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正版新书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中华书局 有关古代节日古诗词的汇编古典诗词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读本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 ISBN:9783509096358
    • 版权提供:上海远东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选注者:陈树千

    中华书局2019年1月北京第1版

    16开  平装  定价:49元

    书号:9787101131789


    内容提要: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吟诵它的古诗词。那喜气洋洋的春节伴随着一首古诗——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好像看见千家万户过春节的快乐情景。

    本书就是一本有关古代节日古诗词的汇编,全书按元日(除夜)、人日、元宵节、三月三(上巳节)、寒食、清明、端午、中元日(七月十五、鬼节)、中秋、重阳、腊八等11个传统节日的排列顺序,精选约三百首古人自《诗经》时代至清朝灭亡两千多年间创作的诗词歌赋汇编而写。每一节日之下的诗词歌赋,又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词、曲顺序编排。每一篇诗、词,在内容上又分为点评(或题解),注释等。力图为读者提供一种古典诗词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经典读本。


    作者介绍:

    陈树千,河北人,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种。。



    目录


    前言1

    一、元日

    岁日作[顾况]2

    苏州李中丞以元日郡斋感怀诗寄微之及予辄依来篇七言八韵走笔奉答兼呈微之[白居易]4

    岁日[元稹]7

    元日仗[张祜]9

    元日[王安石]11

    辛亥元日游闻人省庵园和陈药房韵[林尚仁]13

    元日赐宴太和门[朱彝尊]15

    辛未元日[赵翼]18

    瑞鹤仙·元日朝回[史浩]19

    满庭芳·元日[赵长卿]22

    水调歌头·元日客宁都[赵长卿]24

    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辛弃疾]26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辛弃疾]28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姜夔]29

    鹧鸪天·丁巳元日[姜夔]32

    二、人日

    人日思归[薛道衡]36

    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李峤]38

    人日剪彩[徐延寿]40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41

    六年立春日人日作[白居易]43

    人日代客子[陆龟蒙]45

    乙丑人日[司空图]46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元好问]48

    赠君采效何逊作四首(其三)[何景明]50

    人日游灵谷寺[曹学佺]52

    临江仙·人日席上作[贺铸]54

    瑞鹧鸪·邢嵓夫招游故宫之玉溪馆,

    壬戌人日[蔡松年]56

    水调歌·人日[范成大]58

    朝中措·和刘左史光祖人日游南山追和

    去春词韵[魏了翁]60

    青玉案·人日[纳兰性德]63

    三、元宵(元夕、上元、元夜)

    长安正月十五日[白居易]66

    正月十五夜灯[张祜]67

    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苏味道]69

    上元日道室焚修寄袭美[陆龟蒙]71

    上元[曾巩]74

    京城元夕[王同祖]76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78

    满庭芳·元夕上邵武王守子文[戴复古]79

    临江仙·都城元夕[毛滂]82

    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向子]84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86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88

    如梦令·元宵席上口占[丘崈]89

    高阳台·闰元宵[蒋捷]92

    望海潮(侧寒斜雨)[吕渭老]93

    满庭芳(寰宇清夷)[赵佶]95

    倾杯乐(禁漏花深)[柳永]97

    望远行·元夕[孙惟信]99

    古蟾宫·元宵[王磐]100

    御街行(百枝火树千金屧)[董元恺]102

    四、立春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李益]106

    立春[杜甫]108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张九龄]110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宋之问]112

    汉皇迎春词[温庭筠]114

    立春[晁冲之]116

    立春古律[朱淑真]118

    观小儿戏打春牛[杨万里]119

    立春日感怀[于谦]122

    减字木兰花·立春[苏轼]124

    生查子(远山眉黛长)[晏几道]125

    朝中措(东风半夜度关山)[范成大]126

    柳梢青·元月立春[吴琚]129

    浪淘沙·立春日卖春困[陈著]130

    武陵春(春在前村梅雪里)[毛滂]131

    汉宫春·立春日[辛弃疾]133

    探春令·立春[赵长卿]134

    立春[贯云石]135

    卖花声·立春[黄景仁]137

    五、花朝

    春别应令四首(其一)[萧绎]142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卢纶]143

    镜中别业二首(其二)[方干]146

    花朝[戴复古]148

    引驾行(红尘紫陌)[柳永]150

    踏莎行(绿树归莺)[晏殊]151

    摘红英·赋花朝月晴[刘辰翁]153

    点绛唇(痛负花朝)[元好问]155

    浪淘沙令(风暖翠烟飘)[王直]157

    庆春泽·春影[陈维崧]159

    金菊对芙蓉·答宗姊月辉见怀之作[黄媛介]162

    【双调】驻马听·歌[白朴]164

    六、上巳

    溱洧168

    上巳禊饮[卢思道]170

    丽人行[杜甫]172

    三月三日怀微之[白居易]176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元稹]177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徐彦伯]178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哉字)[高瑾]179

    玉楼春·三月三日雨夜觞客[毛滂]181

    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贺铸]183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李清照]184

    忆秦娥·上巳[刘克庄]186

    满江红·和王伟翁上巳[何梦桂]187

    醉蓬莱(问东风何事)[叶梦得]189

    【越调】寨儿令[张可久]191

    上巳二首(其一)[杨光溥]193

    上巳将过金陵三首(其一)[龚鼎孳]194

    上巳日清明[陈皖永]195

    青门引·上巳[张惠言]197

    七、寒食(寒日)

    寒日书斋即事三首(一)[皮日休]200

    寒食[韩翃]202

    寒食日献郡守[伍唐珪]204

    寒食日早出城东[罗隐]205

    寒食[杜甫]207

    寒食雨二首(一)[苏轼]208

    秦楼月·寒食日湖南提举胡元高家

    席上闻琴[范成大]210

    钗头凤·寒食饮绿亭[史达祖]211

    恋芳春慢·寒食前进[万俟咏]213

    点绛唇·紫阳寒食[陈与义]214

    八声甘州·孤山寒食[罗椅]216

    越溪春(三月十三寒食日)[欧阳修]217

    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谢枋得]218

    寒食[李俊民]220

    醉太平·寒食[王元鼎]222

    西夏寒食遣兴[朱孟德]223

    清明前一日[李渔]225

    梅花引·苏小小墓[朱彝尊]226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顾太清]228

    八、清明

    入东道路[谢灵运]232

    清明[杜牧]234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孟浩然]236

    题都城南庄[崔护]237

    清明感事[王禹偁]238

    清明[黄庭坚]240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李煜]241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242

    喜迁莺·清明[史浩]244

    破阵子·春景[晏殊]245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柳永]246

    忆少年(年时酒伴)[曹组]248

    倦寻芳慢·中吕宫[王雱]249

    糖多令·湖口道中[吴潜]250

    杏花天·清明[史达祖]252

    蓦山溪(清明绿野)[蔡松年]253

    庚辰西域清明[耶律楚材]255

    【双调】蟾宫曲·西湖寻春[徐再思]256

    壬子清明看花有感[杨基]258

    清明呈馆中诸公[高启]260

    清明效白体[顾瑮]262

    红窗月(燕归花谢)[纳兰性德]263

    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高鹗]265

    九、端午

    端午[李隆基]268

    端午日赐衣[杜甫]270

    乙卯重五[陆游]272

    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余靖]274

    和端午[张耒]275

    端午即事[文天祥]277

    戊戌端午[方回]279

    端午[吴师道]280

    五日[陈子龙]282

    端午[樊增祥]284

    浣溪沙·端午[苏轼]286

    阮郎归·重午寿外舅[陈亮]288

    贺新郎·端午[刘克庄]289

    临江仙·端午[刘辰翁]291

    虞美人·端午闺词[陈维崧]293

    十、七夕

    为织女赠牵牛[颜延之]296

    七夕[何逊]298

    答唐娘七夕所穿针[刘令娴]300

    七夕诗[萧衍]302

    辛未七夕[李商隐]304

    七夕[李贺]306

    七夕[罗隐]308

    七夕[温庭筠]310

    谢余处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儿二首(其一)

    [杨万里]311

    七夕咏牛女[朱彝尊]313

    鹧鸪天(当日佳期鹊误传)[晏几道]315

    摊破浣溪沙·七夕[高观国]316

    鹧鸪天·七夕[周紫芝]318

    鹊桥仙(飞云多态)[向子]319

    行香子·七夕[李清照]320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321

    鹊桥仙·七夕[纳兰性德]323

    十一、中元

    中元作[李商隐]326

    中元夜[李郢]328

    水调歌头·丙子中元后风雨有感[葛长庚]330

    酹江月·乙未中元自柳州过白莲[赵师侠]333

    十二、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338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340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341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343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刘禹锡]344

    中秋旅舍[薛能]346

    月夕[李商隐]347

    望月怀远[张九龄]350

    中秋月[晏殊]351

    倪庄中秋(己亥)[元好问]35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355

    鹧鸪天·绍兴戊辰岁闰中秋[向子]357

    唐多令(明月满沧洲)[刘辰翁]358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59

    诉衷情·丙申中秋[丘崈]361

    水调歌头·和董弥大《中秋》[朱敦儒]362

    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赵鼎]364

    水调歌头·癸丑中秋[叶梦得]367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368

    琵琶仙·中秋[纳兰性德]370

    十三、重阳

    己酉岁九月九日[陶渊明]374

    九日闲居一首(并序)[陶渊明]376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卢照邻]37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381

    九日龙山饮[李白]383

    九日五首(其一)[杜甫]385

    九日怀襄阳[孟浩然]387

    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388

    九日[李商隐]389

    重阳阻雨[鱼玄机]391

    九日道中凄然忆潘邠老之句[方岳]392

    九日置酒[宋祁]394

    重阳[文天祥]396

    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397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黄庭坚]399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晏殊]401

    玉蝴蝶·重阳[柳永]402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404

    朝中措(年年团扇怨秋风)[辛弃疾]405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407

    西江月·闰重阳[韩元吉]409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卢挚]410

    风流子·秋郊即事[纳兰性德]412

    十四、冬至

    晋冬至初岁小会歌[张华]416

    冬至[鲍照]418

    冬至[傅亮]421

    小至[杜甫]422

    冬至后招于秀才[王建]424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425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杜牧]426

    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皎然]428

    和子厚弟冬至即事[王之道]430

    冬至日雪[王炎]431

    冬至夜雨感怀[高启]433

    满江红·冬至[范成大]435

    满江红·冬至[陈三聘]436

    蓦山溪·和人冬至韵[朱敦儒]438

    点绛唇·冬至[赵彦端]440

    酹江月·戊戌寿老父[方岳]441

    渔家傲·冬至[冯时行]443

    水调歌头(疏云黯雾树)[白朴]444

    十五、腊八

    蜡日[陶渊明]448

    腊节[魏收]450

    腊日[杜甫]451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陆游]453

    庚辰腊八日大雪二首(其一)[张耒]455

    腊日次《幽居》韵[元好问]457

    己卯腊八日雪为魏伯亮赋[虞集]458

    腊八日与墨池野酌迟丘月渚[杨慎]460

    残岁即事[王彦泓]463

    腊八日[张问陶]464

    腊八日过叙州[张问陶]467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苏轼]469

    朝中措·腊日[张纲]471

    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汪莘]472

    贺新郎·为徐晋遗催妆[陈维崧]474

    十六、除夕

    除夜作[高适]478

    除夜[李世民]479

    除夜[白居易]481

    除夜[方干]483

    岁除夜[罗隐]484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姜夔]486

    守岁[苏轼]487

    除夜[文天祥]489

    除夕[刘因]490

    客中除夕[袁凯]492

    除夜太原寒甚[于谦]493

    伤心[袁枚]495

    癸巳除夕偶成[黄景仁]497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秦观]498

    双雁儿·除夕[杨无咎]499

    瑞鹤仙·寿丘提刑[方岳]501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吴文英]503

    一枝春·除夕[杨缵]505

    浣溪沙·庚申除夜[纳兰性德]506

    临江仙·癸未除夕作[李慈铭]508



    内容节选

    前 言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时间没有温度,它默默地流淌,不为风月,不为悲喜;时节却有冷暖,自然万物随着时序推移生、长、熟、落,变幻生命的色彩。当时间链条上那些与四时交替、生命轮回相关的日子印入人们心里,被拣选,被认定,没有温度的时间点便被赋予了意义与使命,升格为人类时间轴上的节点,成为具有特殊名称、特定活动与特别情感体验的“节日”。

    同天地万物一样,节日也有成长的过程。最初,节日源于生活在漫长农耕岁月里的先民,对自然的感恩、对生命的崇拜、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当人的意识逐渐增强,一些历史人物渐渐融入节日,被赋予了祭奠对象的主角光环,节日也从原始崇拜的神秘,走向人文精神的真实。特别是唐代以后,节日的古老禁忌尚在,但大多完成了世俗化、娱乐化的转向。傅道彬先生说:“‘礼俗’是文化在一个民族身上表现出来的整体化境,最能体现出‘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的意蕴,它是浸润于一个民族肌骨的文化精神。”元日爆竹阵阵、元夕烟花漫天、人日剪彩人胜、立春执鞭打牛、花朝节扑蝶、上巳节祓禊、寒食节放飞纸鸢、清明节游春踏青、端午龙舟竞技、七夕庭中乞巧、中秋阖家赏月、重阳登高饮酒、冬至拜谒、腊八赠粥、除夕一家老小围炉夜话、守岁熬年,宴饮、欢笑、祝福,节日披上了鲜艳亮丽的外衣,洋溢着生活的热情,在世代中国人的操持之下,展示着和谐、圆融的审美趣味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人们也在节日中感受自然的力量,体验世态人情,或欣喜或叹惋,胸中涌动着的情感与眼前的景物交织,落笔成文便成了千百年长吟低唱的辞章。

    节日里的诗词最是令人激动萦怀。“诗是人类的母语”,人类的语言根植于生活的诗性之上。岁时佳节宜赏景赋诗,节日氛围中,山光水色更易逗起文思。三月上巳日,草木复苏,春风和煦,“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那是一个可以大胆说爱的时代,女子对心上人说:“且往观乎?”(《诗经·郑风·溱洧》)晋安帝义熙五年重阳日,凄凄风露,草木凋零,陶渊明怀念故去的亲人,慨叹“从古皆有没”,唯有“浊酒且自陶”(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一首》)。隋人薛道衡奉命出使江南,心心念念地数着离家的日子,人日赴宴,所有的乡愁汇成一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唐肃宗上元元年人日,高适想念老友杜甫,以诗代信寄去思念与关心,“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宋哲宗绍圣二年,适逢端午,苏轼被侍妾盛装忙节的情形所感动,祈愿“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宋宁宗庆元三年元日,“柏绿椒红事事新”,年逾五十的姜夔不禁慨叹“诗鬓无端又一春”,时间都去哪了(姜夔《鹧鸪天·丁巳元日》)?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端午节,宋朝爱国将领文天祥欲以屈原为榜样献身殉国,狱中慷慨高歌:“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文天祥《端午即事》)金元诗人元好问屡试不第,厌倦科举,腊八节这日“掀髯一笑起”,开启“看云偶独立,踏雪时闲行”的隐居生活(元好问《腊日次幽居韵》)。明代名臣于谦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却无法改变衰落的国运,失意、怅惘,“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于谦《立春日感怀》)。中秋月圆,纳兰性德追忆亡妻,“尽成悲咽”,却说“总茫茫、不关离别”。霍普特曼说:“诗歌从语词中激荡起远古世界的回声。”一首首节日诗词,一幅幅人生画卷,情意幽深,蕴含着个人情感与家国情仇。

    “睹物识时移”,节日的气质与精神凝结在节俗礼仪上,但诗人笔下的节物别有意味。元日的屠苏、人日的彩胜、元夕的花灯、立春的土牛、花朝的赏红、上巳的香草、寒食的柳枝、清明的秋千、端午的龙舟、七夕的针线、中元的盂兰盆、中秋的桂花、重阳的菊、冬至的鞋袜、腊八的粥、除夕的年饭,诗词中,它们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乘着交替起伏的平仄与韵律,由一种单纯的物质形式,演变成艺术象征的符号,交由后人细细玩索。

    历代文人墨客每每于节庆之时总是分外多情,留下太多吟咏节日的诗词。本书遵循以下标准选录:一、能够体现鲜明节日特色的名家名篇;二、作于节日期间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所选诗词皆录自权威版本,基本体例为题解、诗词原文、注释、评析四部分,并根据具体情况附有相关链接。相关链接通常为节日习俗的扩展阅读,介绍节日习俗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

    本书诗词选录工作得力于任梦一女士的倾力襄助,书稿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刘冬颖教授、陈虎先生的悉心指导,最是感激不尽。

    岁时节日自远古而来,带着朴拙的原始气息和早期人类简单率真的性情。“佳节唯宜饮”,每个节日都是一壶醇香的陈年老酒,在春花秋月的滋养中保持温暾,在诗酒年华的故事里沉淀香气。“聊持一樽酒”,请您与我共赴这场节日里的诗歌盛宴吧。

    一、元日

    岁日作

    顾况


    【题解】

    顾况(727?—816?),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海盐(今浙江海宁)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肃宗至德二年(757),登进士第,曾任节度判官、著作郎、校书郎。贞元五年(789),以诗嘲讽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道教圣地茅山,因华阳洞而自号“华阳山人”,又号“华阳真逸”。

    《岁日作》,一作《岁日口号》,指岁日当天完成的作品。此诗为顾况晚年归隐茅山时所作。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录自《全唐诗》卷267,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释】

    ①还丹:炼丹。丹分内外,对内丹而言,存心养气,以人体为炉,精气周天循环,回环往复凝练结丹,是为“还丹”;外丹即丹药,修道之人将丹砂烧制成水银后,放置一定时间,使水银还原成丹砂,是为“还丹”。唐朝统治者崇奉道教,许多官宦、文人热衷于炼丹,妄想青春永驻、长生不老。   ②屠苏:指屠苏酒,因在以“屠苏”为名的草庵中酿成而得名,正月初一饮用。韩鄂《岁华纪丽》卷1:“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让少年:请年少者先喝。屠苏酒又称“小岁酒”,即由年少的人先饮,逐次到年龄最长的人。《荆楚岁时记》载其原因:“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

    【评析】

    此诗为顾况晚年作品,其晚年诗中常以“悲翁”自称。历经仕途的落拓,而今寂寞归隐,又恰逢岁序更替、老之将至,难免生出蹉跎之感。这种对身添一岁、年华老去的悲伤情绪在时令节日尤为强烈,正如刘勰所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首句“不觉”道出了诗人对衰老的猝不及防与不情愿;句二“几人全”的悲叹,来自于迫促焦虑的生死之思;句三一个“羞”字说明生老是自然法则,一切企图颠覆自然法则的事终将徒劳;尾句情绪一转,有一种悲伤面对后的随遇而安,但“让少年”的达观中也流露出些许无奈。此诗叹惋人生,情真意切,极易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相关链接】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当今世人称之为春节。古时元日又称“岁日”“上日”“正朝”等。从何时起人们以正月初一饮屠苏来祛病祝寿的呢?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将屠苏酒诞生的时间追溯到东汉末年,并称酒的配方在晋武帝时期得到验证和推广。作为延续千年的元日传统项目,屠苏酒成为历朝历代诗人、词人们的心头好。

    屠苏本指正房前搭建的简易小屋,东汉服虔《通俗文》称“屋平曰屠苏”,《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有“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之说。按照唐末韩鄂《岁华纪丽》的记述,某药剂师每到除夕夜都会送给邻居们一个装满中药的布包,大家把布包浸入水井,第二天取井中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人们虽然得了药囊的配方,却不知这位药剂师的尊姓大名,只好用他的居所—“屠苏”作酒名。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卷29中,将屠苏酒的疗效、配方、炮制和饮用方法做了翔实说明:“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之方: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两,菝葜十二铢。上七味,咬咀,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着药,辟温气也。”

    古人元日饮屠苏酒,岁以为常,也常见不同的方子对各类药物的用量略做损益,或是对配方中的药物稍做调整,但追求其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疠的功效是不变的。诗人、词人不仅仅看中屠苏酒的功效,同时也将饮屠苏酒作为年节中的一项趣事。元日饮酒的次序是有讲求的,定要先序年齿,定长幼,年少者先饮,年长者后饮,若是饮者同龄,则又增添了一分趣味,白居易就曾问刘禹锡:“与君同甲子,岁酒合谁先?”(白居易《新岁赠梦得》)


    苏州李中丞以元日郡斋感怀诗寄微之

    及予辄依来篇七言八韵走笔奉答兼呈微之

    白居易

    【题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多有政绩。大(太)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因感政治混乱,不愿卷入朋党斗争之中,退居洛阳,直至逝世。

    长庆四年(824)春,时任苏州刺史的李谅作《元日郡斋感怀》诗,寄越州元稹、杭州白居易,表达自己厌倦仕途、思念故友之情,元、白二人皆有酬和。此诗便是白居易的和诗,表达了白居易悲凉而豁达的心境和与友人相怜相勉的情谊。


    白首余杭白太守,落魄抛名来已久。

    一辞渭北故园春,再把江南新岁酒

    杯前笑歌徒勉强,镜里形容渐衰朽。

    领郡惭当潦倒年,邻州喜得平生友

    长洲草接松江岸,曲水花连镜湖口

    老去还能痛饮无,春来曾作闲游否?

    凭莺传语报李六,倩雁将书与元九

    莫嗟一日日催人,且贵一年年入手。

    (录自《全唐诗》卷446,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释】

    ①余杭:今浙江杭州,此地自三国吴到南朝的500年间属于吴兴郡,隋治余杭郡,五代吴越时期属钱塘道。白太守即白居易。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余杭任刺史。太守是汉朝对郡最高行政长官的称谓,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太守,此后,太守用作刺史的别称。   ②渭北:渭河之北,这里指长安。  ③新岁酒:也称“分岁酒”,即除夕之夜全家团圆所饮之酒。  ④领郡:掌管一郡之事。  ⑤邻州:李谅居苏州,元稹居越州,白居易居杭州,三州相邻,故称为邻州。平生友:老朋友。  ⑥长洲:唐置县,今并入江苏苏州。松江:今吴淞江。  ⑦曲水:曲江,钱塘江之别称。镜湖口: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西南。  ⑧李六:指李谅,字复言,行六,人呼“李六”。时任苏州刺史。  ⑨元九:指元稹,字微之,行九,人呼“元九”。时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

    【评析】

    这是一首与李谅、元稹元日感怀的酬唱之作。起首二句,年过半百、仕途不易的“余杭白太守”,面对混乱的政治、朋党的倾轧,“隐退”的想法由来已久,日趋强烈。句三“渭北”与句四“江南”,寄托对故园长安的思念。句五“徒勉强”、句六“渐衰朽”,体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悟和对衰老的敏感。岁月迁流,即使有多少不如意,友朋合而为之的乐趣,是人生难能可贵的幸事。句八一个“喜”字,一洗前句的哀伤情绪,为后文忆交游、话友情做好文字与情感的过渡。尾句是对已入“知天命”之年的友人的劝勉,也反映了白居易达观的处世哲学。整首诗语言通俗平易、明白晓畅,是白居易“用常得奇”诗风的体现。刘熙载云:“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艺概·诗概》卷2)


    岁日

    元稹

    【题解】

    元稹(779—831),原姓拓跋氏,祖先定居洛阳后改汉姓元氏,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今属河南)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贞元九年春(793)明经及第,贞元十八年冬参加吏部试,登乙科,授校书郎。是年前后与白居易相识,从此相互酬唱,结为终身诗友,史称“元白”。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元和五年春,谪赴江陵任士曹参军。元稹虽怀才不遇、愤懑难抑,却未对仕途心灰意冷,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卒于任所。

    岁日是岁序更替、辞旧迎新的日子。这首诗是诗人在岁日这一天回顾过往前事,感叹人生百年不过和刚刚逝去的一年一样,空幻如梦。


    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

    凄凉百年事,应与一年同。

    (录自《全唐诗》卷409,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释】

    ①一日:一昼夜,一天。“从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为一日”(《尚书·洪范》孔颖达注),此处应特指元日,即正月初一。  ②百年:古人以人活百年为最高的年寿。“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春秋左传正义》卷42)。

    【评析】

    《岁日》浅切平易,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诗中每句着一个“年”字,回环往复,简单质朴中呈现出一唱三叹的音乐之美,“如梨园法曲,其声动心”(牟愿湘《小澥草堂杂论诗》)。此诗语词浅近却充满了哲思:时间流逝,现世的努力终会成“空”,“有”只是虚幻世界里的幻想。这种认识容易使人消极,但也有助于精神世界的超脱。清人王棠评价此诗“殊有深味,大可长人道心,晨钟一击,不及此诗钳锤也”,可“用作醒世良箴”(《燕在阁知新录》卷22)。

    【相关链接】

    除夕与元日,旧年的结束与新岁的开始,岁月的节点引发了人们对时间的敏感,也给这个欢愉的节日增添了生命的哲思。于是,在元日的习俗中就生出了祈生的主题。

    求生要先给养,北方的食俗是吃饺子。除夕之夜、初一清晨,是一定要吃饺子的。饺子古称饺饵,是馄饨的一种。《正字通》:“饨,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而馄饨之名来自于宇宙形成前的“浑沌”,因馄饨的浑圆闭合、内蕴实在,和《庄子·应帝王》所描写的无窍无孔、持有善心的“浑沌”大体相像。所以,新岁的饺子不仅取“更岁交子”之意,更表达了人们企图躲避衰老、重新回到生命开端的美好心愿。

    求生还要祛晦。早在先秦时期,民间就在正月初一凌晨四点,一天气温最低的时刻,将具有美好寓意的五色土符号刻在门上,阻挡晦气,可以说元日习俗用以祛晦的方式从元日被作为节令认知的那一刻便已开始。元日祛晦习俗很多,以唐朝为例,人们会在除夕之夜点燃用木柴、黍秆、松枝等垒成的柴塔,一直到元日的清晨,称之为“庭燎”;会将五种辛味的蔬菜放入盘中组成合菜食用,散五脏之陈气,助体内阳气之回升等等。

    元日仗

    张祜


    【题解】

    张祜(782?—852?),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中唐著名诗人。早年浪迹于苏、杭之间,狂放不羁。后至长安,长庆、宝历中曾两度谒见白居易,大和中得令狐楚赏识和推荐,因元稹从中作梗,未能跻身仕途,终身布衣。一生坎坷不达,遂以处士而终。其诗多写隐逸生活,抒孤傲落拓之情怀。又擅作宫体诗,“唐开元、天宝之盛,见于传记、歌诗多矣,而张祜所咏尤多,皆他诗人未尝及者”(洪迈《容斋随笔》)。

    《元日仗》描绘了唐代元日朝贺皇帝亲临含元殿,仪仗威严,百官齐列的宏大气势。


    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

    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

    (录自《全唐诗》卷511,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释】

    ①仗兵:列队仪仗。按唐制,天子将出时,击通鼓三声,一通为一严,三严时仪仗列队候驾。  ②万方:万邦,各地。《汉书·张汤传》:“圣王褒有德以怀万方,显有功以劝百寮,是以朝廷尊荣,天下乡风。”同轨:车同轨,此处指天下统一。  ③上皇:太上皇唐玄宗。含元殿:大明宫的正殿,唐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建成,每逢元日、冬至,唐朝皇帝会在此举行朝贺。“含元”取自《周易·乾》卦“含弘光大”“元亨利贞”。  ④丹凤门:大明宫的正门,位于龙尾道南端,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城门上丹凤楼高大巍峨。丹凤门是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也是皇帝登基、改元、大赦、大典的场所,有“盛唐第一门”之誉。李益曾作《大礼毕皇帝御丹凤门改元建中大赦》形容丹凤门的气势恢宏及在唐王朝建筑中的地位:“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龙负日升天门。”

    【评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唐玄宗元日坐含元殿,举国贺岁的场景。整首诗时空交纬,有空间上的拓展,从内宫到市井;有时间上的延伸,尾句一个“开”字带出东方既明,万丈光芒喷薄而出的画面感。诗中善用数字,由首句的“千”、句二的“万”,道出了朝堂人才济济、四海晏清的开元盛世;句三的“一”,则将诗歌的气氛推至肃穆。张祜擅作宫体诗,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称其“千首诗轻万户侯”。

    【相关链接】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的隆盛时代,统治者深知民意民风对治国的重要,遂将制定礼仪制度、导引民情风俗纳入朝纲。从《贞观礼》《显庆礼》到完备的《大唐开元礼》,都对朝堂内外的节日礼俗做了规定,“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元日前后是法定假日,朝中官吏均有七天假期。假日期间,宫中会举行隆重的贺岁仪式,皇帝、官员、民众集体狂欢,辞旧迎新。

    元日凌晨,东方未曙,百官早已身着朝服纷纷入朝,皇帝、皇太子、皇后和太后要在这一天接受大臣、命妇的朝贺。贺岁庆典随着破晓的微光正式拉开,“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唐太宗《正日临朝》)。

    元  日

    王安石

    【题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做鄞县令,后历任知府、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神宗时两度为相,执政期间,施行新法,受到保守派的顽固抵制。熙宁九年(1076)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尽废,王安石郁郁而终,追赠太傅,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工古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并称“唐宋八大家”。其诗重炼意、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用功突出,影响诗坛,世称“王荆公体”。

    这首诗应为诗人出任宰相、推行变法革新时所作。诗中描写了元日辞旧迎新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录自《全宋诗》第1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注释】

    ①东风:一作“春风”。屠苏:指屋子外面的附属建筑。东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屠苏。”  ②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③争插:一作“总把”。

    【评析】

    这首七绝清新晓畅,简易的几笔勾勒出元日的热闹、喜庆。人们在欢乐的爆竹声中除旧岁、迎新岁,暖暖的东风吹进院落,带来春的消息。太阳初升,破除黑暗,洒下万丈光芒,千家万户都沐浴在阳光里,举国上下也欣欣然,争先恐后地将新的桃符换上,迎接美好生活的到来。整首诗就像是一个贺岁微电影的剪辑,精确地捕捉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且都是新年节庆文化符号中的典型。全诗无一字体现“欢乐”之意,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喜悦。这喜悦来自新春场景,也来自诗人的内心。诗人的另一身份是政治家,故而此诗又别有深意。细读整首诗,有一个核心意念就是“变”,有时间的变,有风向的变,有昼夜的变,有事物的变。恰值新政初行,诗人借元日的万象更新喻国家破旧立新。诗人踌躇满志,内心希冀革除时弊、变法畅行,像迎接新年一样,迎接一个崭新、政通人和的时代。

    【相关链接】

    自古及今,桃木被视为驱邪镇鬼的利器。鬼缘何惧怕桃木?

    传说一:“羿死于桃棓”(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许慎注:“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

    传说二:“《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因此,古人在元日这天插桃枝、立桃人、挂桃符,驱邪避凶。

    桃符,又称“仙木”,战国时是削桃木为人的桃梗,六朝时是插在门两侧的桃板,隋唐称其为桃符。五代前的桃符,往往是在桃木板上绘郁垒和神荼的像或写上他们的名字。后蜀后主孟昶做了创新,要求人们在桃符上题写祝福的话,“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伸题‘元亨利贞’四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从此,桃符在驱邪镇鬼的同时,添加了祈福的功能。宋朝时,桃符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卷5记载,宋人将桃木薄板削至长二三尺,宽四五寸,板的上部绘上狻猊、白泽之类神话中的瑞兽,下面左写绘郁垒,右写绘神荼,有的还会写春词或祝祷的话。可见,宋时的桃符承载着今天年画(求祥瑞)、门神(避祸事)和春联(贺新春)的三重功能。此时,还出现了以纸张代替桃木板的现象,称为“春贴纸”。明太祖将题写联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并将其正式命名为春联。陈云瞻《簪云楼杂话》:“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今天脍炙人口的联语“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就出自明人林大钦之手。


    辛亥元日游闻人省庵园和陈药房韵

    林尚仁


    【题解】

    林尚仁,生卒年不详,字润叟,号端隐,长乐(今福建闽侯)人,南宋文学家。据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小传》载:“尚仁,家贫,刻苦攻诗,每有所作,微不合意,辄裂去。卜居半村半郭间,手自种竹,题曰‘竹所’,吟啸其中,自号‘端隐’,以示终于遁迹之意。”有《端隐吟稿》一卷传世。

    陈药房乃陈必复,字无咎,药房为号,与林尚仁同乡,二人多次唱和。此诗描写了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元日,诗人与友人陈药房游览闻人氏省庵园,饮酒和诗共度佳节的情形。


    倚栏吟未稳,把酒问溪山

    今日又添岁,一冬无此闲。

    梅花依竹静,雪意避春悭。

    次第灯期近,重逢一解颜。

    (录自《全宋诗》第6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注释】

    ①溪山:位于福建古田县北。古田县宋时属长乐府,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此地建溪山书院。南宋时,朱熹曾于此处讲学并题匾“溪山第一”。  ②灯期:指元宵节前后张灯游乐的一段时间,一般为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灯节》记:“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

    【评析】

    这首诗写出了与友人把酒言欢、闲庭信步的惬意与舒坦。首联以“未稳”表明诗人酒酣耳热、畅快淋漓时,远处的溪山也成了对饮的对象。颔联“添岁”点题中“元日”,“无此闲”似说元日之闲,实言一年年的忙碌与重复。颈联写园中的景色,一“依”一“避”,一静一动。园中静谧清幽,未有元日该有的喧闹,春天也迟迟不来,不禁让人心生一丝惆怅。好在过几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又能与好友再会,谈笑风生,甚是欣慰。诗中“静”“悭”二字用得妙,花不是闹春的花,竹不是待春的竹,雪不是迎春的雪,细微的落寞之情跃然纸上。诗人平生苦于吟,用字推敲,陈必复为诗人的《端隐吟稿》作序,称“其为诗,专以姚合、贾岛为法,而精妥、深润则过之”。

    元日赐宴太和门

    朱彝尊

    【题解】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罢归后,专心著述。博学多识,诗词并负盛名。诗清新浑朴,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人”。词宗南宋姜夔、张炎,空灵清疏,讲究字句声律,是“浙西词派”之祖,与陈维崧并称“朱陈”。

    太和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作为御门听政之处,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此诗作于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初一。


    垂衣逢盛际,辑玉尽来庭。

    白醖三光酒,青归一叶蓂

    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

    九奏钧天曲,风飘次第听。

    (录自朱彝尊《曝书亭集》卷11,《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本)

    【注释】

    ①垂衣:又称“垂裳”,出自《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②醖:同“酝”,酿酒之意。白醖:酒甘洌清醇。三光:古代行酒之礼,盛大典礼,添酒三次。《周礼·天官冢宰》:“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  ③蓂:又称“蓂荚”“历荚”,传说中尧时的一种瑞草,人们根据蓂荚的生长节律推算历法。《竹书纪年》卷上:“帝在位七十年……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历荚。”  ④九奏:古代行礼奏乐,每曲一终,必变更奏,《尚书·益稷》载“《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孔《传》:“备乐九奏而致凤凰。”钧天:天的中央,传说为天帝的居所。《史记·赵世家》:“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

    【评析】

    这首诗是诗人元日赴宫廷盛宴得皇帝赏赐后的感恩之作。康熙十八年(1679),诗人经考取博学鸿词科而入仕,“以布衣通籍”(朱彝尊《腾笑集序》),且屡得重用与赏识,故对康熙皇帝感恩不尽,作纪恩诗便成了诗人的日常功课。其诗歌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0),转向“为文雅洁渊懿,根柢盘深”(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39)。因此诗中以垂衣而治的黄帝、尧、舜类比康熙,其奉迎之意昭然若揭。虽为纪恩诗,但诗人并非空洞虚妄地阿谀谄佞,这份感激是实实在在的,因为诗人在新年这一天得到了皇帝丰厚的赏赐。丰厚到什么程度?昨日的酒醉刚刚才醒过来。不难看出整首诗不见盛恩之下的诚惶诚恐,满是受封赏后美美的、飘飘然的心情。作为皇帝的御用诗人,朱彝尊还是招来了后辈的讥讽,汤大奎评其诗:“杜陵诗格沉雄响,一著朝衫底事差。”(《炙砚琐谈》)

    【相关链接】

    清朝是满洲贵族建立的王朝,满族人由东北入主中原,将满族文化渐渐融入汉族文化,其节日礼俗,既有对民族传统的保留,又有对汉族文化的接受。

    根据《清史稿·礼志》和《燕京岁时记》记载,清朝元日官方庆典和民间活动,大体延续了前朝的内容。如正月初一,百官要齐集太和殿广场给皇帝拜年,举行贺岁大典。鸣鞭、跪拜、宣读贺表,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奏乐,皇帝赐茶,百官跪拜谢恩等。民间“昧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饫蒸糕,呷粉羹”(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但就满族人而言,过新年的细节还是有诸多不同。

    满族人信仰萨满教。凌晨,皇帝在堂子亭式殿内行礼,挂净纸钱,一般没有萨满参与。元日三更,则在坤宁宫举行萨满祭祀,“坤宁宫广九楹,每岁正月、十月祀神于此。赐王公大臣吃肉,至朝祭、夕祭,则每日皆然”(吴振棫《养吉斋丛录》)。祭祀后分吃供品,是满族的习俗,表明是同一祖源。

    满族人正月初一贴春联、挂净纸钱,有方位顺序的讲究。首先,贴在屋内西墙供奉的祖宗板右侧,给佛多妈妈。佛多妈妈是萨满教的始祖母女神,保佑子孙繁荣、平安。第二,给西墙祖宗龛贴。第三,给供奉在外屋的敖都妈妈贴。相传敖都妈妈是一位救过努尔哈赤性命的汉族女子。第四,给南窗贴。满族以南为尊,供奉的是长白山上的家神。第五,给东南窗贴,供奉柳枝儿神。几处贴完后,才是房门两侧、大门
    两侧。

    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过年时,年长的男子会举行“搬棍”“摔跤”等比赛,青年男子则会“射柳”“打金钱”和“赛马”。


    辛未元日

    赵翼

    【题解】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诗人,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贵西兵备道,因遭弹劾而辞官,主讲安定书院。

    这首诗作于嘉庆十六年(1811),诗人已入耄耋之年,元日赋诗表达老当益壮的雄心。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已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录自《赵翼诗编年全集》第4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注释】

    ①琼英:指雪花。唐裴夷直《和周侍御洛城雪》:“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评析】

    开篇“烛影摇红”语出宋代诗人王诜《忆故人·烛影摇红》“烛影摇红,向夜阑”,意在说明室内的静谧清幽。“焰尚明”,以烛光暗示天色,临近破晓,灯烛未熄,烛光依旧明亮。“寒深”极言寒冷,正所谓“雪后寒”,刺骨的寒意使得诗人虽未推窗,却已知晓屋外积起了厚厚的雪。“烛影”“寒深”,营造出孤寂与凄冷的氛围,而诗人并未将这种凄清之感贯穿到底,而是由抑转扬。“老夫”是诗人自指,辛未年元日,“老夫”已然八十五岁高龄。“冒冷”承“寒深”,此处“披衣起”三字极具画面感,读起来铿然有力,暗示诗人身体尚好、心态年轻,也显示了诗人坚毅不屈的品格。雄鸡破晓报新春,诗人虽年老却不惧时间,“第一声”极具仪式感,写出了诗人迎接新年的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首诗前半部的阴郁反衬后半部的昂扬,使得全诗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笔力刚劲,格调雄浑。


    瑞鹤仙·元日朝回

    史浩

    【题解】

    史浩(1106—1194),字直翁,号真隐居士,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南宋词人。少年家贫,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及第,调余姚尉,历温州教授,国子博士,为建王府教授。孝宗即位,以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除参知政事。隆兴元年(1163),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卒谥文惠,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

    这首词描写元旦宫廷的热闹场面,显示出皇室庆典的庄重、华贵与豪奢。


    霁光春未晓。拥绛蜡攒星,霜蹄轻袅。皇居耸云杪。霭祥烟瑞气,青葱缭绕。金门羽葆。听胪唱、千官并到。庆三朝、雉扇开时,拜舞仰瞻天表。   荣耀。万方图籍,四裔明王,赆珍宝。椒盘颂好。称寿斝,祝难老。更传宣锡坐,钧天妙乐,声遏行云缥缈。逗归来、酒晕生霞,此恩怎报。

    (录自《全宋词》第2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

    【注释】

    ①绛蜡:红色的蜡烛。袅(niǎo):将丝带缠绕在马身上。  ②云杪(miǎo):云霄,高空。  ③羽葆:装饰羽毛的车盖。  ④胪唱:进士及第,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依次唱名传呼。胪凡五唱:一甲第一名某、第二名某、第三名某、二甲第一名某等、三甲第一名某等。  ⑤雉扇:即雉尾扇,长柄。初由侍者手执,为帝王贵族们障风、蔽日、避沙,又称“障扇”,后因雉鸡减少,成为稀有之物,为皇家专享。  ⑥天表:指帝王的形貌。《晋书·裴秀传》:“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⑦赆(jìn chēn):外夷进贡的宝物。  ⑧称(chèng):举起。寿斝(jiǎ):宋时祝寿用的酒杯。南宋词人王之望《满庭芳·海国寒轻》“今日华筵寿斝,儿孙拥、兰玉相鲜。”  ⑨锡坐:赐坐。

    【评析】

    这首词当为绍兴年间所作。词的上片以白描的手法展现了元日朝廷朝会、天子受朝贺的宏大场面。按史书记载,高宗南逃至临安,大修宫舍,穷奢极欲,因此,偏安一隅的皇朝有如此壮观的庆典活动不足为奇。词的下片赞颂皇帝的丰功与荣耀。四海归心,外夷宾服,朝堂上一片节日欢庆。临到归来时,人已似醉微醺,试问该如何报答圣恩?毋庸讳言,这首词为没落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作,结合词人生平或许可以理解其中滋味。词人出生于北宋没落的时代,皇帝沉湎于艺术,政治昏庸,战事四起,内外交困。加之史父早亡,家境日处贫困,作为长子长孙,年少的词人便背负起家庭的重任。词人坚韧不拔、勤奋好学,三十九岁进士及第,入仕途,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词末“此恩怎报”顺着前文的颂丰功,“祝难老”似是一句对皇帝的恭维客套话,却真真正正地道出了词人勉力为政的忧国之心。

    【相关链接】

    南宋国力衰微,外交屡受重创,元日朝贺的规模已不及北宋时风光,仪仗队的人数比照在东京汴梁时减少了三分之一。即使如此,仪式也不可谓不庄严,场面不可谓不宏大。

    正月初一天还未亮,穿戴好朝服的文武百官就开始在丽正门外排班。负责庆典的内侍设置好天子的“法驾”(即车辇),黄麾仗(天子出行的仪仗,据《武林旧事》卷2记载,仪仗人数为三千三百五十人)排列整齐,太常主持雅乐演奏,宫廷乐师奏响宫架上的乐器登堂而歌。太子、上公、亲王、宰执一起赴紫宸殿依品秩站立敬酒,山呼万岁,祝福皇帝万寿无疆。

    接下来,由宰相代表百官致辞,赞颂皇帝的盖世英武;皇帝也使近臣答以制词,“膺昊天之眷命”颁布诏书。待到各国使臣及各州入朝进献礼物之后,“钧天妙乐”响起,皇家盛宴开席。酒宴在三茅钟响时结束,按照宫廷里的规矩,三茅钟响意味着禁食。

    钟声响起,銮驾启程,皇帝穿戴好幞头、玉带、靴袍,先到福宁殿法坛和圣堂进香,接着到天章阁祖宗神御殿行设乐供神的礼仪。然后前往东朝向太后祝贺,再回到福宁殿接受皇后、太子、皇子、公主、贵妃,至郡夫人、内官、大内以下诸位臣子的祝贺。内宫的一切礼都行完了,车驾落座大庆殿,文武百官按位次排列谒见皇帝进行庆贺。礼仪完毕,所列仪仗兵卫方可退下。这一天,后苑在清燕殿安排御筵,席上有一道特别的菜肴,是将食物一件件挂在或插在竹子或铁丝扎成的基座上的,时称“插食盘架”,看起来仿佛小型圣诞树挂满了糖果。


    满庭芳·元日

    赵长卿

    【题解】

    赵长卿,生卒年不详,约北宋南宋之交在世,号仙源居士,南渡后居南丰(今属江西),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宗室子弟。矢志苦学,多次参加科试却未能上榜,最终放下名利,以饮酒赋诗为乐,一生无官无职。清人胡薇元称其:“淡于仕进,觞咏自娱,多淡远萧疏之意。”(《岁寒居词话》)

    这首词大概是词人中年时期因节日感怀而作。


    爆竹声飞,屠苏香细,华堂歌舞催春。百年消息,经半已凌人。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一岁还新。惊心事,安仁华鬓,年少已逡巡。   明知生似寄,何须苦苦,役慕蹄轮。最难忘、通经好学沉沦。况是读书万卷,辜负他、此志难伸。从今去,灯窗勉进,云路岂无因

    (录自《全宋词》第3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

    【注释】

    ①消息:消长,生灭。《周易·丰》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②安仁: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美姿容,世称“潘安”。因仕途不顺,三十二岁时早生华发,后人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  ③逡巡:迅速,顷刻。言年少光阴已迅速逝去。唐张祜《偶作》:“遍识青霄路上人,相逢只是语逡巡。”  ④蹄轮:泛指被人驱使的车马,此处喻疲于奔波的生活。  ⑤云路:青云之路,比喻官宦仕途。

    【评析】

    这首词对儒生来说颇为励志。上片爆竹声声、推杯换盏、歌舞升平,词人寥寥几笔勾勒出节日的喜庆。而这喜庆的情绪在一个“催”字后戛然而止,“催”可以是“催促”,也可以是“催逼”,春天不是自然而然、款款而来的,春节已过,而春天还远。元日里,年近半百之人最易叹老,似乎这是人生的一个节点。《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有一义,即为年老。词人感叹人生百年,已迫近一半,说明此时的他应是个中年人。词人惊讶地发现青春倏忽而逝,双鬓已添白发,而自己仍失意潦倒,功名未成,落寞的内心与喧闹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片词人满怀新年愿景。人生本过客,何必苦苦追求仕途,为碌碌功名羁绊?通经好学、读书万卷本就让人着迷,更何况壮志未酬?尾句词人发下新年誓愿,决心要再接再厉,可见其对前途充满信心。赵长卿之词以文辞通俗而著名,通读整首词,词人仿佛与读者相向而坐,时而低语,时而激昂,娓娓地说着新年的心事与心愿。

    【相关链接】

    “爆竹声飞”,自古及今,除夕、元日都有燃放爆竹贺新春的习俗。

    唐前,人们用火烧竹节,使之爆裂炸响,为的是“避山臊恶鬼”。据东方朔《神异经》载,山臊是西方深山中人脸猴身的怪物,身材高大,丈有余,不怕人,但人被它攻击之后会生一场忽冷忽热的大病。好在山臊惧怕爆竹的声响,故以爆竹驱逐之。唐以后,人们开始在竹筒中填上火药,发出的声响更大,产生的烟雾也更浓烈,称为“爆竿”。来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自宋代始,人们卷火药于纸中点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之“炮仗”,亦作“炮张”。为使响声连贯,人们将多个小爆竹串联起来,引燃后,毕毕剥剥,连续爆响,是为“编炮”或“鞭炮”。宋时的爆竹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品种不下百余种,连响、双响、单响、二踢脚,不胜枚举,且质量上乘,《东京梦华录》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

    宋时的爆竹文化仍承载着驱除邪魔的美好心愿。如史浩《感皇恩·除夜》“结柳送穷文,驱傩吓鬼,爆火熏天谩儿戏”。同时也因声响大,能为节日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成为辞旧迎新、恭贺新春的重要文化符号。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爆竹是狂欢的声音,是新年的味道。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