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艺术与人文)宋国彬 著
  • 正版
    • 作者: 宋国彬 著著 | 宋国彬 著编 | 宋国彬 著译 | 宋国彬 著绘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出版时间:2018-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宋国彬 著著| 宋国彬 著编| 宋国彬 著译| 宋国彬 著绘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出版时间:2018-01-01
    • 开本:16开
    • ISBN:9787532181216
    • 版权提供: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作者:宋国彬 著
    • 著:宋国彬 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78.00
    • ISBN:9787532181216
    • 出版社:上海文艺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8-01-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1289158
    • 版次:暂无
    • 成品尺寸:暂无

    绪 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观点
    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特质
    章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丰富多元
    二、经济:农耕游牧,融合互补
    三、社会:血系宗法,伦理维系
    第二章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渊源
    一、易学:一阴一阳,反复其道
    二、儒家:仁民爱物,以人为本
    三、道家:道生万物,道法自然
    四、墨家:兼爱非攻,节俭不靡
    五、法家:好利恶害,既智且仁
    六、农家:粟而后食,适时而作
    七、楚骚:民神同位,草木知情
    八、禅宗:自然本,万物融通
    第三章 中国传统生态行为践行
    一 复用:造再,循环互利
    二、节用:安分知足,节约俭省
    三、积蓄:尚力尚勤,积渐蓄储
    四、和谐:和合共生,万物亲和
    五、恒道: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第四章 中国传统人居生态营造
    一、观念:天人合,地同构
    二、选址:藏风聚气,阴阳相济
    三、格局:聚族而居,尚中致和
    四、用材:因时因地,自然亲和
    五、结构:格物穷理,诚实木构
    六、装饰:悠然纯朴,察于天地
    第五章 中国传统人居生态典范
    一、城镇:相土尝水 象天法地
    二、村落:顺应自然,择吉而居
    三、住宅:因地制宜,因材致用
    四、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参考文献

    宋国彬,1970年生于湖北蕲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访问学者,现为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及教学研究。主持或参与省、厅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专/编著4部。

    “在中国历,农耕生产依赖土地,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伦理习尚。游牧生产依靠于水草,游牧民族为着水草的肥美而终年迁徒,形成了流动的社会组织和简洁意重的礼俗。”b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尽管长期存在着中原和周边相对立的思想观念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互间的接触,但其间以迁徙、互市、和亲为中介的交住和互补,乃至通过战争而数度完成的农业区和牧业区统一的伟业,实际上是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的碰撞,也由此成为相互间不断借鉴与融合的主流。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间关系的基础是经济上的互补,这种互补关系的形成是由不同文化所分布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而不同生态环境下生
    计方式的差异又决定着互补关系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c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周期的南下所带来的北方民族那种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欧亚大陆的异域
    文明,一次次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并被融化吸收。尽管相互间一次次的逐鹿中原,必然会给双方,尤其是给中原带来痛苦和灾难,甚至造成社会的停滞或倒退,但,确实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变异
    更新。另一方面,在农耕文化的气氛中,游牧民族反复地内聚和进入中原,自身反倒是一次次被中原同化,并融入其中。如匈奴、突厥、丁零、吐谷浑、
    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游牧民族,其建立的北方政权或统一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或多或少都基于中原农耕文化基础之上。尽管这些政权都保存有许多明显的本民族,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愿意让步和合作,以及不遗余力建立起来的一个稳固的”集权体系,以及对宗教信仰的宽松态
    度a上。这也极度地外展了华夏农耕文明的传播界限。
    游牧与农耕两个民族间的撞击与争锋,从根本上讲也不同于外族的侵略。
    其间的对垒与,往往以迁徙、聚合、和亲为结局。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
    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都可以追溯到黄帝或黄帝时代。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黄帝推进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了炎黄两个部落的战争,《山海经·海内经》中还详细叙述了炎帝、黄帝、
    舜的世系,这些实际上反映了炎黄两个古族逐渐融合共同构成为华夏族的史实。
    不论是海内还是海外,“者不敢西向,畏轩辕之台”(《山海经·大荒西经》),由此可见,作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纽带的黄帝,其在先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秦汉以后,长城地带不仅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对垒的界标,同时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让步、和亲、互市、合作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文化互鉴交融的纽带。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和汉唐开辟
    通西域的“丝绸之路”,都可以说是两种文明间的精妙结晶。
    在民族关系上,中国古代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说,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由此以后,这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传统,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与核心价值之一。事实上,从公元前三千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十五六世纪止,人类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都是在农耕与游牧这两大世界的对垒与融合之中过来的。总之,在长达数千年漫长的中国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作为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的相互搏击冲撞和交汇融通,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内聚伟力,同时也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