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大藏家(民国往事)千山暮雪
  • 正版
    • 作者: 千山暮雪著 | 千山暮雪编 | 千山暮雪译 | 千山暮雪绘
    •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千山暮雪著| 千山暮雪编| 千山暮雪译| 千山暮雪绘
    •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01
    • 版次:1
    • 印刷时间:2017-05-01
    • 字数:250千字
    • 页数:253
    • 开本:16开
    • ISBN:9787504497123
    • 版权提供:中国商业出版社
    • 作者:千山暮雪
    • 著:千山暮雪
    • 装帧:暂无
    • 印次:暂无
    • 定价:39.80
    • ISBN:9787504497123
    •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7-05-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7-05-01
    • 页数:253
    • 外部编号:379893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张伯驹>>民国公子醉心书画收藏
    早年难忘的军旅生涯
    主动结交文人雅士
    费尽心血收藏《平复帖》
    千方百计护卫国宝
    为了《游春图》倾家荡产
    醉心书画,也不忘国事
    将藏品无偿捐献给
    第2章 吴湖帆>>收藏与鉴藏的“一只眼”
    出生于收藏世家
    名震画坛的一代宗师
    鉴定界的“一只眼”
    名噪一时的大玩家
    藏品丰富的梅影书屋
    “七十二状元扇”的由来
    捐赠国宝《富春山居图》
    书生情随风飘零
    第3章 王世襄>>用“玩”复兴传统绝学
    走进燕京大学校门
    投身战时文物保护工作
    为了追回文物屡建奇功
    在故宫工作的日子
    痴迷明式家具研究
    解说漆工专著《髹饰录》
    玩既是学,学即是玩
    第4章 刘体智>>小校经阁主人的藏宝传奇
    幼时进入李鸿章家塾
    心灰意懒的银行家
    打造小校经阁收藏大观园
    出版甲骨学巨著《殷契粹编》
    民国收藏青铜器多的人
    唐宫乐器入住故宫
    将藏品慷慨出让给
    第5章 张大千>>国画大师一生收藏只为创作
    母亲是启蒙老师
    从禅定寺到灵隐寺
    偷师黄宾虹,模仿石涛
    下功夫提升鉴赏技法
    为了藏品佳作散尽千金
    造手游戏人间
    与敦煌艺术的不解情缘
    第6章 庞莱臣>>中国书画收藏的一座丰碑
    办实业有了收藏本钱
    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家 冷对溥仪,智斗日寇
    大手笔收藏历代名迹
    不惜重资求购书画绝品
    虚斋藏品的归宿
    对中国书画收藏的启示
    第7章 容庚>>青铜收藏大师的铮铮铁骨
    书香门第里的国学范儿
    创作《金文编》,扬名金石界
    专注故宫青铜器研究
    痴恋文物,留守北京
    “伪北大教授”的呐喊
    在逆境中坚持文物研究
    始终坚守着精神家园的人
    收藏是为了学术研究
    第8章 王己千>>富可敌国的旅美收藏家
    师从吴湖帆,眼界开 远赴美国学习西洋绘画
    从犹太商人手里换来珍品
    发掘《海会图》的过程
    平生得意的藏品《溪岸图》
    藏品给博物馆是的出路
    智拍郭熙《秋山行旅图》
    富有争议的一代书画师第9章 钱镜塘>>“以商养藏”的书画情缘
    在上海书画界站稳脚跟
    不遗余力地修复古画
    范宽珍品《山水晚色图》
    绝世藏品寄托乡情
    蔚为大观的明贤尺牍收藏
    收藏路上的坎坷风雨
    鉴之有方,藏之有道
    走在整理文化遗产的路上
    0章 张叔驯>>古钱币收藏大王的海派范儿
    传统大家庭中走出的“小开”
    名副其实的中国古钱王 将“大齐通宝”收入囊中
    一手创办古泉学社
    玩转收藏门类
    “齐斋”藏品在战火中流散
    1章 徐乃昌>>近代著名的藏书与金石家 从政路上的一代才俊
    爱国仇倭,热心实业
    积极编修县志、通志
    竭力抢救民间善本和孤本
    徐氏藏书蔚为观 对金石考学精益求精
    2章 叶恭绰>>现代交通前驱谱写收藏佳话
    出生名门奠定文化底蕴
    交通大员创办交通大学
    重情义成就收藏家美名
    为了不惜倾家荡产
    气节崇高不畏强敌
    把藏品捐献给
    功力深厚的文博家3章 傅增湘>>教育总长痴迷藏书事业
    出身藏书世家
    不畏艰难地搜集古籍
    罕为人见的古籍珍品
    为求珍品散尽千金
    不遗余力地挽救海源阁遗书
    “藏园”藏书归于公藏
    一代藏书大家的赤子之心
    4章 罗振玉>>“鉴藏大家”的双面人生
    痴迷古学的少年郎
    大云书库藏书楼
    伪满洲国任职的日子
    救档案有功,卖档案有罪
    近代甲骨学的奠基
    早拯救敦煌学的中国人
    不辞辛劳研究古器书画
    与王国维的相识与绝交

    千山暮雪,中国文史传统书写者,善于从历史细节处管窥文化传承,也能在大事件中洞察时代脉搏与人,代表作《历史的格调与声音》、《张居正十讲》、《朱棣谋》。

    早年难忘的军旅生涯1899年正月二十二日,位于河南项城闫楼的名门望族张家,在一派喜气的氛围中迎来了家族中另一位载入史册的杰出人物——张伯驹。正值春秋佳节,张家小少爷出世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一时间可谓是门庭若市,轰动乡里。
    张老太爷膝下仅有二子,长子张镇芳和次子张锦芳。张镇芳虽然官运亨通、仕途畅达,却苦于一直未有子嗣。而张锦芳在几位千金接连降生后,终于迎来了延续张家血脉的儿子。小少爷张伯驹的出世,无疑为这个人丁不旺的富豪之族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希望。
    在项城家中,张伯驹无忧无虑地长到了六岁。按照张氏家规,长孙必须在启蒙之前过继给长子张镇芳抚养。纵使张锦芳夫妇有再多不忍,但族规不可违背,也为了孩子日后的仕途发展,把他交给远在天津身兼要职的张镇芳抚养,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于是,小伯驹年仅六岁就离开了项城,来到天津。
    张镇芳夫妇看到聪明、伶俐的张伯驹,乐得合不拢嘴,赶忙叫佣人把早已备好的吃食、玩具拿来。而生有些内敛的张伯驹闪着两只大眼睛,不安地瞅着
    夫妇俩,在父亲的指引下才怯生生地喊了声“爹、娘”。膝下无子的张镇芳夫妇一时老泪纵横,将其揽入怀中不住地应答。自此,远离家乡的张伯驹在天津开启了传奇人生的帷幕。
    虽然新式学堂在天津早已兴起,但张镇芳对张伯驹的教育仍然采用旧式私塾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
    为其颇高的古学造诣奠定了扎实牢固的基础。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
    林》的时候,张伯驹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智,记忆超群,过目不忘,堪称神童。塾师将这一事实告知张镇芳,并对其赞赏道:“伯驹聪慧过人,日后必成大器。
    ”张镇芳听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其日后发展更是寄予厚望。
    虽然张伯驹事事听从父亲教诲,但私下也有自己的爱好和喜乐。他善于做诗,醉心于戏曲,且在这两方面都展示出过人的天赋。他常常随同父亲一起参加名为“丽泽诗社”举办的活动,所作之诗颇让在座长辈惊叹,大多收录在《丽泽诗社诸家诗》中。张伯驹也痴迷于戏曲的世界中,凡是入耳之调,过目之曲,就能随手拈来,当即哼唱,一气呵成,极尽畅快之能事。
    张镇芳对儿子一直寄予厚望,想让他传其衣钵,踏入仕途,从而一展宏图,光耀张氏门楣。多年来,张镇芳私下与袁世凯交往甚密,于是在儿子结束私塾教育之后,便费尽心机地将张伯驹安排到袁世凯四子克端、五子克权、六子克恒、七子克齐、八字克轸就读的天津新学书院。在学院就读期间,张伯驹深得老
    师赞赏、同学喜欢。但他从不恃才孤傲,待人接物一
    切都随自然。虽然明白父亲将自己安排到这里的用意,但他不愿违其本心,与袁氏兄弟的交往也只保持
    在同门之谊的情分上,不过密,也不疏远。
    在张伯驹的青年时代,时值1911年,中国历发生了件惊动地的大事。辛亥爆发了,由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专制制度,不论在政治还是思想上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但这一胜利果实被握有北洋军阀实权的袁世凯窃取,后者在1913年宣布就任正式大总统。此时,向来与袁家交往过密的张镇芳也随之升迁。这一系列事变让张镇芳深切认识到,进军队、手握实权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也更加深了他把张伯驹送往军队的决心。
    恰逢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在一些压力之下,决定建设一支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在长子袁克定的提议下,一支直接听命于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在紧张筹备中——所收士兵须在22至26岁之间,要求忠心护国,体格强壮,当过正式军官且经历过战争。一向体格
    文弱的张伯驹当然不够入选资格,但经过父亲上下打点,书生气颇浓的他被模范团骑科破格录取。自此,张伯驹的人生进入下一个军旅篇章。
    经过军旅生活的锤炼,文弱的张伯驹也日渐强壮起来,温文尔雅的气度之上又增添了几分军人的硬气,颇具大将之风。张镇芳将儿子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与此同时,他还积极营造儿子与袁世凯见面的机会,以此打开张伯驹的仕途之路。
    1915年元旦,正值张伯驹放在家。张镇芳趁此时机,让他前往姑丈袁世凯家中拜望。张伯驹虽然厌烦官场琐碎之事,但望着日益年迈的父亲,也未有微词。袁世凯在家中看见仪表堂堂、气宇轩昂的张伯驹,禁不住地赞赏,还要其好好学习,从模范团后就到他这里高就。面对姑丈的这一决定,张伯驹一时竟有些失落。只因他自小不喜官场,只想做一名醉心于诗词、戏曲的散漫文士。但是面对父亲的殷切盼望,这一切都只能暗藏于胸,不能实现。这一世果真要
    事与愿违吗?张伯驹内心踌躇着。
    从陆军混成模范团后,张伯驹先后在曹琨、
    吴佩孚、张作霖部下任提调,但却从未到任。随后,21岁的张伯驹又在安徽彭埠任安武军营务处提调。这一次,他看到惨败现状,下定决心耗其心志,投身于救国的行动中。
    “宝马金鞭,雕冠佩剑,年少英姿,意气豪横”是何等风光,但此时偌大的中国被摧毁得已是满目疮痍,各级军官在其位不谋其职的腐败现象也早已人尽皆知。张伯驹一介文弱书生,空有一腔爱国抱负,却无法施展。,他只能寄情于诗词戏曲,聊慰其心。
    张伯驹不问军中事,一心只在戏文诗词中的做派,很快就被张镇芳知晓。他一心期盼儿子在军中能有大作为,顿时怒不可斥,当即对张伯驹进行了一番耳提面命的教诲。张伯驹对军中之事早已失望透顶。对父亲的教诲,他不顶撞,也不反驳,而是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中。
    其实,对张伯驹触动,促使他下定决心远离官场的重要原因,是父亲张镇芳在仕途中的宦海沉浮。1914年,河南农民起义军白朗军不断发展壮大,让袁世凯陷入了恐慌。随后,总统命令时任河南都督的张镇芳即刻实行白色恐怖,人士。然而,白朗军士气很旺,一时难以抚平。随着河南城池逐渐失守,张镇芳的都督一职也被气急败坏的袁世凯罢免。
    这一次官场失利,让子张伯驹看透了官场和人世的无情。
    作为清朝遗士,张镇芳对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仍然心怀留恋。1917年,他以中坚力量参与了张勋复辟
    。复辟失败后,张镇芳出逃至丰台被捕,扣押在陆军部。随后,由于结盟兄弟段芝贵从中作梗,他经受了一番牢狱之灾。父亲入狱之后,张伯驹多方打点。几经周旋,终于在父亲朋友的帮下,这一桩冤错案以张镇芳发往前敌效力结案。
    在自身的军旅生涯和其父的仕途经历中,张伯驹认清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人世的虚伪无情。军队这一
    正气浩然的地方,也早已被这些污浊小人所玷污。本就不是此心所羡之事,那就干脆抛开这些仕途所望,尽情于诗词歌赋、戏文中,也不枉此生。张伯驹的这一决定在随后几十年被明是极其必要且正确的。此后,他的传奇人生又有了新的篇章。P3-6

    收藏作为一种雅好,一种学问,一种行当,一种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千来大俗大雅,大起大落。更早的时候,古玩赏玩主要是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业余雅玩的专利,历也曾出现过很多收藏大家,演绎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民国时代涌现出来的大收藏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素养,他们不仅是赏玩器物的玩主,更是品鉴中华文化的。 民大藏们继承了乾嘉以来朴学大师重实物、重考据的流风余绪,为了收藏不辞劳苦、耗尽资财而无怨无悔,力求用藏品去印诠释一段历史、一个方国、一桩疑案,或是一代风俗,出版了一批经过认真考订的藏品目录和考著作。 千山暮雪著的《大藏家(民国往事)》选取了14位民国古玩大家——张伯驹、吴湖帆、王世襄、刘体智、张大千、庞莱臣、容庚、王己千、钱镜塘、张叔驯、徐乃昌、叶恭绰、傅增湘、罗振玉,他们博览博研群书,博赏博藏群物,每一位都是才智高深的文博学者型收藏、鉴赏家。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