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扫码下单

  • 音像聆听教育大智慧/李镇西与新教育丛书李镇西编著
  • 正版
    • 作者: 李镇西编著著 | 李镇西编著编 | 李镇西编著译 | 李镇西编著绘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4-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镇西编著著| 李镇西编著编| 李镇西编著译| 李镇西编著绘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09千字
    • 页数:248
    • 开本:16开
    • ISBN:9787220126178
    • 版权提供: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李镇西编著
    • 著:李镇西编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66.00
    • ISBN:9787220126178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04-01
    • 页数:248
    • 外部编号:31404382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时代的需要 人民教育家 于漪
    李镇西说 于细微处看于漪

    每一个汉字都能为自己的成才做无罪辩护 文化学者 流沙河
    李镇西说 大师的谦卑

    为什么要学习和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教育专家 吴盘生
    李镇西说 他打开一扇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窗

    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理想 教育专家 杨东平
    李镇西说 温和语言中蕴含的思想力度

    搞教育就是写历史 旅美教育专家 黄全愈
    李镇西说 黄全愈印象

    《比的认识》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 吴正宪
    李镇西说 她有一颗儿童的心

    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 教育专家 程红兵
    李镇西说 纯粹、纯真、纯正的教育者

    写作是每一位教师的核心能力 教育学者 张文质
    李镇西说 把写作当作一种自觉

    教师用课程育人的几个问题 教育专家 陈伟李镇西说 心灵不设防

    《我不是笨小孩》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 华应龙
    李镇西说 他的数学课让人热泪盈眶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 王崧舟
    李镇西说 谦谦君子

    阅读的随与抵达——寻找阅读本来的样子 教育专家 蓝继红
    李镇西说 源于书卷气的优雅

    重建课堂教学 教育专家 张华
    李镇西说 教育民主的呼唤者

    永远行走拓宽人生的边疆 教育专家 夏昆
    李镇西说 他和杜甫合作写歌词

    李镇西,1958年9月生。深爱学生也挚爱教育,长期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从教以来,获得荣誉有限,出版文字无数。让我得意的是,从我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
    我的教育理念:朴素,关注人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我和学生共同追求的境界:让人们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这是一部教育智慧的经典之作,一线教师读后能达到博大教育情怀、畅达未来教育实践的目的。

    教师用课程育人的几个问题教育专家陈伟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交流“教师用课程育人”的话题。先说一下,为什么要讨论“教师用课程育人”这个话题呢?我个人有如下观点。
    首先,课程建设和实施各有分工。课程育人中的课程从哪里来?谁来建设谁来提供?这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来参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参与方式、有不同的成果。比如会设计和颁布课程改革的措施,制定课程纲要、课程标准,组织审定教材;专家和出版社则可能编写、出版教材;教师会对教材进行再次建设和开发。从实践层面讲,教师自身应该有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应该做出自己开发课程的努力。其次,我写过一本书《为了大多数教师的课程实践》,从教师的角度、实践的角度来看待课程问题,这是我一贯的立场。第三,制定课程标准也好,专家出版界编写出教材也罢,还是需要教师来落实。基于上述三点考虑,我选择用“教师用课程育人”的话题来进行交流,请大家多批评。
    先说个观点,教育的产品是课程,教师是用课程育人的。
    我们说,学校教育环境是影响孩子的特殊环境,也是影响孩子的更重要的社会环境。特殊在哪里?过去和老师交流,我曾经说学校教育是在孩子可塑的时候实施,现在反省,那样说可能有问题。因为人永远都未完成,永远都有可塑。如果你愿意学习,现在你可塑可能比别的孩子更强。因为你可能更善于学习,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还可能更会利用学习工具,也知道学以致用,所以如果我们愿意学习并不固执己见,那么我们的可塑可能会更强,我们还可以终身学习。
    学校教育的特殊在于:一是在专业的机构实施;二是由专业专职的人员实施;三是学生生活的环境是经过筛选和架构的环境,具有明确的目的,根据课程来创设的环境;四是学校还可能通过对社会环境的选择与影响,通过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使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合理、更有效。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尽管有种种影响因素,如遗传、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学生的发展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学校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老师要找到自己的责任。学校和教师不是直接加工塑造学生,学校和教师是借课程的中介影响学生。
    有些教师会认为,教育的产品应该是服务,的成长。但我认为服务是功能。成才,发展,这是教育的功能,是想要达到的目的。用什么来实现服务?那就是课程。教育是用课程育人。2007年8月4日,我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学校的产品是课程》。今天听课的很多老师,可能知道我提出过观课议课。2010年《人民教育》回顾“创刊六十周年报道了影响力的事件”,一共33件,“观课议课”榜上有名。2021年1月7日的《中国教师报》列出了20年来影响过教学改进的16个课改概念,“观课议课”也在其中,应该说观课议课的提出和实践已经很有意义。但要问我看重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论过学校的产品是课程。
    理解这一点有什么意义呢?这有利于教育的根本纠偏。现在抢优生,不顾学生的身体健康,压榨和挤占学生休息时间,硬塞知识给他们,一结束就宣扬自己的,这种教育乱象说明了什么?它说明骨子里我们是把学生和学生的当成了教育的产品。我想,只有确立教育的产品是课程的教育观念,把精力用在建设课程、关注教育的输入质量,才可能实现教育根本的正本清源。一个学校也好,一个老师也好,请用课程说话。比如在座的各位老师,如果你说自己当教师很厉害,是一位好老师,你能说出好的课程故事来。如果你的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你能不能说出你为他的发展提供了什么好的课程?上过哪些有质量、有水平的课?如果你说不出的话,那孩子成功可能就是因为孩子本身比较聪明,家庭教育、老师教得好而已,你和你的学校就不要去贪学生成才的天功为己有。开发、建设、提供和实施课程,借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用课程来育人,只是学校的使命和教师的使命,这也是我们研究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
    第二个问题,我们怎么理解课程。
    课程建设牵涉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付出和劳动,不同群体承担不同责任。这样不同群体对课程建设就应该有不同的实践与操作含义。学校、教师层面的课程操作的定义是什么呢?
    我认为,学校的课程就是学校组织成员为学习者发展而创设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活动。
    从产品属看,讨论产品时一是要看其凝聚了人的劳动,学校课程是学校组织成员(这里的主体是教师)的劳动创造,需要教师的专业劳动,具有产品的一重属。二是要看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课程的意义在于促进和实现学校组织成员(这里的主体是学生)的更好发展,具有产品的另一重属。
    回到课程理解上来,教育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那怎么理解教育环境呢?你看,有声音和没声音是不是不同的环境?我讲不一样的话,对你来说是不是不一样的环境?我很愉悦地和你们分享与板着脸骂你们,你们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在教室里,我来到你的身边和不来到你的身边,是不是不一样的环境?学生的课桌上,语文书和数学书里有不同的符号、文字,是不是不一样的环境?同样是语文书,诗歌、散文、小说,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是不是他接触的不同环境?学生坐在教室里,周围的同学是爱学习的还是不爱学习的,又是不是不一样的环境……有了这样的理解,我要说,教育环境是我们有意识创设并提供的,试图影响孩子的环绕在孩子周围的一切东西,包括物质的、文化的,也包括心理的、人际的。
    教育环境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可能,学习活动将这种发展可能转化为发现的现实。比如今天我在这里讲,话语就在这里,笑脸也在这里,但是如果你的心不在这里,你不听,你不想,那也不能实现你的发展。没有学习活动,教师创造的教学教育环境就只是一种课程资源而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也就难以实现。
    课程首先是“课”,“课”就是有一定的规定,就是呈现在你面前的东西,就是教育的环境(这里包含了学习内容)。其次是“程”,就是你去学、你去经历、你去感受,这个过程就叫作“程”。没有经历,没有过程,这个课程也就没有实现。“课程”既是“跑道”,呈现了跑的路线、沿途的风景和期望去的“远方”,又是“跑的过程”,就是你要去跑,要去经历,要去学习,要有这个感受,要有这个体验,要对周围的风景有所感悟。
    这里说说我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理解与选择。一般认为,课程与教学有三种关系:一是认为课程与教学并立,课程指学习内容或者教材,教学关注内容传递的过程与方法;二是小课程大教学的观点,课程只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是大课程教学,教学属于课程的实施部分。我所指的课程是大课程观念,教学是组织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实现学生发展可能的现实活动,是“观看”“跑”的过程,属于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也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才提出了“学校的产品是课程”的观点和主张。
    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一下课程。我认为,课程本身就是文化。“文”是什么意思?在汉字中,“文”指示一个壮汉胸口的文身。为什么要做文身呢?我有这样一些未经验的推测:早期的人类和自然斗争,遇到凶猛野兽怎么办?比较起来人长得比较温柔,凶猛动物看着可能不怕,人也可能缺乏信心和勇气,有一个恐怖的装饰可以给自己壮胆、让猛兽害怕,这里的“文”能给人以力量和勇气;对那些特别让人恐惧的自然物,人们把自己画成它的形象,似乎也在寻求一种庇佑,这可能有图腾的味道。另外,当人走出家庭后,和人交往,怎么辨识呢?这也需要一种符号,明我们是一伙的,这里的“文”有了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味道。第三种情况的“文”,是觉得美。家里有客人来,收拾得干干净净;出去参加一个活动,女老师要收拾打扮一下自己,这都是“文”,这里的“文”就有了美的追求。课程的“文”,就是我们要去找到能带给学生勇气,带给学生力量,带给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带给学生美好的东西,使他们获得这些方面发展的可能。“化”是什么意思?“化”是一个人,左边的状态头朝上肢体朝左侧,过了一会儿头朝上肢体朝右侧了。这里有了改变,改变就意味着变化。所以凡是谈到化,都有改变的意思。“文”的任务是找出一个我们认为值得追求的,学生应该拥有、值得拥有的东西;“化”就是用这样的东西去影响学生,去改变学生,让学生得到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我想讨论一下课程的使命和责任。教育有两大使命,质量公。育的使命需要通过课程实现,好的课程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这里,我想好教育、好课程下的学生群体的生活质量或学业质量,改变也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学业质量,原先不及格,现在通过好的教育、好的课程影响,平均水平也就提高了。二是差距缩小了。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永远存在,但好的教育和课程,有一个责任就是要把这个差距缩小一点,而不是扩大差距。这就是需要对弱势、处境不利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怀才行。
    有一部韩国电影名为《老师的恩惠》。影片讲了一个小孩子,读书的时候处境不利。家庭贫困,学习不好;身材还比较胖,一次去体检把秤给压坏了;参加班级接力赛跑,跑得慢不说,还把棒弄掉了,老师冲上去就给了她一巴掌。这个小孩子对老师和同学心存怨恨。长大成人后,学生去看老师,这个女生趁机用毒酒毒死了同学,她自己和老师也跳海身亡。这部电影和诸多现实中的事实警醒我们:不管你教出了多少或有成就的学生,只要有一个因为你的教育使他走上了反社会、反人类的道路,那你的教育就不算成功,你的人生就不能说没有遗憾和后悔。教师用课程育人,不仅要用课程来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而且要对处境不利的同学多一些关爱,以更富有关怀的课程让他们感受温暖和美好。
    第四个问题,我想讨论一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首先,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有一年的全国评选十杰中小学教师活动中,广东的是深圳的一名老师。其中有这样的故事:这位老师新到学校,接手了一个难管的班级,她开始的办法也是建立制度、进行奖惩,可是效果不好,后来她换了一种方式。新的一周开始,位走进教室的学生,看见她坐在讲台上,捧着一本童书旁若地在朗读。各位教师,你们想想,身为学生,如果你走进教室发现班主任正在捧着一本童书旁若地朗读,你会干什么呀?个同学听、第二个同学听、第三个同学听……听着听着,后面来的同学也不好意思打闹了。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这个班成为全校学风的班。很多老师会抱怨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那问一问你爱学习吗?我经常和老师交流,我们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在学生心目中,你天天在打麻将,你还怎么谈知识就是力量呀?
    说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劳动具有主体和工具统一的特点。劳动的主体意味着教师是创设教育环境、组织学习活动的主体。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去教学生?用什么方式去教?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决定者和执行者。同时教师自身又是劳动的工具,教师把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知识人格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以身立教和以身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因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所以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教师自身得到不断成长,这就是课程建设。《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道”通引导的“导”,引导学生的“本”是自身修养、自身完善,要有情怀、有能力、有水平。现在我们也讲以学为本。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理解:一是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再怎么努力,外界再怎么尽心,学生不学也没用。西方格言说:“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是不能摁着马的头喝水。”做教育,你得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二是要以学生为依据,也就是因材施教,因就是根据,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学生的发展需要施教,找到这样的根据,你就要学。三是以学习活动为手段,要通过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进步。教学的关键在于安排组织学生积极、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四是教师也要以学为本,你自己要成为学习者,你要善于学习,你要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与价值,让学生把你作为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课程意义也在于教师要开发和建设课程。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的五个层次:一是理想的课程,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即由行政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三是领悟的课程,这是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的课程,表现为准备带进教室的教学方案;四是运作的课程,一个好的老师应该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并行不悖,要有对教学现场的,要对教学保持动态开放,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就是运作的课程;五是经验的课程,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我们用郑板桥的《题画》说明:“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眼光日影,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眼中之竹”是正式的课程,“胸中之竹”是领悟的课程,“手中之”是运作的课程,“观者所悟之竹”则是学生所得之课程。
    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领悟的课程的主体是教师,运作的课程是教师实际在操作,而学生实际获得什么样的课程,教师又要对其加以引导。从这种意义上讲,是教师决定了课程。
    ,我想讨论一下教师开发和实施课程的具体作为。
    我拟制了这样一幅框架图,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课程的中介在起作用,教师所做的就是提供教育环境、组织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受到感染、熏陶,通过参与的学习活动,实现成长和发展。
    教师在教育环境中的作用,主要是选择、组织和创造。先说选择,比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发现这一课可以教“尊重”“勇敢”“爱国”等主题。经过分析,我注意到小学课文中关于“尊重”“勇敢”“爱国”主题的内容比较多,但有关“外交生活”的内容比较少,因此我选择把重点放在这里,课程的关键就在于文化的选择,选择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式。选择之后要把内容组织起来,使之更符合知识的逻辑,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还可以创造地开发一些课程内容来教。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作用主要在组织、引导和转化方面。该如何理解呢?下面举个例子。
    很多年前,我看到一位老师教“液体的热胀冷缩”。
    这位老师拿着一瓶水走进教室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同学们答这是橘子水。注意,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一句?这实际上是起到了组织的作用,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还没在课堂上,你就先别忙着上课,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是“组织”。
    接着,老师问:“那你们看见这瓶橘子水想研究什么呢?”有的学生想研究橘子水为什么酸酸甜甜的,有的想知道为什么用玻璃瓶装,还有的想研究橘子水为什么是黄色的,都没有说到“热胀冷缩”上来。这时候老师做了一个动作,用手指比画了一下瓶子上方的空余之处,全班同学问:“老师,这瓶橘子水为什么没装满?”这就是“引导”作用。课堂确实要“放”,但是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收”回来。这位老师的手势意在把学生拉到学习热胀冷缩这个学习内容中来。
    老师又问:“我们可以研究这瓶橘子水为什么没装满。那你们还注意到有什么没装满?”同学们纷纷发言,发现酒、煤油、醋没装满。老师提醒到,注意,同类事物的举例,少于3个不成众,没有概括;多于3个则可能浪费时间。同学们说到第三个时,老师就说了:“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你们注意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有同学指出都是液体。老师接过来:“好的,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为什么不装满。”这里,请各位老师想一想,学生已经说到要研究橘子水,老师为什么还要问“还有哪些”?注意,这就叫“转化”。没有这一招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新课程改革之初,课改专家调研,一位小学副校长上“热胀冷缩”,组织学生探究。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明白,在做实验时水中加了颜色,先加热膨胀,后冷却收缩,上了35分钟后,这位副校长心中踌躇满志,以为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只需要步,就可以圆满结束了。这时他拿出一瓶酒问学生们会热胀冷缩,大家说“不会”。他问为什么,同学们答“因为酒没有颜色”,他只好解释一通。然后拿出一瓶醋来问同学们会热胀冷缩,大家还是说“不会”,这次的理由是“醋是酸的”。他又耐着子讲了一阵,拿出煤油来问会热胀冷缩,但学生们还是摇头说不会。他气急败坏:“你们故意给我捣乱是不是?”学生很无辜:“水、酒、醋都可以喝,但是煤油不能喝。”这是刊载在《人民教育》上的课例。通过这个课例,我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老师教的时候,水是水,醋是醋,煤油是煤油,酒是酒,就缺一个“转化”,没有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是在借这些物体来学习液体热胀冷缩的质。
    老师们,你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到了转化?你让学生做了一道题、两道题、三道题……教出了共通的东西?如果没有教出共通、可迁移的东西,学生即使做十道题,只要题目略有不同,学生就又不会了。的老师能够举一反三,而水平低的老师可能举十都不能归一,为了保质量,就不得不布置十二、十三道题,这也是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对学习活动可能有这些方面的作用——组织、引导、转化,这其中也蕴含着评价和监管,学生置身其中就会受到熏陶和浸染。
    从班主任的角度,我们做一些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就会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和建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这就是班主任也在用课程教育学生,即用课程育人。
    李镇西说心灵不设防次见大伟,是1999年在绵阳市涪城区。当时我刚刚出版《爱心与教育》不久,因为这本书出乎我意料的反响强烈,大伟知道了我。他当时好像是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便请我去为绵阳的老师们作报告。
    我讲了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估计就是爱心与教育之类。但我记住了演讲结束后大伟对我的点评。有一句话我记住了:“希望老师们一定要读三种书——《邓小平文选》、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和李镇西老师的书。”我听到这话真的吓了一跳,浑身不自在。我哪里能够和邓小平这样的伟人及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著名教育家相提并论,但大伟说得那么认真,我知道他是真诚的。那一刻,我在诚惶诚恐的同时,还有几分感动。
    后来,他以自己突出的专业能力和优异的科研成果调往成都大学。我们时不时会在一些会议上见面,或者同台讲学。再后来,他成了观课议课的专家。
    所谓“观课议课”不就是“听课评课”换了一种说法吗?但大伟通过“观课议课”的概念颠覆了传统“听课评课”的内涵。在大伟看来,以往的“听课评课”,听的是老师讲得坏,的也是老师讲得好坏,主要指向是老师;而现在的“观课议课”,观的是师生的课堂活动,议的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如果说“听课评课”只在对一堂课的观摩与评价,那么“观课议课”则着眼于一个教师的提升与成长。
    我完全赞同并特别欣赏大伟的这些理念。应该说,与“听课评课”相比,“观课议课”大大丰富并深化了“课堂”的作用。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渠道和途径,而是日常教学研究的载体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我次见大伟时,他还是一个青春焕发的小伙子,当时却已经是校长了;现在22年过去了,大伟不只是成都大学的教授,还是国内研究“观课议课”的席专了。我不由得感慨,一个人只要对某一课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潜心研究十年、二十年,就一定能够在相关领域成为牛人。大伟正是如此。
    那次大伟应邀来为工作站的老师作报告,讲台上的他轻松自如、幽默风趣,让看似严肃高深的理论问题亲切而接地气,完全不像是一位专家,而是一位朋友在和大家聊天。聊着聊着,思想的种子便撒进了听众的心里。
    生活中的大伟,真诚、朴实、厚道。也许是天生一副和善样貌,我感觉他随时都笑眯眯的——至少是微笑着的。感觉和他相处,心灵完全可以不设防。

    一部所有教育人阅读的教育经典之作
    一本给广大教师的教育真实案例集
    引*普通教师职业成长
    过一种智慧的教育生活


    本书是李镇西博士工作站所请的在全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演讲汇集稿,收文15篇,内容涉及中小学教育教学感悟和教改思考等方面,论说精彩、举例生动、方法科学、语言流畅。还有一个*大的亮点是李镇西附在每篇文章之后精准、独*的点评。本书不失为一本有利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宽教师的思维的高品质教育理论读物。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