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心象周南平9787229126049
  • 正版
    • 作者: 周南平著 | 周南平编 | 周南平译 | 周南平绘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周南平著| 周南平编| 周南平译| 周南平绘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50千字
    • 页数:428
    • ISBN:9787229126049
    • 版权提供:重庆出版社
    • 作者:周南平
    • 著:周南平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300.00
    • ISBN:9787229126049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开本:暂无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7-09-01
    • 页数:428
    • 外部编号:120167244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一波折与复涂抹
    画评
    黑:面对、打开及方式――评周南平先生的油画作品
    心象合一  物我相融――感悟周南平
    周南平:当下语境的中国式新趣味
    在绘制中行走山水――周南平作品浅析
    画作
    心象系列
    创作过程呈现
    附录
    周南平艺术历程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艺术随笔
    自序
    笔谈
    因视而觉,因感而觉
    心与象随
    环形空间
    画与品
    对话
    杂说
    诸子归来
    附录
    周南平艺术历程

    周南平 1985年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此后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任教9年,有丰富的美术入门教学经验。现为四川美术学院装饰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7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作品《睡莲》、《盛装苗族少女》获建国四十周年四川美术展很好奖。1992年在香港举办《环形空间》六十幅作品展。1997年,作品《庭院之三》收入《中青年画百人画册》,同年完成大型卡通连环画集《鸡毛信》、《地道战》《平原游记队》《烈火金刚》的编绘(海天出版社)。1998年,作品《建筑与它拥有的风景》参加“98中国山水画展”。1999年完成有名作家沈石溪小说插图250幅(重庆出版社)。1998年至2000年完成大型卡通连环画集“36计”(共36集)的编绘(重庆出版社)。 2000年完成 专著《创作基础教程》。2007年完成专著《动漫的历史》。

    上册序:    序The Preface一波折与复涂抹文 / 王林南平兄和我一样,是做老师的人,和学生讨论艺术表达问题,是经常的。一学生问:中国画的线条为什么总是要一波三折呢?周南平回答道:若我们的古人和洋人都要修一座桥,洋人会选择两岸近的地方,因为可以节约材料、经费、工期,减少难度及过桥时间等等。但除了这些之外,古人还会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要把-桥建在风景的地方,即使多费点事儿,也在所不惜。因为“中国古人以为再急的事情都大不过对自然的爱和赏,我们既要过河也要看山玩水。这大概就是一波三折的起因吧”。问题解答得很智慧,也很有意思。我对平时使用毛笔书写与绘画的学生都是这么要求的,但很少有人去问个究竟。同样的问题也是如此,只要求学生去做,却没人去问问原因——我指的中国的山水画,从来没人画过山之阴影,为什么呢?是古人对此毫无感觉吗?不是。白居易诗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的正是山在水流中的倒影。是毛笔水墨宣纸这些工具材料不适合表现山影瑟瑟抖动的形状吗?恐怕也并非如此。只是因为中国古人没这么画过,传统文人画没有先例而已。可见古典艺术系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则谓之不宜也。古典之谓,乃是建立在封建等级社会基础之上的集体文化系统,一旦进入以个人为前的代社会,情况的改变也就势出必然。问题不在于传统笔墨有过怎样的审美价值,而在于今天的审美判断发生了变化,“笔墨当随时代”。如果一味依据古人、依附古人,那必然是“笔墨等于零”。吴冠中先生有言:“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推翻成见”,我想生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家亦复如此。读南平之文与画,深感他有着对古典艺术人文价值的深刻理解,更有着另起炉灶诉诸个人表达的冲动与理思。姑且梳理一二,就教于南平兄:其一,周南平画画,因长期研习书法,传统功底扎实,这从他出手的线稿就能明白。除少量作品的残留线条显现出不同的绘画层次之外,绝大多数画作都是反复涂抹的结果,甚至一张画可以持续画下去,似乎永不结束。故画作给人的印象是特别厚重、深沉、奇特而异样。南平喜欢的诗词意象,是“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样一种幽微,但从不书写“疏影横斜水清浅”的笔墨情。其所为,是要表达个人对自然真实和真实自然的体会与体悟,也就是他所强调的“视觉”——视之觉的觉醒与觉悟,而不是去记录视网膜上看到的东西。这是一个不断绘制、不断覆盖、不断否定的过程。人之为人,艺之为艺,只有通过自我否定,才有可能在既定意识、既成权利与既得利益的遮蔽之中,争取自我更新的可能。我理解南平作品的发生学与过程,只是想说,过程既是发生亦是结果,艺术作为过程的结果或结果的过程,都需要同寻的视觉反应并从中得到印——悟之悟,需要灵感、灵气、灵与灵魂。其二,是周南平绘画中光色的作用。南平从来不画固定光源照耀之物,也不画人为光照的灯光舞美。他只画天地混沌、恍兮惚兮的宇宙之光,所谓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分布在绘画对象上的光线,不是背景空间的浮现就是物体自身的辉映。套用《》的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而对画家来说,一是“物体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二是“空间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成为物体的一部分,也成为空间的一部分。光与色水融的结果,则成为根植于个人记忆的形状。显然,画家心理积淀着太多的抑郁、焦虑和难以挣脱的精神重负。也许在无边的黑暗和稀微的光亮之中,色彩具有拯救意义,因为自然的真实正在于物体与空间有着丰富的色彩。南平近作渐多鲜色与亮色,我想这种变化必要。不独是因为墨分五色,色彩更可千变万化,重要的是色彩之于水墨,不仅是对比与反差,而且意味着抗体与活力,这对于当代绘画而言不可不察也。其三,周南平作品特别值得品味的地方,还在于质感和肌理的创造,以此还原自然本身的属。在他的绘画观念中,周南平并不特别看重线条技法与平面构成,对图式化等样式主义了无兴趣。他看重绘画效果中的退让与消融、充盈与弥漫、厚重与华滋。退让意味着从写生中后退,和笔法惯保持距离,由此消融固化的艺术形态,解除样式化风格的功利约束。其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横竖满幅,反复泼洒,四处弥漫,在厚重与华滋的形体肌理和充盈流动的空间质感中,让画面变得深远、幽冥、宁静、微妙与神秘。我是在四川美术学院一次群体展览中见到周南平近的画。大概是出于理论直觉,见后久久不能忘记。我想凡是总会想起的东西一定有些道理,把这些感受写出来,是对自己读画的反省,也是对南平好友潜心创作的一个交代。以此为序,请教方家。2017年6月18日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老校区下册序:序The preface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艺术随笔文 / 林木周南平是我喜欢与其聊天的艺术家。周南平读过很多书,他是他所在的美术学院里家中藏书多读书也多的画家。他的思维很活跃,因为喜欢看书,又喜欢思考,再加上几十年来的专业画家身份,知识结构与画家不同,与理论家也不同,说出话来与人总是不一样,许多时候还多几分国人少有的机智与幽默。论起艺术来,这位喜欢艺术史艺术理论的画家,让我这位专业理论家都有不少开眼长知识的地方。互相聊天,观点不时有些碰撞,难免有些火花。有时候聊得有感觉时,我就请南平把他的一些独到别致的观点记下来,不然过后会忘的。有时候,一些相对成形的思考他还会用他几十年来没间断过的书法写下来。我想,这倒是个好形式。自己的理论、观点、论述,又自己记录写成书法作品,其实再配上自己的水墨画和自己的篆刻印章的话,就堪称“文书画印”之全才了(诗,南平倒不做)。遇到南平有这种综合作品时,我就向一些专业杂志报纸去。我又建议南平把这些文字汇总出集子,以让朋友们对他的奇特别致的想法也能有分享。于是就有了这本集子。故这本集子不是专门的理论著述,而是较为自由的随笔。甚至也不只是艺术随笔,尽管其中有不少作画的心得,但还有许多哲理的思考,人生的感悟,以及教书几十年的教学体会,综而论之,可称艺术人生的随笔。南平的随笔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他自称“心象”,其实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笔记体的随笔文体。他把这上千段的文字大致分成了《感觉与表现》《画与品》《诸子归来》三个大类别。《感觉与表现》是南平从一个资深艺术家的角度谈如何感受现实, 如何因此“ 感” 而后“ 觉” , 因“ 觉” 而后“ 象” 。从中涉及老子的恍惚, 涉及“ 写意” , 涉及“ 以手运心” 之“心象”与“意象”。其中许多观点很有意思:如 “感觉是一种物我相融、物我共存的依恋,是空明的外化,感觉的过程充满灵光。不要在感觉中思考,思考会让灵光消失,更会使你在落墨之后怀疑感觉的真实,执迷于认知的结果”。此为警惕理对觉的干扰。但又有对感经验的警惕。如“一个画家如果完全凭着经验,他失去的将是可的临时感悟,而这临时所得才是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瞬时的感悟往往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也是艺术个与独特的基础。这些观点,理论家就不一定写得出来。南平对“觉”的认识很特别,有自觉、他觉、觉他之分。如“觉者之觉,写成经典,意在觉他,而不在故事;视觉之觉,贵在因视而觉,归于本真,而不拘表象,这是画之因果,也是他觉、自觉、觉他的完美过程”。……仅此几例,南平论画之独特可以想见。南平作为画家,其创作感受更有独到。“有时候会觉得一张白纸美妙绝伦,感到在上面要画出比它本身更好看的画简直就是妄想,好几天不敢动笔,像是害怕冲撞了神灵似的,可能是我与空白相识了。望着空白等待灵光期待着画布上的无中生有,渐渐地,那些曾经打动过我的景象便恍兮惚兮地‘映象’在空白的画布或宣纸上,于是一些惚兮恍兮的形象就慢慢呈现出来。因物而觉象,因象而得意,因有而悟空,大有也。”此知觉感悟而至表现的过程,就十分真切具体了。论家论艺,从论到论,以玄对玄;南平论艺,从直觉感悟而到理论,以觉达艺。这是南平论艺的独特处。第二部分《画与品》。在南平看来,“因而画,因而赏,画如其人,品如其人,仍然是而且永远是作画与鉴赏的要旨”。这点他遵循的是古人的教导。但亦有其自身的理解。如前一部分中心词是“觉”,第二部分中心词可为“”。南平把古人之品修为看成是艺术的根基,是达到神圣之美的基础和途径。如他看来,真、善、美这三个字真是太妙了!“真”和“善”是方法,“美”才是目的,是结果,是“”的境界。这显然是典型的艺术家的审美观。美是的境界,这对艺术家来说当然是对的。这构成了周南平与艺术家的一个很大的区别。他把自身的修为看得极重。“功夫不是为了打人,画画不是为了艺术,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是一种人生的修行,是为了自我的完善。只是偶然的机缘使我们选择了一种自认为合适的方法而已。”这又比较完整地表现在他对学“信戒定慧”的笃信上。“宁静致远”“澄怀观道”,困难的不是观__本身就存在的道,而是澄净我们的心怀。在由“戒”的路径进入“定”之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会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这时宁静致远、澄怀观道对我们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了。“以画入静以画养静以画体静,所以我画画主要是供养自己,如果观者亦受此供养,则善莫大焉。”以艺术供养自己,此论堪称以艺养警句! 南平论画论品已在“信戒定慧” 的宗教意味中进入宗教的层次。这让我想到蔡元培20世纪初倡以美育代宗教。是以现代形态的“美育”精神取代在当时被视为有违“科学”的宗教精神。而南平此处,则有融合艺术与宗教精神为一体的倾向。这或许是周南平本随笔中意思的部分。南平平时虽嬉笑幽默,然律己处颇多,平和虚静,慎独慎微,视艺术为修行,是艺术家中少见之人。其论称:“在自然中感受到了安静。因为自然太伟大了,伟大常常会让人有谦卑感,有了谦卑感神就近了,纠结就远了。画出来的风景就有神了。”风景中有神,这似乎让我们又回到刘宋时期宗炳论画山水时强调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的神圣境界,难怪南平喜画山水。而真要回到艺术的人生的神圣境界,则必须修炼人本身。这就是本随笔中的第三部分《诸子归来》。只有从先秦诸子先贤处获大彻大悟,方有神人相通。此部分开篇即“道不远人”。 读南平随笔至此,颇为感慨。这是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如其“读到中庸第十章,感到备受鼓舞。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逐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我非圣者可能也谈不上夫子所谓君子,但在当下,坚持自我对圣训的一些尚属肤浅的理解是重要的, 起码我在努力学习做一个基本合格的好人”。接受圣训,自然成器。此之方谓“道不远人”。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道德经》)是对大器形成的伟大至极的论述。做事作人尽皆如此,前三者是修为,也是过程,而第四句则是缘,成之随缘,乃自然而然,上成之成。故有德者皆循生活之常尚劳动之美,言行即是禅境。知此者更乎易更近乎日常,通达之谓也。故曰理得而心安也。在言及子思之论“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能化”(《中庸》)时称,“感谢子思,使我明白了以往的过失,我不应该急于求成地表达简单的所谓由表及里的‘’,是灵的载体,只有心才能与灵相通,而心,在不诚的情况下,似乎并不对其主人开放。关于变化,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南平对自己的修为与向先秦诸子的学习,可谓是虔诚之至。以如此诚心圣心在日常生活中律己,这在当今社会中已是极为罕见。以此观之,南平的理想主义特色好难得。故此章中心词可为一“诚” 字。南平随笔,涉及艺术、人生、哲理、生活方方面面,我择其中心线索,梳理其逻辑关系,以“觉”“”“诚”三字以概之。读南平随笔,得认真思考,因其许多随笔,多为其人生思考,或读书心得,其书又多为中国古代经典,其中之思考,多三思而得,故读者读之亦不可一蹴而就。同时读南平论理,不可以学问家之角度定之。他信手拈来,随感而发,亦非学问家之考严苛,倒处处有其艺术家之机智圆满随与动。其随笔因此而处处有意外之趣。2017年5月11日成都东山居竹斋_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