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简说辽宋夏金(精)王曾瑜
  • 正版
    • 作者: 王曾瑜著 | 王曾瑜编 | 王曾瑜译 | 王曾瑜绘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曾瑜著| 王曾瑜编| 王曾瑜译| 王曾瑜绘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63000
    • 页数:272
    • 开本:32开
    • ISBN:9787229158897
    • 版权提供:重庆出版社
    • 作者:王曾瑜
    • 著:王曾瑜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58.00
    • ISBN:9787229158897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0-01
    • 页数:272
    • 外部编号:3127911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上篇 10—13世纪的中国
    一 ◆ 辽宋夏金政治
    辽朝/13 宋朝/16 西夏/21
    金朝/22 回鹘/25 于阗/27
    喀喇汗/27 吐蕃/28 大理/29

    二 ◆ 辽宋夏金社会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33
    辽宋西夏金人口和社会/39

    三 ◆ 辽宋夏金教育科技文化

    四 ◆ 辽宋夏金宗教风俗

    下篇 辽宋夏金的兴亡
    一 ◆ 政治军事与制度
    契丹游牧民族的政治特色/57
    辽与北宋元丰前官制的异同/59
    宋太祖的秘密誓约和政治文明/67
    先王之政与祖宗之法/70
    保守的文官政治/77
    守内虚外/86
    发达的台鉴政治/89
    荫补制的泛滥成灾/98
    多元化士风的主流/102
    北宋从腐败走向灭亡/109
    开封的劫难和衰落/115
    康王出使和救援开封的/122
    国难当头时的腐败和行乐/125
    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129
    狼狈为奸据庙堂,贪饕成风是官场——宋高宗和秦桧的“中兴”“盛世”之一/135
    文丐奔竞颂降金,祥瑞纷至掩灾疫——宋高宗和秦桧的“中兴”“盛世”之二/140
    捕风捉影文字狱,株连蔓引瘴海行——宋高宗和秦桧的“中兴”“盛世”之三/146
    两次使用兵器的重要海战/150
    西夏立国与西北沙化/154
    女真族的汉化与腐化/161
    金朝官制对后世的影响/165
    蒙古族兴起的曲折/167

    二 ◆社会经济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政治中心的东移/187
    宋代的绿色/189
    传统衣料的变化/193
    石炭、石油和天然气/197
    宋代农民的五大公害/203
    早的纸币发行/206
    海上贸易大国/207

    三 ◆ 教科文与风俗
    经学、教育和科举三位一体的确立/213
    标准语的变化——北京话开始取代洛阳话/216
    席地跪坐的改变/218

    四◆两宋名人
    范仲淹的两句名言/227
    宗泽——大呼过河身已僵/228
    李纲——谋身虽拙,许国心独苦/2
    李清照和秦桧、王继先/4
    岳飞的高风亮节点滴/
    “莫须有”千古奇冤/240
    文天祥——时穷节乃见/244

    附录 治史心得


    王曾瑜,当代知名辽宋金史专家,荣誉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曾师从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宋史研究泰斗邓广铭先生。著有《岳飞新传:尽忠报国》《宋高宗:荒淫无道》《宋朝军制初探》《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等作品。

    一 辽宋夏金政治从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在今天中国境内,曾并列存在着辽、宋、西夏、金、回鹘、于阗、喀喇汗、吐蕃、大理、蒙古(后定国号元)等政权,这其实是中国历又一个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辽朝辖有今东北和内蒙大部,南至北京、大同等地。西辽辖有今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北宋辖有今华北大部,西起兰州、四川,直至南方。南宋丧失约三分之一的土地,退至今宝鸡南部的大散关至淮水一线以南。西夏辖有今宁夏、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小部。金朝辖有今东北、华北和内蒙大部。西州回鹘和于阗辖有今新疆的一部分。喀喇汗辖有今新疆南部和中亚部分地区。吐蕃辖有今西藏与青海。大理辖有今云南。辽朝和金朝先后是东亚的军事强国,西辽也曾一度称雄于中亚,而宋朝在经济文化上是当时为的。西夏、回鹘、于阗、喀喇汗、吐蕃、大理等也对本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将各国的政治概况分述于下。
    辽朝契丹族可能于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建国,其国号汉语称辽。从传世的契丹文看来,或使用“哈剌契丹”双国号,“哈剌”之契丹语义为“辽”。在辽朝的全盛期,其统治区包括今东北、内蒙、外蒙和华北的北京、大同一带以至新疆东北等地。
    在中国古,辽朝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皇朝,其政治和典章制度适应并表现了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兼容。辽朝有许多民族,人数多的当属契丹人、奚人、汉人(时称汉儿)和渤海人。契丹人统治着整个,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两大族系在辽国制中居于的统治地位。“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早在辽朝建国前,就已征服了奚人。辽朝将奚人作为一大部族,并与后族同称萧姓。辽朝于天显元年(公元926年)灭渤海国,于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得到后晋割让的燕雲十六州,又先后将大量的渤海人和汉人收归其统治。
    辽朝当然也存在民族歧视和压迫。但是,允许汉人、渤海人等保留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以至发型、服饰等习俗,显得比较宽松,这与后来金朝强迫汉人剃头辫发,清朝入关后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适成鲜明对照。至于韩、刘、马、赵诸族为首的幽蓟汉人地主阶级,在辽国政权构成中,其地位仅次于契丹人,居第二位。渤海人与契丹人的民族矛盾较深,不但曾发叛,在金朝兴起后,很多渤海人又归金反辽。
    辽朝的契丹人虽然“嗜学”汉文明,却长期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俗。辽朝先后建立了五京,即上京临潢府(治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东京辽阳府(治今辽宁辽阳市)、中京大定府(治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明城)、南京析津府(又称燕京,治今北京市)和西京大同府(治今山西大同市)。其中上京作为契丹人发祥和兴起之地,地位尤其重要。但是,辽朝皇帝却有相当一段时间不住在京城宫殿中,而是在露居野营的宫帐中处置国务。宫帐又是一年四季迁徙不定。从政治地位而论,宫帐反重于五京,这与中原皇朝的皇帝常住京都的宫殿颇异。
    辽朝实行北面、南面两套官制,北面官负责处置契丹等各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处置汉、渤海等各农耕民族事务。“辽俗东向而尚左,御帐东向”,这与中原汉族皇帝面南而治不同。北面官即是左,南面官即是右,北面官重于南面官。在地方行政管理系统上,辽朝对游牧民族实行部族制,而对汉人、渤海人等实行州县制,分别由中央的北面、南面官僚机构管理。此外,辽朝前后共有九帝、二后、一个皇太弟和一个改契丹姓的汉族大臣,置有十三个斡鲁朵,汉语称“十二宫一府”。斡鲁朵设有宫户等,也分别设置了统治游牧和农耕民族的北面、南面官僚机构,成为辽朝单独的行政和经济实体,乃是不受辽廷管辖的国中之国。
    与斡鲁朵类似的是头下军州。头下军州主要是在契丹统治的腹心地区,环绕上京、中京建立起来的,可说是契丹贵族的领地。头下军州与斡鲁朵、由辽廷直接统治的行政区鼎足而三,在契丹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契丹族不同于汉族,妇女地位较高,故皇后与皇太后掌政的时间不短,而臣僚们也并不像汉人那样,将此视为不正常的情况。在人事方面,辽朝主要实行贵族世选制,科举制居次要地位。“风俗贵亲,率以近亲为名王将相,以治国事,以掌兵柄,而信任焉。”契丹人既长期保持游牧风俗,故辽军以骑兵为主力,但比较散漫。
    辽朝东南与高丽接壤,南方先后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宋朝为邻,西南又与西夏、回鹘等相连,彼此都曾发生战争,但主要对手还是中原皇朝。辽军曾南下灭后晋,后周则发兵收回三关之地。辽宋之间有二十六年战争,辽军虽占上风,但因不善攻城战,无力深入宋朝内地,故对宋朝经济破坏不大。此后则有长达一百一十八年的和平,这在中华古还是仅有的。辽宋之间建立了比较平等的外交关系,但辽朝还是力图占据地位,并且利用西夏牵制和消耗宋朝的力量。
    在辽朝中后期,西北的阻卜,即后来的蒙古成为辽朝的主要边患。辽朝并不重视对东北生女真的防范,而生女真建立金朝(公元1115年),前后经过十二年战争,于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灭亡辽朝。
    契丹族的一支则迁徙到中亚和今新疆地区,以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托马克附近)为中心,重新建国,史称西辽。西辽收服原来的高昌、喀喇汗等国,适应了中亚和新疆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对辽朝的政治体制有因有革。西辽于天禧三十四年(公元1211年),被乃蛮的屈出律篡位。1218年,亡于蒙古。
    宋朝在五代十国分裂之际,经过周世宗的经营,中原地区出现了重新统一的转机。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武将赵匡胤沿用五代“帅强则叛上”的武夫政治故伎,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后庙号太祖,史称新皇朝为北宋。北宋定都于东京开封府(今属河南),渐次削平各割据政权,完成了从中原到南方大部分汉族聚居区的重新统一。
    宋朝吸取五代弊政的教训,专注于免蹈覆辙,堵塞各种政治上的漏洞,而并不追求规模一新。宋朝强调“祖宗之法”,其基本精神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专务以矫失为得”。其流弊则是矫枉过正,在第二代皇帝宋太宗时已发展到“守内虚外”,甚至“斥地与敌”。北宋的弊政大都可追溯到宋太宗时。
    北宋政治军事和典章制度的利弊得失是十分鲜明的,大致可以概括如下:,按照皇帝集权、臣僚分权和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原则,北宋各种政治制度的设计和操作,还是有效地维护了政治稳定,消弭了各种内讧,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二,自宋太宗始,以兴盛的科举制造就了发达的文官政治。从重视门第到重视出身,是唐宋时期官场的一大转变。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官场中只讲究出身,科举入仕者算是“有出身”,门径入仕者都是“无出身”。宋朝所谓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其实就是与“有出身”者治天下。文官政治,即“以儒立国”,对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是有正面影响的。
    第三,在人类历,政争是不可避免的,而在专制时代,政争又往往是十分残酷的。宋太祖立下了秘密誓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故北宋的政争少有诛杀,较为文明。即使在北宋后期有三次大规模贬窜士大夫的运动,一般也不开杀戒。宋人称“古者士大夫多被诛夷,小亦鞭笞。太祖皇帝以来,始礼待士大夫,终始有恩矣”。赵宋一代在强调皇帝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僚的体貌宽柔,在中华古是的。
    第四,北宋除后期外,将“异论相搅”作为“祖宗之法”,其初意是使臣僚“各不敢为非”。在较为宽松的政治和舆论环境下,宋朝台谏政治的发达,前朝后代。在人治条件下,台谏政治固然有各种流弊。但按照儒家理论,台谏官作为政治上的反对派,行使监督权,发表异论,对于“扶直道”,维系一个时代的正派士风,有一定意义。
    第五,文官政治并不意味着就是保守,但宋朝文官政治的特点在总体上说却是保守。正如王安石讥评说,“因循苟且”,“侥幸一时”,不求振作有为,但求勉强维持,得过且过。“因循苟且”和“守内虚外”互为表里,都是“祖宗之法”的重要方面。
    第六,宋政多“繁缛之文”,缺乏行政效率。长期稳定的面,造成“无意外仓卒之变,惟无意外之变,所以都不为意外之防”。北宋从政治体制到决策都缺乏应变能力。这在金军南侵、北宋时,表现得尤其明显。正如朱熹说:“今看著徽宗朝事,更无一著下得是。古之大国之君犹有一二著下得是,而大势不可吾,时更无一小著下得是。”第七,北宋的荫补制,即官僚世袭制盛行,超迈汉唐,这是严重的倒退,却是贯彻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精神。除北宋初期外,宋朝大约在十分之九的时间里冗官为患,冗官的中心问题就是荫补制。冗官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严重的社会痼疾,又严重影响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
    第八,由于宋太祖以武将“黄袍加身”的来历,宋朝“守内”的要旨就是猜忌和防范武将。宋朝维持着前代的大规模常备军,冗兵给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成为严重的社会痼疾,而其军制却是以束缚武将才能,降低武将地位和素质,牺牲军事效能为特征。在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方针指导下,整个时代的尚武精神沦落。北宋逐步实行文臣统兵和宦官统兵,降至北宋末,举国竟无折冲御侮之将。
    第九,人们常说,宋朝积贫积弱。其实,北宋的人力超过唐朝,物力和财力、财政收入更大大多于唐朝。但丰厚的财政收入难以负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又加重了民贫,这就是积贫。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辽朝、西夏、金朝等,但因“守内虚外”、崇文抑武等因素,实力的运用水平很差,这就是积弱。
    十,般说来,腐败与专制是一对双生子,专制必然滋生腐败,腐败必然依赖专制。但宋朝的腐败还有其突出的表现。金元时代评论,认为宋政失之于“宽柔”。“宽柔”表现为对误国败事者有罪不罚,罚不当罪,罪废复用,所谓“赏重于罚,威不逮恩”。宋朝的上层官员,大多治国救国无方,而在钩心斗角、玩弄机谋权术时,却又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发展到顶点,则是不管存亡、百姓死活,自己不能治国和救国,却必须破坏他人治国和救国。
    总的说来,北宋的专制政治有开明的成分、保守的成分、拙劣和荒唐可笑的成分,互相交织着。
    北宋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亡于金朝。宋高宗又于当年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后定都于临安府(治今浙江杭州)。南宋保存了北宋约三分之二的统治区,并且基本继承了北宋的政治军事传统和典章制度。但南宋也有若干不同于北宋的特点:,“守内虚外”的方针发展到了极点。在宋军愈战愈强的形势下,南宋当政者却宁愿杀害抗金名将,与金朝订立极其屈辱的和约,这在中华古是的。宋金的不平等外交前后持续了八十七年。
    第二,相权的扩张。南宋也有重视皇权压制相权的时期,但四个权臣专擅的时间共计七十年,不仅占据了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近一半时间,还促成了南宋的灭亡。
    第三,南宋在大半时间放弃了“异论相搅”的“祖宗之法”,特别是在南宋前期,为保能对金屈辱媾和,不但实施严厉的迫害和文禁,甚至还制造文字狱。南宋在大半时间内,政治和舆论环境并不宽松,台谏官“扶直道”的功能下降。
    第四,南宋先后面临金朝和蒙古的军事威胁,依托江淮和西部山地,总的说来,还是沿用“祖宗之法”,维持了内部的稳定,并且表现出了顽强的自卫能力。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军,唯有在进攻南宋时,遭遇到顽的抵抗。宋元战争持续长达四十六年。
    南宋在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亡于元朝。但对元朝混下不宜估计过高,即使在元世祖时,对也治理得并不好,此后更是每况愈下。
    西夏西夏原是在夏州(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靖边县北交界处)地方割据政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于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公元1038年)正式建国,或自称白上国、大夏国,但人们习惯依辽人和金人等称呼其为西夏。其统治区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和陕西、青海、内蒙的小部分,其国都为兴庆府(治今宁夏银川市),后改名中兴府。
    西夏是多民族,项人为统治民族,但又联合汉人、吐蕃人、回鹘人等的上层,可称是蕃汉联合政治。西夏立国依靠的是项族的强宗大族,夏景宗开国后,也杂用汉臣“主谋议”,但“主兵马”者看来大多是项人,对宋战争前,须与“诸豪歃血”。皇族嵬名氏(兼用汉姓李)注意与项的大姓通婚,后族“贵宠用事”,而皇权与后权、皇族与强宗大族之间也不时发生。但西夏看来没有建立像辽朝那样的两套官制,大体是效仿宋制,设立中央官制和地方的州县制。
    夏景宗建国时,对境内各族下秃发令,创制西夏文,规定统一服饰,以求境内各族项化。但西夏各族的逐渐汉化还是势不可免的。西夏在后期的八十一年间,正式实行科举制,基以举取士选拔官吏,不论宗室贵族、平民百姓,也不论项族、汉族或者民族,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是正当的途径。这意味着加强中央集权,至少是削弱了强宗大族的政治地位,削弱了贵族世选制。
    西夏巧妙地利用了辽朝与北宋的矛盾,争取自身的独立和生存,但主要的敌手是北宋,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西夏初处于攻势,并且成为胜者。西夏军以骑兵为主力,但显然不善于攻城战,故对宋朝只限于边境杀掠。后来又不断地被北宋攻城略地,被动挨打,却仍努力支撑困境。直到北宋末南宋初,西夏利用金军攻宋的机遇,夺取若干被占之地。此后与南宋隔绝,而与金朝基本维持和平。到夏金晚期,双方都处在蒙古的威胁下,但彼此仍有战争。西夏于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金朝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生女真族,于辽天庆四年(公治区大致包括原辽朝的辖区,以及南至淮水的广大地域。金朝的国都初设在生女真的发祥地上京会宁府(治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后迁至中都永安府?改名大兴府(治今北京市)。
    金朝是多民族,女真人始终占统治地位。金朝初年,事实上存在着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和奚人、汉儿(原辽统治区汉人)和南人(原宋统治区汉人)五个民族等级。后来汉儿与南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金朝存在着很强的民族歧视,特别是在金朝初期,金人强迫汉人剃头辫发,又大量驱掳汉人当奴隶,激起以汉人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强烈武装反抗。金朝为了据守夺得的中原之地,将女真等大量落后民族迁入燕山以南,大量掠夺汉人的耕地,并将统治中心也转移至华北。女真人相当快地汉化,其汉化程度高于契丹人和蒙古人,同时又相当快地腐化,经历类似清朝八旗子弟的命运遭遇。国内的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直到金朝后期,仍爆发汉人的武装反抗。刘祁说,“大抵金国之政”,“分别蕃、汉人,且不变家政”,“偏私族类,疏外汉人”,“此所以不能长久”。
    金朝政制与辽朝不同,初保留了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制的若干特点,后由辽宋降金的汉人制订了中央集权制,逐步撤销东、西枢密院、行台尚书省等对广大中原地区的单独管辖,并将隋唐以来的中央三省制合并为尚书省。金朝对地方管辖主要实行路州县制,但南迁的女真族等的猛安、谋克又成为与州县平行的行政单位,而对北方游牧民族也另外设置部族、乣等行政单位。行台尚书省虽在前朝与金初已设,而在金朝晚期,为军事需要临时设置的行尚书省制,实为元明清逐步建立省一级行政区划之嚆矢。
    金朝初年,女真完颜皇族掌握军政大权,用人方面以贵族世选制为主。此后经历了残酷的政争,完颜皇族的势力不断削弱。但总的说来,女真强宗大族仍在金朝政权构成中唱主角,女真人入仕的主要途径有三:荫补、世选和军功,后来也成为女真入仕的一条重要途径。金朝对于制度的重视,远超辽朝和元朝。但金朝总的说来是以武立国,汉人文士通过科举入仕,仅居次等地位。
    金朝初年,“文移极少”,行政效率颇高。“及其中叶,鄙辽俭朴,袭宋繁缛之文;惩宋宽柔,加辽操切之政。是弃二国之所长,而并用其所短也。”金朝不时爆发残酷的政争,唐宋制度里的政治和妥协,并没有与女真原有的民主因素合流。相反,两种制度里的专制和野蛮的成分结合在一起,促成了政治过程的残暴化。金朝一反宋朝优礼臣僚的传统,实行“杖责”,“上自宰执公卿”,“亦不能免杖”,金帝的杖责有“御断”和“监断”两种,“有因而致死者”。
    自金朝中期以降,近侍的权势就愈来愈膨胀。因外廷大臣不受信任,参与决策者经常只是皇帝身边的近侍。此外,金朝吏的地位远高于宋朝,重用吏,以吏排挤士大夫,也是金朝政治生活的一大特点。
    金初武力,以女真骑兵为基干,有顽强的战斗力,胜过辽与西夏骑兵,又能进行大规模的攻城战,故能深入中原。但随着移居中原的女真人的腐化,“狃于宴安,习成骄惰”,由北方游牧民族组成的乣军成为金军的精锐。
    金朝取代辽朝之后,也接收了辽朝的边患,对漠北地区的统治已大为减弱。北方的鞑靼,即蒙古,始终是大患。即使在金朝强盛时期,实际上也努力避免南北同时用兵。金章宗时对宋战争,表面上金朝勉强成为胜利者,实则两败俱伤。蒙古旋即兴兵攻金,而乣军又背叛金朝,于是金朝只能弃地南逃,迁都开封,退守黄河以南,却又与宋、西夏、蒙古三方同时交兵。金朝于天兴三年(公元14年),被宋蒙联军灭亡。
    ……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