胜利- 352

    08 刘邦的优势- 357

    09 鸿门宴! - 362

    10 楚汉之争- 365

    杨照,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他的创作包括文学、历史、经典著作导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迷路的诗》《想乐》《永远的少年》《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寻路青春》《推理之门由此进》《呼吸》等。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杨照)

    01

    钱穆(宾四)先生自学出身,没有学历,没有师承,很长一段时间在小学教书,然而他认真阅读并整理了古书中几乎所有春秋、战国相关史料,写成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之所以写这样一本考据大书,很重要的刺激来自名噪一时的《古史辨》,钱穆认为以顾颉刚为首的这群学者,“疑古太过”,带着先入为主的有色眼光看中国古代史料,处处寻觅伪造作假的痕迹,没有平心静气尽量客观做好查考比对文献的基本工夫。工夫中的工夫,基本中的基本,是弄清楚这些被他们拿来“疑古辨伪”的材料究竟形成于什么时代。他们不愿做不能做,以至于许多推论必定流于意气、草率,于是钱穆便以一己之力从根做起,竟然将大部分史料精确排比到可以“编年”的成就。

    很明显地,《先秦诸子系年》的成就直接打击《古史辨》的可信度。当时任职燕京大学,在中国学术界意气风发引领风骚的顾颉刚读了《先秦诸子系年》,也立刻理解体会了钱穆的用意,他的反应是什么?他立刻推荐钱穆到广州中山大学教书,也邀请钱穆为《燕京学报》写稿。中山大学钱穆没有去,倒是替《燕京学报》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钱穆自己说:“此文不啻特与颉刚诤议,颉刚不介意,既刊余文,又特推荐余在燕京任教。”

    这是个“民国传奇”。里面牵涉到那个时代学者对于知识学问的热情执着,也牵涉到那个时代学者的真诚风范,还牵涉到那个时代学院重视学识高于重视学历的开放气氛。没有学历的钱穆在那样的环境中,单纯靠学问折服了潜在的论敌,因而得以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任教。

    这传奇还有后续。钱穆后来从燕京大学转往北大,“中国通史”是当时政府规定的大学历史系必修课,北大历史系惯常的做法,是让系里每个老师轮流排课,将自己所擅长的时代或领域,浓缩在几堂课中教授,用这种方式来构成“中国通史”课程。换句话说,大家理所当然认为“中国通史”就是由古至今不同断代的中国历史接续起来,顶多再加上一些跨时代的专史。

    可是被派去“中国通史”课堂负责秦汉一段历史的钱穆,不同意这项作法。他公开地对学生表达了质疑:不知道前面的老师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的老师要说什么,每个老师来给学生片片断断的知识,怎么可能让学生获得贯通的中国史理解?学生被钱穆的质疑说服了,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学生认为既然不合理就该要求改,系里也同意既然批评反对得有道理就该改。

    怎么改?那就将“中国通史”整合起来,上学期由钱穆教,下学期则由系里的中古史大学者陈寅恪教。这样很好吧?问了钱穆,钱穆却说不好,而且明白表示,他希望自己一个人教,而且有把握可以自己一个人教!

    这是何等狂傲的态度?本来只是个小学教员,靠顾颉刚提拔才破格进到北大历史系任职的钱穆,竟然敢要排挤数不清精通多少种语言,已经是中古史权威的大学者陈寅恪,自己一个人独揽教“中国通史”的工作?他凭什么?他有资格吗?

    至少那个年代的北大历史系觉得他有资格,依从他的意思,让钱穆自己一个人教“中国通史”。他累积了在北大教“中国通史”的经验,后来抗战中,就在随西南联大避居昆明时,埋首写出了经典史著《国史大纲》。

    02

    由《国史大纲》的内容及写法回推,我们可以明白钱穆坚持一个人教“中国通史”,以及北大历史系接受让他教的理由。那不是他的狂傲,毋宁是他对于什么是“通史”提出了当时系里其他人没想到的深刻认识。

    用原来的方式教的,是“简化版中国史”,不是“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的关键,当然是在“通”字,而这个“通”字显然来自太史公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司马迁的《史记》包纳了上下两千年的时代,如此漫长的时间中发生过那么多的事,对于一个史家最大的挑战,不在如何收集两千年来留下来的种种数据,而在如何从庞大的数据中进行有意义的选择,从中间选择什么、又放弃什么。

    关键在于“有意义”。只是将所有材料排比出来,呈现的势必是偶然的混乱。许多发生过的事,不巧没有留下记录数据;留下记录数据可供后世考索了解的,往往琐碎零散。更重要的,这些偶然记录下来的人与事,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如果记录是偶然的,人与人、事与事之间也没有什么关联,那么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要做什么?

    史家的根本职责就在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并且排比、串联所选择的史料。最简单、最基本的串联是因果解释,从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去挖掘、去探索“因为/所以”,前面有了这样的现象,以致后来有了那样的发展;前面做了这样的决定,导致后来有了那样的结果。排出“因为/所以”来,历史就不再是一堆混乱的现象与事件,人们阅读历史也就能够藉此理解时间变化的法则,学习自然或人事因果的规律。

    “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要从规模上将历史的因果解释,放到最大。之所以需要像《史记》那样从文明初始写到当今现实,正因为这是人类经验的最大值,也就提供了从过往经验中寻索出意义与智慧的最大可能性。我们能从古往今来的漫长时间中找出什么样贯通原则或普遍主题呢?还是从消化漫长时间中的种种记录,我们得以回答什么只有放进历史中才能回答的关键大问题呢?

    这是司马迁最早提出的“通古今之变”理想,这应该也是钱穆先生坚持一个人从头到尾教“中国通史”的根本精神价值来源。“通史”之“通”在于建立起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帮助学生、读者从中国历史中看出一些特殊的贯通变化。这是众多可能观点的其中一个,藉由历史的叙述与分析能够尽量表达清楚,因而也必然是“一家之言”。不一样的人研究历史会看到、凸显不同的重点,提出不同的解释,如果是按着不同时代、不同主题就换不同人从不同观点来讲,那么追求一贯“通古今之变”的理想与精神就无处着落了。

    03

    这也是我明显自不量力一个人讲述、写作一部中国历史的勇气来源。我要说的,是我所见到的中国历史,从接近无穷多的历史材料中,有意识有原则地选择出其中的一部份,讲述如何认识中国历史的一个故事。我说的,只是众多中国历史可能说法中的一个,有我如此述说、如此建立“通古今之变”因果模式的道理。

    这道理一言以蔽之,是“重新认识”。意思是我自觉针对已经有过中国历史一定认识的读者,透过学校教育、普遍阅读甚至大众传媒有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常识、一些刻板印象。我试图要做的,是邀请这样的读者来“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来检验一下你以为的中国历史,和事实史料及史学研究所呈现的,中间有多大的差距。

    也就是在选择我的中国史叙述重点时,我会优先考虑那些史料或史学研究上相当扎实可信,却和一般常识、刻板印象不相合、甚至相违背的部分。这个立场所根据的,是过去百年来,“新史学”、西方史学诸方法被引进运用在研究中国历史所累积的丰富成果。但很奇怪的,也很不幸的,这些精彩、有趣、突破性的历史知识与看法,却迟迟没有进入教育体系、没有进入一般人的历史常识中,以至于活在21世纪的大部分人对中国历史的认识,竟然都还依循一百多年前流通的传统说法。“重新认识”的一个目的,就是用这些新发现、新研究成果修正、挑战、取代传统旧说法。

    “重新认识”的另一个目的,是回到“为什么学历史”的态度问题上,提供不同的思考。学历史到底在学什么?是学一大堆人名、地名、年代,背诵下来考试时答题?这样的历史知识一来是根本随时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得到,二来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不然是学用现代想法改编的古装历史故事、历史戏剧吗?这样的历史,固然有现实连结,方便我们投射感情入戏,然而对于我们了解过去、体会不同时代的特殊性,有什么帮助呢?

    在这套书中,我的一贯信念是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学What──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更要探究How and Why──去了解这些事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没有What当然无从解释How and Why,历史不可能离开事实叙述只存在理论;然而历史也不可以、不应该只停留在事实叙述上。只叙述事实不解释如何与为什么,无论将事实说得再怎么生动,毕竟无助于我们从历史而认识人的行为多样性以及个体或集体行为逻辑。

    借由述说漫长的中国历史,藉由同时探究历史中的如何与为什么,我希望一方面能帮助读者梳理、思考今日当下这个文明、这个社会是如何形成的;二方面能让读者确切感受到中国文明内在的多元样貌。在时间之流里,中国绝对不是单一不变的一块,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明曾经有过太多不一样的变化。这些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变貌,总和加起来才是中国。在没有如实认识中国历史的丰富变化之前,让我们先别将任何关于中国的看法说法视为理所当然。

    04

    这是一套一边说中国历史,一边解释历史知识如何可能的书。我的用心是希望读者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当作是斩金截铁的事实,而能够在阅读中部份地主动参与去好奇、去思考:我们怎么能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又如何去评断该相信什么怀疑什么?历史知识的来历常常和历史本身同样曲折复杂,甚至更加曲折复杂。

    这套书一共分成13册,能够成书最主要是有台湾的“敏隆讲堂”和“趋势讲堂”让我能够两度完整地讲授中国通史课程,每一次的课程都前后横跨五个年头,换句话说,从2007年第一讲开讲算起,花了超过十年。十年备课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消化各式各样的论文、专书,也就是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并努力吸收这些研究的发现与论点,尽量有机地编组进我的历史叙述与讨论中。明白地说,我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一个勤劳、忠实、不轻信不妥协的二手研究整合者,而不是进入原始一手材料提出独特成果的人。也只有放弃自己的原创研究冲动,虚心地站在前辈同辈学者的庞大学术基础上,才有可能处理中国通史题材,也才能找出一点点“通”的心得。

    将近两百万字的篇幅,涵盖从新石器时代到辛亥革命的时间范围,这样一套书,一定不可避免含夹了许多错误。我只能期望能够将单纯知识事实上的“硬伤”失误降到最低,至于论理与解释带有疑义的部分就当作是“抛砖引玉”,请专家读者不吝提出指正意见,得以将中国历史的认识推到更广且更深的境界。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