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新书]Verilog高级数字系统设计技术与实例分析 (美)基肖尔·米什拉(Kishore Mishra) 著;乔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予发货,谢谢合作。如遇套装商品/书籍无法选择选项,请联系在线客服。
    • 作者: (美)Kishore,Mishra(基肖尔,,米什拉)著 | | 乔庐峰等译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Kishore,Mishra(基肖尔,,米什拉)著| 乔庐峰等译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1
    • 开本:16开
    • ISBN:9783218372213
    • 版权提供:电子工业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如遇套装商品/书籍无法选择选项,请联系在线客服。如不联系统一不发货,做不发货处理。

    Verilog高级数字系统设计技术与实例分析

    作  者:(美)基肖尔·米什拉(Kishore Mishra) 著;乔庐峰 等 译 著
    定  价:109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2月01日
    页  数:395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1334832
    第1章绪论
    第2章寄存器传输语言(RTL)
    第3章可综合的Verilog——用于电路设计
    3.1什么是Verilog
    3.2Verilog的发展历史
    3.3Verilog的结构
    3.4硬件RTL代码的执行
    3.5Verilog模块分析
    3.6Verilog中的触发器
    3.6.1带RST复位引脚的触发器
    3.6.2没有复位引脚的触发器
    3.7组合逻辑
    3.7.1always块语句
    3.7.2case和if-else语句
    3.7.3赋值语句
    3.8Verilog操作符
    3.8.1操作符描述
    3.8.2操作符的执行顺序
    3.8.3Verilog中的注释
    3.9可重用和模块化设计
    3.9.1参数化设计
    3.9.2Verilog函数
    3.9.3Verilog中的generate结构
    3.9.4Verilog中的`ifdef
    3.9.5数组、多维数组
    第4章用于验证的Verilog语法
    4.1Verilog的测试平台
    4.2initial语句
    4.3Verilog系统任务
    4.3.1$finish/$stop
    4.3.2$display/$monitor
    4.3.3$time,$realtime
    4.3.4$random/$random(seed)
    4.3.5$save
    4.3.6$readmemh/$writememh
    4.3.7$fopen/$fclose
    4.4任务
    4.5存储器建模
    4.6其他Verilog语法结构
    4.6.1while循环
    4.6.2for循环、repeat
    4.6.3force/release
    4.6.4fork/join
    4.7一个简单的testbench
    第5章数字电路设计——初级篇
    5.1组合逻辑门
    5.1.1逻辑1和逻辑0
    5.1.2真值表
    5.1.3晶体管
    5.1.4反相器
    5.1.5与门
    5.1.6或门
    5.1.7与非门
    5.1.8或非门
    5.1.9XOR(异或)、XNOR(异或非)
    5.1.10缓冲门
    5.1.11复用器
    5.1.12通用逻辑门——NAND、NOR
    5.1.13复杂门电路
    5.1.14噪声容限
    5.1.15扇入和扇出
    5.2德摩根定理
    5.3通用D触发器
    5.3.1D触发器时序图
    5.4建立和保持时间
    5.4.1建立时间
    5.4.2保持时间
    5.4.3亚稳态
    5.5单比特信号同步
    5.5.1两个触发器构成的同步器
    5.5.2信号同步规则
    5.6关于时序
    5.7事件/边沿检测
    5.7.1同步上升沿检测
    5.7.2同步下降沿检测
    5.7.3同步上升/下降沿检测
    5.7.4异步输入上升沿检测
    5.8数值系统
    5.8.1十进制数值系统
    5.8.2二进制数
    5.8.3十进制数到二进制数的转换
    5.8.4十六进制数值系统
    5.8.5十六进制数和二进制数的转换
    5.9加法和减法
    5.9.1行波进位加法器
    5.9.2超前进位加法
    5.9.3累加器
    5.10乘和除
    5.10.1乘以一个常数
    5.10.2除以常数(2的整数次幂)
    5.11计数器
    5.11.1加法/减法计数器
    5.11.2LFSR(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计数器
    第6章数字设计——基础模块
    6.1LFSR
    6.1.1引言
    6.1.2斐波那契LFSR与伽罗瓦LFSR
    6.1.3LFSR反馈多项式
    6.1.4LFSR的用法
    6.2扰码与解扰
    6.2.1什么是扰码与解扰
    6.2.2扰码的作用
    6.2.3串行扰码器
    6.2.4并行扰码器
    6.2.5扰码电路设计要点
    6.2.6PCIe扰码电路
    6.2.7VerilogRTL-PCIe扰码器
    6.3检错与纠错
    6.3.1检错
    6.3.2错误纠正
    6.3.3纠错编码
    6.3.4汉明码
    6.3.5汉明码应用举例——DDRECC
    6.3.6BCH编码
    6.3.7里德-所罗门编码
    6.3.8LDPC编码
    6.3.9卷积码
    6.3.10卷积译码
    6.3.11软判决与硬判决
    6.4奇偶校验
    6.4.1偶校验和奇校验
    6.4.2奇偶校验位的生成
    6.4.3奇偶校验的应用
    6.5CRC(循环冗余校验)
    6.5.1CRC介绍
    6.5.2串行CRC计算
    6.5.3并行CRC计算
    6.5.4部分数据CRC计算
    6.5.5常用CRC类型
    6.6格雷编码/解码
    6.6.1二进制码转换为格雷编码的通用电路
    6.6.2格雷码转换为二进制码的通用电路
    6.7译码器(7段数码显示实例)
    6.8优先级编码
    6.8.1常规编码器的Verilog代码
    6.8.2优先级编码器的Verilog代码
    6.98b/10b编码/解码
    6.9.18b/10b编码方式
    6.9.2多字节8b/10b编码
    6.9.3disparity选择8b/10b编码方案
    6.1064b/66b编码/解码
    6.10.164b/66b编码机制
    6.10.2128b/130b编码机制
    6.11NRZ、NRZI编码
    6.12移位寄存器与桶形移位器
    6.12.1左移位与右移位
    6.12.2左循环移位与右循环移位
    6.12.3桶形移位器
    6.13数据转换器
    6.13.1由宽到窄数据转换
    6.13.2由窄到宽数据转换
    6.14同步技术
    6.14.1使用FIFO进行的数据同步
    6.14.2握手同步方式
    6.14.3脉冲同步器
    6.14.4相位、频率关系固定时的跨时钟域数据传输
    6.14.5准同步时钟域
    6.15计时(微秒、毫秒和秒)脉冲的产生
    6.16波形整形电路
    第7章数字设计优选概念(第1部分)
    7.1时钟
    7.1.1频率和时钟周期
    7.1.2不同的时钟机制
    7.1.3同步时钟
    7.1.4源同步时钟
    7.1.5嵌入式时钟
    7.1.6准同步时钟
    7.1.7异步系统
    7.1.8扩频时钟
    7.1.9时钟抖动
    7.2复位方法
    7.2.1非同步复位(异步复位)
    7.2.2复位同步电路
    7.2.3同步复位
    7.2.4异步复位和同步复位的选择
    7.3吞吐率
    7.3.1增加吞吐率的方法
    7.3.2更高的频率
    7.3.3更宽的数据通道
    7.3.4流水线
    7.3.5并行处理
    7.3.6无序执行(乱序执行)
    7.3.7高速缓存(cache)
    7.3.8预读取
    7.3.9多核
    7.4时延
    7.4.1降低时延的方法
    7.5流控
    7.5.1介绍
    7.5.2数据转发:data_valid和data_ack
    7.5.3基于信用的流控:PCIe
    7.5.4SATA流控机制
    7.5.5吉比特以太网流控
    7.5.6TCP滑动窗流控机制
    7.6流水线操作
    7.6.1流水线介绍
    7.6.2流水线的简单实例
    7.6.3RISC——流水线处理器
    7.6.4流水线结构和并行操作
    7.6.5流水线加法器
    7.6.6并行加法器
    7.6.7系统设计中的流水线
    7.7out-of-order执行(乱序执行)
    7.7.1现代处理器:out-of-order执行
    7.7.2SATANCQ:out-of-order执行
    第8章数字设计优选概念(第2部分)
    8.1状态机
    8.1.1引言
    8.1.2状态机泡泡图
    8.1.3状态机:推荐方式
    8.1.4二进制编码的状态机
    8.1.5独热码编码的状态机
    8.1.6二进制编码和独热码比较
    8.1.7米里型和摩尔型状态机
    8.1.8子状态机
    8.2FIFO
    8.2.1引言
    8.2.2FIFO操作
    8.2.3同步FIFO
    8.2.4同步FIFO
    8.2.5异步FIFO的工作机制
    8.2.6异步FIFO的实现
    8.3FIFO高级原理
    8.3.1FIFO的大小
    8.3.2FIFO的深度
    8.3.3辅助数据或标签
    8.3.4快照/回退操作
    8.3.5直通交换和存储转发模式
    8.3.6FIFO指针复位
    8.3.7不同的写入、读取数据宽度
    8.3.8使用FIFO的缺点
    8.3.9基于触发器或者SRAM的FIFO
    8.4仲裁
    8.4.1关于仲裁
    8.4.2常规仲裁方案
    8.4.3严格优先级轮询
    8.4.4公平轮询
    8.4.5公平轮询(仲裁w/o死周期)
    8.4.6带权重的轮询(WRR)
    8.4.7权重轮询(WRR):第二种方法
    8.4.8两组轮询
    8.5总线接口
    8.5.1总线仲裁
    8.5.2split-transaction(分割处理)总线
    8.5.3流水线式总线
    8.6链表
    8.7近期最少使用(LRU)算法
    8.7.1LRU的矩阵实现
    8.7.2采用矩阵法实现LRU的Verilog代码
    第9章设计ASIC/SoC
    9.1设计芯片——如何开展
    9.2结构和微结构
    9.2.1尽可能保持简单
    9.2.2善于平衡
    9.2.3处理好错误和异常
    9.3数据路径
    9.3.1数据流
    9.3.2时钟
    9.4控制单元
    9.4.1关注边界条件
    9.4.2注意细节
    9.4.3多输入点
    9.4.4正确理解规范
    9.5其他考虑
    9.5.1门数
    9.5.2焊盘受限与内核受限
    9.5.3时钟树和复位树
    9.5.4EEPROM、配置引脚
    第10章设计经验
    10.1文档
    10.1.1可读性
    10.1.2注释
    10.1.3命名规则
    10.2在编写第一行代码之前
    10.2.1直到你脑海里有了蓝图才开始
    10.2.2脑海中的模拟
    10.3一些建议
    10.3.1哪种风格——数据流或算法
    10.3.2寄存器型输出
    10.3.3使用状态机而不是松散的控制逻辑
    10.3.4综合和仿真不匹配
    10.3.5设计的模块化和参数化
    10.3.6加法器、减法器的有效使用
    10.4需要避免的情况
    10.4.1不要形成组合逻辑环路
    10.4.2避免意外生成锁存器
    10.4.3不要采用基于延迟的设计
    10.4.4不要对一个变量多次赋值
    10.5初步完成RTL代码之后
    10.5.1初步完成代码之后的回顾
    10.5.2目测RTL代码
    10.5.3对发现bug感到惊喜
    10.6设计要面向未来使用需求
    10.6.1易于实现的寄存器结构
    10.6.2考虑将来需求
    10.7高速设计
    10.7.1使用独热码进行状态编码
    10.7.2使用互斥的数据选择器而不是优先级编码器
    10.7.3避免大量散乱的组合逻辑电路
    10.7.4复制或克隆
    10.7.5使用同步复位时要小心
    10.7.6将后到的信号放在逻辑的前面
    10.8SoC设计经验
    10.8.1使用双触发器同步电路
    10.8.2将所有复位电路放在一起
    第11章系统概念(第1部分)
    11.1PC系统结构
    11.2存储器
    11.2.1存储器层次结构
    11.2.2CPU使用高速缓存的方法
    11.2.3cache的架构
    11.2.4cache的组织方式
    11.2.5虚拟存储器(VirtualMemory)
    11.2.6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DRAM)
    11.2.7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
    11.2.8内容可寻址存储器(CAM)
    11.2.9CAM的Verilog模型
    11.2.10ROM、PROM、EPROM和EEPROM
    11.2.11闪存
    11.3中断
    11.3.1中断不同部分
    11.3.2中断向量表
    11.3.3I/O设备产生的中断
    11.3.4高级可编程中断控制器
    11.3.5INTx中断共享
    11.3.6MSI中断
    11.3.7MSI-X中断
    11.3.8中断聚合
    11.3.9中断产生的RTL示例
    11.4PIO(ProgrammedIO)模式的数据传送
    11.5直接存储器访问
    11.5.1什么是DMA
    11.5.2第三方、第一方DMA和RDMA
    11.5.3分/集式DMA
    11.5.4DMA描述符
    11.5.5环形描述符结构
    11.5.6链表描述符结构
    11.5.7DMA控制器的设计
    11.5.8DMA控制器的VerilogRTL模型
    第12章系统概念(第2部分)
    12.1较为存储器——硬盘
    12.1.1磁盘结构
    12.1.2磁盘寻址
    12.1.3硬盘控制器
    12.1.4硬盘的类型:SATA硬盘和基于SAS的硬盘
    12.1.5RAID(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12.2较为存储设备——固态盘
    12.2.1闪存的组织
    12.2.2闪存写入、擦除
    12.2.3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12.2.4无用存储空间回收
    12.2.5耗损均衡
    12.2.6写放大及其缓解方法
    12.2.7超量供给
    12.2.8SSD中的高速缓存
    12.2.9ECC和RAID
    12.2.10闪存的一些重要指标
    12.2.11NVM总线
    12.3DDR存储器
    12.3.1DDR存储器命令
    12.3.2DDR的初始化和校准
    12.3.3DDR存储器术语
    12.4软硬件协同
    12.4.1设备驱动
    12.4.2软件层
    12.4.3BIOS
    12.4.4内核模式和用户模式
    12.4.5控制/状态寄存器、RO、粘着位
    第13章嵌入式系统13.1AMBA总线架构
    13.1.1AMBA模块图
    13.1.2AHB总线
    13.1.3AXI总线
    13.2其他总线(OCP、Avalon、Wishbone和IBM Core Connect)
    13.3非透明桥接
    第14章ASIC/SoC的可测试性
    14.1简介
    14.1.1为什么测试很重要
    14.1.2故障类型
    14.2ATPG
    14.3扫描
    14.3.1内部扫描
    14.3.2边界扫描
    14.3.3IDDQ测试
    14.4SoC测试策略
    14.4.1SoC的内部结构
    14.4.2可测性设计(DFT)
    14.4.3DFT设计准则
    14.4.4测试层面和测试向量
    第15章芯片开发流程与工具
    15.1简介
    15.1.1芯片设计的不同阶段
    15.2前端设计过程所使用的工具
    15.2.1代码分析工具
    15.2.2仿真工具
    15.3后端设计过程使用的工具
    15.3.1综合工具
    15.3.2静态定时分析及常用工具
    15.3.3SDC约束文件
    15.3.4MaxCap/Maxtrans检查
    15.3.5门级仿真
    15.4tape-out和相关工具
    15.4.1不同类型的tape-out
    15.4.2等效性检查
    15.4.3网表ECO
    15.4.4FIB操作
    15.5在硅片调试
    第16章功率节约技术
    16.1简介
    16.2功耗分析基础
    16.3通过控制工作频率降低功耗
    16.3.1降低频率、增大数据路径宽度
    16.3.2动态频率调整
    16.3.3零频率/门控时钟
    16.4减少电容负载
    16.5降低工作电压
    16.5.1动态改变工作电压
    16.5.2零操作电压
    16.5.3电源阱与隔离
    第17章功率管理
    17.1功率管理的基础知识
    17.2系统级功率管理与ACPI
    17.3CPU功率状态——C状态
    17.4设备级功率管理与D状态
    17.5系统、设备和链路间的关系
    第18章串行总线技术
    18.1串行总线结构
    18.1.1串行总线的出现
    18.1.2串行总线的优缺点
    18.1.3串行总线结构
    18.1.4串行总线时钟
    18.1.5发送路径的微结构
    18.1.6接收路径的微结构
    18.2串行总线中的优选设计理念
    18.2.1字节分割/链路聚合
    18.2.2通道绑定与去偏移
    18.2.3极性翻转
    18.2.4线路翻转
    18.2.5锁相环(PLL)
    18.3串行总线的PMA层功能
    18.3.1发送均衡
    18.3.2接收均衡
    18.3.3端接电阻
    第19章串行协议(第1部分)
    19.1PCIe
    19.1.1PCIe功能特性
    19.1.2PCIe带宽
    19.1.3PCIe交换结构
    19.1.4PCIe配置空间寄存器
    19.1.5PCIe的交换机制
    19.2SATA
    19.2.1引言
    19.2.2SATA架构
    19.2.3SATA的其他变种
    19.3通用串行总线
    19.3.1引言
    19.3.2全速、高速和超高速USB
    19.3.3USB的显著功能特性
    19.3.4USB3.0(超高速USB)
    19.4雷电接口
    19.4.1雷电接口介绍
    19.4.2雷电接口架构
    第20章串行协议(第2部分)
    20.1以太网简介
    20.2OSI和以太网协议层次
    20.3以太网帧格式
    20.410Mbps以太网
    20.5快速以太网(100Mbps)
    20.6千兆位以太网(1Gbps)
    20.7万兆位以太网(10Gbps)
    20.840G和100G以太网
    20.9以太网桥接器、交换机与路由器
    附录A资源
    附录BFPGA101
    附录C用于验证的测试平台(testbench)
    附录DSystemVerilog断言(SVA)
    缩略词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大量实例由浅入深地介绍了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要点。本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关注数字电路设计层面,偏重基础。第2章到第6章为Verilog语法与数字电路设计相关知识,包括常用语法、基本数字电路单元等。第7章到第9章重点介绍高级数字设计知识,包括数字系统架构设计、复杂数字系统中常用的电路单元、算法,并给出了大量工程实例。第10章给出了一些重要的工程设计经验,包括文档管理、代码设计、系统验证、高可靠性设计等。第二部分重点关注数字系统设计层面。第11章到第13章介绍了常用数字系统关键电路,包括与处理器系统相关的存储结构与存储访问技术、存储介质(硬盘、闪存、DDR等)与驱动电路、处理器总线结构与协议等。第14章和第15章介绍了电路可测性设计、静态定时分析、芯片工程修改的相关知识。第16章和第17章从电路设计层面到系统设计层面介绍了降低电路功耗的方法。第18章到第20章......

    (美)基肖尔·米什拉(Kishore Mishra) 著;乔庐峰 等 译 著

    基肖尔·米什拉(Kishore Mishra),在芯片设计领域已积累20多年的实践经验,曾先后任职于Texas Instrument和Intel公司,擅长处理器外围芯片组设计,专注于PCI Express、SATA和DDR技术,以及芯片功率管理/低功耗设计技术领域。曾与他人合作创立过多家公司。所负责设计的PCI Express交换芯片IP核已被很多大型公司使用并实现了量产。曾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并持有3项美国专利。Kishore近年来很重视教材编写,以分享20年来积累的数字系统设计知识和经验。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