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1118522|正版[按需印刷]精益研发2.0: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研发 工业技术/精益研发/工业研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田锋著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田锋著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6638466140
    • 出版周期:旬刊
    • 版权提供:机械工业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书名: 【按需印刷】精益研发2.0: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研发[按需印刷]|1118522
    图书定价: 69元
    图书作者: 田锋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4/1 0:00:00
    ISBN号:
    开本:16开
    页数:314
    版次:1-1
    作者简介
    田锋,安世亚太公司高级副总裁、轮值总裁,国家工业软件与先进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综合仿真工程北京市实验室主任,机械工程学会设计分会委员。
    二十年研发和技术管理经历,发展了公司的技术服务、咨询业务和产品研发体系。
    二十年研发、技术与咨询经历,为近百家企业提供研发体系建设和研发信息化咨询,对研发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需求的*佳结合方案具有深入研究。
    中国航空三大主机所、航天某设计研究所、船舶某研究院、中车集团等企业的精益研发、综合设计、协同仿真、仿真体系建设、知识工程、科技资源整合等项目的总设计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多个项目的负责人。
    精益研发体系和综合仿真体系创始人,《精益研发》杂志主编,曾发表精益研发、综合设计、综合仿真、知识工程、设计方法、复合材料等相关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精益研发总体系、子体系和理论基础及未来展望。
    第一篇介绍了精益研发总体系,包括完整体系、框架和蓝图,以及规划和建设的理论、方法、工具和平台。
    第二篇介绍了精益研发的子体系,包括研发流程、综合设计、综合仿真、综合试验、知识工程、质量管理、产品平台、精益项目、智能协同、研发资源云等十一个子体系。
    第三篇介绍了精益研发的理论基础和未来发展,包括系统工程和智慧研发。系统工程是精益研发的理论基础,智慧研发是精益研发的未来发展。“精益”的困惑也在本章做了解决。
    目录

    序言
    前言
    致谢
    第一篇 精益研发总体系
    第一章 精益研发2.0时代背景 2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导 2
    二、借鉴世界先进工业体系 4
    三、中国工业“十三五”规划 5
    四、中国呼唤自力更生的研发平台 5
    第二章 精益研发体系框架 7
    一、精益研发2.0的提出 7
    二、精益研发三维架构 11
    三、精益研发流程模型 13
    四、精益工作包模型 15
    五、精益研发工作模式 15
    六、精益研发理想模型 19
    七、研发信息化蓝图规划 22
    八、精益研发集成平台 24
    九、精益研发体系模型 27
    第三章 精益研发体系规划 31
    一、精益研发规划步骤 31
    二、精益研发蓝图规划 32
    三、精益研发中期规划 34
    四、精益研发成熟度评估 37
    第四章 精益研发体系建设 48
    一、精益研发建设内容 48
    二、精益研发建设路线 49
    三、精益研发建设方法论 52
    四、精益研发建设成果 53
    五、精益研发路在脚下 54
    第五章 精益研发的特点与效益 63
    一、精益研发体系的特点 63
    二、精益研发预期应用效果 64
    三、精益研发体系的可行性 66
    第二篇 精益研发子体系
    第六章 研发流程体系 72
    一、研发流程的重要性 72
    二、精益研发流程简介 73
    三、研发流程的形式 75
    四、WBS的基本概念 76
    五、研发WBS构建方法 80
    六、研发WBS梳理方法 86
    第七章 综合设计体系 89
    一、综合设计概述 89
    二、综合设计体系模型 90
    三、综合设计成熟度模型 90
    四、系统设计与MBSE 96
    五、设备总体论证 112
    六、精益CMMI(GJB 5000A) 115
    七、协同设计模式 118
    八、过程数据管理 121
    第八章 综合仿真体系 126
    一、仿真方法概述 126
    二、仿真应用领域 127
    三、工业产品再设计 131
    四、仿真集成与优化 134
    五、仿真数据管理 137
    六、仿真云计算平台 138
    七、协同仿真平台 142
    八、综合仿真体系建设 144
    第九章 综合试验体系 151
    一、试验管理体系 151
    二、虚拟试验体系 157
    第十章 知识工程体系 162
    一、知识管理困局 162
    二、知识工程建设 163
    三、知识工程成熟度 170
    四、知识工程系统 173
    五、几个重要专题 176
    第十一章 过程质量体系 187
    一、过程质量管控原理 187
    二、过程质量管控方法论 189
    三、过程质量体系成熟度 191
    四、过程质量体系建设 194
    五、过程质量管理系统 198
    六、过程质量体系价值 200
    第十二章 产品技术平台 201
    一、产品技术平台的提出背景 201
    二、产品技术平台的建设 205
    三、产品技术平台的信息化 208
    四、基于平台的敏捷研发 209
    五、产品技术平台的价值 209
    第十三章 精益项目体系 211
    一、精益项目模式 211
    二、精益项目组织 214
    三、精益项目绩效 221
    第十四章 需求管理体系 225
    一、需求管理概述 225
    二、需求管理的内容 226
    三、需求管理的关键 228
    四、需求变更控制 229
    五、需求管理工具 232
    第十五章  智能协同体系 235
    一、需求和问题的提出 235
    二、基于PLCS的数据协同 236
    三、科研信息门户 242
    四、研发驾驶舱 242
    第十六章 研发资源云 243
    一、建设目标 243
    二、总体方案 244
    三、基础云平台 246
    四、虚拟桌面云 248
    五、License云 249
    六、集群管理与资源调度 252
    七、资源云门户 254
    八、应用效果和价值 256
    第三篇 精益研发的前世来生
    第十七章 两种精益之辩 260
    一、精益思想溯源 260
    二、两种精益 260
    三、从源头消除浪费 265
    第十八章  系统工程摘要 267
    一、系统工程三大模型 267
    二、INCOSE系统工程 271
    三、NASA系统工程 274
    四、小结 279
    第十九章 集团级精益研发 280
    一、集团战略管控和研发管理模型 280
    二、集团级研发体系的典型问题 282
    三、集团级研发体系的差距分析 284
    四、集团级精益研发体系的建设策略 285
    五、集团级精益研发流程 285
    六、集团级精益研发平台 288
    七、集团级精益研发体系模型 290
    八、集团级精益研发的预期效果 291
    第二十章 智慧研发初探 293
    一、智慧研发背景 293
    二、智慧研发简介 296
    三、智慧研发的目标 301
    四、精益研发的智慧化 303
    五、开放式智慧研发 306
    六、智慧研发进化路线 310
    参考文献 312
    编辑推荐
    精益研发是基于系统工程的综合研发体系,将知识、工具和质量方法与研发流程深度融合,达到提升研发价值和产品品质的目的。精益研发既是一种模式,又是一个体系,也是一个平台。
    作为一种模式,基于精益研发理想模型,企业以流程化、正向化、仿真化、知识化、质量化为核心,不仅可提升研发业务的成熟度,还能不断提高研发能力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成和全面提升。
    作为一套体系,依据社会技术学WSR模型,企业可设计研发体系的战略和使命、技术和方法、标准和规范、人才和组织及信息化支撑平台,形成一个完整有机体系。
    作为一个平台,基于开放、柔性的SOA框架,企业能集成历史、当期、未来的信息系统,形成精益研发模式和体系的支撑平台,并承载企业信息化长期建设和未来发展。
    精益研发可帮助企业实现研发模式转型,建立正向设计能力,同时规划未来智慧发展路线。以精益研发为抓手,可以建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现代工业研发体系。
    竞争的加剧、需求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让工业产品越来越大型化和复杂化。为了驾驭大型复杂产品的研发全程,企业想尽了招数:引入与培养有经验的人才,采纳优秀设计方法学,细分和优化研发流程,使用各种先进研发工具,精细管理研发数据,积累和重用研发知识等。手段多固然是好事,但缺乏系统化和盲人摸象式的建设,只会让研发体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企业看到的现象是:建设一次推倒一次,每次建设都回到原点。企业越来越需要一个高度整合的研发体系,把研发中的各种手段与要素管理和驱动起来,持续保证研发的高附加值。精益研发的提出,正是为了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
    精益研发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国制造业具备“劳动密集型”“资源耗费型”“低技术附加值”的特点。低端制造业虽然表面上带动了经济发展和GDP提升,但抗冲击能力严重不足,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保问题和能源危机。历次横扫全球的经济危机让很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中国制造企业遭遇“突然死亡”。如何从劳动密集转向知识密集,如何从耗能污染转向节能环保,如何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是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研发能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之一。“精益研发”倡导正向设计理念与方法,采用先进研发技术和设计方法学,优化、创新和规范企业研发流程,借助知识工程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更多附加值。
    精益研发将知识、工具和质量方法与研发流程深度融合,达到提升研发价值和产品品质的目的。通过精益研发体系建设,企业逐步建立基于系统工程的正向设计体系,实现真正的研发创新。精益研发平台作为精益研发体系的信息化载体,保证精益研发体系的良好运行,同时保证过程数据的完备、协同、共享和可追溯。通过建设高标准的研发体系,实现创新性、高效率、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目标。
    从提出精益研发到现在大约有10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精益研发1.0。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模式转型”。针对企业多年形成的研发积累,将研发流程显性化和数字化,将流程中蓄含的隐性能量释放出来,反哺研发体系,以达到夯实能力、提高效率、加强协同及持续提升的目的。这里所说的隐性能量指的是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经验、研发工具、质量要求和过程数据等。
    第二个阶段称为精益研发2.0。如果说1.0是提升效率的体系,那么2.0则是促进创新的体系。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正向设计”,这是企业技术发展和产品创新必备的能力。通过引入系统工程V模型,注重从需求入手的系统设计,并采纳MBSE方法作为系统设计的支撑,强化了综合仿真和综合试验,充实了综合设计体系。2.0致力于厘清研发体系的所有要素,提出完备的企业研发体系理想模型。基于理想模型,我们可以紧贴业务进行模式规划、能力规划、资源规划及信息化规划。通过与理想模型对标,实现对研发体系的差距分析并实施变革,挖掘人员与组织的创造潜力。
    精益研发是体系、框架和蓝图的总称。除了总体系框架,还包括11个子体系。本书除了对总体系予以说明外,还对这些子体系也单独展开讨论。
    无论是1.0,还是2.0,系统工程方法始终是精益研发的基石。我们采用了系统工程发展历史中先后出现的三个重要模型,支撑和指导精益研发的技术、方法和实践。系统工程作为国际成熟的方法论体系,在国外先进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但在中国企业的实践中没有获得预期效益,这就需要将先进理论与中国工业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而精益研发则是将世界先进理论体系与中国工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系统工程在中国企业落地实践的成果。因此,对于精益研发的建设,需要补系统工程的课。因此本书用一定篇幅简单介绍了系统工程,包括INCOSE(国际系统工程学会)和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系统工程体系。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它很快成为引导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出一系列原则性方针、重大工程、重点领域、战略任务以及支撑保障措施。精益研发2.0在研发创新管理、正向设计、工业强基、强化质量、人才培养、智能发展等诸多方面将对《中国制造2025》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非常符合国家工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发布前后至今,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理念几乎在中国沸腾。如果说精益研发2.0是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研发体系,那智慧研发就是工业4.0时代的研发体系,是精益研发的智慧化发展。因此精益研发3.0的目标将是“智慧发展”,本书对此也将做一定展望。

    本店所售图书均为正版书籍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