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弗洛姆全集 爱的艺术/论不服从/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存在的艺术/人心 艾里希弗洛姆作品精神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美)艾里希·弗洛姆|译者:刘林海著 | 无编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艾里希·弗洛姆|译者:刘林海著| 无编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页数:若干
    • ISBN:9787532769186
    • 版权提供:上海译文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作者介绍
      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裔犹太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存在的艺术》《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逃避自由
    作 者:
     [美] 埃里希·弗洛姆 著,刘林海 译
    ISBN号:
     9787532769186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06-01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享受自由是有条件的吗?人们会在艰苦奋斗以得到自由的时候抛弃它吗?纳粹德国的政权何以得到众多德国民众的支持而上台? 艾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逃避自由》作者艾里希·弗洛姆提出,自由能成为强大的力量,只有在他答复了某一既定的社会性格中突出的某些特殊需求时,才能变为现实。

    内容介绍
     

    享受自由是有条件的吗?人们会在艰苦奋斗以得到自由的时候抛弃它吗?纳粹德国的政权何以得到众多德国民众的支持而上台? 艾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逃避自由》作者艾里希·弗洛姆提出,自由能成为强大的力量,只有在他答复了某一既定的社会性格中突出的某些特殊需求时,才能变为现实。

    目录
     前言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第五章 逃避机制第六章 纳粹主义心理学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附录 性格与社会进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近现代欧美历史的中心便是人谋求自由,摆脱政 治、经济、精神的羁绊。发起争取自由斗争的是那些 渴望自由的被压迫者,反对的是那些维护特权的人。 欲摆脱统治、谋求自身解放的阶级在斗争时坚信它在 为人类的自由而战,因而可以以某种理想,吸引所有 受压迫者,唤醒其内心深处隐藏的对自由的渴望。然 而,在连绵不断的争取自由的漫长斗争中,曾经反对 压迫的阶级在赢得胜利、需要维护新特权时,又成为 自由的敌人。 尽管历尽曲折反复,自由还是胜利了。许多在战 斗中捐躯的人坚信为反对压迫而死要胜于无自由的生 存。此牺牲完全是他们个性的宣言。历史似乎证明人 能自治、自决,以自己认可的方式思维、感受。社会 发展急速靠近的目标似乎便是完全展示人的潜能。经 济自由主义、政治民主、宗教自由及私生活中的个人 主义等原则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人渴望自由,同时似乎 使人离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羁绊逐个被解除。人类 推翻了自然的统治并主宰了她;推翻了教会及专制国 家的统治。废除外在的统治似乎不但是实现人孜孜以 求的目标——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充分 条件。 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后的斗争,其结 束意味着自由完全胜利。现存的民主似乎得到了强化 ,新民主取代了旧的君主统治。但是,没过几年,新 的制度便登台亮相了,它否定了人类确信无疑的在几 个世纪的斗争中赢得的一切。因为这些新制度的本质 便是除一小撮人外,所有的人都必须臣服于一个他们 无法约束的权威。它有效地控制了人的整个社会和个 人生活。 起初,许多人天真地以为权威制度的横行不过是 一小撮个人的疯狂行为,其疯狂会使它应时而败落。 其他人自鸣得意地认为意大利人,或者德国人缺乏足 够时间的有效民主训练,因此人们只需静待他们达到 西方民主政治的成熟状态。另外一个也许是最危险的 错觉是,希特勒之流靠欺诈控制了国家机器,他们和 他们的追随者纯粹靠武力统治;全部人民不过是叛徒 和恐怖的随意拿捏的目标。 这些看法的错误随岁月的流逝暴露无遗。我们被 迫认识到数百万德国人那么如饥似渴地献出他们的自 由,其热情不亚于当年为自由而斗争的他们的先辈们 ;他们非但不向往自由,反而想方设法竭力逃避它; 另有数百万人则漠然置之,他们认为不值得为捍卫自 由而牺牲。我们还认识到民主危机不仅仅是意大利或 德国的特例,而是困扰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普遍问题 。 人类自由的敌人打什么旗号并没多大关系:反法 西斯或直言不讳的法西斯旗号同样会威胁自由。 除引发法西斯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问题外,还有 一个人的问题急需了解。本书的目的即在于分析现代 人性格结构中的那些动态因素,它使得现代人在法西 斯国家里想放弃自由,并在数百万我们自己的人民中 广为流传。 在讨论自由问题的人的因素,即渴望臣服以及贪 求权力时,引人注目的问题便是:作为人类经验的自 由是什么?渴望自由是人性中某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吗 ?它是一种无文化差别的共同经验,还是因个人主义 在某一特殊社会实现的程度不同而相异?自由仅仅指 没有外在压力,还是存在着某种东西——如果是,是 什么?社会中促使人为自由奋斗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 些?自由会不会成为沉重负担,使人无法承受,进而 竭力逃避它?为什么自由是许多人的夙愿,又是其他 人的威胁? 在天生的渴望自由之外,是否也可能有一种天生 的臣服愿望?否则,我们又如何解释时下那么多人臣 服于一个领袖,对他趋之若鹜呢?臣服是否总指对公 然的权威,是否也有对内在权威,诸如责任和良心, 对内在的强制,对烦人的舆论之类权威的臣服呢?臣 服中是否隐含着满足?其本质又如何? 使人贪得无厌地追求权力的原动力是什么?是他 们旺盛的精力,还是人性的根本弱点及无能,使之无 法自觉热切地体验生活?促成这些原动力的心理条件 有哪些?这些心理条件又建立在何种社会条件之上呢 ?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健全的社会(弗洛姆作品系列) [The Sane Society]
    作 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著,孙恺祥 译
    ISBN号:
     9787532776542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7-12-01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作者、“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弗洛姆作品,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之作。

    内容介绍
     

    《健全的社会》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的一次有力的探索。精神健康的问题是否只涉及某些“不适应”社会的个体?社会作为整体是否会患上精神病?对此,弗洛姆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现代社会使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组织、其他人,甚至自己疏离开来。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可支配的人格”。对这种趋势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社会组织方案后,弗洛姆提出了第三种方案: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与传统的弗洛伊德派的观点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将性欲视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基本动力。对此,弗洛姆明确提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的影响。

    目录
     

    作者前言
    第一章 我们精神健全吗?
    第二章 一个社会是否会生病?——社会常态的病理研究
    第三章 人类状况——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关键
    人类状况
    根源于自身生存环境的人的需要
    第四章 精神健康与社会
    第五章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
    社会性格
    资本主义的结构
    第六章 其他各种诊断
    十九世纪
    二十世纪
    第七章 各种解答
    专制主义的偶像崇拜
    超级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第八章 通向健全之路
    概论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文化改革
    第九章 结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快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大多数人大概会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快乐就是有“乐趣”,或者“玩得痛快”。至于“什么是乐趣?”这个问题,回答就得视个人的经济情况而定,更得看他所受的教育及他的个性结构了。不过,经济方面的差异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重要。社会上层阶级的“欢乐时光”是那些支付不起而又渴望享受这种快乐的人的乐趣模板——社会下层阶级的“欢乐时光”日益成为对上层阶级趣味的廉价模仿,两者在费用上不同,在性质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种乐趣包括些什么内容呢?对于那些负担得起的人来说,乐趣就是看电影、参加舞会、打球、听收音机、看电视、星期天乘车兜风、做爱、星期天早晨睡懒觉及旅游。如果要用一个更讲究的词来代替“乐趣”或“玩得痛快”,我们也许可以说,快乐的概念最多相当于愉悦的概念。如果将我们关于消费问题的讨论考虑进去,我们可以更精确地给这一概念下定义:快乐就是无节制地消费、按电钮的权力以及懒散所带来的愉悦感。

    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们可以把快乐定义为忧伤与悲哀的反面。一般人也确实将快乐定义为没有忧伤与悲哀的精神状态。但这一定义却表明,快乐概念中有某种极成问题的东西。一个活生生的、有感觉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必定会经历很多次忧伤。其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我们不完善的社会安排造成了那么多不必要的苦难,而且是由于人类生存的本质,它使人不可能不以许多痛苦和悲哀来回应生活。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存在,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意识到,在我们短暂而多难的一生中,在志向与实际成就之间必然存在差距。我们必然要面对死亡,不是我们死在心爱者之前,就是他们死在我们前面——我们看到苦难,不可避免的,以及不必要的和无意义的,它们日日在我们周围发生,我们怎么能避免经历痛苦与悲哀呢?只有当我们的感觉变迟钝、反应变慢、爱不那么深时,只有当我们麻木不仁、对人对己漠不关心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回避痛苦与悲哀。

    如果我们想以快乐的反面来定义快乐,那么,我们应将它定义为抑郁而非忧伤的反面。

    什么是抑郁?它指人感觉迟钝,虽然肉体还活着,却像死了一般。抑郁的人无法体验欢乐,也无法体验忧伤。一个抑郁的人如果能感到忧伤,他的症状就大大减轻了。抑郁状态令人如此难以忍受,因为此时人对任何事都没有什么感受,既感受不到快乐,也感觉不到忧伤。如果我们以抑郁作为快乐的反面来给快乐下定义,我们便同斯宾诺莎对快乐与幸福下的定义接近了。斯宾诺莎认为,快乐与幸福是一种活力洋溢的状态,这种状态融合了我们为理解我们的同胞以及同他们合为一体所作的努力。快乐来自建设性的生活经验以及将我们同世界联系起来的爱和理性的力量。快乐在于触及现实坚硬的实质,发现自我,以及我同他人的一致与差异。快乐是一种激烈的内心活动状态,是对愈来愈充沛的活力的体验,这种体验发生在我们同世界、同我们自己所保持的建设性的关系中。

    由此可见,我们不可能在内心的消极状态中,或者在那种弥漫在异化了的人的生活中的消费态度中找到快乐。快乐是感受到充实,而非需要充实的空虚。今天,一般人的生活可能也有许多乐趣;尽管如此,他在根本上却是抑郁的。如果不用“抑郁”而用“厌倦”这个词,也许我们可以说清楚这件事。实际上,除了程度上有差别,“抑郁”和“厌倦”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厌倦不是别的,而是体会到创造力瘫痪、活力匮乏的感觉。在生活的众多灾难中,很少有像厌倦那样令人痛苦的了,因而我们都尽力来避免和它遭遇。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回避厌倦。一种是根本性的,即保持创造力并以这种方式来体验快乐;另一种就是设法回避厌倦的症状。后一种努力似乎是当今一般人追求欢乐的特点。当他独自一人或只同最亲近的人单独在一起时,他就会感到他的抑郁和厌倦都冒了出来。一切文娱活动都意在帮助人借着我们的文化提供给他的多条逃跑途径逃离他自己和威胁着他的厌倦状态。不过,掩盖症状并不能根除产生症状的条件。现代人除了害怕生病或者失掉地位和名誉所带来的耻辱,最畏惧的莫过于厌倦了。在一个娱乐的世界中,人害怕厌倦。一天打发过去而没有不顺心的事,一小时消磨掉而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厌倦,他就会感到高兴。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人心
    作 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著,罗娜 译
    ISBN号:
     9787532786534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国际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1-09-01
    编辑推荐
      《人心》是弗洛姆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从善恶、暴力、生死、自恋、自由等六个角度,对于人心和人性提出了独特的分析和观点。
    内容介绍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狼还是羊?
    第二章 暴力类型
    第三章 死亡之爱和生命之爱
    第四章 个体性自恋与群体性自恋
    第五章 乱伦固着
    第六章 自由、决定论与选择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弗洛姆《人心》语录
    人类面临的主要危险,不是穷凶极恶的人,也不是施虐狂,而是寻常人掌握着非同寻常的权力。


    善是一切服务于生命的事物,恶是一切服务于死亡的事物。善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一切助力于生命、成长和延展的事物。恶是一切扼杀生命、缩减生命、使其支离破碎的事物。


    成年男女之间的爱往往也具有自恋性质。爱上一个女人的男人,一旦她成了“他的”,他可能会把他的自恋转移到她身上。因为他带给她那些特性,他便对她心生欣赏和崇拜。仅仅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便成了一位具有卓越品性的女人。


    恶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个体想要回归到前人类状态的企图,消除这一企图需要专属于人类的特质:理性、爱和自由。


    在他人的痛苦不幸或亲切目光、鸟儿的婉转欢鸣或小草的青葱碧绿面前,倘若我们丧失了为之触动感怀的能力,那么没有任何认识能帮助我们。倘若人变得对生命无动于衷,那么任何他可能选择善的希望都将不复存在。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占有还是存在
    作 者:
     艾里希·弗洛姆 著,程雪芳 译
    ISBN号:
     9787532787081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国际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1-09-01
    编辑推荐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内容介绍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目录
      前言
    引言 伟大的允诺、允诺的落空以及新的可能
    幻想的破灭
    伟大的允诺为何落空?
    人类变革的经济必然性
    灾难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
    第一部分 理解占有与存在的区别
    第一章 第一瞥
    对占有与存在进行区分的意义
    以几首诗歌为例
    惯用语的变化
    词语溯源
    存在的哲学概念
    占有与消费
    第二章 日常经验中的占有和存在
    学习
    记忆
    交谈
    阅读
    行使权威
    占有知识与知道
    信仰

    第三章 《新约》《旧约》以及埃克哈特教士著作中关于占有与存在的论述
    《旧约》
    《新约》
    埃克哈特教士(1260—1327)
    第二部分 对两种生存模式之根本不同的分析
    第四章 什么是占有型模式
    贪得无厌的社会——占有型模式的基础
    占有的本质
    支持占有型模式的其他因素
    占有型模式和肛门性格
    禁欲主义与平等
    生存型占有
    第五章 什么是存在型模式?
    积极主动地生存
    主动与被动
    作为现实的存在
    给予、分享及牺牲的意愿
    第六章 占有和存在的其他方面
    安全感——不安
    团结——对抗
    快乐——享乐
    罪孽与宽恕
    对死的恐惧——对生的肯定
    此时,此地——过去,将来
    第三部分 新人类与新社会
    第七章 宗教、性格与社会
    社会性格的基础
    社会性格与“宗教”需求
    西方世界信仰基督教吗?
    人道主义的抗议
    第八章 人类变革的条件和新人类的特征
    新人类
    第九章 新社会的特征
    一门关于人的新科学
    新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参考文献……230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弗洛姆《人心》语录
    无节制的欲望满足无益于人类的福祉,它不会带来幸福,甚至也不会带来最大化的享乐。


    人们拒绝承认的是,并非自私自利的人类本性使得工业社会产生;恰恰相反,自私自利与贪婪是工业社会大环境的产物。


    现在的语言风格表明当今社会已高度异化。几十年前,病人不会说“我有一个难题”,而会说“我很困扰”;不会说“我有失眠症”,而会说“我睡不着”;不会说“我有幸福的婚姻”,而会说“我结婚了,很幸福”。


    在占有型模式中,人们的幸福就在于高人一等、在于拥有权力,并且归根结底在于征服、掠夺和杀戮的能力。而在存在型生存模式中,幸福在于爱、分享和给予。


    只要我们仍然活在占有型生存方式中,我们必然怕死,任何理性的解释都不会消除这种恐惧。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重建与生命的纽带,回应他人的爱并点燃自己内心的爱,那么哪怕他在弥留之际,恐惧感也会大大减少。

    ·····························

    p/pp/p....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论不服从 
    作 者:
     艾里希弗洛姆
    ISBN号:
     9787532774067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32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7-4-1
    印刷日期:
     2017-4-1
    编辑推荐
    《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作者、“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弗洛姆经典作品
    内容介绍
    《爱的艺术》和《逃避自由》的作者、“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弗洛姆经典作品。在《论不服从》这本文集中,艾里希·弗洛姆清楚说明了"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和政治的意识形态。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弗洛姆的洞见结合了社会和政治现象所获得的心理学,促使他在一段时期内支持美国社会党,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以及官方的政治话语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施韦泽、伯特兰·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价值观、心理学与人类生存之道
    第二章 作为心理和道德问题的不服从
    第三章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之于马克思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 先知与祭司
    第五章 以人为重
    第六章 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第七章 保证最低收入的心理层面分析
    第八章 单边裁军问题
    第九章 老年的心理问题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存在的艺术(弗洛姆作品系列) [The Art of Being]
    作 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著,汪雁 译
    ISBN号:
     9787532779918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11-01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存在的艺术》阐述了个人怎样通过学习“如何生存”发展到学习“存在的艺术”。

    内容介绍
     

    我可以说:“如果我能得到我想要的所有快乐,我就会很幸福。”我也可以说:“如果我达到了较佳的自我完善,我就会幸福。”

    ——艾里希·弗洛姆

    《存在的艺术》的分阐明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生存模式的本质,这两种存在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结果都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人类的全面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本书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实施这些步骤也许会对人性化有所帮助。开始讨论生活的艺术实践首先需要思考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目录
     

    编者前言
    第一章
    一 存在的艺术
    第二章
    二 华而不实
    三 八卦闲聊
    四 “不劳可获”
    五 “抗拒专制”
    第三章
    六 不渝
    七 清醒
    八 觉悟
    九 专注
    十 思定
    第四章
    十一 精神分析和自我意识
    十二 自我分析
    十三 自我分析的方法
    第五章
    十四 论占有的文化
    十五 占有哲学
    十六 论占有心理学
    第六章
    十七 从占有到幸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我们渴望活着,我们喜欢活着,这是无需解释的事实。
    但要问我们如何活着,从生活中寻求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此时,我们会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
    有人说想得到爱,有人选择权力,有人选择安全,有人选择感官乐趣和舒适享受,也有人选择成名成家,但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其实想要的就是幸福。
    各种观点之间的差异在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给人带来幸福需要满足哪些需求?因此,人生意义和目标这个问题引导我们思考人类需求的本质。
    我可以说:“如果我能得到我想要的所有快乐,我就会很幸福。”我也可以说:“如果我达到了的自我完善,我就会幸福。”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弗洛姆作品系列:爱的艺术 [The Art of Loving]
    作 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著,刘福堂 译
    ISBN号:
     9787532779901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11-01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甚为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甚为的作品。

    内容介绍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艾里希·弗洛姆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爱是一种艺术吗?
    第二章 爱的理论
    一 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三 爱的对象
    第三章 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第四章 爱的实践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爱,就必须遵循我们学习其他任何艺术的同样方法,诸如学习音乐、绘画、木工或医学技艺及工程技艺的方法。
    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这种态度的部分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所有时代和文化中的人——面临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如何克服分离,如何达到和谐,如何超出个人生活并发现一致。
    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自我的追寻
    作 者:
     艾·弗洛姆 著,孙石 译
    ISBN号:
     9787532759019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03-0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自我的追寻》是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从事精神分析工作的结晶,也是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的续集。弗氏撰写本书的目的,在于重申人本伦理的价值,使吾人确信伦理行为的规范应以人性为根源;他以伦理问题作心理上的探讨,道出当前现代人类的天性与本能,他鼓励我们认清自我,努力成为真正自我的本体,摆脱人为痛苦的桎梏而追求真正的幸福。作者在《自我的追寻》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仅是学术上的一大贡献,更是一般读者立身处世的宝贵借镜,实为现代人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目录
      前言/001

    第一章问题/001

    第二章人本伦理: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006

    一、人本伦理与极权伦理/006

    二、主观伦理与客观伦理/012

    三、人的科学/017

    四、人本伦理学的传统/020

    五、伦理学与精神分析学/025

    第三章人性与性格/032

    一、人的情境/033

    1.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033

    2.人存在的与历史的二律背反/034

    二、人格/042

    1.脾性/043

    2.性格/045

    3.自发创造性指向/068

    4.社会化过程中的指向/091

    5.各种指向的混合/095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