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楞严大义今释新版 南怀瑾的书 国学文化书籍 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哲学书籍 人生哲学古代哲学知识国学历史 人生智慧哲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南怀瑾著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南怀瑾著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ISBN:9785091683974
    • 版权提供:东方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编辑推荐

    《楞伽经》是对唯识、禅宗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影响至深的一部佛经,经文难懂,南怀瑾先生不仅将经文细致译出,更多有过来人的申述,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文。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对《楞伽经》全本大义的译述。先生以《楞伽经》宋译本为主,并参考魏译本、唐译本,“互采其长,以求信达”;释义之外,遇有觉得须加申述之处,加附论说明一己所得、一己之见,以便后学参考;同时将经义的纲要整理出一张体系表,方便读者梳理思路。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限制,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目录

    编者的话

          

           序

           自叙

           凡例

           

           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蒋之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苏轼)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八识规矩颂总表


           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问题的开始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什么是识

           识的现象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如何恢复真识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成佛次第之道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顿渐法门的指示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两种声闻的境界

           常不思议与义的境界

           生死与涅槃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五法三自性

           人无我和法无我

           诽谤正法的原因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意生身的境界

           心理状态的分析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禅的类别

           什么是涅槃的真义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种性的定义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

           自性无生的真谛

           自性的定义

           如幻的涵义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两种智觉的境界

           菩萨境界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身心的五阴原理

           外道学派四种涅槃的辨别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宗通和说通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言语和语意

           识与智的差别

           世间缘起的空见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

           自性空有之辨

           佛法宗纲的说明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世间理论辩证和文词的观点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

           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言语文字和真理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大小乘入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如来是否常住

           佛法是否常存

           唯识的精义

           四禅的灭尽定

           详说“五法”等名相的内义——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内义

           三世诸佛的有无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边际何在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六度的差别目的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素食的理由


           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作者简介

    根据南怀瑾先生生前认可的版本重新修订,恢复了此前简体版删掉的内容。南怀瑾先生认为,一部楞严经,即可概括佛法的精要!

     

     

    目 录

    叙言

    楞严大义指要

     

    章心性本体论

     

    问题的开始

    心灵存在七点认识的辨别

     真心与妄心体性的辨认

    心性自体的指认

     

    章宇宙心物认识论

     

    宇宙万有自性本体的认识

    自性和物理现象界的八种分析

    客观的物理世界与自性能见的主观无二无别

    自性本体超越自然与因缘和合

    个别际遇与共同遭遇的原因

     

    第三章心理与生理现状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

     

    心理与生理的五阴作用经验的分析

    心理与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与意识)经验的分析

    身心与外界作用(十二处)经验的分析

    身心与外界之间(十八界)经验的分析

     

    第四章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的剖视

    心意识精神领域的透视

    物理世间物质的形成

    众生世界生命的成因

     

    第五章修习佛法实验的原理

     

    个人解脱成佛与群体的关系

    自性真心证悟的法则与原理

    解脱宇宙时空与物理世间束缚的法则与原理

    修证自性的法则与原理

    修证自性解脱的总纲

    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方法的自述

     

     

    免费在线读

    芸芸众生,茫茫世界,无论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探寻宗教的义理,追求哲学的睿思。我也曾经为此努力多年,涉猎得愈多,怀疑也因之愈甚。,终于在佛法里,解决了知识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但佛经浩如烟海,初涉佛学,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领,实在无从着手。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严经》,可算是一部综合佛法要领的经典。明儒推崇此经,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词,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然因译者的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一直期望有人把它译为语体,普利大众。为此每每鼓励朋辈,发愤为之。但以高明者既不屑为,要做的又力有未逮,这个期望遂始终没有实现。

    避世东来,匆匆十一寒暑,其间曾开《楞严》讲席五次,愈觉此举的迫切需要。去年秋末的一个晚上,讲罢《楞严》,台湾大学助教徐玉标先生,与师范大学巫文芳同学,同在我斗室内闲谈,又讲到这个问题。他们希望我亲自动手译述,我说自己有三个心戒。所以迟延至今。,译述经文,不可冒昧恃才。尤其佛法,首先重在实证,不能但作学术思想来看。即或证得实相,又须仰仗文字以达意。所以古人对于此事,曾有一句名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唐代宗时,一供奉谒慧宗国师,自云要注《思益经》。国师说:要注经必须会得佛意。他说:不会佛意。何以注经。国师就命侍者盛一碗水,中间放七粒米,碗面安一支箸,问他是什么意?他无语可对。国师说:你连老僧意都不会。何况佛意?由此可见注经的不易。我也唯恐佛头著粪,不敢率尔操觚。,从前受蜀中一前辈学者嘱咐云:人心世道,都由学术思想而转移。文字是表达学术思想的利器,可以利人,亦可以害人。聪明的思想,配合动人的文词,足可鼓舞视听,成名一时。但现在世界上邪说横行,思想紊乱,推原祸始,都是学术思想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切勿只图一时快意,舞文弄墨。从此我对文字就非常戒惧,二十年来,无论处在何种境遇,总是只求浅修默行。中间一度,几乎摒弃文字而不用,至于胸无点墨之境。现在前人虽已作古,但言犹在耳,还是拳拳服膺,不敢孟浪。第三,向来处事习惯,既经决定方针,必竭全力以赴。自参究心宗以后,常觉行业不足。习静既久,耽嗜疏懒为乐。偶或动写作兴趣,就会想到德山说的:“穷诸玄辩,如一毫置于太虚。彻世机枢。似一滴投于巨壑。”便又默然搁笔了。徐巫二位听了,认为是搪塞的遁词。遂说但要我来口述,他们当下记录,以免我写作的麻烦。我想这样可以试而为之,就随便答应下来。起初是把每句文词意义,逐字逐句翻成白话,所以字斟句酌,不胜其烦。过了三天,萧正之先生来访,又谈到此事。他认为佛法被人误解,也正如其他宗教一样,病在不肯脱掉宗教神秘的色彩,所以不能学术化,大众化。不如撷取其精华,发挥其要义,比较容易使人了解。我同意他的意见。为切合时代的要求,就改了方式,但用语体来述说它的大义,而且尽可能纯粹保留原文字句的意义,糅合翻译和解释两种作用,定名为《楞严大义讲话》。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