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 扫码下单

  • [正版新书]苏轼传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予发货,谢谢合作。如遇套装商品/书籍无法选择选项,请联系在线客服。
    • 作者: 王水照著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水照著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页数:580
    • ISBN:9786788073461
    • 版权提供:人民文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如遇套装商品/书籍无法选择选项,请联系在线客服。如不联系统一不发货,做不发货处理。

    • 商品名称 苏轼传
    • 作者 王水照//崔铭
    • 定价 59.00
    • ISBN号 9787020147403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印次 1版 1次
    • 开本 32开
    • 装帧 平装
    • 页数 580
    • 出版时间 2019-05
    • 印刷时间 2019-05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领袖;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第二章 世事惟艰力难任

     宋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神宗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神宗与王安石,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战略性错误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一介书生,但苏轼却拥有巨大的舆论声势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待下去了

     七月,苏轼携带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杭州三年,苏轼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苏轼此时的词作虽与传统词作没有本质差别,但已表现出新的倾向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第四章 惟有悯农心尚在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重读《庄子》,苏轼豁然开朗,开始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苏轼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

     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陷入关于人生终极性问题的哲理思考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

     苏轼浑然不知厄运已经逼近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代表公道与正义的救赎活动在民间展开时,朝中也有少数士大夫仗义执言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

     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

     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创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

     苏轼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

     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苏轼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

     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

     苏轼对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达到了极至

     苏轼将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与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苏轼躲在书斋,著书立说,以期有补于世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在自然的怀抱中苏轼无忧无虑,享受着官居时不可能拥有的自在与闲逸

     三月七日,苏轼在几位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随着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苏轼的书画艺术也日益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坚持人生理想,超越苦难的心灵缩影

     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

     雪堂之中,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百川归海,汇聚于苏轼麾下

     春夏之间,苏轼卧病不出,闭门谢客,于是谣言顿起

     苏轼善于从普通生活中发现美感,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不仅享受着自然的慷慨赐予,而且享受着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和美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

     读过诏令,苏轼百感交集

    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

     苏轼即将离开黄州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话别的人络绎不绝

     初入庐山,苏轼心中蓄满了惊叹与喜悦

     苏辙得知兄长正日夜兼程前来相会,心中充满了期盼

     应佛印禅师之邀,苏轼与参寥重上匡庐

     《题西林壁》与《石钟山记》是苏轼这一时期人生思考的艺术总结

     撇开纷繁的政见不说,对于苏轼的才华,王安石一直都非常欣赏

     在逗留金陵的一个月中,苏轼频繁地出入于半山园

     应老友滕元发之约,苏轼前往金山相聚

     上过《乞常州居住表》,苏轼一边等待朝廷回音,一边携家人缓缓北上

     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诏令,苏轼欣慨交加

     正当苏轼悠然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令

    第九章 华灯飞盖寓京华

     元丰八年七月下旬,苏轼启程前往登州

     倏然而来,又倏然而去的海市,令苏轼想起了许多

     一条世人所渴慕的黄金大道已在苏轼面前展开

     苏轼的声望与日俱增

     荣华富贵的热闹场中,苏轼依旧过着恬淡简朴的生活

     在兄弟之情与天伦之乐的脉脉温情中,苏轼休息着疲惫的身心

     苏轼的机敏和才智,使他在歌筵酒席之上游刃有余

     苏门内部自由议论与自由批评之风,达到了坦诚无讳、畅所欲言的最高境界

     苏轼“为时”、“为天下”爱护和奖掖后进,赢得了弟子们衷心的敬仰

     苏轼兄弟和门人弟子,与王诜、米芾、李公麟等书画大家诗酒留连

     在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

    第十章 四任知州泽生民

     苏轼抛弃过去的偏见,成为免役法的坚定维护者

     苏轼当众嘲笑程颐,遗下无穷后患

     洛学弟子为老师报一箭之仇,引起元祐党争的公开爆发

     苏轼在党争的漩涡中进退维谷,一再以疾病为由请求外任

     苏轼对杭州挚爱依旧,决心尽自己的努力使山水增色,为民众造福

     在杭州父老强烈要求下,苏轼克服一切困难,全面治理西湖

     苏轼总是极为慎重地处理民间诉讼,尽可能做到国法与人情两相兼顾

     公余之暇,苏轼喜欢屏退侍从,独自漫游在西湖群山之中的丛林寺庙

     年华老去的悲哀中,苏轼心中充满了对仕宦生涯的深深厌倦

     尽管年过半百,饱经风霜,苏轼对国家与民众的挚爱丝毫也没有变得淡漠

     苏轼兄弟的进用,对具有个人野心的政客构成极大威胁

     自从来到颍州以后,苏轼生活恬适,心境平和

     短短半年之内,苏轼干了好几件大事

     苏轼抵达扬州,上疏朝廷请求宽免积欠,并毅然停办万花会

     苏轼入世愈深,对仕宦生涯愈觉厌倦,愈加向往世外桃源式的田园生活

     元祐八年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政局又将有大的翻覆

     苏轼在果断地整顿武备的同时,心情却是忐忑不安的

    第十一章 白头萧散谪岭海

     苏轼千里迢迢奔赴贬所,一路上,朝廷五改谪命

     “悲欣交集”的心灵感受,使苏轼入世、出世兼而得之的初衷发生了改变

     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贬所

     随时随地的自譬自解,使苏轼的精神不再焦虑、心灵自有安顿

     苏轼虽已看破名利权势,也无权签署公事,但没有放弃儒家的济世精神

     苏轼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把方外的慈悲与入世的事业结合在一起

     新居还未建成,家中又遭变故

     绍圣四年又一个不祥的四月,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经过一番自譬自解,身处绝域的愁怀终于消散

     苏轼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非凡的自信和本领,把“地狱”变成“天堂”

     在精神的领域苏轼永远是富翁,他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在荒蛮的海岛,苏轼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一个文化使者的角色

     在艰苦的环境中,苏轼勤奋创作,老而弥笃

     苏轼喜好陶渊明的诗歌,更喜好陶渊明的为人

     苏轼谪居岭海,至友知交纷纷来信来人,探问音信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发生了大的变化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苏轼与秦观雷州相会,竟成永诀

     重登大庾岭,苏轼思绪飞转,诗潮泉涌

     苏轼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

     建中靖国元年,士大夫舆论已在政治上普遍看好苏轼

     对于未来的出处进退,苏轼表现出一种随缘任运的心态

     经过万里跋涉,即将归老常州之际,苏轼却突然病倒了

     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结束语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

    附录

     一 苏轼生平创作年表

     二 苏轼著作重要版本录

    后记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嘉佑元年(1056)三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湛蓝的天空上舒卷着朵朵柔软的白云。这一天,对于二十一岁的苏轼,实在是极不平常的日子,他将和弟弟苏辙一道告别母亲,告别亲友乡邻,跟随父亲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送别的亲友热切地说着祝福的话,年轻的苏轼满脸荡漾着笑意,他的心却早已飞向了远方。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父子三人启程北往,来到嘉陵江畔的阆中(今四川阆中),自阆中走上褒斜谷(今陕西勉县北)曲折陡峭的古栈道,然后翻过秦岭,进入关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曾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下,蜀地通往中原的道路艰险异常,令飞鸟敛翅,猿猴发愁。攀行于这样的道途,一路的艰辛危难,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初出茅庐的苏氏兄弟,正当壮志满怀,始终兴致勃勃,不知疲倦,一边赶路,一边还抽时间游览名胜、欣赏古迹。当他们到达汴京时,已是石榴花开满枝头的五月。刚刚洗去旅途的风尘,还来不及领略一下京城的旖旎风光,兄弟俩就在父亲的督促下投入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

    八月,苏轼与苏辙在开封府考进士,首战告捷,双双获选。按照宋朝的规定,府试以后还要经过中央礼部(负责礼仪、祭享、贡举等事)的考试和皇帝的殿试。所以,兄弟俩不敢松懈,继续闭门攻读。

    第二年正月,礼部侍郎(礼部的最高长官)、翰林侍读学士(给皇帝讲书的侍从官)欧阳修受命担任礼部考试的主考官。当时文坛盛行内容空虚、矫揉造作、奇诡艰涩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发起诗文革新运动,与一批志同道合、才识远大的文人共同革除这种文坛积弊。由于当时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而主考官对于文章的裁判,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树立试场评文的新标准,是变更文风的关键。这次负责礼部考试,欧阳修便下定决心,冲破一切阻力,利用科考的机会,推动诗文革新运动,以便刷新文风。他告诫阅卷的同僚,应试文章必须言之有物,平易流畅,至于险怪奇涩、空洞浮华的文章,一律不予录取。

    苏轼兄弟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作文,即从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人手,注重内容的充实和感情的真挚,文风质朴,文笔自然流畅,没有受到时风的影响,这次应考,可说是适当其时。

    礼部考试那天,苏氏兄弟天不亮就起床,自备干粮,匆匆赶往考场。当时考试,纪律十分严明,考生进入考场,各自关闭在斗室之内,不到考完不准出场。每间斗室,都配有皇宫侍卫严加看守。

    无哗战士衔枚(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棒或木片)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密静的考场上听不到一点点喧闹,只有笔尖触在纸上发出的沙沙声响,仿佛春蚕食叶,又仿佛行军的战士衔枚急走。

    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苦心经营,三易其稿,仅用六百余字阐明了他一生所遵循的以仁治国的思想。文章指出,为政者应“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一方面,赏罚必须分明: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之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

    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

    旧。而开其新。另一方面,又须做到立法严而责人宽: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

    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可赏可不赏时,要选择奖赏,可罚可不罚时,就不要惩罚,因为奖赏重了仍不失为君子,而惩罚重了则流于残忍。总之,无论赏罚,都应本着“爱民之深,忧民之切”的忠厚仁爱之心,这样便可以达到“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的文治昌明的理想世界。

    当苏轼放下笔,满怀信心地走出考场的时候,也许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他这篇应试之作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按照宋代的考试法规,为了防止徇私舞弊,试卷收齐之后,先由办事人员登记在册,重抄一遍,再呈交考试官评阅。重抄之后的试卷,既没有原作者的笔迹,也略去了姓名。在考生出场之前,考试官就已进入试院,与外界隔绝,直到阅卷完毕才能放出来。按房分卷,国子监直讲(五品官,负责以经术教授国子监诸生)、本次考试的详定官梅尧臣最先读到苏轼这篇应试文章,大为激赏,立即呈荐给主考官。欧阳修一气读过,又惊又喜,深觉文章引古喻今,说理透辟,既阐发了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又富于个人独到的见解,语意敦厚,笔力稳健,质朴自然,颇具古文大家的风采。本想评为第一,名列榜首,但是转念一想:这样出色的文章,除了自己门下弟子曾巩之外,天下恐怕不会有第二人能写得出来。如果把曾巩取为第一,岂不是有徇私舞弊之嫌?于是决定忍痛割爱,使该文屈居第二。

    接着礼部复试,苏轼以“春秋对义”(即回答《春秋》一书的问题)获得第一。=三月,礼部考试合格者参加殿试,仁宗皇帝亲临崇政殿主持策问,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这时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气宇轩昂、才华出众的苏氏兄弟,给仁宗皇帝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殿试结束,仁宗兴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金榜题名之后,主考官与新中进士之间,便有了师生的名分和情谊。苏轼循惯例向恩师呈递了《谢欧阳内翰书》,表达自己对欧阳修知遇之恩的诚挚谢意。(P15-18)

    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但其为人豪迈,思想通达,人格独具魅力,倍受后人景仰。本书以苏轼诗词为基础,将其政治作为、文学创作和人生志趣融为一炉,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苏轼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

    期待读过本书的朋友,在了解苏轼一生经历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苏轼。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