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厦门文学60年作品选(下)谢春池
  • 正版
    • 作者: 谢春池著 | 谢春池编 | 谢春池译 | 谢春池绘
    •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谢春池著| 谢春池编| 谢春池译| 谢春池绘
    •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3-10-01
    • 字数:900.00千字
    • 页数:511
    • 开本:16开
    • ISBN:9787561545157
    • 版权提供:厦门大学出版社
    • 作者:谢春池
    • 著:谢春池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120.00
    • ISBN:9787561545157
    •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3-10-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3-10-01
    • 页数:511
    • 外部编号:2992744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散文卷
    [001]我漫步在十月的田野/艾特(1952年10月)
    [002]留在日光岩上的歌声/王岱平(1978年4月)
    [004]大山的风姿/傅子玖(1979年5月)
    [007]武夷茶香/卓钟霖李玉光(1980年7月)
    [010]天仙访郁达夫记/郑子瑜(1980年4月)
    [011]野猪/左耳(1980年4月)
    [013]望星空/林懋义(1984年78月)
    [015]红豆集/陈慧瑛(1984年78月)
    [016]黄昏里的独白/郑朝宗(1985年12月)
    [018]我们看海去/陈元麟(1985年12月)
    [020]万石岩/楼肇明(1985年8月)
    [022]死亡感觉/阿红(1989年5月)
    [0]萧乾星洲行文洁若(1990年4月)
    [026]心念到永远/丹娅(1990年6月)
    [029]诗和诗人/黄赞(1990年6月)
    [030]寻找生命的庄严/刘登翰(1990年6月)
    [032]日本漫画二题/林林(1990年6月)
    [034]香山看雪/俞元桂(1990年6月)
    [036]秋肥/北村(1990年6月)
    [037]童趣二题/洪泓(1990年9月)
    [039]没在那山/舒婷(1991年5月)
    [041]一方黑夜/徐学(1991年5月)
    [042]福妹/林培堂(1991年10月
    [044]医疗保险风波/孙绍振(1992年1月)
    [047]读“雁山云影”/林斤澜(1992年1月)
    [049]会见心灵/韩静霆(1992年1月)
    [051]小镇邮递员/张陵(1992年2月)
    [053]那年夏天/斯好(199年月)
    [056]听雨/李灿煌(1992年7月)
    [058]恐癌症/章武(1992年7月)
    [060]三走石狮/高洪波(1992年10月)
    [062]在巴金家拜年/何为(1994年10月)
    [064]城市的山/郭风(1994年10月)
    [065]铁路风景/南帆(1994年10月)
    [068]森林二章/谢冕(1994年10月)
    [070]说喝酒/王光明(1994年10月)
    [072]找回祖籍/李子云(1994年10月)
    [074]却顾所来径/潘旭澜(1994年10月)
    [076]意识边缘絮语/艾云(1995年3月)
    [077]寂寞的楼/应锦囊(1995年4月)
    [079]牛及/劳瑞(1995年4月)
    [082]我们应该更帅/陈祖芬(1995年9月)
    [083]女躯/荒林(1995年9月)
    [084]户口的代价/南燕(1995年10月)
    [086]芦下坝坟地/陈耕(1995年10月)
    [087]望眼峰市/陈仲义(1995年10月)
    [089]好人/潘凯雄(1996年5月)
    [093]远方的花园/马莉(1996年7月)
    [169]江山妖娆/陈世旭(2009年2月)
    [172]播种者胡适之/何况(2009年9月)
    [175]童年:油坊埕、书院与六路ISl/朱水涌(2009年6月)
    [177]过河/周涛(2010年2月)
    [178]野草档案/曹征路(2010年5月)
    [179]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莫言(2010年6月)
    [181]我们为什么读书?/雷达(2010年11月)
    [183]那个与我同名同姓的人/衣向东(2011年2月)
    诗歌卷
    [185]我爱祖国/童晴岚(1951年2月)
    [186]我这支/郭澹波(1952年1月)
    [188]杏林湾畔之夜/碧沛(1972年10月)
    [189]种豆/诚(1972年10月)
    [190]给老支书照相/谢益美(1973年7月)
    [191]闽南渔乡曲/琼琳(1978年1月)
    [192]扎营/刘瑞光(1978年1月)
    [193]梨花卖梨/朱家麟(1978年1月)
    [194]小鹰飞去了/刘溪杰(1979年6月)
    [195]一代人的呼声/舒婷(1980年2月)
    [196]海边自白/蒋夷牧(1980年4月)
    [197]落叶/舒婷(1980年4月)
    [198]致缪斯/陈仲义(1981年2月)
    [199]海之歌/顾工(1981年7月)
    [200]鹭之歌/鲁藜(1984年3—4月)
    [201]题一枚心形的红叶/颜如璇(1984年3—4月)
    [202]邂逅/黄秋苇(1984年7—8月)
    [203]命运三部曲/黄汉忠(1985年1—2月)
    [204]心来/余光中(1985年5—6月)
    [205]初绿时节/田家鹏(1985年8月)
    [206]消逝/顾城(1987年5月)
    [207]哈萨克!哈萨克!/杨牧(1987年9月)
    [209]清明雨/王初(1988年3月)
    [210]速写梵高及/鲁萍(1990年4月)
    [212]真正的诗人/汪威(1990年5月)
    [213]向你说些什么/陈所巨(1990年11—12月)
    [214]云水之外/范方(1991年3月)
    [215]流经乡村的海水/江熙(1991年5月)
    [216]靠近冬天之门/刘志峰(1991年7月)
    [217]这个世界/詹文忠(1991年9月)
    [218]黑色瓷马/哨宇(1991年9月)
    [219]城市夜和雨的变奏/方行(1991年10月)
    [220]秋冬无题/鬼中叔(1992年1月)
    [221]窗子打开/黑枣(1993年1月)
    [222]裸露的海/汤养宗(1993年4月)
    [2]水殇/林霖(1994年7月)
    [224]墨水瓶与少年/南河(1994年3月)
    [225]我眺望你们/荒林(1995年1月)
    [226]难以入眠/萧春雷(1995年1月)
    [227]城市意象/赵然(1995年1月)
    [228]走在背后的人/陈道辉(1995年2月)
    [229]内心的责任/西川(1996年1月)
    [0]祖国/梅绍静(1996年1月)
    [1]大敦煌/叶舟(1996年1月)
    []日课/秦巴子(1996年1月)
    [4]生与死只隔一步/柏桦(1996年2月)
    [5]现世之城/大解(1996年2月)
    []1993,散失的笔记/马永波(1996年2月)
    []幻手之握/周伦佑(1996年3月)
    []同乌鸦交替歌唱/林染(1996年4月)
    [240]向内或向上/柏铭久(1996年4月)
    [241]纽约,纽约/严力(1996年4月)
    [243]从远古到明日/海上(1996年6月)
    [244]门的左边或右边/马莉(1996年9月)
    [246]而且,整整一个下午被哭泣掉/郑单衣(1996年9月)
    [247]无形/阳子(1997年6月)
    [249]节律/安琪(1997年6月)
    [251]生与死的距离/叶逢平(1997年6月)
    [252]从远处看/简宁(1997年8月)
    [253]惊喜/鲁亢(1997年9月)
    [255]十二个时空里的诗/伊路(1997年9月)
    [256]悬崖上的百合花/蔡其矫(1997年10月)
    [257]都市节气/舒婷(1997年10月)
    [260]称之为一切/翟永明(1997年10月)
    [261]纪念/王家新(1997年10月)
    [263]界线/余怒(1997年10月)
    [264]群山之中/吕德安(1997年l0月)
    [265]安慰/朱必圣(1997年10月)
    [266]思想者/叶玉琳(1997年12月)
    [268]的瞬间/傅天琳(1998年2月)
    [269]在秋风里/邹静之(1998年4月)
    [270]苍白的皮肤/吕约(1998年6月)
    [271]民工/邱滨玲(2003年9月)
    [272]可爱的岁月/成金(2003年11月)
    [273]爱情曲/韩东(2004年2月)
    [274]回家/鲁羊(2004年2月)
    [275]夜行火车/黄梵(2004年2月)
    [276]孤独者/北村(2004年4—5月)
    [277]天堂之花/周丽(2004年6月)
    [279]今天的天空/江"~(2004年6月)
    [280]茫茫之书/巴音博罗(2004年8月)
    [281]长亭外及其缈丘有滨(2004年12月)
    [282]倘若的夜/李伯庠(2004年12月)
    [283]失语/李迎春(2004年12月)
    [284]羽毛划过空气/南方(2005年5月)
    [285]切开灵魂如同切开金苹果/皇阳(2005年5月)
    [286]玫瑰礼服/蓝蓝(2005年6月)
    [287]双倍的乡愁/路也(2005年7月)
    [288]致朋友书/老皮(2007年3月)
    [289]高处的秘密/浪行天下(2007年3月)
    [290]沉香/冰JL(2007年11月)
    [291]左手枯萎,右手绽放/吴银兰(2007年11月)
    [292]皮肤上的信仰/黄橙(2007年11月)
    [293]荒诞海/威格(2007年11月)
    [294]麻雀掠过我的头顶/岸子(2007年11月)
    [295]梦想的河流/舒城(2007年11月)
    [296]在祖国各地,在厦门/叶来(2007年11月)
    [297]桃花途经我的前额/陈功(2007年11月)
    [298]感念那些不说话的人民/黄白水(2007年11月)
    [299]我去过冬天/张小云(2007年11月)
    [300]若干年之后/张漫青(2007年11月)
    [301]站台的歌声/米晨(2007年11月)
    [302]在我熟悉的城市/白珀(2007年11月)
    [303]风中/庄永庆(2007年11月)
    [304]因为缘分/老茂(2007年11月)
    [305]多雨的日子/夏敏(2007年11月)
    [306]2007,记事/华晓春(2007年11月)
    [307]热爱冬日吧/陈彦舟(2007年11月)
    [308]在闽中/沈河(2008年1月)
    [309]枕在潮上/哈雷(2008年1月)
    [310]聂小青/颜非(2008年2月)
    [313]倾听24节/子梵梅(2008年3月)
    [316]上升/荣荣(2008年4月)
    [318]中学女生/林忠成(2008年4月)
    [319]下午的母亲/熊永富(2008年7月)
    [320]南蛮/然墨(2008年7月)
    [322]鼓浪屿/黄静芬(2009年6月)
    [324]住在台风里/高盖(2011年1月)
    评论卷
    [325]从一首诗看土改后的农民生活/黄风(1951年2月)
    [326]知识分子应该从头认识鲁迅先生/郑朝宗(1952年10月)
    [328]议论“多”,为什么不觉得概念化/陈恬(1978年8月)
    [330]“朦胧”之美/吴思敬(1980年12月)
    [332]对“政治标准、艺术标准第二”的质疑/林兴宅(1980年2月)
    [336]形象思维论/陈照寰(1980年2月)
    [343]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之特殊/蔡厚示(1980年4月)
    [347]中国新诗自我形象的演进及其流派初探/傅子玖黄后楼(1980年8月)
    [355]《海囚》作者谈《海囚》的创作/彭一万(1981年6月)
    [357]蒲松龄《促织》与卡夫卡《变形记》/李以建(1981年10月)
    [400]寻找着迷的感觉/孙绍振(1992年6月)
    [405]诗:语言的歌舞/王光明(1992年9月)
    [408]八十年代新诗的历史进程/刘登翰(1993年5月)
    [413]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索/谢冕(1993年12月)
    [415]《废都》别说周政保(1994年2月)
    [417]档次与秩序/林焱(1994年9月)
    [419]文化与人生的抒说/王炳根(1995年3月)
    [424]后现代:精英与大众的混站/陈晓明(1996年1月)
    [427]批评的危险/傅翔(1996年4月)
    [429]幻象在非理中疯长/陈仲义(1996年8月)
    [436]九十年代女小说四人谈/林白等(1997年7月)
    [439]厦门,我成为诗人的触媒/学余中(2003年7—8月)
    [442]福建小说漫评/朱水涌(2004年3月)
    [445]干雷酸雨走飞虹/公木(2004年6月)
    [449]在灵魂迷失的年代人们不谈爱情/黄绍坚(2004年7月)
    [454]中国女文学/林丹娅(2004年7月)
    [457]进入中国知青文学史/剑南春(2004年9月)
    [463]闽西红土地文学的崛起及其渊源/张惟(2004年12月)
    [468]人文精神与社会进步/俞兆平(2005年1月)
    [472]“林家铺子”:打造文学、文化与传媒的盛宴/李晓红(2005年4月)
    [475]诗歌厦门的命运/庄伟杰(2007年11月)
    [480]新时期厦门文学成就综论/谢春池(2008年2月)
    [490]走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垃圾/朱必圣(2008年4月)
    [493]《文学:理想与遗憾》序/何满子(2008年6月)
    [495]我心目中的好散文/雷达(2010年10月)
    [498]并未多余的话(代后记)/谢春池
    [500]六十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要目
    [505]六十年诗歌作品要目
    [509]六十年评论作品要目

    在茶叶飘香的季节,我们来到武夷岩茶的产地。
    为我们当向导的是一位山中老茶农,银须飘洒,神采异常,拂几让座的动作轻巧敏捷。
    老茶农为我们沏茶。只见茶水倾入杯中,金黄清碧,透明红艳,映起杯沿一道金色的亮圈,飘逸出一
    股胜似兰花的香味,芬芳郁馥。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味。我们想,这一定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独特的武夷岩茶了。连饮数杯之后,顿觉心旷神怡,一路风尘,云消雾散。真是“饮我山中茗,有如
    金茎露。”我们情不自禁地惊叫:“好茶!好茶!”老人看着我们,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神情,说道:“这就是我们头春采的武夷岩茶了。我们武夷山的茶没有不好的。茶,必须具有活、甘、清、香四味。香而不清,只是平常的茶;香而不甘,不过是苦茗而已,甘而活,也只是一般的好茶。我们武夷岩茶就具有这活、甘、清、香四味,如果再配上武夷山的好水,那就更好了。”我们心中暗暗钦佩,怪不得古人把茶说得那么神。有的把茶当作良药,有的认为生活有粟饭、茗茶就可以了。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得到建茶,高兴地吟起诗来:“雪霏庾岭红丝□,乳泛闽溪绿地材。
    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老人听说我们是来朝谒武夷山的,很是高兴,立即登程,把我们带进武夷的山水胜境、茶乡腹地。一
    路上只见奇峰拔地而起,嶙峋夹峙,直插蓝天,给人以山高天小、谷宽天近的感觉。在陡峭的山坡,高耸的□岩或是盘石悬崖的底部,岩洞崖穴的深处,只要
    有一撮沙土,就能生长茶树。茶农用石头围砌,种上茗丛几株,或垦出梯田数级,种上茶树一片。这一片片、一簇簇、一丛丛,倚着赭的巨,伴杂着奇花异草,红绿相间,各居一格,又俨然浑为一体。不难想象,武夷山的茶农是怎样一挑土一撮肥,一石一锄围筑开垦这层层梯田的。他们用劳动的双手为祖国大好河山添上绚丽的一笔,把武夷山装点得更加好看。
    “这该怎样采摘呢?”我们既惊叹开辟茶园的艰辛,又感到采茶的不便。
    老人略略抬起头来,指了指山坳深处。顺着老人所指的方向望去,深谷之中,云烟冉冉,雾霭未收。
    乍看上去,群峰万仞,若隐若现。细细观察,才见隐隐约约的身影,色泽浓艳的衣衫,忽而蹲伏茗丛之中,舒展双臂摘取茗芽;忽而跳跃于岩石之间,攀援于梯田上下。一阵和风吹过,夹杂着茶歌与淙淙的山涧流水声,清亮悦耳。这歌声与青翠群山、清碧茶园,构成无与伦比的美的旋律。
    我们被这幅山中采茶图迷住了,疑惑自己置身于蓬莱仙境。武夷山的人民把自己的心灵融于山光水色之中,为武夷山剪裁绫罗,为武夷山绣花织锦,为创造美好的生活付出艰辛的劳动。可是,谁曾想到,这优美如画的山水却浸透了茶农的辛酸血泪。
    武夷山茶早在唐代之前就闻名于世,然而,这名声却给茶农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四曲溪南的“御茶园”就是历史的见。
    据史书记载,自宋代始,武夷茶就开始入贡。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曾采制数斤“石乳”(即茶叶,美称石乳)入献。至元十九年,皇帝便令崇安县官亲临监制,每年贡茶二十斤。到了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县官的儿子步其老子后尘,到武夷督造贡茶。次年设“焙局”,称为“御茶园”。每年贡茶三百六十斤,制成龙团五十饼。随后年年增加,到元末,每年贡茶竞达九百九十斤之多。按当时的人口和生产力水平,这是多大的负担啊!朝代的更替没有给茶农带来转机,而是越贡越多。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建宁钱太守终因“本山茶枯”,不得不在延平(今南平)督造贡茶。此后御茶园荒废。武夷茶农为了逃避惨重的压榨,背井离乡,逃散四方。直到解放前夕,真
    正祖籍武夷山居者所剩无几。
    P7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