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成语里的文物(知名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朋朋哥哥写给孩子的成语+文物双修课。如果国宝会说话,成语就是破译的密码!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张鹏,王辰阳著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鹏,王辰阳著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ISBN:9780781997770
    • 版权提供:长江文艺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1.多平台热播节目《朋朋哥哥的成语 文物双修课》图书版:版块设置清晰,知识点一目了然,便于反复阅读;大量精美手绘图神还原文物原貌及成语故事。
    2.成语选择贴近中小学教材:本书中的50个成语精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必懂成语,让孩子通过文物更好地学习和探索成语背后的秘密,解决单纯学习成语太枯燥、记不住、用不对的问题。
    3.打破学科壁垒,真正“大语文”学习:回到成语产生的年代,用贴近当时的文物来诠释成语背后的知识。帮助孩子深入理解成语本身,继而拓宽知识面和眼界,从此爱上传统文化。
    4.50个成语 100件文物 50个历史拓展知识点,让孩子爱上博物馆文化,从文史角度看世界!
    5.迎合“博物馆热”大背景,无论是成语解读还是文物故事,都是现在亲子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的热点。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成语里的文物(知名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朋朋哥哥写给孩子的成语+文物双修课。如果国宝会说话,成语就是破译的密码!从“小切 开本: 24开
    作者: 张鹏,王辰阳 著 长江新世纪 出品 定价: 68.00
    ISBN号: 9787570229291 出版时间: 2022-11-01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印刷时间: 2022-11-01
    版次: 1 印次: 1

    目录

    立竿见影 001
    滥竽充数 005
    祸起萧墙 011
    始作俑者 017
    循规蹈矩 021
    鞍前马后 025
    晨钟暮鼓 031
    鹤发童颜 037
    自相矛盾 043
    蕙质兰心 049
    车载斗量 053
    依葫芦画瓢 057
    一网打尽 063
    前车之鉴 069
    雕梁画栋 073
    舞文弄墨 079
    大动干戈 085
    张冠李戴 091
    一鼓作气 095
    栉风沐雨 101
    舳舻千里 107
    百炼成钢 113
    盖棺定论 119
    牧豕听经 125
    如意算盘 131
    驷马难追 137
    青出于蓝 143
    琴瑟和谐 147
    釜底抽薪 151
    添砖加瓦 157
    纸上谈兵 163
    鹿死谁手 169
    前程似锦 175
    郑人买履 181
    有的放矢 185
    一言九鼎 191
    荆钗布裙 197
    完璧归赵 203
    强弩之末 207
    如胶似漆 213
    另起炉灶 219
    一席之地 225
    一模一样 231
    瓮中捉鳖 237
    觥筹交错 243
    心有灵犀 249
    声名鹊起 255
    万紫千红 259
    罄竹难书 265
    丢盔弃甲 271

    ......

    你知道“祸起萧墙”的“萧墙”是什么墙吗?
    你知道“分道扬镳”的“镳”是什么东西吗?
    你知道我们常说的“规矩”其实是两种东西吗?
    ……
    原来,成语里有这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挖掘。《成语里的文物》精选中小学阶段必背的50个经典成语,以文物的视角来看成语,让成语的诞生和解读回归到真实可触摸的时空当中。通过对成语出处、延伸故事、相关文物的解读,将语文、历史、文物知识一网打尽,融会贯通。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增长知识,进行基础文史知识储备,激发孩子对文史知识的兴趣,让孩子养成深度思考的好习惯。

    立竿见影

    因为对游戏没太大兴趣,朋朋哥哥手机里一直没有安装游戏软件,可身边有不少朋友沉迷其中。你平时会玩游戏吗?其实,游戏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叫作“即时反馈”,会让人忍不住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且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带来令人兴奋的“战绩”。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下,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能“立竿见影”的事情上。那么,“立竿见影”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 处:
    “立竿见影”比喻在做了一件事情后,能够迅速地收到效果,就像在阳光下竖起竹竿,能立刻看到它的影子一样。
    这个成语出现在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思想家朱熹在《参同契考异》一书中说:“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大致意思是说:竖起竹竿,立刻就能看到影子;向山谷里呼喊,马上就能听到回音。

    延 伸: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手表和手机轻松地获取当前的时间。那么,古人是怎样观测时间的呢?原来,古人立起竹竿来观察它的影子的变化,为的就是测算时间!
    插在地上的竹竿,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影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发现,在炎热的夏天,白天很长,太阳升得很高,竹竿的影子很短;而在寒冷的冬天,白天比夏天要短,太阳也升得比较低,竹竿的影子却变长了。
    根据通过影子观察到的规律,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圭表、日晷等用来计时的工具,让人们有了年、月、日的概念,从而帮助人们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

    文 物:
    圭表是我国古老的时间测算工具。它由圭和表两样东西组合而成,立在平地上的标杆或者石柱子叫“表”—就是成语“立竿见影”当中的那根杆;顺着正南、正北方向,平放在地上的有刻度的尺子,叫“圭”,一般由木头、石头或者玉石制作而成。
    目前我们可以见到的古代圭表有很多。2002 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发掘出土了立表和圭尺。它们由木头制成,表面还绘着彩漆。
    陶寺遗址出土的立表和圭尺被用来确定农时节令,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圭表来规划自己的农耕生产了。除陶寺遗址外,考古工作者们还在安徽阜阳的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发掘出了圭表和二十八宿圆盘,北京古观象台和紫金山天文台也陈列着古代流传下来的圭表,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
    找看!
    日晷是在圭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时仪器,包括晷盘和晷针两个部分。“晷”字早的意思是“太阳的影子”,日晷被放在阳光下,晷针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移动,以表示不同的时刻。
    现在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托克托日晷,是中国现存早的日晷,1897 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这是一件汉代的计时工具。由此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对于时间的准确性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追求。
    但是,日晷象征着皇帝所拥有的向天下百姓授时的权力,所以,古代的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用到。如果你去故宫的话,不妨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乾清宫前找一找它们哦!


    滥竽充数

    有些商家为了多赚钱,有时会做出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比如会把不好的商品混入好的商品里,以次充好。有一天,朋朋哥哥在街边买了一小盒蓝莓,回到家才发现,上层的蓝莓质量很好,可下层已经有好多个都烂掉了,这真是“滥竽充数”啊!相信你也听说过“滥竽充数”,那么,你知道“竽”究竟是什么吗?

    出处: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诸侯王齐宣王很喜欢听竽的合奏,他特别好面子,也很爱排场,所以每次都要把自己手下的300 多名乐师召集到一起演奏。因此,有一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了进去,每天装装样子骗工钱,居然没被发现。
    没过几年,齐宣王的儿子齐闵王继位。这位新诸侯王不爱合奏,只喜欢听独奏,他要求乐师们轮流单独吹竽给自己听。接到命令的乐师都拼命练习,而这位南郭先生害怕被发现,连夜逃出了齐国。
    于是,后世就常用“滥竽充数”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者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但有时候这个成语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延伸:
    “竽”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战国时期的乐器,属于古代的簧管乐器,由竹子制作而成,早有36 管,后来减少到23 管。竽的外形和我们还在演奏的乐器“笙”很像,但是它比笙的个头大,管数也比笙多。相较之下,演奏难度也更高。
    作为一种吹奏乐器,竽有一个共鸣腔。早期的竽把镶嵌簧片的编管插到葫芦里,这个葫芦就成为它的共鸣腔。所以,竽在中国传统乐器中被划分在“匏类乐器”这一类(匏是葫芦的总称),而不是丝竹乐器类别。
    竽更多地出现在古代宫廷音乐中。从已经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我们就可看出竽在宫廷乐队里的重要地位。
    后来,出于实用价值低、学习难度大、演奏不便等原因,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逐渐失传。到了宋代之后就再也见不到竽了。而相对大众化程度更高的笙却一直流传至今,我们还能在现代的民乐乐团中看到它的身影。

    文物: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几位演奏家—奏乐俑。这件文物出土于湖南省马王堆一号墓,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院。这套奏乐俑共有5 个,其中2 个吹竽、3 个鼓瑟,他们低额高鼻,墨眉朱唇,穿着交领右衽长袍,雕刻细腻,形象生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
    古代的陶俑可不是摆在家里装饰用的,它们大都用来陪葬。古人畏惧死亡,他们幻想能够让死者在死后的世界里继续生前的生活。所以,陶俑的形态一般都会参照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制作。
    吹竽的人有了,有没有出土过真正的竽呢?答案是:当然有。在当年震撼考古界的马王堆汉墓发掘过程中,就曾经出土过一件用作陪葬品的竽。
    虽然竽身已经残损,但仍然保留下了23 个簧片和4 组折叠管,在个别竽管上还看得出有气眼和按孔。在其中的几个簧片上带有银白色的小珠子,专家指出,这些小珠子可以用来改变簧片的重量,方便调整振动的频率,来控制音高。
    为什么笙上会有4 组折叠的管子呢?其实,这相当于把一个长管折叠起来,类似现代乐器圆号的弯曲号筒,可以避免筒过长造成的不便,同时还能吹奏出较低的音。古人的设计实在是太巧妙了!
    在演奏的时候,竽常常会和其他乐器搭配。战国至秦汉之时曾经盛行“竽瑟之乐”,即吹奏乐器“竽”与弹拨乐器“瑟”合奏,是当时统治者歌舞宴饮场合中常见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战国时期,竽还会和笙
    一起演奏。由于笙的演奏在古代属于相当高的礼数,所以通常用于大型的典礼。
    除了我们讲到的竽、笙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竹字头”的乐器呢?

    张鹏(朋朋哥哥),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青少年阅读推广人、“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奇趣博物馆》杂志主编、全国青联委员、北京青联常委。著有《宫城:写给孩子的紫禁城》《朋朋哥哥讲故宫》《博物馆里的中国》、“和朋朋哥哥一起逛北京”系列等图书。
    王辰阳(小喵老师),北京郭守敬纪念馆馆员,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曾开发并参与《故宫——建筑的记忆》校园综合实践系列课程、《紫禁城——人间的天宫》等线上讲座课程,讲授《大美紫禁城》《3小时认识中国古代建筑》《法海寺明代壁画展》等多场主题课程。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