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外研社[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 王文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对比语言学 语言研究 外语学科语言学 汉语研究 人文社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王文斌著
    •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文斌著
    •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9789659476336
    • 版权提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书名: 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  

    类型1: 学术 

    类型2: 语言学 

    条码: 9787513575188 

    印次: 1-1 

    ISBN: 978-7-5135-7518-8 

    书代号: 275180002 

    作者: 王文斌  译者:  

    单价: 92.90元 

    页数:400页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7-08 

    开本: 小16开1  

    正文语种:汉语

    用纸:正文常规优质胶版60克胶

     

    编辑推荐

    适合院校:高等院校

    适合课程:语言学相关课程

    适合对象:外语学科语言学和汉语语言研究领域的硕博研究生、年轻教师、研究者,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学者

    关健词:英汉对比、英汉对比研究、英语的时间性、汉语的空间性、时空性差异、英汉差异、英汉语言研究、对比语言学

     

    作者简介

     

     王文斌,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机构“国*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言对比与语言教育、词汇语义学。先后主持并完成国*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67篇,出版《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英语词法概论》《什么是形态学》《词汇学十讲》等专著6部,出版《认识媒介文化》《话语与译者》《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等学术译著5部。


    编辑推荐

     

    《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以英汉民族的不同思维模式为视野,力图透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诸种差异的表象,揭示彼此之间的本质性差异,提出“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而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这一假说。从时间性和空间性角度力图较为系统并深入地考察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从时间性和空间性角度力图较为系统并深入地考察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从英汉的词构、句构和篇构三个主要层面,探究了英汉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在于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而汉语则具有空间性特质。基于此,本书还聚焦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所产出的英语“流水句”和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篇的习得现象,以检视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行为。

     

    内容介绍

     

    对比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具有不可轻忽的作用。本书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角度审视英汉语的表现行为,触及这两种语言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力图揭示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

    全书共十章。*一章通过对英汉语言表象的观察剖析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第二章从英汉语言基因的角度探讨两者的本质性差异;第三章聚焦英语中的be和汉语中的“是/有/在”,考察英汉语存在时空性差异的深层缘由;第四至九章分别从英汉语的词汇、句子和语篇等方面展开论述,阐释英汉语在不同层面所体现出的时空性差异及其深层缘由;第十章以英汉时空性差异为视角,论析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习得现象,借以探讨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期为外语教学提供启示。

    本书力图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适合外语学科语言学和汉语语言研究领域硕博研究生、年轻教师、研究者阅读和参考,也可供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学者浏览和借鉴。

    目录

    总序.............王文斌 xi

    前言.............王文斌 xvi

    绪论.............1

    *一章 英语重时间性与汉语重空间性.............12

    1.1 时间与空间.............12

    1.2 英语的时间性与汉语的空间性.............13

    1.2.1 英语中的“时”和“体”.............16

    1.2.2 汉语中的“时”和“体”.............18

    1.2.3 汉语中的个体量词.............22

    1.3 英语的动词和汉语的名词.............29

    1.3.1 英语动词是时体信息的载体.............30

    1.3.2 英语句构分析:以动词为中心.............31

    1.3.3 汉语名词谓语句.............34

    1.3.4 汉语独语句.............38

    第二章 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43

    2.1 事物的时空性.............44

    2.2 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46

    2.2.1 英语的时间性特质.............46

    2.2.2 汉语的空间性特质.............54

    2.3 英汉表象性差异背后所隐藏的时空性差异.............62

    2.3.1 形合与意合.............63

    2.3.2 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64

    2.3.3 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65

    2.3.4 英语时间观与汉语空间观的不同语言结构表征.............67

    第三章 英语的be与汉语的“是/有/在”.............76

    3.1 英语中的be与汉语中的“有”.............78

    3.1.1 问题的提出.............78

    3.1.2 英语和汉语存在句及基本存在动词.............79

    3.1.3 英汉存在动词be和“有”的哲学理据.............80

    3.1.4 be的时间性特质与“有”的空间性特质.............85

    3.2 英语中的be与汉语中的“是/有/在”.............90

    3.2.1 从翻译的困惑谈起.............90

    3.2.2 英语be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是/有/在”的空间性特质.............94

    3.2.3 be与“是/有/在”的词源学分析.............95

    3.2.4 英语be与汉语“是/有/在”的哲学分析.............100

    第四章 英语的词构与汉语的词构.............107

    4.1 语言与文字的优选关系.............107

    4.2 从英汉文字特点反推语言特点.............109

    4.2.1 从英语字母文字的特点反推英语的特点.............109

    4.2.2 从汉语表意文字的特点反推汉语的特点.............113

    4.2.3 文字特点对思维和语言的反作用.............115

    4.3 英汉词构中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特质.............119

    4.3.1 英汉构词材料及其主要构词方式.............119

    4.3.2 英汉构词中的时间性和空间性.............122

    4.4 英语名源于动与汉语动源于名.............131

    4.4.1 英语构词方式决定英语词汇扩展的基本路径是名源于动.............131

    4.4.2 汉语构字(词)方式决定汉语词汇扩展的基本路径是动源于名.............135

    4.4.3 构词方式所折射的思维方式及语言的本质特点.............136

    4.4.4 英汉词的结构与句法结构的关系.............137

    4.5 结语.............141

    第五章 汉语词汇的空间性特质.............143

    5.1 空间性特质与汉语的个性特点——从离合词的成因谈起.............144

    5.1.1 离合词能集中反映汉语的个性特点.............146

    5.1.2 汉语的空间性特质是离合词等汉语个性特点形成的根因.............151

    5.2 汉语对行为动作的空间化表征——以“大/小+V”格式为例.............158

    5.2.1 汉语“名含动”观与汉语“空间性特质”观.............159

    5.2.2 汉语的动词和名词.............160

    5.2.3 汉语的“大/小+V”格式:对行为动作的空间化表征.............163

    5.2.4 汉民族思维的空间化偏向.............171

    5.3 从“形动结构”看行为动作在汉语中的空间化表征.............176

    5.3.1 名词的空间性与动词的时间性.............177

    5.3.2 汉语中的“形动结构”.............179

    第六章 英汉进行体标记的语法化差异及其时空特质.............191

    6.1 英汉进行体标记的空间来源.............192

    6.2 英汉进行体标记的语法化差异.............194

    6.3 汉语进行体标记的内部差异.............197

    6.4 英汉进行体标记语法化差异的深层根源.............198

    第七章 英语句构具有西方音乐特征与汉语句构具有中国绘画特征.............204

    7.1 英汉语言的时空性特质.............205

    7.2 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主要特征.............206

    7.3 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西方音乐的同质性.............208

    7.3.1 西方音乐的时间性特质.............208

    7.3.2 英语句构表征与西方音乐的相似性.............208

    7.4 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与中国绘画的同质性.............211

    7.4.1 中国绘画的空间性特质.............211

    7.4.2 汉语句构表征与中国绘画的相似性.............212

    第八章 汉语流水句的空间性.............218

    8.1 论汉语流水句的句类属性.............218

    8.1.1 汉语流水句的研究现状.............220

    8.1.2 汉语复句的界定标准.............222

    8.1.3 汉语流水句的本质特征.............225

    8.2 汉语流水句的分类研究.............231

    8.2.1 流水句分类研究:问题与出路.............232

    8.2.2 流水句的分类标准.............233

    8.2.3 汉语流水句的类型划分.............237

    8.3 汉语流水句的空间性特质.............245

    8.3.1 汉语流水句的界定.............245

    8.3.2 流水句研究的出路.............247

    8.3.3 汉语流水句的空间性表征.............248

    第九章 英汉篇章结构的时空性差异.............258

    9.1 英语时制中的时间关系及其语篇功能.............258

    9.1.1 英语中的时制、时间与时间递归.............260

    9.1.2 语篇中的句内时制结构和句际连接.............262

    9.1.3 英语语篇中的时间表征.............269

    9.2 汉英篇章结构的时空性差异.............276

    9.2.1 汉语篇章结构的块状性与离散性及英语篇章结构的勾连性与延续性.............277

    9.2.2 回指与话题链.............279

    9.2.3 汉语话题链的回指与其英译的对比分析.............281

    9.2.4 再论汉英篇章构建的时空性差异.............292

    第十章 英汉时空差异视角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行为考察.............308

    10.1 中国学习者产出英语“流水句”现象剖析:以英汉时空差异为视角.............308

    10.1.1 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310

    10.1.2 中国学习者英语“流水句”偏误现象的典型特征分析.............311

    10.1.3 中国学习者英语“流水句”偏误的成因.............314

    10.1.4 研究结果及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320

    10.2 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语篇连贯特征迁移研究:以英汉时空性差异为视角.............322

    10.2.1 文献综述.............323

    10.2.2 语篇连贯性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324

    10.2.3 中国高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语篇连贯特征对比.............327

    10.2.4 语篇连贯差异的成因.............329

    10.2.5 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336

    后记.............339

    参考文献.............344

    推荐文献.............369

    索引.............371


    后记

    本书尽管获批国*社科基金课题是在2011年,可萌发这一研究的念头却是始于2007年。当时只是想写一篇论文,谈谈英汉语的时空性差异,但随着阅读面的拓展和思考的进一步深入,发现萝卜一旦拔出,泥也随之带出,需要深入审视的现象和问题很多,逐步领悟到英汉语的时空性差异其实涉及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随之产生了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想法。课题的成功获批是学界各位专家对本课题的一个莫大鼓励和鞭策,从内心深处感荷学界专家对这一课题的肯定,同时也深感我们所面临的研究难度,毕竟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前人和时贤鲜少涉及的研究论题,在诸多方面都需要从头开始。

    随着研究的向前推进,我们更深感自己学识的肤浅和寡闻,在许多方面都感到自己学术功力不济。幸亏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前人或时贤在述及其他问题时,也曾从某些侧面触及了英汉语的时空性差异,如徐通锵(2005:9-13)曾提到,英语的语言编码方式偏重于时间,而汉语的语言编码方式侧重于空间。再如沈家煊自2007年以来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和专著,其论旨便是汉语“名含动”,这与本课题所言的汉语具有空间性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汉民族在意识深处因受空间性思维的影响,时常将行为动作看作名物,即将行为动作空间化,而如果说汉语的词类是“大名词”,那么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就具有空间性。又如陈平(1988)在谈及名词的语义特点时,曾指出就*典型的事物而论,一般都占据一定的空间,随具体事物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大小、高低、厚薄、聚散、离合等特征…… 名词的诸种形态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一般与空间位置有关,人们以语法形态为依据,进而把握有关事物在空间分布上所呈现出的各种状态,借以理解这些事物在特定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刘顺(2003:45-64)较为详细地论证了名词在各句法位置上的空间性特征,提出空间性是名词*重要的语义特征,其语义是事物的离散性。Comrie(1985:15)指出,英语的表征现实表现为线性结构,显示出具有一维性的时间特质。众所周知,英语的句子中必须有动词,而且句子中的动词必须有表达时制的形态,这是英语句法的强制性要求。Lowe(1987)、Higginbotham(1995)、Smith(2008)等曾强调,英语属于时制思维(tensed thought)语言,而时制是能把不同时间位置关联起来的指示范畴(Salaberry & Shirai 2002:2),也是时间位置语法化的结果(Vaezi & Alizadeh 2011)。Steiner(1998:92、137-138、149、168-169)曾反复强调,印欧语与时间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语言表征中就是语法关系。还有其他前人或时贤在不同时间和场合从不同角度提及的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在此不一一列举。本书从他们闪光的思想中汲取了许多灵感,捕捉到了他们思想的精义,为完成本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深表谢忱!

    这些年来,本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始终聚焦于两个维度的思考:一是英汉语差异的纵深维度;二是英汉语差异的横向维度。从纵深维度看,需要考量英汉语的根性差异,而根性差异的追索需要回溯至原始印欧语和汉语的甲骨文,以便从语言基因角度探求英汉语的时空性差异。从横向维度看,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会具体表现于各自语言的词素、词、短语、句子和语篇诸层面,这也需要深度的究考。本书主要对英汉语的语言基因以及词构、句构和篇构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所得出的结论基本合乎我们所持的观点,即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然而,依然存有许多问题,即便想到了也尚未做出深入的审视,至少有以下17个方面的问题只能留待今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1)英语与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前者属于印欧语系,而后者则属于汉藏语系。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研究已走过120年的历史。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语言学既受益于印欧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受困于印欧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既成功描写了许多汉语事实,同时也留下了一些特殊的汉语问题难以纳入印欧语言学的分析框架。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在借鉴印欧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同时究竟该怎样顾重汉语的本来面貌以揭露汉语的规律和本质?汉语的个性究竟能否悉数借用印欧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得到有效的解释?我们至今尚未建立一套成熟的汉语语法体系,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2)汉语普遍存在流水句和独语句,但其句法表征规律到底何在?即汉语的语序到底是什么?是否有规律可循?

    (3)对于戴浩一(1988)提出汉语的“时间顺序原则”,在本书所提出的汉语空间性观点中这一原则该怎样得到有效的解释?

    (4)因语言接触,流水句和独语句等具有汉语个性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到底还有多大比例?该怎样统计?在古汉语中的流水句和独语句又占多大比例?

    (5)汉语普遍存在的叠词现象到底该怎样解释?

    (6)汉语为何无时有体?汉语中的体为何如此普遍和复杂?与汉语的动结式、动趋式和双音化有无内在联系?

    (7)英汉在词素层面和短语层面的时空性差异到底有哪些具体表现?

    (8)英语属于印欧语,从语言基因角度看,英语表征到底与印欧语有多大的关系?

    (9)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的过程中,在词素、词、短语、句子和语篇层面是否有规律可循?

    (10)英语本族语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在词素、词、短语、句子和语篇层面是否也有规律可循?

    (11)汉语本族语者习得英语与属于印欧语系的西班牙语本族语者、意大利语本族语者、法语本族语者等习得英语,有哪些共性?有哪些个性?其深层原因何在?

    (12)除了英语本族语者之外,其他印欧语的本族语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是否有相似的习得行为表现?

    (13)英汉的文字特征与各自整体的语言结构是否具有天然的相关性?

    (14)英语名词在原始印欧语中的动性词根到底占多大的比例?与其时间性特质到底有无内在关联?

    (15)说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和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在语言类型上到底有何意义?

    (16)该怎样认识对“英有汉无”和“汉有英无”语言现象的研究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性?

    (17)该怎样深度思考“语言之间具有相似性,这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而语言之间具有差异性,这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这一命题?

    以上17个问题均需继续深入思量,并在今后的研究中做出回答。

    在此尚有两点值得交代:一是本书花费较大篇幅探讨汉语的一些个性表现,其原因主要是出于对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较为熟悉而对汉语母语反而却往往习焉不察的考虑,所以在此是为了加强中国读者对汉语母语的认识。二是本书强调英语的时间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勾连性、延续性和不可逆性,而汉语的空间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块状性、离散性和可逆性。在此需要明了的是,英汉的这些具体特征具有因果关系,而非纯粹的并列关系。我们说英语的表征具有勾连性、延续性和不可逆性,是指英语因时间性特质的内在要求,往往将各语言单位勾连在一起,表现出勾连性,而正因为具有勾连性,所以才具有延续性,而正因为具有勾连性和延续性,所以才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勾连性和延续性是英语时间性的关键特征,不可逆性是勾连性和延续性特征的结果。我们说汉语的表征具有块状性、离散性和可逆性,是指汉语因空间性这一内在特质,各语言单位,尤其是句段之间,往往表现出块状性特征,而正因为具有块状性,所以才具有离散性,而正因为具有块状性和离散性,所以才具有可逆性。因此,块状性和离散性是汉语空间性的关键特征,可逆性在通常情况下派生于块状性和离散性。因此,本书在*一章提及英汉语的时空性特征时,未曾提及英语的不可逆性,仅强调了其勾连性和延续性;也未曾提及汉语的可逆性,仅强调了其块状性和离散性。

    本书所探究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观点问题,而是涉及英汉语的整体语言结构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思维问题。就此,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既需要请教于学界的各位专家,也需要永不停息的求索脚步。

    前言

    拙作名为《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属对比语言学范畴,但对比的层面并不停滞于英汉语言,而是提至英汉民族思维层面。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外化,任何语言的表达都脱不开与思维的关联。说得简洁一些,就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语言研究,尤其是一旦触及语义研究,要想撇开思维几乎是寸步难行。语言中的意义多半就是思维所要表达的内容,语言始终服务于思维。拙作从语言层面切入,寻究英汉语言表征差异背后所隐藏的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如果说语言具有人文性,而人文具有民族性,那么就不难推断,语言具有民族性。拙作的主导思想就是建基于此。拙作之所以名为《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就是从英汉语言的表征差异着手,寻究隐匿于其背后的英汉民族的时空思维差异。拙作认为,英汉民族的时空思维差异是导致英汉语言表征差异的根本缘由。

    诚然,英汉语言表征具有许多相似性,如均有形式上的主谓宾结构、均有对时间和空间的语言表达等,但也存在许多差异,如英语的主语是否就是汉语的主语?为何绝大多数的英语句子都需要一个谓语动词,而且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具有时态等标记形式?而为何许多汉语句子不需要谓语动词,而且谓语动词无需时态等标记形式?如:

    (1a) There is a call for you.

    (1b) 有你的电话。

    (2a) It is raining.

    (2b) 下雨了。

    (3a) The whole thrashing ground for wheat was in chaos and ashes.

    (3b) 整个打麦场上一片混乱,一片灰烬。

    (4a) There is a lake in front of the woods.

    (4b) 树林前边一个湖。

    (5a) She went dancing with her friends yesterday. Will they also go dancing tomorrow?

    (5b) 她昨天和朋友去跳舞,他们明天也去跳舞吗?

    不难发现,英语句子(1a)有形式主语there,而与其相应的汉语句子(1b)却没有主语。同样,(2a)有主语it,而(2b)却没有。英语句子(3a)内含一个标记为过去式的谓语动词was,而(3b)却没有。同样,(4a)有谓语动词is,而(4b)却没有。英语句子(5a)根据不同的时间表达需要,谓语动词go分别表现为过去式went和动词原形go,而与其相应的汉语句子(5b)的谓语动词“去”,不论发生于“昨天”还是“明天”,均为同一个形式“去”,即“去”始终是“去”。我们可以说,出现以上关于英汉语言的表征差异,主要是因为英语是形态语言,而汉语则为非形态语言。但是,为何英语发展为形态语言,而汉语则发展为非形态语言?其中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思索。语言研究通常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观察的充分性(observational adequacy);二是描写的充分性(descriptive adequacy);三是解释的充分性(explanatory adequacy)。如果我们对英汉语言表征存在差异的缘由不做出深层次的解释,那么我们的研究就仅仅止步于观察的充分性和描写的充分性这两个层面。

    毫无疑问,英汉语言表征在结构上也有许多相似性,如:

    (6a) They liv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6b) 他们生活在中国东北。

    (7a)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nd sets in the west.

    (7b) 太阳升于东方,落于西方。

    (8a) We think this thing is very important.

    (8b) 我们认为这件事是很重要的。

    (9a) We call him John.

    (9b) 我们叫他约翰。

    (10a) These girls like music.

    (10b) 这些女孩喜欢音乐。

    显然,这些例证表明英汉的表述方式及语序等均有相同之处。英汉民族毕竟生活于同一个星球,同样有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风雨雷电、冰霜雪雾、江河湖海、花鸟鱼虫等,同样是人,都具有类似的心理活动,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以及认识客观事物中都需要表达类似的概念。因此,英汉语言存在许多相似性,并不出人意料。这就如同人,不论是什么人,只要是人,一般都有头、颈、胸、背、腰、腹、臀、五官和四肢等,会思考,会说话,彼此之间的相似性毋庸置疑。然而,我们说人与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并不能因此而掩盖其彼此的差异性。在人际关系中若我们向他人询问“这个人怎么样?”时,我们所关心的往往不是“这个人”是否也具有头、颈、胸、背、腰、腹、臀、五官和四肢等共性问题,而通常情况下之所以问这句话,是想了解“这个人”的个性,如“这个人”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大气还是小气?是豁达还是计较?是善于合作还是难以相处?是敦厚还是刁钻?是淳朴还是狡诈?是耿直还是阴险?等等。况且,在现实生活中,若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对其个性把握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对其共性的把握。同理,我们在此认为,语言与语言之间具有相似性,这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与语言之间具有差异性,这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我们不能因为英汉之间具有相似性而无视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也不能因为彼此之间的差异性而轻忽彼此之间的相似性。然而,若要考察英汉的语言个性,彼此之间的差异性更值得关切。换言之,从英汉语的差异性切入,应更能洞悉彼此的个性,从而了解彼此的不同语言表征形式,进而把握其隐匿的深层缘由,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驾驭英汉的语言行为。这既是英汉语言对比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其应有之义,对此我们需有深刻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拙作提出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而汉语则具有空间性特质,这仅是一个大而言之的概括,而并非具有排他性。换言之,说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并不等于说英语就没有空间性;说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也并不等于说汉语就没有时间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在2013年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上的拙文《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中已明确强调。我们认为,世界诸事物均具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即事物始终在特定的时间处于特定的空间;语言作为表达工具,也必然具有时空性。说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而汉语则具有空间性特质,这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此所强调的仅仅是英汉语的一种主导性倾向,即英语偏爱时间性思维,而汉语则偏爱空间性思维。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英语偏重于关切具有时间性的动词,而汉语则偏重于关切具有空间性的名词;英语侧重于关注行为动作所发生的时间、先后及其主次关系等,而汉语则侧重于关注事物所呈现的面貌、特征、形态和格局等。

    另需提及的是,虽说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却依然含有空间性,而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却依然含有时间性,这并不意味我们认为英语和汉语都是时间性和空间性各占一半,即属于一半对一半关系。相反,我们认为英语是时间性占主导地位,而汉语则是空间性占主导地位。这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格,说其外向型,并不表示这个人就绝对没有内向型特征;说其内向型,也并不表示这个人就绝对没有外向型特征。一半绝对是外向型而另一半绝对是内向型这样的性格特征者,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某一性格特征占主导地位。英汉这两种语言也是如此:英语是时间显著性语言,而汉语则是空间显著性语言。这就是拙作的主要观点。新近几年,尽管对比语言学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就总体而言,对比语言学有显式微之势,统揽全局的对比研究欠缺,不是在旧坑上挥舞铁锹,就是散点式地刨挖浅坑,而且外语研究拾人牙慧者居多,汉语研究常奉西方理论为圭臬,鲜有理论创新。如上所言,拙作探讨英汉时空性差异,就是意欲从英汉语言层面的差异性对比入手,提升至对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区别这一大格局来审视,以新的视角深掘英汉语言差异的内在根由。

    对比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具有不可轻忽的作用。赵元任曾强调,举凡语言学理论,其实就是语言的比较,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的科学结论(转引自杨自俭、李瑞华 1990:1)。赵先生在此所谈的语言“比较”,是指宽泛意义上的语际比较和对比,即既包括对语言之间相似性的观察,也涉及对语言之间差异性的检视。许余龙(2002:i)曾指出:“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意义正是通过对比,使我们加深对所对比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整个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完善某些语言理论。”王文斌(2017)也指出,我们研究外语,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反观我们的汉语,同时我们外语人研究自己的汉语母语,也是为了更有深度地审察我们所研究的外语。在语言的两相甚至三相或四相的对比研究中,我们更能透视语言的本质及其规律;若能并重外语研究和汉语研究,充分发挥母语优势,在汉外语言对比中研判并参透语言的规律和本质,我们便能逐步逼近语言事物之真,寻求语言道理之是。这也是拙作的根本出发点。

    本书的写作深受昆士兰大学陈平,剑桥大学袁博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王克非、陈国华、何伟、许家金和王继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北京大学袁毓林,上海外国语大学许余龙和束定芳,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上海海事大学王菊泉和尚新,四川外国语大学王寅,中山大学黄国文,河南大学张克定,北京语言大学司富珍,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湖南大学刘正光,西南大学文旭,中国人民大学陈前瑞,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等教授以及学界其他同仁的无私帮助。他们对本课题曾提出过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深表谢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研究”课题组成员于善志教授、阮永梅教授和何清强教授,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英汉语的时空性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课题组重要成员赵朝永副教授等,为研究的顺利进行付出了许多心血,各自承担了部分研究任务,同时也合作发表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本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作为课题组负责人,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博士生崔靓、博士后刘鼎甲、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杨莉芳博士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也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并贡献了许多智慧,在此也一并致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团队对本人的科研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此也谨致谢忱!同时,我要特别感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陈阳女士为本书的编辑所付出的辛劳!我为她的仔细和严谨的工作所感动。

    王文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年11月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