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民族心理学张积家等9787567587342
  • 正版
    • 作者: 张积家等著 | 张积家等编 | 张积家等译 | 张积家等绘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9-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积家等著| 张积家等编| 张积家等译| 张积家等绘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155000
    • 页数:920
    • ISBN:9787567587342
    • 版权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张积家等
    • 著:张积家等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186.00
    • ISBN:9787567587342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开本:暂无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8-09-01
    • 页数:920
    • 外部编号:1201866288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目 录编 民族心理学引论1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1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1.1 民族的一般概念1.1.2 民族的基本属11.3 民族心理的内涵与外延1.1.4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1.2 民族心理学的学科质12.1 民族心理学的对象特点1.2.2 民族心理学的学科特点1..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3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3.1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1.3.2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价值2 民族心理学史略2.1 民族心理的史渊源2.1.1 民族心理学的哲学来源2.1.2 民族心理学的心理学来源2.1.3 民族心理学的人类学来源2.1.4 民族心理学的语言学来源2.2 国外民族心理学思想简介2.2.1 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思想2.2.2 弗洛伊德的民族心理学思想2.. 勒庞的民族心理学思想2.2.4 维果茨基的民族心理学思想2.2.5 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心理学思想2.2.6 洪堡特的民族心理学思想2.2.7 心理人类学者的民族心理学思想. 民族心理学在中的生与发展..1 梁启超的民族心理学思想..2 费孝通的民族心理学思想.. 我国民族心理学的发展脉胳..4 中国民族心理学的近期新发展..5 民族心理学的发展趋势3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1 民族心理研究的方3.1.1 民族心理研究的属31.2 民族心理学的方3.1.3 民族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3.2 民族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3.2.1 跨文化研究的起源3.2.2 民族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方3.. 传统跨文化民族心理研究的转向——文化进化论3.3 民族心理学的定研究方法3.3.1 田野调查法3.3.2 文献研究法3.3.3 语言学分析法3.3.4 扎根理论3.3.5 中国古代的定研究法3.4 民族心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3.4.1 测验法3.4.2 实验法3.4.3 内容分析法第二编 民族意识论4 民族意识4.1 民族意识的概念4.1.1 民族意识的历史探源4.1.2 民族意识内涵的发展与争论4.1.3 民族意识与民族心理4.2 民族意识的结构4.2.1 民族意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4.2.2 民族意识的分层和分类4.. 民族意识的心理结构4.2.4 民族意识的功能4.3 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意识关系4.3.1 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关系4.3.2 民族意识与意识关系4.4 社会现代化与民族意识的变迁4.4.1 民族意识的社会特44.2 民族意识产生演变的一般规律4.4.3 社会现代化对民族意识的影响5 民族认同与民族自尊5.1 民族认同5.1.1 民族认同的概念5.1.2 民族认同的结构5.1.3 民族认同与认同5.1.4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5.1.5 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5.1.6 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5.2 民族认同的理论基础5.2.1 社会认同理论5.2.2 认同发展理论5.3 民族认同形成的阶段5.3.1 Phinney的三阶段民族认同发展模型5.3.2 Cross的黑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5.3.3 Helms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5.4 民族认同的研究方法5.4.1 问卷法5.4.2 实验法5.4.3 投法5.4.4 田野调查法5.5 民族自尊5.5.1 自尊5.5.2 民族自尊5.6 民族认同研究的发展5.6.1 现存问题5.6.2 研究展望6 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6.1 文化的概念与类型6.1.1 什么是文化6.1.2 文化类型6.1.3 文化模式6.1.4 文化与民族意识的关系6.2 文化与民族意识6.2.1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更多的文化6.2.2 文化是人类文化目前的普遍现象6.. 文化与民族意识的关系6.3 文化融合与民族意识6.3.1 文化融合论6.3.2 文化与文化融合的辩关系6.3.3 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6.3.4 中国历的民族文化大融合6.3.5 民族意识与文化融合的关系第三编 民族认知论7 民族认知的形成与发展7.1 民族认知与民族文化7.1.1 心理学层面的认知7.1.2 民族认知与民族文化的关系7.2 影响民族认知形成的因素7.2.1 地理环境因素7.2.2 生产方式因素7.. 传统习俗因素7.2.4 宗教信仰因素7.3 民族文化影响民族认知7.3.1 民族文化影响场景知觉7.3.2 民族文化影响面孔知觉7.3.3 民族文化影响时间知觉7.3.4 民族文化影响思维类型7.3.5 民族文化影响工作记忆7.3.6 民族文化影响社会认知8 民族颜色认知8.1 颜色心理概述8.1.1 颜色的基本特.1.2 颜色的光谱系统8.1.3 颜色的心理感应8.2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理论8.2.1 普遍进化理论8.2.2 语言关联设.. 折衷理论8.3 不同民族儿童的颜色命名和颜色偏好研究8.3.1 不同民族儿童颜色命名研究8.3.2 不同民族儿童颜色偏好研究8.4 不同民族个体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1 汉族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2 彝族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3 白族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4 纳西族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5 纳日人(摩梭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6 傈僳族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7 普米族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8 鄂伦春族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9 蒙古族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10 藏族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11 日本人的颜色词概念结构8.4.12 不同民族颜色词概念结构的对比8.5 不同民族大学生的颜色词联想8.5.1 汉族大学生的颜色词联想8.5.2 日本大学生的颜色词联想8.6 民族语言、文化与颜色知觉8.6.1 来自颜色知觉的行为据8.6.2 来自儿童颜色词习得的据8.6.3 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据8.7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相互作用理论9 民族亲属关系认知9.1 亲属关系的理论9.1.1 亲属类型理论9.1.2 社会进化理论9.1.3 单系血统理论9.1.4 亲属结构理论9.2 不同民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研究9.2.1 汉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9.2.2 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9.. 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9.2.4 傣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9.2.5 彝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9.2.6 白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9.2.7 维吾尔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9.2.8 羌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9.2.9 基诺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9.2.10 影响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因素9.3 语言对亲属关系认知的影响9.3.1 亲属词影响亲属关系认知的机制9.3.2 民族语言影响民族亲属关系认知9.4 差序格局、空间隐喻与亲属关系认知9.4.1 差序格局9.4.2 空间隐喻9.4.3 亲属词的空间隐喻研究10 民族认知方式10.1 认知方式概述10.1.1 认知方式的内涵10.1.2 认知方式的类型10.1.3 认知方式的理论构想10.2 不同民族的认知方式比较10.2.1 认知方式的发展规律是分化还是整合?10.2.2 认知方式存在差异?10.. 认知方式存在民族差异?10.2.4 认知方式与变量关系如何?10.2.5 认知方式研究对教育的启发10.3 影响不同民族认知方式的因素10.3.1 遗传因素的影响10.3.2 环境因素的影响10.3.3 我国不同民族的生态文化背景11 民族智力11.1 智力的概念和结构11.1.1 传统智力观11.1.2 现代智力观11.2 智力理论11.2.1 智力测验取向的智力理论11.2.2 认知加工取向的智力理论11.. 神经效能和神经结构理论11.2.4 PASS模型11.2.5 生态文化取向的智力理论11.2.6 关于智力本质的认识与思考11.3 智力与种族11.3.1 不同人种的脑与智力的关系11.3.2 人种差异与大脑认知功能的差异11.4 智力与文化11.4.1 智力是一个社会概念11.4.2 智力与文化关系的理论11.4.3 不同文化对智力的不同理解——智力的内隐观11.4.4 文化智力的概念11.4.5 文化智力的结构11.4.6 文化智力与智力、人格11.4.7 文化智力的测量11.4.8 文化智力的类型11.4.9 文化智力的培养11.5 我国不同民族智力的研究11.5.1 对民族智力观的普遍与对探究11.5.2 民族智力水平的差异115.3 不同民族情绪智力比较11.6 影响不同民族智力测验公平的因素11.6.1 民族智力测验的常用工具11.6.2 影响民族智力测验公平的因素11.7 影响不同民族智力发展的因素11.7.1 遗传因素11.7.2 文化因素11.7.3 家庭因素11.7.4 学校因素第四编 民族语言论12 民族语言认知12.1 色彩纷呈的民族语言12.1.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况12.1.2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概况12.2 东巴文认知研究12.2.1 东巴文的认知特点12.2.2 东巴文形、音、义的激活进程12.. 东巴文与图画、甲骨文、汉字以及英文词的认知比较12.2.4 对东巴文认知质的眼动研究12.2.5 东巴文黑色素字认知研究对知觉表征和语义表征关系的启示12.2.6 东巴文在幼儿和智障儿童汉字学习中的作用1. 水书的构造和认知1..1 水书造字法研究1..2 水书文字编码研究12.4 不同类型的象形字与图画的认知加工比较12.4.1 象形字的类型及特点12.4.2 象形字与图画的认知加工比较12.4.3 象形字认知加工机制分析12.5 维吾尔语认知研究12.5.1 维吾尔语的特点及认知机制12.5.2 维吾尔族儿童发展阅读障碍研究12.5.3 维吾尔语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12.6 蒙古语认知研究12.6.1 蒙古语词汇认知研究12.6.2 游牧文化与蒙古语词汇认知12.6.3 蒙古语的时间词与时间认知13 民族语言对民族心理的影响13.1 语言在民族心理形成中的作用13.1.1 语言关联设3.1.2 新的语言关联理论13.1.3 民族语言和文化影响民族认知13.2 语言对空间认知的影响13.2.1 语言影响空间参考框架选择13.2.2 语言空间影响认知空间13.3 语言对时间认知的影响13.3.1 时空隐喻的产生及相互关系13.3.2 时空隐喻建构的影响因素13.3.3 不同民族或群体的时空隐喻差异13.4 语言对民族思维的影响13.4.1 汉语影响汉族思维13.4.2 不同民族的语言差异与思维差异的同步135 语言对民族人格的影响13.5.1 汉民族的人格结构与其文化特点13.5.2 汉民族对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认知13.5.3 神巫文化和文学对民族人格的影响14 双语与双言心理14.1 双语与双言概述14.1.1 双语和语者4..2 双言和言者4..3 双语研究的核心问题14.2 中—英双语者与中—日双语者的语言心理研究14.2.1 中—英双语者语码切换研究14.2.2 中—英双语者语义饱和效应研究14.. 双语心理词典研究的新进展14.2.4 双语经验对认知能力的影响14.3 民族语言—汉语—英语三语者语言心理研究14.3.1 少数民族三语者的语言表征和联系方式14.3.2 少数民族地区三语研究的未来的方向14.4 方言—普通话双言者语言心理研究14.4.1 双言者的语言表征14.4.2 双言对认知能力的影响14.4.3 双言对语言态度的影响第五编 民族动机论15 民族需要与民族动机15.1 个体需要和动机15.1.1 需要的概念与特征15.1.2 需要的分类15.1.3 动机的概念与特征15.1.4 动机的分类15.2 民族需要和动机15.2.1 个体需要与民族需要的关系15.2.2 不同民族需要和动机特点的比较15.3 民族特异的心理需要和动机15.3.1 汉民族特异的心理需要和动机15.3.2 少数民族特异的心理需要和动机16 民族宗教心理16.1 宗教信仰在民族心理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16.1.1 宗教信仰对民族意识的提升作用16.1.2 宗教信仰对民族认知的影响16.1.3 宗教生活对民族想象的影响16.1.4 宗教信仰对民族群体人格的影响16.1.5 宗教对妇女社会化的影响16.2 影响民族宗教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6.2.1 民族宗教认知16.2.2 民族宗教需要16.. 民族宗教情感16.2.4 民族社会变迁16.3 巫术与民族心理16.3.1 巫术及其文化心理基础16.3.2 巫术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16.3.3 民族巫术与心理治疗第六编 民族人格论17 民族人格结构和民族人格特征17.1 人格的共同与差异171.1 人格与人格结构17.1.2 民族人格的含义和结构17.1.3 对民族人格与文化关系的探索17.1.4 民族人格的研究方法17.2 中西方的人格结构比较17.2.1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相似172.2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17. 中国各民族人格结构比较17.2.4 民族的人格结构比较17.3 影响民族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7.3.1 民族人格的特173.2 影响民族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8 汉族人的人格特征18.1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与特征18.1.1 中国人的五因素人格结构——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的研究18.1.2 中国人的四因素人格结构——基于CPAI/CPAI-2量表的研究18.1.3 中国人的六因素人格结构——基于CPAI/CPAI-2量表与大五人格的联合研究18.1.4 中国人的七因素人格结构——基于ZAZPS量表的研究18.1.5 几种人格结构论比较18.1.6 中国人的人格特征18.1.7 基于七因素结构提出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18.2 汉族的人格结构和特征18.2.1 汉族的七因素人格结构18.2.2 汉族的三维人格结构——基于自由分类法研究18.. 汉族不同于少数民族的人格特征18.2.4 汉族人格特征的地域差异18.3 汉族的人格理论与人格原型18.3.1 古代汉族的人格理论18.3.2 古代汉族人格理论的特点18.3.3 对汉族人格原型的实研究18.4 汉族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18.4.1 行为归因设8.4.2 “体验型”文化18.4.3 “文化”的意义18.4.4 民族生态文化18.4.5 传统哲学思想19 世界主流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的人格特征19.1 世界主流民族的人格特征19.1.1 英吉利民族的人格特征19.1.2 美利坚民族的人格特征19.1.3 法兰西民族的人格特征19.1.4 德意志民族的人格特征19.1.5 俄罗斯民族的人格特征19.1.6 大和民族的人格特征19.2 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格特征19.2.1 壮族的人格特征19.2.2 回族的人格特征19.. 维吾尔族的人格特征19.2.4 彝族的人格特征19.2.5 蒙古族的人格特征19.2.6 藏族的人格特征19.2.7 朝鲜族的人格特征19.2.8 纳西族的人格特征20 民族角色文化20.1 角色的概念20.1.1 、社会和角色20.1.2 角色发展的理论20.2 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角色文化20.2.1 “男尊女卑”角色文化的形成20.2.2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20.. 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尊女卑”观念的残留影响20.3 西方文化中的“女权主义”角色文化20.3.1 女权主义的形成——波妇女运动20.3.2 女权主义的兴起——第二波妇女运动20.3.3 当代的女权主义20.4 当代“男女平等”角色文化20.4.1 西方社会的男女平等20.4.2 中国社会的男女平等20.4.3 对男女等的思与展望20.5 丰富多彩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角色文化20.5.1 傣族:“重女不重男”的母系群体20.5.2 摩梭人:“重女不轻男”的母系群体20.5.3 白族: 两和谐的文化20.5.4 彝族: 父权衰落,两权利渐趋平等第七编 民族交往与民族心理健康论21 民族交往心理21.1 民族交往的特点21.1.1 民族交往的群体211.2 民族交往的文化212 民族交往的类型21.2.1 民族政治交往21.2.2 民族经济交往21.. 民族文化交往21.2.4 民族社会交往21.3 民族交往的心理要素21.3.1 民族交往的需要与动机21.3.2 民族交往认知21.3.3 民族交往情感21.3.4 民族交往意识21.3.5 民族交往行为21.4 促进民族和谐交往的途径21.4.1 寻求“和谐”是良好民族关系与族际和谐交往的心理基石21.4.2 理面对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和文化选择21.4.3 尊重“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格局21.4.4 宗教心理是民族交往中不容忽视的内容21.4.5 维护民族因相依形成的心理场域21.4.6 顺应民族发展意识与发展心理22 民族心理压力22.1 心理压力的概念22.1.1 压力22.1.2 压力源21.1.3 压力的测量和评估22.2 少数民族的心理压力22.2.1 心理压力的跨文化研究22.2.2 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压力的民族差异22.. 少数民族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22.2.4 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压力现状2. 少数民族心理压力的应对2..1 应对2..2 应对方式应用的影响因素2..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 民族心理健康.1 心理健康的概念.1.1 什么是心理健康.1.2 心理健康对人的影响.1.3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2 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2.1 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2.2 文化差异与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 文化适应与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2.4 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心理健康..1 现代化和心理健康..2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心理健康现状..3 增进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心理健康的对策参考文献后记

    张积家(1955—),字隽生,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享受津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民委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席专、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报》编委、《心理科学》编委、《心理学探新》编委。主要研究专长为心理语言学和民族心理学。出版专著和教材13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58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110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项4项,三等奖4项。在心理学界、语言学界、民族学界和教育学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

    “”是56个民族的共同愿景。在实现“”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民族心理学研究不同民族人们的社会行为、内在心理特点和规律,涉及特定民族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在现阶段,我国民族心理学的任务就是了解民心、测查民愿、实现民志、增进民福。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和济、和谐发展均以相互理解、相互认同为基础,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工作措施的采取必须切合少数民族同胞的心理。民族心理学在这方面有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