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司法与传媒关系临界点李迎春 著9787516215654
  • 正版
    • 作者: 李迎春 著著 | 李迎春 著编 | 李迎春 著译 | 李迎春 著绘
    •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迎春 著著| 李迎春 著编| 李迎春 著译| 李迎春 著绘
    •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46千字
    • 页数:257
    • 开本:16开
    • ISBN:9787516215654
    • 版权提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作者:李迎春 著
    • 著:李迎春 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8.00
    • ISBN:9787516215654
    •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7-10-01
    • 页数:257
    • 外部编号:1201605089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引论
    一、问题的缘起
    (一)新闻报道侵权
    (二)内容错误、违规转载与抄袭
    (三)采访受阻与滥用采访权
    二、采访权研究的意义
    (一)有于深入和丰富对于规定的表达自由、言论自由的研究
    (二)有于对知情权理论的研究和深化
    (三)对采访权的研究,是监督权特别是舆论监督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四)有于加深对于新闻自由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三、采访权研究方法
    (一)概念分析方法
    (二)法律解释与规范主义方法
    (三)案例分析方法
    (四)比较法学方法
    章采访权的基本法理解析
    一、采访权的含义、质与特征
    (一)西方论域:媒体角色与新闻采访权
    (二)中国语境:众说纷纭的新闻采访权
    (三)采访权解析:基于公共权利的路径
    (四)采访权是一种复合型公共权利
    (五)采访权的基本特征
    二、采访权的权利构成
    (一)采访权主体的一般探讨
    (二)新闻记者是采访权的重要主体
    (三)采访权的客体与对象
    (四)采访权的权利内涵:基于请求权的探讨
    三、采访权的权利界限及其限制
    (一)采访权的权利界限
    (二)限制采访权的动因与理由
    (三)采访权的内在制约与外在制约
    第二章采访权的依据
    一、采访权的规范探讨
    (一)采访权依据的一般探讨
    (二)人权宪章中的采访权依据
    (三)各国关于采访权依据的不同表达
    (四)我国中的采访权依据
    二、表达自由与新闻自由
    (一)表达自由的含义与质
    (二)新闻自由的含义简析
    (三)表达自由与新闻自由的关联与差异
    三、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
    (一)知情权是民主社会极其重要的一项权利
    (二)新闻报道是知情权得以实现的制度化途径
    (三)知情权是监督权的前提与先决条件
    第三章行政权对采访权的规制
    一、行政权力规制采访权的原理与标准
    (一)角色变迁:“喉舌”、“挑战者”抑或“互动伙伴”
    (二)新闻采访权遭遇不合理限制
    (三)行政权力限制采访权的基本原则
    二、书报检查制度及其当代演变
    (一)书报检查制度的缘起
    (二)书报检查制度的变迁
    (三)当代变体:出版法制中的检查制度
    三、信息公开法中的采访权
    (一)在信息公开的法定范围内,新闻媒体享有充分的采访权
    (二)信息公开程序对采访权的抑制
    (三)信息公开中的媒体请求权问题
    第四章司法过程中的采访权
    一、司法公开与媒体采访
    (一)司法与传媒的一般关系
    (二)本质:两种不同权益的交锋
    (三)艰难平衡:平衡司法与媒体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媒体审判”的实质与特征管窥
    (一)现实审视:“媒体审判”并非言过其实
    (二)“媒体审判”的实质与特征
    (三)“媒体审判”的形成机理
    三、司法权限制采访权:理由、质与方式
    (一)司法权限制采访权的一般探讨
    (二)司法权限制采访权的理由探析
    (三)规避与防范:司法权限制采访权的路径选择
    (四)藐视法庭罪:媒体报道的“火线”
    第五章采访权行使过程中的侵权行为
    一、新闻采访侵权简论
    (一)采访活动中的侵权行为:新闻自由与个人权利的
    (二)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
    (三)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
    (四)新闻报道对权利的侵犯
    二、新闻名誉侵权的构成
    (一)名誉与名誉权
    (二)新闻名誉侵权的特征
    (三)新闻名誉侵权的构成
    (四)我国的名誉侵权问题及其司法困境
    三、美国新闻诽谤中的“实质恶意”原则
    (一)沙利文案催生“实质恶意”原则
    (二)小步慢行:“实质恶意”的扩展与流变仍
    (三)在批评中前行:老原则焕发新活力
    四、我国名誉权诉讼借鉴“实质恶意”原则探析
    (一)误读与误用:名誉权诉讼中的“实质恶意”
    (二)我国名誉权诉讼借鉴“实质恶意”原则的路径探讨
    第六章采访权的保护与救济
    一、采访权受侵的现状与原因探析
    (一)“无冕”成“高危职业”
    (二)侵犯采访权:内容、方式及手段
    (三)采访权受侵原因探析
    二、采访权救济途径及其完善
    (一)新闻采访权主要救济途径
    (二)现有救济途径的问题与不足
    (三)采访权救济模式的拓展与完善
    三、采访权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
    (二)刑事责任
    (三)行政责任
    (四)惩罚赔偿的尝试
    第七章新闻采访权的建构与完善
    一、采访权的不同模式
    (一)混同模式
    (二)差别模式
    (三)特别保护模式
    二、新闻采访权现状及其完善
    (一)采访权的规范渊源
    (二)采访权的不足与缺陷
    (三)构建采访权制度的原则和思路
    三、渐进而行:以新闻记者法推动新闻
    (一)以新闻记者法作为新闻的突破口
    (二)新闻记者有相对比较成熟的经验
    (三)新闻记者法的结构与内容
    结语值得深入的几个话题
    一、新媒体的采访权巧
    二、公法与私法界限的权利路径
    三、采访权是新闻法制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后记

    李迎春,法学博士,不错律师,不错合伙人。先后在《中国法学》(英文版)、《广西社会科学》、《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20多篇。长期以来,理论联系实际,擅长公司法、合同法、资产管理等法律实务,代理了系列疑难、重大、复杂案件。主要业务领域为:公司法、行政法、金融与资产管理法律服务。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