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新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徐仲伟9787300260143
  • 正版
    • 作者: 徐仲伟著 | 徐仲伟编 | 徐仲伟译 | 徐仲伟绘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徐仲伟著| 徐仲伟编| 徐仲伟译| 徐仲伟绘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315千字
    • 页数:323
    • 开本:16开
    • ISBN:9787300260143
    • 版权提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徐仲伟
    • 著:徐仲伟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68.00
    • ISBN:9787300260143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8-11-01
    • 页数:323
    • 外部编号:120179564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绪论
    章 社会公德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道德与社会公德的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一)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内涵
    (二)道德与社会公德理论的历史演进
    二、国外社会公德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社会公德理论研究的特点
    (二)国外社会公德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国外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的主要观点
    三、我国社会公德研究和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的社会公德研究
    (二)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公德建设的意义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
    (二)网络社会的特征
    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关系
    (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统一
    (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
    三、网络社会主体构成
    (一)网民
    (二)网络群体和网络组织
    四、网络社会的矛盾
    (一)网络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网络社会的基本矛盾对矛盾的影响
    (三)正确应对网络社会中的矛盾
    五、网络社会公德的失范问题
    (一)网络内容失范
    (二)网络知识侵权问题
    (三)网络诚信问题
    六、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是现实社会公德建设的拓展和深化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引导社会良有序发展
    第三章 网络社会公德的内涵和特征
    一、网络社会公德的内涵界定
    (一)关于社会公共道德
    (二)网络社会公德概念的界定
    二、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
    (一)网络社会生活与传统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的一致
    (三)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的差异
    三、网络社会公德的标准
    (一)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以传统社会公德为基础
    (二)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符合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
    (三)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符合公平正义原则
    四、网络社会公德的特征
    (一)网络社会公德具有普适
    (二)网络社会公德具有自主
    (三)网络社会公德具有自律
    (四)网络社会公德具有开放
    (五)网络社会公德具有多元
    第四章 网络社会生活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影响
    一、网络社会生活的构成及其特征
    (一)网络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
    (二)网络社会生活的特征
    二、网络社会生活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影响
    (一)网络社会生活对现实社会公德建设的积极影响
    (二)网络社会生活给社会公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三、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
    第五章 我国网民网络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调查维度及内容
    (三)调查工具及题项
    (四)调查对象及抽样
    (五)调查过程及统计方法
    二、我国网民网络使用行为特征
    (一)平均每天上网时间
    (二)上网的途径
    (三)上网的主要目的
    (四)所使用的网络工具
    (五)接触网络论坛的情况
    (六)论坛活跃度
    (七)接触国外的情况
    三、我国网民网络行为及其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的特征
    (一)网民的网络生活感受
    (二)网民网络生活状态与现实生活状态的比较
    (三)网民对网络信息的看法
    (四)网络对网民思想认识的影响
    (五)网民对网上商业广告的看法
    (六)网民对消除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的措施的看法
    (七)网民对人们在网络中公开自己私生活信息的看法
    (八)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
    (九)相互尊重应为网络交往的前提
    (十)网络中应该倡导文明礼仪
    (十一)网络中应倡导爱国主义
    (十二)网民在网络中的社会责任
    (十三)网络中可以随意下载软件或图片
    (十四)“人肉搜索”具有合法
    (十五)应防止个人沉迷于网络游戏
    四、我国网民对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看法
    (一)网民对现在网络道德状况的满意度
    (二)网络社会中应当倡导公德规范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着手点
    (四)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
    五、我国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分析
    (一)社交、移动:网民网络使用行为特征
    (二)开放、多元:网民网络行为及其遵守规范特征
    (三)自律、他律: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社会基础
    (四)多层次、多方面: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多样化途径
    第六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
    (二)以人为本,服务网民
    (三)遵循规律,符合网民心理特征
    (四)享受权利,以承担责任为前提
    (五)实施德治,以法治为保障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内容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核心价值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所应解决的基本矛盾
    (三)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层面
    第七章 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建设
    一、网络社会公德主体与主体素养
    (一)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二)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类型及素养的构成
    二、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主体在网络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网络主体与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不适应
    三、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原则、内容与途径
    (一)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原则
    (二)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内容
    (三)网络社会公德主体建设的途径
    第八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载体和措施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载体
    (一)对网络社会公德建设载体的认识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载体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措施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面临的公害问题
    (二)加强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措施
    第九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他律自律机制与环境建设
    一、从他律向自律转化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道德他律的含义与特征
    (二)道德自律的含义与特征
    (三)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的辩关系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他律机制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他律工具
    (二)强化网络社会公德他律的必要
    (三)网络社会公德他律机制的构建
    三、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自律机制
    (一)道德自律在网络社会公德建设中的作用
    (二)网络社会公德自律机制的内容
    (三)网络社会公德自律机制的构建
    四、网络社会公德的环境建设
    (一)环境是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条件
    (二)影响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环境因素
    (三)为网络社会公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徐仲伟,男,1951年7月生,四川省自贡市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为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重庆市人民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委书记,重庆市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会科界合会副。现兼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协会会长等。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近20年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文化等领域主持完成社科项目3项,、庆市重大(重点)课题等10余项,发表学术12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集19部,有的文章被《新华文摘》《马克思主义文摘》等转载(摘)。先后获得重量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化创新(提名)奖、重庆市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