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将至,本公司假期时间为:2025年1月23日至2025年2月7日。2月8日订单陆续发货,期间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正版]全2册 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巫鸿 郑岩 北京三联 世纪传统文化美术画册考古书籍
¥ ×1
新春将至,本公司假期时间为:2025年1月23日至2025年2月7日。2月8日订单陆续发货,期间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图书信息
书名: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
ISBN:9787108072870
作者:[美]巫鸿
定价:149.00元
版次:1版1次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字数:260千字
页数:336页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编辑推荐
重要学者的研究新著。“空间”是巫鸿近年来持续关注的话题。2016年《空间中的美术》第三章提到要把敦煌作为“总体艺术”的一个案例,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推进和扩展。作者希望能借助敦煌这个保存了大量历代雕塑、壁画的文明遗迹,讲出他对中国美术史的新思考。
全书共分五章二十余万字,集中讨论如何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和视觉环境中来理解和研究敦煌艺术。第一章“敦煌的莫高窟”,把莫高窟放置到敦煌的历史地理空间中,这里不仅有三危山、鸣沙山和宕泉河,还有人来人往的交通要道和敦煌城,不仅有僧侣、石窟,还有来自汉地的世家大族,以及共生的儒教、道教、民间信仰,只有在这个融合的背景中才能真正了解莫高窟的出现并非孤立偶然。第二章“莫高窟的整体空间”描摹了莫高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容”,从最初的“原窟群”沿水平方向两端延展,然后有了离开“原窟群”的原创窟,出现垂直方向的“大像窟”,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相呼应,让人找到理解莫高窟空间分布的内在线索。第三章“莫高窟的内部空间”按照“禅窟”“中心塔柱”“大像窟”“涅槃窟”“背屏窟”等形制,分别挑选有代表性的洞窟做个案讨论,可见出由空间变化带来的礼仪功能、洞窟性质的变化,也说明了敦煌艺术与政治、家族的关系。第四章“莫高窟空间中的图像”和第五章“莫高窟绘画中的空间”,利用了巫鸿早年的研究,分别以“瑞像”和“降魔故事”的不同表现为例,具体分析敦煌艺术中塑像和绘画所传递的深层意涵。虽然全书最后很难说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却可以调动身体和眼睛,激发读者对莫高窟的多重想象。
内容简介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
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作者简介
巫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哲学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美术和视觉文化史,及当代艺术。
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1996)、《礼仪中的美术》(2006)、《时空中的美术》(2009)、《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空间”的美术史》(2018)、《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2019)等。其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考古和美术史材料,从视觉和物质的角度思考中国古代的宗教和礼仪。
名家推荐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更多是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没有研究就不会有问题,但如果问题不存,即使是最新的材料也只能附着于往旧的视野。
本书秉承这一理解,希望通过“空间”这一角度或问题,开发敦煌美术的原始资料,从新的层面显示这批材料的意义。
——巫鸿
目录
致谢
前言
D一章 敦煌的莫高窟
第二章 莫高窟的整体空间
第三章 莫高窟的内部空间
第四章 莫高窟空间中的图像
第五章 莫高窟绘画中的空间
结语:一个美术史方法论提案
注 释
参考文献
敦煌历史年表
索 引
图书信息
书名: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ISBN:9787108071965
作者:郑岩
定价:98.00元
版次:1版1次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字数:300千字
页数:408页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作者简介
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2001年毕业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曾供职于山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看见美好》《超越生死》(韩文版)等,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庵上坊》《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年方六千》等。
目录
引 言
正编
一、“铁袈裟”不是铁袈裟
二、武则天的金刚力士像
三、打碎铜铁佛
四、高僧的诗咏
五、将衣为信禀
六、重塑历史
七、讲述的深处
八、圣光散去
外编
九、阿房宫图
十、龙缸和乌盆
十一、六舟的锦灰堆
十二、何处惹尘埃
补 记
鸣谢
插图来源
参考文献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