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批判的限度范昀
  • 正版
    • 作者: 范昀著 | 范昀编 | 范昀译 | 范昀绘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时间:2022-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范昀著| 范昀编| 范昀译| 范昀绘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时间:2022-10-01
    • 页数:341
    • 开本:32开
    • ISBN:9787308228299
    • 版权提供: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作者:范昀
    • 著:范昀
    • 装帧:平装-胶订
    • 印次:暂无
    • 定价:59.00
    • ISBN:9787308228299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10-01
    • 页数:341页
    • 外部编号:31555510
    • 版次:暂无
    • 成品尺寸:暂无

    编 理论的问题:批判话语
    1 “后批判”浮出水面
    2 反抗话语与当代文论事业
    3 德国文化中的深度诱惑
    4 本真迷思:论政治感
    5 走出乌托邦话语:艺术与现实感
    第二编 历史的启示:18世纪的审美文化
    1 公共生活中的笑:沙夫茨伯里的幽默论
    2 追寻真诚:论卢梭与现代自我认同
    3 启蒙的眼泪:论18世纪的情感主义
    4 歌剧与启蒙:论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5 名声与文明:18世纪的景观社会
    第三编 当代的方案:20世纪的伦理转向
    1 人如何生活:当代英美文论的伦理定位
    2 莱昂内尔·特里林:立场之间才是诚实之所
    3 韦恩·布斯:文学共导中的友情
    4 玛莎·努斯鲍姆:追寻美学的现实感
    第四编 批评的实践:历史与现实
    1 彼得·沃森:知识融通与人文判断
    2 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与历史意识
    3 约翰·凯里:文化精英的傲慢与偏见
    4 玛莎·努斯鲍姆:用爱的力量赢得正义
    5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

    范昀
    宁波镇海人,浙江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副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7)。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18世纪美学史与思想史、现当代英美文论与审美思潮等。现已出版专著《追寻真诚:卢梭与审美现代》《艺术与启蒙:十八世纪欧洲启蒙美学研究》,并在《文学评》《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30余篇。

    “后批判”浮出水面2015年10月,芝加哥大学英文系教授丽莎·鲁迪克(LisaRuddick)发表了一篇题为《当没有什么是酷的》(“WhenNothingisCool”)的文章。她在文中描绘了一幅当代英语文学研究的黯淡景象。文学界除了“酷玩”之外,别无追求。她举了一篇在学界广受追捧的文学批评的例子:小说《沉默的羔羊》中的负面形象变态杀人狂比尔,被评论作者塑造成“英雄”。因为在这位批评家看来,比尔通过杀害女,剥去并穿上女的皮肤挑战了厌女症所建构的人从而拒绝了加在我们身上的两意识,的界限就此被打破,“正义”得以实现。此文出自当代著名批评家之手,并被列为跨批评的典范之作。这种让圈外人吃惊的案例,圈内人恐怕早已司空见惯。当代文学批评不仅隔断了与普通读者的联系,而且变得日益是非不分,善恶不明。鲁迪克援引法国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的话指出,这种对待人类经验的粗暴态度,体现了一种“批评的野蛮主义”。
    鲁迪克教授对当下文学研究的批判,无疑给文学界投下了一枚不小的。虽说针对当代文学研究的类似批评并不鲜见,但绝大多数的批评来自学界之外或来自保守主义阵营。像鲁迪克这样一位来自“左翼”内部的女主义者,对圈内之事提出这样严厉的批评,此前并不多见。但近些年来,来自鲁迪克这样的“局
    内人”的批评越来越多,由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新文学史》主编芮塔·菲尔斯基(RitaFelski)编辑的文集《批判与后批判》(CritiqueandPostcritique,2017)的出版,更是体现了西方“左翼”内部集体地对当前文学研究状况的反思与批评。该文集收录了10多位学者的,这些文章在聚焦于当下批评所处的困境之外,也对批评的未来的可能进行了探讨,这也让“后批判”(postcritique)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正式浮出水面。
    这并非“后批判”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菲尔斯基在其2015年出版的专著《批判的局限》(TheLimitsofCritique,2015)中就提出这一概念。在那部作品中,菲尔斯基对批评的历史与局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她特别用大写的“Critique”来指代那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批评实践,指出这种批评理念不再受制于传统批评(criticism)所设定的对文学作品进行解释与评价的任务,而是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斗与反叛;批评意味着一种对主流价值的抗拒与否定。这种理念了当代文学研究数十年之久。从女主义、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到精神分析批评,都共享了一种“症候式的解释”模式。
    新一代的青年学者与批评家从这一模式中得到的教诲是:我们需要像对待病人或罪犯那样对待文学作品,从中发现病情或敌情。为此他们普遍采取了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对待文本,以“深入挖掘”(diggingdown)和“置身事外”(standingback)的方式来探索文本中可能潜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同时作为批评的实践者与观察者,菲尔斯基与她的不少同行逐渐意识到,这种模式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并日益趋于僵化。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