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正版《工具论》亚里士多德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建立人类推演体系的逻辑学教本逻辑学经典逻辑学文化伟人西方哲学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亚里士多德著 | | 陈静译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亚里士多德著| 陈静译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页数:440
    • 开本:16开
    • ISBN:9789531262000
    • 版权提供:重庆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名:工具论

    从书名: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

    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者:陈静  张雯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号: 978-7-229-14495-1

    CIP分类:   Ⅰ. ①工… Ⅱ. ①亚… ②陈… Ⅲ.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 Ⅳ. ①B502.23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223999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数:450

    张:27.5

    价:58.00元

    本:16开

    数:440

    :平装

    编辑推荐:

    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而《工具论》又是逻辑学的必读书!

    因为《工具论》,亚里士多德被称为“逻辑学之父”,他在本书*次提出了完善的演绎三段论的推理。

    《工具论》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逻辑学价值,而在于其更广义上的方法价值和哲学价值。

    内容简介:

    《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三段论等逻辑推理论述的汇编,集中阐述了三段论、演绎法、归谬法等思维推理方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并对这门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全书包含六篇内容:“解释篇”讨论了命题的构成、性质、分类和真假关系;“范畴篇”讨论了命题经常会用到的十个基本范畴;“前分析篇”阐述了如何正确地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结论,即三段论演绎法;“后分析篇”讨论了定义、证明、演绎和归纳等问题,厘清了四种推理类型;“论题篇”研究了著名的四谓词理论,讨论了合理论证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在论辩中战胜对手;“辩谬篇”是关于谬误的逻辑理论,揭示和分析了各种谬误和诡辩的种类,并提出了反驳谬误的具体方法。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作为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动物学、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都有贡献。可以这样说,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描述并构建了西方文化第一个广泛体系。

    媒体/名人评论:

    他像一位智慧巨人,高居于其他古人之上:他之前的人,无人堪比其学识贡献;而后来者,无人敢比其成就。” ——乔纳森·巴恩斯

    目录

     

    引言 / 1

     

    波菲利的《导论》/ 1

     

     

    范畴篇 / 1

     

    第一节 同名异义词、同义词、同源词 ?????????? 1

    第二节 事物及其属性的逻辑划分 ???????????? 1

    第三节 主项和谓项之间的联结 ????????????? 2

    第四节 范畴列举 ??????????????????? 2

    第五节 实体 ????????????????????? 3

    第六节 数量 ????????????????????? 7

    第七节 关系 ????????????????????? 11

    第八节 性质和质 ??????????????????? 15

    第九节 行为、受动以及其他范畴:位置、时间、地点和所有

    ??????????????????????? 20

    第十节 对立 ????????????????????? 20

    第十一节 再论对立,尤指善与恶之间的反对关系 ????? 24

    第十二节 优先 ???????????????????? 25

    第十三节 同时存在的事物 ??????????????? 26

    第十四节 运动 ???????????????????? 27

    第十五节 动词“所有(to have ??????????? 27

     

     

    解释篇 /29

     

    第一节 我们在此讨论什么是名词、动词 ????????? 29

    第二节 名词及其格 ?????????????????? 29

    第三节 动词、动词的格以及普遍意义上被称作动词的词 ?? 30

    第四节 句子 ????????????????????? 31

    第五节 阐述 ????????????????????? 32

    第六节 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 ?????????????? 32

    第七节 反对命题和矛盾命题 ?????????????? 32

    第八节 既非肯定命题也非否定命题的对立关系 ?????? 34

    第九节 有条件的对立关系 ??????????????? 35

    第十节 增加了连接词的对立关系 ???????????? 37

    第十一节 命题的构成及其划分 ????????????? 39

    第十二节 模态命题 ?????????????????? 41

    第十三节 模态命题的序列 ??????????????? 43

    第十四节 相反命题 ?????????????????? 46

     

     

    前分析篇 /49

     

    第一卷 …………………………………………………… 49

    第一节 命题、词项、三段论及其要素 ?????????? 49

    第二节 命题的转换 ?????????????????? 50

    第三节 模态命题的转换 ???????????????? 51

    第四节 三段论及第一种格 ??????????????? 52

    第五节 第二种格中的三段论 ?????????????? 55

    第六节 第三种格中的三段论 ?????????????? 57

    第七节 第一种格以及其余格中不完整三段论的完成 ???? 60

    第八节 源于两种必然命题的三段论 ??????????? 61

    第九节  一种格中的必然命题 ???????????? 62

    第十节 第二种格中的必然命题 ???????????? 63

    第十一节 第三种格中的必然命题 ???????????? 64

    第十二节 必然命题的理论对比 ????????????? 66

    第十三节 可能事物及随之产生的命题 ?????????? 66

    第十四节 在第一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命题的三段论 ???? 67

    第十五节 在第一种格中,一个为简单命题,另一个为可能命

    题的三段论 ????????????????? 69

    第十六节 在第一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

    提的三段论 ????????????????? 73

    第十七节 在第二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前提的三段论 ???? 75

    第十八节 在第二种格中,一个为实然命题,另一个为或然命

    题的三段论 ???????????????? 77

    第十九节 在第二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前

    提的三段论 ????????????????? 78

    第二十节 在第三种格中,有两个可能命题的三段论 ???? 79

    第二十一节 在第三种格中,一个为或然命题,另一个为实然

    命题的三段论 ??????????????? 80

    第二十二节 在第三种格中,一个为必然前提,另一个为可能

    前提的三段论 ??????????????? 81

    第二十三节 所有的三段论都是在第一种格中完成的 ???? 82

    第二十四节 三段论之前提和结论的质、量 ???????? 84

    第二十五节 所有三段论都仅由三个词项、两个前提构成 ?? 85

    第二十六节 特定问题的对比以及它们通过什么格被证明 ?? 86

    第二十七节 三段论的创造和构建 ???????????? 87

    第二十八节 同一主项的特殊规则 ???????????? 89

    第二十九节 将同样的方法运用于直接三段论之外 ????? 91

    第三十节 上述证明方式适用于所有问题 ????????? 93

    第三十一节 划分及其对于证明的不完整性 ???????? 93

    第三十二节 还原三段论 ???????????????? 95

    第三十三节 产生于命题数量的误差 ??????????? 96

    第三十四节 误差产生于词项不准确的阐述 ???????? 97

    第三十五节 中项并非始终被假定为特称确定的事物 ???? 98

    第三十六节 根据名词性称谓而进行的词项排序以及由例证而

    来的命题 ????????????????? 98

    第三十七节 与谓项形式有关的规则 ??????????? 99

    第三十八节 谓项的重复和增加 ????????????? 99

    第三十九节 三段论中词项的简化 ??????????? 100

    第四十节 根据结论本质增加的确定项 ????????? 100

    第四十一节 全称命题确定形式的区分 ????????? 101

    第四十二节 并非同一三段论中的所有结论都产生于同一种格

    ???????????????????? 102

    第四十三节 被简化的与定义相关的论点 ???????? 102

    __________四十四节 由归谬法而来的假设三段论的还原 ? .? .?102

    第四十五节 由一种格到另一种格的三段论的还原 ???? 103

    第四十六节 确定事物、不确定事物以及缺性事物的质和意义

    ???????????????????? 105

     

    第二卷 …………………………………………………… 108

    第一节 概述:特称三段论的结论 ??????????? 108

    第二节 在第一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 ?????? 109

    第三节 在第二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 ?????? 114

    第四节 在第三种格中,由假前提推出真结论 ?????? 116

    第五节 第一种格中的循环论证 ???????????? 118

    第六节 第二种格中的循环论证 ???????????? 120

    第七节 第三种格中的循环论证 ???????????? 120

    第八节 第一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 ??????????? 121

    第九节 第二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 ??????????? 123

    第十节 第三种格中三段论的转换 ??????????? 124

    第十一节 在第一种格中的归谬法 ??????????? 125

    第十二节 在第二种格中的归谬法 ??????????? 127

    第十三节 在第三种格中的归谬法 ??????????? 128

    第十四节 归谬法证明与直接证明之间的差别 ?????? 129

    第十五节 在三种格中,由对立面得出结论的方式 ???? 130

    第十六节 预期理由或是假定论点 ??????????? 133

    第十七节 论证不产生错误的三段论:关于“错误并非由这

    一原因导致”的说明 ??????????? 134

    第十八节 错误的逻辑推理 ?????????????? 136

    第十九节 相反三段论的预防 ????????????? 136

    第二十节 反驳论证 ????????????????? 136

    第二十一节 假象 ?????????????????? 137

    第二十二节 第一种格中端项的转换 ?????????? 139

    第二十三节 归纳法 ????????????????? 141

    第二十四节 例证法 ????????????????? 141

    第二十五节 不明推论式 ??????????????? 142

    第二十六节 异议 ?????????????????? 142

    第二十七节 可能性、标志和省略推理法 ???????? 144

     

     

    后分析篇 /147

     

    第一卷 …………………………………………………… 147

    第一节 证明的本质 ????????????????? 147

    第二节 知识、证明及其要素 ????????????? 148

    第三节 对知识和证明中某些观点的驳斥 ???????? 150

    第四节 词项“所有”“自身”和“全称的” ?????? 152

    第五节 最初全称命题的错误 ????????????? 153

    第六节 由原则自身构成的证明和中项的必然性 ????? 155

    第七节 人们不可能由一个属证明另一个属 ??????? 156

    第八节 从属于改变的事物不可能证明其自身 ? .? .? . 157

    第九节 对事物的证明应该源于适合其本身的原则 ???? 158

    第十节 原则的定义和划分 ?????????????? 159

    第十一节 所有科学的共同原则 ???????????? 161

    第十二节 三段论式的疑问 ?????????????? 162

    第十三节 科学、事物存在及其存在原因之间的差别 ??? 164

    第十四节 第一种格最适合科学 ???????????? 165

    第十五节 直接否定命题 ??????????????? 166

    第十六节 错误的词项位置产生的无知 ????????? 167

    第十七节 同一命题中项的连续性 ??????????? 168

    第十八节 归纳法中全称命题的相关性以及感知中的归纳法

    ????????????????????? 170

    第十九节 证明的原则,无论其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 170

    第二十节 有限的中项 ???????????????? 171

    第二十一节 否定证明中没有无限的中项 ???????? 172

    第二十二节 肯定证明中没有无限的中项 ???????? 173

    第二十三节 确定的推论 ??????????????? 176

    第二十四节 全称证明对于特称证明的优先性 ?????? 177

    第二十五节 肯定证明对于否定证明的优先性 ?????? 180

    第二十六节 肯定证明对于归谬法证明的优先性 ????? 181

    第二十七节 更准确的科学的本质 ??????????? 182

    第二十八节 构成一事物的不同科学 ?????????? 182

    第二十九节 同一事物可能存在多个证明 ???????? 183

    第三十节 不存在与偶然事物有关的科学 ???????? 183

    第三十一节 我们不拥有科学的知识 ?????????? 183

    第三十二节 由三段论的多样性得出的原则之间的不同 ?? 184

    第三十三节 科学和观点的不同 ???????????? 185

    第三十四节 洞察力 ????????????????? 187

     

    第二卷 …………………………………………………… 188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主项有四类 ???????????? 188

    第二节 所有研究都与中项的发现有关 ????????? 188

    第三节 证明和定义之间的不同 ???????????? 189

    第四节 一事物的定义不可能被证明 ?????????? 190

    第五节 不存在由划分证明的结论 ??????????? 191

    第六节 命题定义事物本身的例证 ??????????? 192

    第七节 什么样的事物既不可能由证明被知道也不可能由定

    义被知道 ?????????????????? 193

    第八节 与事物是什么有关的逻辑三段论 ???????? 195

    第九节 不可证明的某些本质和原则 ?????????? 196

    第十节 定义及其种类 ???????????????? 197

    第十一节 原因及其证明 ??????????????? 197

    第十二节 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原因 ??????? 199

    第十三节 研究定义的方法 ?????????????? 201

    第十四节 问题的规则 ???????????????? 205

    第十五节 相同的问题 ???????????????? 206

    第十六节 原因和结果 ???????????????? 206

    第十七节 相同主项的延伸 ?????????????? 207

    第十八节 单称事物的原因研究 ???????????? 209

    第十九节 确定原则的必然方法和习惯 ????????? 209

     

     

    论题篇 / 211

     

    第一卷 …………………………………………………… 211

    第一节 本文的论点:推理及推理类型 ????????? 211

    第二节 本文的三点意义 ??????????????? 212

    第三节 辩证思维能力 ???????????????? 213

    第四节 问题与命题 ????????????????? 213

    第五节 定义、特性、属与偶性 ???????????? 214

    第六节 属、特性、偶性的内容也适用于定义 ?????? 215

    第七节 “相同”的含义 ??????????????? 216

    第八节 通过归纳与推理可证明:所有问题均可归为定义、

    属、特性或偶性的问题 ???????????? 217

    第九节 范畴的类型 ????????????????? 217

    第十节 辩证命题 ?????????????????? 218

    第十一节 辩证问题与论题 ?????????????? 219

    第十二节 推理与归纳 ???????????????? 220

    第十三节 进行推理与归纳的途径 ??????????? 221

    第十四节 命题的选择 ???????????????? 221

    第十五节 同一谓项含义不同的情况 ?????????? 222

    第十六节 发现种差 ????????????????? 226

    第十七节 考虑相似情况 ??????????????? 227

    第十八节 在论证中以上探究的实际意义 ???????? 227

     

    第二卷 …………………………………………………… 229

    第一节 问题的分类、特称问题的转换与问题中的错误 ?? 229

    第二节 关于偶性问题的方法 ????????????? 230

    第三节 多义谓项 ?????????????????? 232

    第四节 关于名称、属、种、定义与时间 ???????? 233

    第五节 将对方引到我们有充分论据支撑的论点上:用结论

    驳倒对方的命题 ??????????????? 235

    第六节 立论与驳论的方法 ?????????????? 236

    第七节 对于相反项的方法 ?????????????? 238

    第八节 立足于一系列对立形式的方法 ????????? 239

    第九节 对于对等词、生成物与被破坏物的方法 ????? 240

    第十节 对于相似项、更多项与更少项的方法 ?????? 242

    第十一节 从添加与绝对性进行论证 ?????????? 243

     

    第三卷 …………………………………………………… 244

    第一节 更可取与更佳 ???????????????? 244

    第二节 相似项与最佳项 ??????????????? 246

    第三节 更可取的内容再续 ?????????????? 249

    第四节 比较可取与不可取的方法的作用 ???????? 251

    第五节 极具普遍性的方法:从更多与程度更高进行考虑 ? 251

    第六节 以上方法也适用于特称问题 ?????????? 252

     

    第四卷 …………………………………………………… 255

    第一节 关于属的论题 ???????????????? 255

    第二节 关于属、种、种差的论题 ??????????? 257

    第三节 属与种的实质构成 ?????????????? 260

    第四节 关于相似项、关系项等的论题 ????????? 262

    第五节 关于属的论题再续 ?????????????? 265

    第六节 关于属的论题另续 ?????????????? 269

     

    第五卷 …………………………………………………… 272

    第一节 关于特性 ?????????????????? 272

    第二节 特性的正确表述 ??????????????? 274

    第三节 关于特性的论题再续 ????????????? 277

    第四节 关于所述之物是否为特性的论题 ???????? 280

    第五节 关于所述之物是否为特性的论题再续 ?????? 283

    第六节 从对立方面考虑特性 ????????????? 286

    第七节 从派生词的方面考虑特性 ??????????? 288

    第八节 从更大程度与更小程度上考虑特性 ??????? 291

    第九节 关于潜在特性的方法 ????????????? 293

     

    第六卷 …………………………………………………… 294

    第一节 讨论定义的相关方法 ????????????? 294

    第二节 定义的正确性 ???????????????? 295

    第三节 定义中的多余内容 ?????????????? 297

    第四节 定义是否表明事物本质 ???????????? 299

    第五节 关于属的定义 ???????????????? 302

    第六节 关于属、种以及其他方面的种差问题 ?????? 303

    第七节 是否存在更明晰的定义 ???????????? 309

    第八节 对于关系项的定义 ?????????????? 310

    第九节 关于相反项及其他的定义 ??????????? 312

    第十节 表述定义所用的词与被定义项词尾的相似性 ??? 314

    第十一节 复合词与单纯词的定义 ??????????? 316

    第十二节 复合词与单纯词的定义再续 ????????? 317

    第十三节 定义中不同的概念 ????????????? 319

    第十四节 整体作为合成物等的定义 ?????????? 322

     

    第七卷 …………………………………………………… 323

    第一节 相同还是不同的问题 ????????????? 323

    第二节 确立、推翻定义的方法之差异 ????????? 326

    第三节 适用于确立定义的方法 ???????????? 326

    第四节 最适合的方法 ???????????????? 328

    第五节 定义的确立与推翻 ?????????????? 329

     

    第八卷 …………………………………………………… 331

    第一节 论证顺序 ?????????????????? 331

    第二节 关于辩证质疑的论题 ????????????? 335

    第三节 辩证论证的概述 ??????????????? 338

    第四节 辩证回答 ?????????????????? 339

    第五节 论题辩论的不同目的 ????????????? 340

    第六节 关于可接受论题的规则 ???????????? 341

    第七节 回答者如何应对含义模糊的问题 ???????? 342

    第八节 归纳的回答 ????????????????? 343

    第九节 论题的辩护 ????????????????? 343

    第十节 应对虚假论证以及阻止得出结论的方法 ????? 344

    第十一节 对论证的抨击 ??????????????? 345

    第十二节 清楚的论证与虚假的论证 ?????????? 347

    第十三节 请求对方认可前提与相反项 ????????? 348

    第十四节 辩证训练 ????????????????? 350

     

     

    辩谬篇 /353

    第一节 概述诡辩式反驳 ??????????????? 353

    第二节 论证的属 ?????????????????? 354

    第三节 诡辩式论证的目的 ?????????????? 355

    第四节 有关语言的反驳 ??????????????? 355

    第五节 与语言无关的谬误 ?????????????? 357

    第六节 关于因为不知道反驳的定义而产生的所有谬误 ?? 361

    第七节 谬误方式 ?????????????????? 363

    第八节 诡辩式推理与反驳 ?????????????? 364

    第九节 反驳方式 ?????????????????? 366

    第十节 关于名称或理念的论证之间的区别 ??????? 367

    第十一节 反驳的种差 ???????????????? 369

    第十二节 谬误与悖论 ???????????????? 371

    第十三节 赘语 ??????????????????? 373

    第十四节 语法错误 ????????????????? 374

    第十五节 问题的安排与提出 ????????????? 375

    第十六节 对诡辩式反驳的回答 ???????????? 377

    第十七节 基于被普遍接受的方式的解决办法 ?????? 378

    第十八节 真正的解决方法 ?????????????? 382

    第十九节 对于由含糊与歧义产生的反驳的解决方法 ??? 382

    第二十节 对于由合并与拆分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 ??? 383

    第二十一节 对于由重音而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 ???? 384

    第二十二节 对于由语言形式而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 ?? 385

    第二十三节 一般意义上的相同 ???????????? 387

    第二十四节 对于由偶性产生的谬误的解决方法 ????? 388

    第二十五节 对于因完全断言而产生的论证以及其他类型的

    论证的解决方法 ? .? .? .? .? .? .?389

    第二十六节 对于由反驳之定义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 ?? 392

    第二十七节 对于因默认有争议的前提而产生的论证的解决

    方法 ?????????????????? 392

    第二十八节 对于由结果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 ????? 393

    第二十九节 对于由补充假设而产生的论证的解决方法 ?? 393

    第三十节 对于因为将多个问题合成一个而产生的论证的解决

    办法 ??????????????????? 393

    第三十一节 对于引起赘语的谬论推理的解决方法 ???? 394

    第三十二节 避免语法错误 ?????????????? 395

    第三十三节 判断论证类型的方法 ??????????? 396

    第三十四节 结论 ?????????????????? 398

    引言   INTRODUCTION  

     

    对心灵科学,尤其是对其要素即思想的研究,非常有趣,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研究者与形式推理的深奥相调和。美丽的花掩盖了地面的崎岖不平,但其生长的土壤和用途却更易吸引我们的注意。理想主义的魅力也以类似的方式不断褪去,但它在不切实际的空谈中仍然频繁出现。这阻碍了我们对有关逻辑学的构成和使用形成清晰的认识。我们不是否认逻辑学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而是将其作为推理规律和心理学的科学。事实上,后者在《工具论》的几个议题中曾被多次提及,但如果我们想从逻辑研究中获得切实益处,就必须将逻辑学视作有关推理普遍原理的宣言,为谬误的检测提供直接检验,并由此建立真结论。

     

    所以,逻辑学主要与思想规律相联系,作为思想的宣言,它事实上次要地与语言相联系。为了进入逻辑学的心理过程,我们本应该关注与《工具论》本身有关的研究的实用性;然而,尽管这一主题很有吸引力,并已从科学的主题中吸收了很多,但讨论这一主题已远远超出本引言的范围。

     

    伊拉斯谟(Erasmus)有一段奇妙的表述:人类的理解力像骑在马背上的醉酒小丑一样,他在获得支撑,试图靠近一边的瞬间,又会倒向另一边。这也是人类的赞美和责难所具有的特点。从无知和夸张的角度来看待其主旨,逻辑学不是被局限在固有范围内,而是与抽象事实的整个调查相称的;这些事实则与问题、原因和实体相关。事实上,那些描述人类生活每一阶段的大部头,其本质可以被压缩成波爱修斯(Boethius)和奥德里奇(Aldrich)的几页论述。因此,如果它没有使理解力产生延展的效果,那它将归于渺小。这一点直至最近才被证实,并由惠特利(Whately)、曼塞尔(Mansel)和其他哲学家发扬光大。

     

    事实上,无论是作为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逻辑学都不能解释心理概念的起源,但它包括了所有推理的规则。若因其未在理论上呈现出问题的可操作性,我们便说外科手术是无用的,这是很奇怪的。我们可以学习逻辑学,但可能学不会思考。而科学的不完美不能归咎于其要素的不完善,只能归结于研究者在其范围之内对唯一的实质具有劣势。逻辑学并未进入所有的思想现象中,其充分性体现在:它仅提供了可呈现论证合法性的某些形式,可检测谬误的某些测试以及语言使用中防止出现歧义的某些屏障。

     

    因此,科学的实效性使人们能够在思想的路途中认识旅行者,并排除那些无序闯入者的言语谬论,但其实效性需要深入的证实。它具有探索性的影响力——仅仅依靠定义——即使在数学的精确性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向那些对深奥研究不感兴趣的人、意识到必须注重心智训诫的人,重点推荐这一实效。它就像一粒药丸,虽然不是针对每种疾病的灵丹妙药,但其目的是试图使人拥有健康的心灵,这需要强大的意志来吸收其令人作呕但有益健康的影响;毫无疑问,那些弱小的“智者”,他们虚弱的腹部,会厌恶并排斥它。辞藻华丽的演说家,可以忍受诡辩术那茂盛的枝叶吗?热情演说的繁花,应该被三段论的大斧修剪吗?无价值谬误的枯枝,应该毫无保护地暴露在真理的刺骨寒风中吗?

     

    “逻辑学”这一术语(Logic)就像它所探讨的科学那样被广泛应用,出现在艺术或是科学领域,但它既不存在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没有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而“工具论”(Organon)这一称谓要归功于逍遥学派,他们一直反对斯多葛学派“逻辑学是哲学的‘工具’”这一学说。据圣·希莱勒(St. Hilaire)先生所述,在15世纪之前,这本书并没有被称作“工具论”,并且这些论文被收集成了一卷。正如所预料的那样,它与罗得岛的安德罗尼科时代有关。大约公元6世纪,该书由波爱修斯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并未将《工具论》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将其分为明显的几部分,即逻辑的、语法的、形而上学的,甚至亚里士多德学派所命名的分析法和辩证法也只适用于《工具论》的某些部分。尽管如此,在逻辑学的直接观点中,这一系统联系紧密,正如推理过程中对语言的精通一样,对于斯塔吉拉结构的任何附加,都不能增强基础三段论的紧凑性。这些论文被其作者在不同的论题中提及,后来的评论家们并未从整体上,而是根据其分类来讨论这一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亚里士多德现存的作品中,并未发现与范畴、解释或是诡辩的反驳论证有关的引文,因为这些由反对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出的论点,必将被质疑。

    在本译文中,正如两种语言天才所说的那样,我将尽最大努力以贴切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意义。学生获益是我尤其关注的目标。因此,我在分析篇中的定义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原话,对泰勒(Taylor)提出的三段论例子也已经过仔细地检验和纠正。为了解释易混淆的段落,我也有些偏离惯常的计划,除了用脚注在页面边缘加了解释外,读者也会注意到同一行中的词汇及其意义。凡是需要进一步阐明的地方,我都查阅了权威标准,其中,我尤其要感谢曼塞尔先生和惠特利博士在这方面的工作。在这艰巨的任务中,我无法忘记我那孤独的先驱者们。在赋予文本意义的过程中,托马斯·泰勒严谨的个性值得高度赞扬。我尤其要向麦钱特·泰勒斯学校(Merchant Tailors’School)校长赫斯西(Hessey)博士和莱恩萧(Lainshaw)的约翰·库宁哈姆(John Cuninghame)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为使每卷篇幅大致相同,我改变了原定顺序,将波菲利(Porphyry)的引言放在《工具论》的结尾而不是开头。

     

                                                                             奥克塔维厄斯·弗莱雷·欧文

                                                                                                  伯斯托,1853623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