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王水照,崔铭著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开本:16开
- ISBN:9784121042287
- 版权提供:天津人民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 苏轼传 | 开本: | 32开 |
作者: | 王水照//崔铭 | 页数: | |
定价: | 59 | 出版时间: | 2019-05-01 |
ISBN号: | 9787020147403 | 印刷时间: | 2019-05-01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 | 版次: | 1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内容提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 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 ;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
目录: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第二章 世事惟艰力难任
宋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神宗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神宗与王安石,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战略性错误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一介书生,但苏轼却拥有巨大的舆论声势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待下去了
七月,苏轼携带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杭州三年,苏轼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苏轼此时的词作虽与传统词作没有本质差别,但已表现出新的倾向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第四章 惟有悯农心尚在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重读《庄子》,苏轼豁然开朗,开始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苏轼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
精 彩 页:
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嘉佑元年(1056)三月的 ,风和日丽,湛蓝的天空上舒卷着朵朵柔软的白云。这 ,对于二十一岁的苏轼,实在是极不平常的日子,他将和弟弟苏辙一道告别母亲,告别亲友乡邻,跟随父亲 次远离家乡,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送别的亲友热切地说着祝福的话,年轻的苏轼满脸荡漾着笑意,他的心却早已飞向了远方。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父子三人启程北往,来到嘉陵江畔的阆中(今四川阆中),自阆中走上褒斜谷(今陕西勉县北)曲折陡峭的古栈道,然后翻过秦岭,进入关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 诗篇《蜀道难》中,曾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下,蜀地通往中原的道路艰险异常,令飞鸟敛翅,猿猴发愁。攀行于这样的道途,一路的艰辛危难,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初出茅庐的苏氏兄弟,正当壮志满怀,始终兴致勃勃,不知疲倦,一边赶路,一边还抽时间游览名胜、欣赏古迹。当他们到达汴京时,已是石榴花开满枝头的五月。刚刚洗去旅途的风尘,还来不及领略一下京城的旖旎风光,兄弟俩就在父亲的督促下投入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
八月,苏轼与苏辙在开封府考进士,首战告捷,双双获选。按照宋朝的规定,府试以后还要经过中央礼部(负责礼仪、祭享、贡举等事)的考试和皇帝的殿试。所以,兄弟俩不敢松懈,继续闭门攻读。
第二年正月,礼部侍郎(礼部的 高长官)、翰林侍读学士(给皇帝讲书的侍从官)欧阳修受命担任礼部考试的主考官。当时文坛盛行内容空虚、矫揉造作、奇诡艰涩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深恶痛 ,发起诗 新运动,与一批志同道合、才识远大的文人共同革除这种文坛积弊。由于当时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而主考官对于文章的裁判,又具有至高无上的 ,所以,树立试场评文的新标准,是变 文风的关键。这次负责礼部考试,欧阳修便下定决心,冲破一切阻力,利用科考的机会,推动诗 新运动,以便刷新文风。他告诫阅卷的同僚,应试文章必须言之有物,平易流畅,至于险怪奇涩、空洞浮华的文章,一律不予录取。
苏轼兄弟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作文,即从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人手,注重内容的充实和感情的真挚,文风质朴,文笔自然流畅,没有受到时风的影响,这次应考,可说是适当其时。
礼部考试那天,苏氏兄弟天不亮就起床,自备干粮,匆匆赶往考场。当时考试,纪律十分严明,考生进入考场,各自关闭在斗室之内,不到考完不准出场。每间斗室,都配有皇宫侍卫严加看守。
无哗战士衔枚(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棒或木片)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密静的考场上听不到一点点喧闹,只有笔尖触在纸上发出的沙沙声响,仿佛春蚕食叶,又仿佛行军的战士衔枚急走。
550904826
目录: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第二章 世事维艰力难任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第四章 唯有悯农心尚在
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唱
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
第九章 华灯飞盖寓京华
第十章 四任知州泽生民
第十一章 白须萧散谪岭海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结束语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
附录一 苏轼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二 苏轼著作重要版本录
后记
......
550904826
精 彩 页:
在四川省眉山县境内,有一座秀丽的彭老山。宋仁宗景祐三年,这座山忽然变得荒瘠起来,百花不放,草木枯萎,禽鸟野兽远走高飞。眉山的父老议论纷纷,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多年以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就在这一年,一位令人惊羡、受人敬慕的不世之才——苏轼(字子瞻)诞生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彭老山的灵秀之气,独钟于他一人身上,因而出现了这样奇异的现象。六十六年后,这位旷代的伟人,走完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辞别人世,将英灵之气还给自然,彭老山才重又变得郁郁苍苍。
这当然只是一个不可以确信的民间传说,在我们这个崇奉天人感应的古老国度,随着每一位天才人物的诞生,都不免会有这样一些神异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说虽然不可以确信,却**形象地说明,正是蜀地(四川的古称)的奇山秀水给予了苏轼***早的陶冶和启迪。以后他长大成人,宦游四海,对于故乡的回忆总激起他满怀深情。他吟唱那条莹净如玻璃的美丽江水: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东湖》他回想那座举世闻名的峨眉山: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嵋翠扫空。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他思念那片温暖富饶的神奇土地: 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茁。
——《春菜》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一《寄蔡子华》他羡慕朋友能有机会到他的故乡做嘉州(今四川乐山)太守: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即韩朝宗,唐朝入,曾任 荆州长史,喜欢**人才,李白《与韩荆州书》说:“生不用封万户 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做凌云游。
——《送张嘉州》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少年苏轼健康、快乐、生气勃勃,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有时,他和表弟一起“狂走从人觅梨栗”(《送表弟程六之楚州》),漫山遍野地跟着人乱跑,寻找可食的野果; 有时,他悠闲自在地坐在牛背上一边放牧,一边读书: 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
——《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田野宽广平坦,牛背安稳无虞,那感觉就像在波平浪静的水面,驾一叶扁舟: 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
——同上 有时,他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凿地为戏”——或者是挖一条小沟,灌上些水,让它变成想象中的长江大河;或者是筑一个小土墩,在上面燃放“烽火”。有一次,他们挖出一块浅绿色的鱼形石块,这石块周身散布着细细的银色星点,敲起来铿然有声,竟是一块上乘的砚石,父亲认为,这是苏轼兄弟在文学上有辉煌发展的吉祥征兆。
……风花雪月之中,苏轼一年年成长,故乡的山水给予他无穷的乐趣和灵感! 除了它的富饶美丽,四川自古便以名人辈出、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著称于世。
早在汉代就产生了***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等,他们的流风余韵经百世而不衰,年轻一代读书作文动辄便以“作赋凌相如”(李白《赠张相镐》)为期许,把这些文学前辈视为自己的楷模。此后,李唐一朝,在文学上屈指可数的人物都与四川结下不解之缘: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几行不朽的诗句喊出一个崭新时代的陈子昂是四川人;***杰出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李白,五岁随父亲移居四川,在那里度过奠定他一生伟业的青少年时代;还有杜甫,这位在诗歌的思想艺术各方面集大成又开风气、影响了中国诗坛上千年的大诗人,也在四川生活了八年之久,写下无数辉煌的诗篇;此外,“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都曾先后到过四川;高适、岑参、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曾在四川留下不朽的诗篇。
于是,“天下诗人皆入蜀”一时传为美谈。
到了晚唐五代,军阀混战,十国并起,以成都为中心的西蜀国相对来说较为安定,大批文人前往避难,进一步促进了蜀地文化的繁荣,使西蜀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宋代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统一全国,发兵征服西蜀政权。西蜀灭亡之后,又发生兵变和农民起义,战争因而延续三十多年,给四川造成很大破坏,蜀地文化一度陷入低谷。
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经过一个阶段的休养生息.四川的经济和文化又逐渐繁荣起来。
P1-3
550904826
内容提要:
王水照编著的《苏轼传(***新修订版)》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相互编织,讲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苏轼传(***新修订版)》全面的为读者解读了苏轼的思想性格、生活风貌及心态意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诗词。当我们回望苏轼六十多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地结合在他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
550904826
5509048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