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思考考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正版书籍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陈胜前著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陈胜前著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ISBN:9788873313783
    • 版权提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考古学对于大众充满了神秘,然而在考古学家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考古学家如何看待自己的学科?如何用一双考古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看待生活呢?一起思考考古吧。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开本: 32开
    作者: 陈胜前 定价: 39.00
    ISBN号: 9787108059956 出版时间: 2018-03-0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印刷时间: 2018-03-01
    版次: 1 印次: 1

    自 序..........................................001

    一 考古学的本体之思.............................001

    考古学的形而上学............................... 001

    唯物与唯心的考古学.............................. 006

    春天来了,我的奶酪被挤瘪了——思考历史研究的逻辑... 008

    考古学观念的评估............................... 011

    文化的迷雾..................................... 015

    辽中京访古:思考考古学的观看之道................. 017

    嘎牙子是什么鱼——我们是怎么认识世界的............ 019

    所见与所思..................................... 020

    考古材料的性质................................. 023

    考古学探索什么?............................... 027

    考古学本体的再思考.............................. 029

    二 意义的追问..................................034

    意义的起源..................................... 034

    考古学的意义.................................... 037

    过去的力量..................................... 041

    再思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044

    考古学是否是屠龙术——考古学存在的基础............ 048

    考古的作用..................................... 050

    三 考古学的身份................................054

    考古与盗墓..................................... 054

    有一门学科叫考古学吗?.......................... 058

    考古种种....................................... 060

    考古学的格调................................... 063

    作为心理学的考古学.............................. 066

    独具只眼的考古学............................... 069

    考古学科学吗?................................. 071

    考古学的真实性................................. 075

    考古学家的社会角色.............................. 077

    四 理解当代考古学的发展........................080

    考古学发展的两条道路............................ 080

    西方考古学的精华............................... 082

    西方考古学的高峰............................... 085

    考古学概念的构建............................... 087

    新考古学是否是模式论............................ 090

    《舌尖上的中国》——后过程的美食考古............... 092

    作为文化的考古学............................... 094

    理解考古学的“人文转向”.........................098

    女性与考古学.................................... 103

    身份考古....................................... 108

    抢盐、理性与惯习............................... 113

    身体考古....................................... 114

    风水与考古..................................... 117

    大山前遗址——思考景观.......................... 118

    五 反思中国考古学的研究........................123

    中国考古学的特点............................... 123

    理解中国考古学的钥匙............................ 127

    反思当前的考古学研究实践........................ 129

    问题在哪里..................................... 131

    为什么说仅仅从考古材料出发是不够的?.............. 133

    考古材料特征的意义.............................. 136

    审视中国考古学理论的现状........................ 14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考古学.......................... 148

    断裂的中国考古学............................... 151

    文化历史考古的僵局.............................. 154

    积极的研究..................................... 156

    症 结........................................ 160

    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163

    思考中西考古学的差距............................ 165

    历史考古的范式................................. 168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转型............................ 172

    六 理论的视角..................................177

    为什么需要考古学理论............................. 177

    考古学的理论研究............................... 181

    研究的视角——考古学的观看之道................... 182

    考古解释的基础................................. 186

    考古学理论是什么............................... 191

    考·古·学·理·论.............................. 201

    考古学何以可能................................. 204

    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中的文化....................... 208

    思考风格....................................... 213

    研究策略....................................... 217

    考古学研究的评估............................... 218

    考古学思想史的方法.............................. 221

    七 考古学的方法................................224

    科学方法....................................... 224

    考古学与科学................................... 227

    多学科的方法................................... 233

    实验考古....................................... 236

    为什么考古学需要统计学.......................... 240

    考古推理——考古研究的本质....................... 241

    拼合过去....................................... 243

    八 思考一个地区:重返白音长汗

    ——考古学“透物见人”的构想................... 247

    引子:往事如烟................................. 247

    考古分类学的意义............................... 252

    废弃过程........................................ 257

    一把石刀的故事................................. 262

    辽西史前农业技术............................... 266

    景观考古....................................... 277

    认知考古学:从技术过程到思维世界................. 283

    辽西史前农业社会的文化体系....................... 290

    九 思考一个考古学的分支:旧石器考古学..........298

    中国旧石器考古之现状............................ 298

    当前中国旧石器考古的研究课题..................... 302

    四条腿的中国旧石器考古.......................... 304

    国内石器微痕分析的问题.......................... 306

    旧石器考古调查................................. 309

    反思中国旧石器考古.............................. 311

    回到史前一万年................................. 313

    十 思考一个考古学问题:农业起源................320

    农业起源与农业的不起源.......................... 320

    流动采食、食物生产与市场经济..................... 325

    读《石器时代的经济学》........................... 329

    结构的更替——再思农业起源....................... 333

    农业起源的社会结构制约.......................... 336

    人口压力的作用机制.............................. 339

    十一 考古学的未来:中国与世界..................344

    考古学的未来................................... 344

    后现代战争与后现代的考古学........................ 349

    后现代之中国考古学.............................. 351

    中国考古学的范式革命............................ 355

    美国人害怕的中国考古学.......................... 358

    中国考古学的未来............................... 359

    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 361......     《思考考古》是陈胜前在《学习考古》之外,又一部关于考古学理论、方法、实践与反思的著作。如果说《学习考古》是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初学考古和初入行工作的年轻人的,那么《思考考古》则针对的是从业多年的考古研究人员,以及想对考古学有比较深入了解的知识大众。作者从考古学的本体思考、考古学意义、考古学身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中国考古学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对考古学这个学科进行了剖析,并特别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优缺点都有涉及,提出了良好的想法。治学和生活的态度都贯穿其中,内容更丰富,眼光更开阔。

    回到史前一万年

          如果真的能够穿越时空,我愿意回到一万多年前。为什么是一万多年前,而不是更早或是更晚呢?太早的时代,人太原始,基本上过着野兽一样的日子,没什么意思;太晚的时代,无论是奠定中国文化基础的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开放包容的贞观开元盛世,其实都很血腥,对外是争战不断,对内是等级森严。即便是新石器时代,也不够“自然”,住在小窝棚里,猪鸡狗都围绕在身边,可以想象得出,整个村子都臭烘烘的。一万多年前是狩猎采集生活的,农业时代还没有开始,这个节点上能够看到一出好戏。人类还没有驯化家畜与作物(狗可能除外),也没有驯化自己(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小小的村落中),持续了数百万年的狩猎采集生活还在持续,虽然即将结束。没有田野,没有马路,没有鳞次栉比的建筑,没有污水横流,也没有危害健康的PM2.5……

          我将怎么生活呢?我可能拥有什么装备呢?我自然不指望带上狙击步到那个时代去。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弓箭、投掷器、标等远程猎杀工具,装备了石质尖部的跟金属尖部的差别不大,因为重量接近,硬度差不多,锋利的程度也差不多,加之以相似的速度,射杀的效果可以想见相差不大。其实射杀一些小型的动物,如鸟类,根本用不着石质的尖部,民族志记载的人群中常有用竹、骨制作的箭头,专门射杀小动物的。热带雨林中的狩猎者用吹箭来射杀猴子、鸟类,距离虽然不远,但是在枝繁叶茂的雨林中还是很便利的。

          投掷器这种工具,我曾在蒙大拿发掘时玩过现代复制品,其实就是一截木棒,一端有个尖,顶住要投掷的标尾端,另一端有一个绳套,套在手腕上,防止木棒脱手。即使是从未使用过的人,也能很轻易地把一根1.5米长芦苇秆粗细的标投出五六十米的距离。奇怪的是,国内无论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似乎都还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中国的古人可能用的是弓箭,这玩意儿大家见多了,重要的是弓要有强度。尖部是什么形状取决于要干什么,并非一定要弄成三角形。沈阳故宫展示的清代箭头就是形状各异的。

          标是容易制作的了,找到一根胳膊粗细且直挺的硬木,把一端烧一下,然后刮掉木炭,如此反复,修出一个锋利的尖部,也就成了。表面稍稍炭化的尖部更加坚硬,里面未炭化的组织则保持其韧劲。40万年前德国就有遗址出土木质标。当然,目前考古学家还有点怀疑其年代。如果像澳大利亚土著那样,尖部再裹以黏合剂,镶上一溜石片,由于石片不那么整齐,刺入动物体内,宛如带血槽的匕首,杀伤力惊人(图9.1)。

          简言之,在那个时代,我的狩猎工具还是很好使的,虽然没有金属工具。其实狩猎还可以利用设施,下套子、张围网、挖陷阱、用声诱,或是往湖里与悬崖边驱赶动物群。重要的是要熟悉动物的习性,识别它们的踪迹。所以,只要猎物丰足,我还是能够经常打到猎物的。何况那个时候,狗可能已经被人类驯化了,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地区就有猎人上山打猎,纯粹用狗,不用自己动手,也算是一绝。

          我可能还有小船,人类可能三四万年前就会使用舟楫了,不然人类不可能四万年前后就到达澳大利亚大陆的。即使是冰期海平面下降,当时还是有几十到上百公里的海面需要横渡。有小船,就像赫哲人的桦皮船,我就不用自己背负大宗的物品了,我就可以把一头上百斤的鹿完整地运回我河边的营地去。当然,即便没有船,我把鹿屠宰后,风干或是熏干鹿肉,把它们背回营地也是可以的。

    近就有研究表明人之于背负货物还是很在行的,只要值得,再远也不嫌累。想想打到一头大犴(),有好几百斤肉能够吃,今后若干天都不需要出外打猎了,而且这样的猎人在群体中是很受异性青睐的,为了这份脸面也要把肉背回去。说得很有道理,打猎应该是很有动力的,工具也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可能的话,我也一定找大的动物下手,显然这更划算,从肉体到精神满足的角度上考虑都是如此的。

    在这个土地无比广阔的时代,我是否应该考虑给自己盖间别墅呢?或是像鲁滨逊那样修建一座专属的堡垒,以备不测。要盖房子,土地显然有的是,树木也有的是。但是,我要把树木砍倒,并把它们加工成可以使用的柱子与板材,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所有的工具不过是石头打制的砍砸器,选择一块质地比较坚韧的石料,如石英岩,猛力在边缘打击几下,就可能形成一条比较锋利的刃口,相当容易制作。然后,选择树木开始砍伐。我的神啊!树木咋这么难砍啊!2009年我在郧县余嘴遗址做过砍砸器的制作与使用实验,前后做了上百件。拿这玩意儿砍树相当痛苦,不像拿着安柄的斧头,手持砍砸器砍在树上,反作用力直接作用于我的胳膊。仅仅使用了百余下,中午回去吃饭连筷子都握不稳了。民工也帮着砍,直径四五厘米的枸树干三五十下可能砍断,不过,民工结实的胳膊也受不了(图9.2)。可以想象,要砍更大更结实的树木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任务。我不可能有带柄的钢斧,至多我可能装备带柄的磨刃石斧。迄今为止,一万多年前的磨刃石斧还没有发现(石锛已经有了,如虎头梁与下川遗址),不过可以乐观一点,也许我们会发现的。即便如此,砍树的效率也不容乐观。谢礼晔用二里头的磨制石斧做过使用实验,由青壮年劳力操作,使用563克的磨制石斧砍一棵直径约7厘米的槐树,耗时4分零2秒,似乎还行。若用钢斧,不知会用多长的时间。估计四分之一的时间都不需要,斧头锋利且操作熟练的话,用时还可以更少。即便如此,一万多年前我拥有带柄磨制石斧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显然,那个时代的人并不需要大肆砍伐树木。用砍砸器一类打制石器砍树,要砍到足以盖一栋房子的材料,完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可以先烧后砍,不那么费力,只是费时而已。

    有趣的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之末首先出现的磨制石器不是石斧,而是刃部有些磨光的锛状器。张晓凌等就虎头梁出土的锛状器做过微痕观察,说是砍伐用的,很有意思,如果能够做一些使用实验就更好了。为什么首先出现的是锛状器而不是石斧呢?锛状器,顾名思义,是如锄头那样使用的。从前刳木为舟,把一根大树砍成独木舟,就是边用火烧,并用锛挖。锛是木材加工工具,与斧头相比,并不适合伐树。旧石器时代首先出现了木材加工工具,而非伐木工具,这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木材从何而来呢?捡的?可能那个时代到处都是倒木。的确,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风倒木遍地都是,河里也有漂流木,都可以使用。横倒的树木用锛子来加工处理,听起来要更合理一些。不过究竟如何,会的话,应该做个实验看看。

    显然,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组合更适合狩猎,而不大适合盖房子,修建固定的居所。磨刃的锛状器出现有标志意义,说明古人想做点耐久的东西了。所谓耐久,就是准备长期使用一件东西,若非有定居的意向,人们是不会做一件耐久的东西的,尤其是比较重的东西。重量或许都是其次的,磨制石器之耗工夫是让人望而生畏的。2010年我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工作站做过一次磨制石斧的实验,打制出毛坯半个小时就够了;然后是琢,把毛坯琢制成形,这就要耗时若干小时(我没有记录,大致估计的);后是磨,磨光刃部还好说一点,要通体磨光,不知猴年马月能够完成(图9.3)。我磨了三四天,后放弃了,我没有合适的磨石,也没有那个耐心。想想古人,若非是在一个地方闲得无聊,断然不会做这种事情。因为磨出刃部之后,器物的功能就已经百分之百地实现了,并不需要通体磨光,而且微微粗糙的器表还有利于捆绑,磨光之后反而容易打滑。所以说,通体磨光是个冗余设计,真是考虑要长期使用的。

    那时的我显然住不上别墅,盖个仙人柱式的窝棚还是可能的,这有点遗憾。粮食自然也吃不上了,我只能吃纯绿色无污染的植物果实、根茎,还有绝无激素抗生素的动物。当然,吃惯了“红富士”的人恐怕不一定能够接受野苹果,吃惯了美国红提的人十有受不了野葡萄。1993年5月到吉林桦甸毕业实习,发掘仙人洞,顿顿有山野菜,如刺老芽、山蕨菜、婆婆丁、猫爪子等,是来自大自然的食品,吃了些天,大家一致赞同,还是红烧排骨好吃!曾经与大兴安岭一家养殖场的工人聊过,纯粹的肉也不大好吃,太粗,好吃的是与家猪杂交后的一代与二代。看来史前一万年的美食并不那么容易实现。住不上别墅,吃不上美食,干活还累得慌,回到史前一万年的梦想可能也就是叶公好龙了!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MU)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考古学会、美国科学院院士弗雷德•温道夫(Fred Wendorf)和“新考古学”开创者、人类学家路易斯•宾福德(Lewis Binford),200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农业起源、石器分析、遗址过程动态解读、史前艺术和考古教育等。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