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满目繁华刘嵩崑 著
  • 正版
    • 作者: 刘嵩崑 著著 | 刘嵩崑 著编 | 刘嵩崑 著译 | 刘嵩崑 著绘
    •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刘嵩崑 著著| 刘嵩崑 著编| 刘嵩崑 著译| 刘嵩崑 著绘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640千字
    • 页数:534
    • 开本:16开
    • ISBN:9787540243982
    • 版权提供:北京燕山出版社
    • 作者:刘嵩崑 著
    • 著:刘嵩崑 著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680.00
    • ISBN:9787540243982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7-04-01
    • 页数:534
    • 外部编号:1201541322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总序
    自序
    编写体例
    一生
    余三胜
    程长庚
    张二奎
    俞菊笙
    俞振庭
    杨隆寿
    谭鑫培
    茹莱卿
    陆华云
    尚和玉
    叶春善
    小兰英
    杨小楼
    时慧宝
    王又宸
    迟月亭
    金仲仁
    恩晓峰
    周瑞安
    张德俊
    郭仲衡
    高庆奎
    余叔岩
    言菊朋
    雷喜福
    刘砚芳
    张春彦
    二旦
    三净
    四丑
    五乐
    附录
    后记
    编后记

    刘嵩崑,自幼酷爱京剧与文史,业余从事写作二十余年,曾用松昆、高山、木公等笔名。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会员、北京市昆曲研习社社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崇文区作家协会会员、宣武区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梨园轶闻》《梨园史缀》等专著。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被称为“国粹”,陶醉了几代人,人一旦迷上便无退路,我便是一例。我这个小老头,从童年看戏入迷,到老年灯下写梨园,已70多年,痴心不改,全心投入,无怨无悔,这与父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我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满族家庭,隶属镶黄旗籍。但家族之事已所知甚少,仅听说父母结婚时,居住在安定门内山老胡同,曾开一小型袜厂,那时家中尚有花匠、鱼匠。左安门外分中寺附近有刘氏墓地,后曾迁居剪子巷、前井胡同,爷爷即病故于此,后又前后移居国子监、鼓楼弯、西银丝沟、官豆腐房,奶奶在此离世后,我于1937年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次搬家,1岁多时我随父母、叔婶搬至了崇文门外东花市天龙寺胡同2号。后因征收墓地,家里用占地款购置了南小市口四川营丙5号小独院。10多年前因拆迁建楼,回迁后仍居此地,迄今我已在此居住了78年之久,可称老住户。

    “嵩崑”之名的“嵩”字,乃按家谱排列。祖父排“德”字,但已记不清其名。父辈为“立”字,名立铨(全)、立钰、立钟。至我辈“嵩”字,虽按姓名一书言属“牛”者,不宜带“山”字,但中间为家谱排列,后一字为家族男同辈人均带“山”字,不宜更改。胞兄嵩岩,看坟人为堂兄嵩嶽,我曾用松昆、高山、山高、木松等为笔名。

    在这个满族家庭中,祖辈均酷爱京剧,父亲喜花脸,尤喜侯(喜瑞)派,学唱颇似,曾于单位联欢会上演唱获奖。至我辈,与兄嵩岩更是酷爱,4岁时即与兄随父进剧场看戏,被舞台上那优美的脸谱、火炽的武打、动听的唱腔、动情的表演深深吸引,久而久之,从看戏至迷戏。身为满族人,族里是不允许子弟进梨园的,因为在那个年代里,演员被称为“戏子”,是下九流,不然,父亲定是一位好演员,我们哥儿俩也许就是中国戏校的首届生了。

    上中学时,我们把早点钱、乘车钱节省下来,买优选的座位票,因为它大力度优惠,俗称“兔儿爷摊子”。记得1952年,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新建的三团,于鲜鱼口内大众剧场由李少春主演《新闹天宫》,孰料正到我们这儿大力度优惠票没了,我们的钱只够买一张稍微好点儿的票,无奈只得由兄长去看,我心中的滋味不言而喻,如今此戏单仍珍藏留念!

    1954年,我们哥儿俩都工作了,经济宽裕后看戏就更多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必不放过。尤其1956年、1957年、1958年这3年中,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中国戏曲学校筹集等机构的老艺人联合演出,是北京市京剧演出的一大高峰,让观众大饱眼福。观众不仅能看到离开舞台多年的萧长华、雷喜福、侯喜瑞、孙毓堃、于连泉、方连元、骆连翔、丘富棠、范富喜、宋富亭、高富远、钱富川、孙盛云、森、王福山等老艺术家的风采,还能看到多年不见于舞台的《打严嵩》《秦琼表功》《飞虎山》《活捉三郎》《马思远》《一匹布》《双背凳》《连环套》《战宛城》《霸王庄》《黄巢》等诸多剧目。周信芳、盖叫天、唐韵笙等大家也进京演出,还有中国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的精彩剧目,至今仍历历在目,令我难以忘怀,不入迷才是怪事。

    每逢大风天、雨雪天,别人都赶紧往家跑,我们哥儿俩却顶风冒雨一路小跑儿去戏园子,这才叫“风雨无阻”哪!记得一次看“筱老板”于连泉《活捉三郎》的鬼戏,他所演的阎惜姣的鬼魂,真犹如幽灵般在台上飘荡,叫人毛骨悚然,根本看不出脚在走动,更无台步之感。这才是“鬼步”,只能看学不了,少量了!散戏了,由前门外步行回家,正赶上大风天,就听后面沙沙作响,似有什么一路跟来,心中那叫害怕,明知是风吹废纸却以为有鬼跟着,可见戏演得多么逼真,能不吸引人?
    为什么看京剧能这么上瘾?三言两语谁也说不清楚,凡七八十岁的老观众都深有体会。早年剧场多、剧团多、剧目多、角儿多、戏码硬,新戏层出不穷,大有竞争之势,任凭观众选择!老艺术家是在演戏演人物,绝不是光唱戏,更没有什么演唱会,即使同一剧目,各人的演出风格也均不相同,所以百看不厌。有段时期无论谁看戏,都得花钱买票,梅兰芳、马连良等请人看戏,也得花钱取票。那时根本没有赠票、工作票一说,只有中国京剧团(院)于新戏彩排时,会给有关单位或个人发所谓的“请柬”(一纸油印窄条),但不是让你白看,你须在附寄的“意见表”上写出观后感——意见或建议。京剧界的前辈们,自程长庚始至梅兰芳,都欢迎看客提意见,这类趣闻逸事颇多,梨园界称之为“摘毛儿”!记得1996年7月14日,由中国京剧院和中国剧协联合举办了新戏《北国红菇娘》座谈会,主持人为刘长瑜、周鼎,请柬上特注明“七嘴八舌吹毛求疵会”,不难看出他们是真心征求意见,令人兴奋。为此,我曾于同年8月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说“摘毛儿”》一文,此事已过20多年啦!

    过去报纸上刊登的演出广告,约占半版之多,一目了然,供人任意选择。若有两三场都想看,就是“撞车”了,你只能权衡择一,或想好哪儿看前半场,哪儿看后半场。当然优选的还是久不露脸的老演员、久不见于舞台的冷戏码,或难得进京的名家名剧。20世纪50年代初的戏单,多为联合戏单,印有各剧场各剧团的演出近况,方便了观众。有的剧团于戏单下面或背面印有新戏预告,那时还没有新戏发布会,更没有什么研讨会。

    20世纪50年代,业余京剧团遍及全市,几乎大一点的单位都有这组织。尤其石景山钢铁厂、北京市教育工会等业余京剧团,分别由中国京剧院、北京市戏曲学校等专业剧团名家辅导,常演于市内各大剧场,且武戏颇多,如《三岔口》《时迁偷》《骆和》《连环套》《金钱豹》《闹天宫》等,水平相当高。有的戏单我至今仍有保存。那时不论专业和业余剧团,都没有清唱演出。

    家兄曾是北京市工人业余京剧团、宣武教师业余京剧团的主要小生演员,剧团聘请名小生金仲仁的弟子董维贤来授艺,使其能演诸多剧目,尤以《群英会》周瑜、《四郎探母》杨宗保、《孔雀东南飞》焦仲卿等,受到梨园界赞许,后来他还为关戏宗师李洪春整理出版了《京剧长谈》一书面世,并担任王瑶卿艺术研究会秘书。

    受其影响,我也从看戏、迷戏到学戏、演戏,通过实践,亲自感受了一下台上的滋味!1954年我分配到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从院长茅以升到工会、财务科长、人事科长等均酷爱京剧,又有诸多能演善唱,在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逢年过节都会组织演出,还聘请专业教师辅导排戏,文戏请的是科班出身的白畹华,武戏请的是武生泰斗杨小楼的大弟子亦是义子侯海林。两位先生都耐心说戏,演出时亲自“把场”。那时我年轻好胜,什么行当都想学演,小嗓也还可以,演过《银空山》高嗣继、《望江亭》白士中、《断桥》许仙等小生戏,武生《龙凤呈祥》赵云,丑角《空城计》老军、《樊江关》旗牌、《大登殿》马达和江海、《四郎探母》国舅等。武净《白水滩》演青面虎,此戏两人学,侯先生让我把十一郎、青面虎都学会,还真用上了。此戏“十一郎”穆玉玑有套耍棍花儿,我练得总不得心应手。另外一位同事许凤栖,工作在实验室,有充分的时间练耍棍,比我强,于是演出时就他演十一郎,我改青面虎了。我还演过《打龙袍》宋仁宗,这出戏我没学过,下午突然接到西直门铁路业余京剧团电话,让我晚上临时救场,可我不会,又推托不掉,便提出把本子放在后台,硬着头皮看一场上一场,总算应付了下来。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救场如救火”。

    1958年初,侯先生费了不少力给我们说了出武生勾脸戏《艳阳楼》,我演高登。遗憾的是即将演出的时候,各单位开始“下放”。我被下放到济南铁路工厂,幸好这个厂也有业余剧团由山省京剧团辅导,所发团员我至今仍保存着。这时期多演政治宣传戏,团里曾自编、自导、自演《新小放牛》,我在其中演牧童。另一出戏为《五虎上将齐跃进》,我演老将黄忠,借用了《定军山》的唱腔。10个月之后,我又回到了研究院。

    1961年,我又因支援石油部到广东茂名工作,因水土不服,常生病住院,为此到广州医疗,在此结识了原广州京剧团团长傅祥麟,便常到剧团看他们排戏,晚上看演出。每看一戏必写观后感,至今还存有该团各种颜色的小戏单,后来听友人说,傅团长曾欲把我调入剧团内,惜两年后我返回北京。

    1964年,现代戏全国会演在京举行,这是京剧界的一次盛会。我都想看,又要把戏单收齐,这就需要事先计划好,凡看过的就只收藏戏单,没看过的一定赶场看,终于一份不少地收集齐了全套戏单,珍藏至今。转眼这已是50多年前的事了,诸多主演都已仙逝多年。回忆当年,戏真没少看,多一年内能看200多场,一周含日场看过9场,包括早场看3场。时至今日,翻看旧戏单,往事仍历历在目,然而诸多演员已经过世,诸多剧目也绝迹舞台,京剧的辉煌已成为历史。

    1966年之后,传统戏不演了,我把所收集的诸多戏单,按照国京、市团、外省和现代戏4部分精心分类,细心粘贴,编辑成册,以保存这些历史资料。20世纪80年代后,诸多名家自己的戏单已经不存,我便复印分赠,他们都甚是高兴,有人还专门撰稿谈及此事。后来友人帮我给这些资料加了硬皮包装,摆在书柜内,看似一本本精装书籍。我和张云溪先生居住较近,常过府看望他,他说:“京剧院都没你这么多戏单,你真是有心人!”在我担任《中国京剧》杂志社特约记者时,原京剧院委副书记丁海鹏,时任杂志社负责人,曾说:“你把京剧院的戏单卖给院里得了。”我舍不得!

    传统戏看不上了,我就到处收集老唱片,除了去百货大楼唱片柜,还经常去菜市口、东单和崇外四条口的委托商行寻觅。但这些地方一般都不单卖片,往往一大摞里只有一两片是我要的,其余什么都有,多为歌曲片,售货员说:“碰上了就赶紧买,还犹豫什么?”为了能将这些老唱片和戏单保存下来,我将它们一起放到了农村大姨家的地窖里。大姨特怕受潮,经常趁之时,将它们拿出透透气。大姨早已去世,唱片却依然完好,我永远怀念她老人家。

    后来,我专门设计制作了唱片柜,分格、分盒、分类珍藏至今。内有“四大名旦”于“长城”录制的“四五花洞”,侯喜瑞于“胜利”录的《长坂坡》,叶盛章于“丽歌”录的《藏珍楼》,李少春于“国乐”录的《战太平》,李吉瑞于“百代”录的《独木关》,刘鸿昇于“百代”录的《辕门斩子》,杨小楼的《野猪林》《战宛城》《冀州城》《长坂坡·汉津口》《连环套》《林冲夜奔》等,以及余叔岩、言菊朋、孟小冬、谭富英、王少楼等人的《捉放曹》,余叔岩、言菊朋、谭小培、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王少楼等各流派的《失·空·斩》唱段的唱片,都是极为珍贵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戏恢复,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为之兴奋。这十多年间,即便传统戏不演了,我这个小老头,也始终没落下看戏,现代戏也没少仅戏剧院演的现代戏,不接近统计也有五六十出。因都是角儿保戏,至今难忘。

    由于工作质关系,我到各地出差的机会较多,每到一地,必先察看当地报纸有何戏看。一次赴哈尔滨出差,只停留一晚,正赶上云燕铭演出《谢瑶环》。但剧院早已客满,眼看等票无望,只得进后台说明情况。云老师正忙着扮戏,便让人带我进剧场,言明:“这位是云老师北京的朋友!”,我有了一个很好的座位,心情可想而知,至今那场戏的戏单我仍珍藏留念!后来我与云老师常于北京见面,并把当年的戏单复印了一份寄给她。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时,在北京老舍茶馆,云老师还介绍我认识了迟小秋。难忘的是1992年为了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中国京剧院演出《三打祝家庄》,特邀云燕铭扮演顾大嫂,我有幸于人民剧场后台与这位“活顾大嫂”合影留念。

    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自1990年12月20日至次年1月12日,北京10个剧场举行3轮演出,共50台166场,这是戏曲目前的一次盛会!为了收齐戏单,并把那些没看过的戏都看了,我事先排好了时间表。有时一晚上骑着自行车赶3个剧场,这里拿了戏单赶下个剧场看开场,再到另一处看大轴,有时看完开场马上去别处,算好时间再返回,实在赶不过来,便托戏友代找戏单。内蒙古剧团演《北国情》,自己去,托人找,竟都没拿到,原来是戏单来晚了,无奈之下只得给该戏主演鲍启瑜去信。终于在纪念尚小云座谈会上,鲍先生将戏单赠给了我,并合影留念,了却了我一桩心事!还有一次,云南关肃霜于民族文化宫演《破洪州》,不巧我却把票给丢了,多急人!于是便向该团友人李春仁求。关老师不仅送我请柬,还赠了我一份签名的戏单,并于后台合影留念!时隔26年,签名戏单与合影照片我依然珍藏着。虽然鲍、关两位已仙逝多年,但我这个受益的小老头,永远怀念她们!

    小老头收藏的有关戏曲的资料,何止戏单、唱片、照片,凡与戏曲有关的书籍、影集、剧本、画册、小人书、海报、宣传画、梨园报刊等,均在收藏之列。不仅在北京,就是到外地出差或旅游,凡到一地,除了看戏,就是逛书店、旧书摊等寻觅资料,在上海、济南、青岛、重庆、昆明、杭州、湖北及东北等地,均有所收获。

    用来存放资料的书橱、书柜等,都是我自行设计的,便于分类摆放。我收集的资料,有全套《北洋画报》,部分《立言画刊》,大小不一、薄厚不等的名家画册,《清昇平署志略》《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名伶化装谱》《名伶戏装百影》《中国京剧编年史》《中国京剧史》《中国戏班史》《戏考大全》《京剧剧目辞典》《中艺术辞典》以及多省市的戏曲志等。

    早前我还收集过全套的《京剧丛刊》与《京剧汇编》,那是小老头多年从各个书店乃至外地逐渐凑齐的,收集过程着实不易。无奈后来被当废纸卖掉了,仅剩下《京剧丛刊》合订本保存下来珍藏至今。

    我的收藏中还有众多的名家自传,早的一本是江新蓉于1986年出版的《五彩舞台》,且有江老师签名。有幸的是我曾于湖北宜昌京剧团结识了江老师的胞姐赵婉华,她不但赠我剧照,还与我合影留念,为此我曾发表《江新蓉和赵婉华的坎坷历程》一文。还有1989年金素秋的《篱下菊》,书内有金老师的签章。另有梁小鸾先后赠我的《我的艺术生活》《我与京剧艺术》两书。梁先生住朝内南小街南段,离长安戏院不远,因此每当看戏前我必去看望,若一周不去她必来电叫我。曾代笔于《一代名伶毛世来》一书整理怀念文章。还有翁偶虹先生签名所赠《翁偶虹编剧生涯》、孙盛云先生所赠《戏曲表演把子功教材》、叶盛长先生所赠《梨园一叶》等书,我也时常翻阅怀念!杜近芳先生所赠《金色记忆》《对外文化交流》两书,均用毛笔工整题赠“刘嵩崑老师留念,杜近芳敬上”。书中所述,使我更进一步认识了杜老师,她真是台上艺术迷人,台下直爽为人。

    1987年,我得到了许姬传先生签名、写有存念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书内并有朱家溍、梅葆玥、梅葆玖、俞振飞、梁小鸾、王琴生、陈正薇等诸多有关名家签名,并盖有江苏泰州“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和北“梅芳纪念馆”的两馆图章,更显珍贵。另一本较为珍贵的书为1985年王家煕、许寅整理的《俞振飞艺术论集》,内有俞振飞先生题写的“嵩崑先生指正”墨宝,并有李蔷华、程玉菁、张君秋、李玉茹、郑传鉴、张娴、沈祖安、梅葆玖、杨荣环等名家及上昆、苏昆、浙昆、北昆等当代40多位名家的签名,如此多的名家签名相聚一书,是极为难得和珍贵的。

    我收藏的几十位名家画册,装订不同,薄厚不一,当数“四大名旦”为,其中程砚秋先生画传为程永江所赠,荀慧生先生画传为孙毓敏先生所赠。另有叶少兰先生所赠叶盛兰画传、宋丹菊所赠宋德珠画传、娄悦所赠李多奎画传、郝德耀所赠《郝寿臣脸谱集》。在诸多名家画传中,早的当数吴素秋《戏艺人生》,是她于寓所赠予我的,并题有“嵩崑小弟留念”墨宝,签名。让我难忘的是1993年出版的《关肃霜艺术生涯》,出版于关老师仙逝次年,是其女徐巧玲专程进京登门所赠的“特藏本”。册内首页贴着我与关老师的合影以及关肃霜追悼会现场图片,这让我回忆起民族宫赠票合影以及在吉祥戏院楼上一起看戏的美好回忆。凡我收藏之书,涉及哪位均须签名,当时我带着一书包须签名之书,关老师风趣地说:“这么多?这回可不白签了,每签一名收费5角!哈哈!”这话至今仍响彻耳边。

    我收藏的“小人书”(戏曲连环画),计有《含苞待放》《黑旋风李逵》《穆桂英大战洪州》《杨排风招亲》《铡美案》《闯王旗》《铁弓缘》《弓砚缘》《白蛇传》《红楼二尤》《红娘》《李慧娘》《尤三姐》《燕燕》《玉堂春》《三打陶三春》《凤求凰》《美人计》《香罗带》《三盗九龙杯》《封神榜》《人鬼鉴》《正气歌》《楚汉之争》《吕布之死》《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大破铜网阵》《徐九经升官记》《格萨尔王》《五后孙悟空》《真美猴王》《八戒出世》《孙悟空大闹无底洞》《红楼十二官》《薛刚反唐》等,遗憾的是《群英会》《借东风》《望江亭》等被人借去未还。昆曲有《游园惊梦》《墙头马上》《钗头凤》《百花公主》《朱买臣休妻》《西施》《西园记》《宗泽交印》《血溅美人图》等。现代戏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龙江颂》《平原作战》《节振国》《红管家》《千秋节》《合家欢》《东邻女》《冯玉祥政变记》《蔡锷与小凤仙》及昆曲《琼花》等,还有汉、川、豫、赣、梆、越、婺、莆仙戏等地方剧十多种剧目。

    尤其珍贵的当数早些时出版的大本梅兰芳《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周信芳《四进士》,俞振飞《太白醉写》,张世麟、李春元《雁荡山》及昆曲“传”字辈周传瑛、王传淞、华传浩、朱传茗、方传芸、郑传鉴、沈传锟等所演《十五贯》《醉皂》《教歌》《游园》《相梁刺梁》《挡马》《小宴》《扫秦》《山亭》等。另有川剧周慕莲《情探》、湘剧徐绍清《扫松》,极为罕见。

    本人不通字、画,但凡与梨园界有关人士的字、画,都尽量求到,因它与“戏”有关,所有梨园字画都喜收藏,赠我字者计有:吴祖光、马少波、李筠、李超、邓家泰、吕浩才、刘乃崇、李滨声、王琴生、周育德、王则昭、王金璐、金玉书、李玉茹、董玉苓等。书写扇面者:孙筠卿、李德彬、王金璐、金玉书、傅耕野、袁戎。画扇面者:孙筠卿、傅耕野等。赠画者:王紫苓(梅花),刘雪涛、钱枫琪(竹),吴素秋(牡丹),李砚秀(牡丹),李丹林(翠鸟荷花),李韵秋(牡丹),李玉声(藤萝),李宝林(畅游图),宋宝罗(鸡、山水),迟金声(千枝梅),林继凡(葡萄),袁金凯(麻雀),萧润德(菊花),魏喜奎(螃蟹)等。赠脸谱(含图册、实物、绘画)者:刘曾复 、张金梁、郝德耀、杨玉栋、林宏魁、盛华、李军、高福增、袁戎、张学文、田有亮、孙世梁、傅学斌等,均珍惜收藏。

    我这个八旬小老头,成为“梨园客”已有二十余载,今诸多名家仙逝而去,但所赠我的剧照、便照,均都按行当、分剧种珍藏,现分述如下:

    生行:小麟童、小王桂卿、于魁智、马玉璋、王琴生、王世续、王金璐、王鸣仲、、王平、冯志孝、田中玉、白云明、叶盛长、叶钧、叶蓬、厉慧良、朱秉谦、孙岳、米玉文、齐和昌、刘雪春、言兴朋、李金声、李世琦、李玉声、李和曾、李麟童、李春仁、宋遇春、宋宝罗、张云溪、张建国、何玉蓉、汪庆元、吴荣喜、尚长春、周云亮、周龙、茹元俊、祝元昆、高宝贤、徐俊华、奚中路、殷宝忠、梅葆玥、萧润增、黄云鹏、董春柏、傅祥麟、荥阳少主、裴永杰等。

    小生:叶少兰、江世玉、刘雪涛、李德彬、张春孝、闵兆华、郑盛芗、林懋荣、茹绍荃、徐韵昌、诸世芬、萧润德等。

    男旦:于玉蘅、刘元彤、孙荣蕙、谷云、李丹林、李金鸿、杨荣环、陈金彪、吴绛秋、宋长荣、苏盛琴、班世超、梅葆玖、阎世善、程玉菁、冀韵兰等。

    坤旦:王紫苓、王继珠、方小亚、邓德芹、云燕铭、关肃霜、刘秀荣、刘美娟、刘琪、刘露、刘洁、刘小燕、刘长瑜、孙毓敏、孙明珠、安荣卿、许世光、乔丽、迟小秋、吴素秋、陈永玲、李慧芳、李韵秋、李开屏、李世济、李蓉芳、李静文、李海燕、张正芳、杨秋玲、杨至芳、杨葆荣、宋丹菊、沈小梅、赵慧英、赵道英、赵婉华、钟荣、徐东来、俞砚霞、高玉倩、高丽珠、梁幼莲、黄孝慈、黄晓萍、黄华、黄梅、阎虹羽、谢锐青、董玉苓、董金凤、薛亚萍、鞠小苏等。

    老旦:王玉敏、王元清、李金泉、张丽云、闵玲娣、郭月屏 、徐俊等。

    花脸:王福来、刘万选、宋福亭、吴钰璋、李嘉林、李欣、李荣威、陈霖苍、杨赤、杨燕毅、郝德耀、费玉策、袁世海、袁国林、唐世辛、万、蒋东豪等。

    丑行:方荣慈、王福民、艾世菊、冯玉增、朱锦华、朱世慧、刘长生、刘异龙、张春华、张金梁、金锡华等。

    昆曲:王世瑶、王芝泉、王奉梅、计镇华、石小梅、华文漪、张娴、张洵澎、张静娴、张继青、林继凡、林为林、岳美缇、侯少奎、芳、梁谷音、黄小午、蔡正仁、蔡瑶铣等。

    地方戏:王凤芝(河北梆子)、左大玢(湘剧)、兰光临(川剧)、刘芸(川剧)、李维德(赣剧)、陈美兰(婺剧)、周志清(婺剧)、涂玲慧(赣剧)、晓艇(川剧)。

    小老头经过30多年的走街串巷采访,有闻必录,然后耐心核实,甚至看戏到后台寻访,从不放过任何咨询机会。尤其从各资料的字里行间,发现有用资料必当即记下,哪怕是一个生卒年、一处居所,都如获至宝。久而久之,我便按老生、小生、武生、旦行、净行、丑行、老旦、乐师及昆曲等分类方式,将诸多名家以其生卒年排列,分生年、卒年、享年、原名、字名、号名、乳名、曾艺名、绰号、堂号、族别、籍贯、生地、卒地、父名、子名、世家、联姻、坐科、排字、初学、归行、师承、拜师、组班、办社、入署、誉称、初演、绝唱、故居、墓地、备注等诸多条目,逐渐填空白,形成一目了然的生平记录。经过几十年的充实,这些都成为极为珍贵的档案资料。

    “故居”记载分为两册,一册按姓氏笔画排列,记载×××曾先后居住何区何巷,另册为某区某巷曾居住哪些位梨园名家,以便对照查看。

    另有“讣告”记载册,过去报纸报道及时,一旦发现讣告,我就及时将报名、日期、版别均一一剪下,拼凑一起贴好,收藏保存,这同时亦是我撰文的依据。

    小老头在诸多艺术家弥留之际,均前往探望,例如程玉菁、王玉蓉、宋德珠、宋遇春、张云溪、袁金绵、米玉文、孙盛云、李世琦、梅葆玥、谭世秀、茹元俊、李金声、杨秋玲等。仙逝后也必送其程,每年前往八宝山不知多少回,并拍照留影作为资料,有的甚至连墓地照片亦收藏于专门相册内,闲时每每翻阅,往事便涌上心怀,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儿。而今年届八旬,次是3月送吴素秋先生,此后接连不断有名家仙逝,因天气欠佳致使哮喘常犯无力前去送行,只能致哀,求友人代劳签名并留生平资料。近日打开两把珍贵的签名折扇,一把为富连成社签名扇,另一把则内含戏曲、戏剧、影视、曲艺、编导等诸方面名家160位的签名,现健在者仅有宋宝罗、杜近芳、张春华、李德彬、迟金声、赵燕侠、高玉倩、谭元寿、冀韵兰及豫剧演员马金凤、川剧演员许倩云等35位,且年均八旬以上,在此祝愿他们健康长寿。作为梨园客的小老头,忆当年结识诸多名家,结下深厚友谊,或通话,或通信,或串门,或聚会,已成往事,且喜均有合影留念。另有3位应记载书中,他们虽非梨园人士,却赫赫有名。一位是电影名家谢芳,1998年9月25日,《中国演员报》3周年,我们在颐和广场举办的联谊会上巧遇,谈起电影《泪痕》,我曾于此片客串一县委干部,为此补一合影。另一位是歌唱家王昆,2004年“七一”前夕,我们于全国政协礼堂合影,她赠我名片留念。第三位是电影名家田华,2010年5月28,在大会堂小礼堂举行市文联成立60周年纪念会,小老头有幸作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出席,大合影时我站在穿红装的田华老师后面,这也是难得的合影。若将这些合影照集于一起,足能出版一部合影集。当年所有的信札、明信片乃至和梨园有关的邮品,我均一一收藏。

    当年正乙祠戏楼重张之初,董事长王宇鸣曾欲为我举办个人收藏展,且不收任何费用,我却婉言辞谢,不显摆不声张为宜。自1998年始,先后有北京电视台《日我镜》《北京您早》《这里是北京》《荧屏连着你和我》栏目,中央电视台《戏中有戏》《粉墨春秋》《戏曲采风》栏目及上海东方电视台、湖南卫视、福建海峡电视台等,对我进行过采访录像报导。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结束了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的家中采录,晚上我带着小孙子随即进入长安大戏院,刚步入场内,便被梅葆玖先生发现,他笑着用手指向我们祖孙,我说:“这就是我当年的缩影,我就是这么大便开始看戏了!”小老头亦曾应邀至首都图书馆、原崇文图书馆、西城图书馆、东城图书馆、东城残联、椿树街道、西交民巷街道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多次开展有关梨园世家、梨园故居、梨园公会等的讲座。2012年9月,获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颁发的“弘扬京昆艺术特殊贡献奖”。其实,这只是个鼓励,是新的起点,督促着我把所有写过的梨园史料重新梳理、修订、补充,力求少留遗憾地使这套梨园系列丛书问世。

    小老头从看戏到迷戏,又从学戏到演戏,再由访问到写作,还需要一个过程,这过程一下子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水到渠成。我有自己的个,就是北京人常说的“死凿子”,太较真儿。记得在原宣武区地方志的一次会上,牛主任曾说:“刘老师,咱这不是考古!”回曰:“虽不是考古,但写史料必须有考古的认真劲儿,决不能自己蒙自己!”众人都笑了。

     说起写梨园史料书,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当初也没想过会有这个想法。早在1956年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选的一出戏》有奖征文,我正巧刚看了叶盛兰、杜近芳所演的《白蛇传》,演员的艺术魅力总在脑海中盘旋,认为这就是优选的一出戏,故将其写出。当时只是存此戏之意,虽不成章法,也算是我的处女作吧,得了纪念奖——一本纪念册,后来成为签名簿。我将所结识的人的通讯方式整理出了两本通讯录,一本为本市按行分类,另为外省市按地区分类,这总比查找名片夹方便。另外,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分别于1993年、1999年举办《我爱京剧》《京剧大家谈》有奖征文,我的文章分获三等奖和很好奖,此时还是试笔阶段。

    正式应邀撰稿是1993年,应原宣武区政协文史委之邀,自《宣武文史》第二期开始为其撰稿,自此笔耕难停。随之应市政协、原崇文政协、原西城政协、海淀政协、通州政协、门头沟政协,乃至河北省政协等各文史委员会之邀撰稿。也为原宣武、崇文地方志和崇文、西城区,宣武作协、西城文联、北京文史研究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西城档案馆等部门撰写过稿件,还为80多种书籍报刊撰稿。曾先后任《中国京剧》《中国电视戏曲》《中国演员报》特约记者。

    长期的积累让我逐渐萌生出版专著的念头。1998年,于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北京旧闻丛书”之《梨园轶闻》;2006年,出版“崇文史地文化丛书”之《梨园史缀》;2007年,于江西省美术出版社出版“京师梨园”系列丛书(含《京师梨园世家》《京师梨园故居》《京师梨园轶事》);2009年,崇文政协协复印《崇文梨园史料》;2010年,西城政协协复印《西城梨园史料》等,但都有遗漏与不足,不免有些遗憾。

    早在几十年前,我便萌生了整理富连成社、荣春社、鸣春社三大科班的想法,但自己深知这可不是三年五载所能完成的,必须付出巨大的艰辛,知难而上,且决不能中途放弃,决心、恒心、信心缺一不可。退休后,时间更充裕了,我几乎每天都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登门拜访,咨询拍照。那个年代人们都热情接待,并我找谁谁去。几十年间不顾寒暑,有时中午一两点钟尚未吃午饭,也不知道饿,因收获颇丰也不感觉累。这和我年轻时爱好体育有关,我不仅喜欢长跑,就是短跑、接力、跨栏等也是我的强项,每当运动会必名列前茅。身体健康对我帮极大,有时伏案十几个小时停不下笔。几十年下来,竟然骑坏了六七辆自行车。20年前,我曾于《宣武文史》发表过《行百条街巷,看梨园之乡》一文,随之应《中国京剧》杂志社之约,先后撰写了萧长华、王瑶卿、茹莱卿、杨小楼、高庆奎、杨隆寿、郭春山、罗寿山、谭鑫培等10余位梨园大家的世家。尤其撰写富连成社时投入得更多,曾得到叶盛长先生的支持与赠书,该科班师兄弟还相互为我举荐联系方式、文字与图片、书信往来,让我深为感动。已故的师友,小老头永远怀念他们!

    小老头非梨园人士,与梨园人也不沾亲带故,故无自吹自捧之嫌,心底一片纯净坦然。当初在我刚开始写文史时,市政协叶祖孚先生曾对我说:“写史料与小说不同,不怕文词枯燥,切勿加入花哨语句。”因此,我几十年始终坚持着“有一说一”的原则,和本家以及外人认真核实,尤其是那些道听途说,更要仔细核实,不能轻易落笔,更不能带入个人情感,为此,常告诫自己:“无权给任何人加冕桂冠,只能让历史去评说。”这就是我的写作准则。为避免发生意见不一的情况,曾谢绝过欲合作之人,也就难免把人得罪。在这几十年的写作中,我从未想过自己的付出,但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清楚。听到过鼓励支持、赞扬感谢,也听过冷嘲热讽、恶毒攻击,自己也曾躺在床上笑着自言自语:“小老头呀,你这是何苦呢?”也多次想起杜近芳老师在电话中所说:“刘老师,您自己的家谱不去追忆,却到处奔走为别人写家谱,您可真可以的!”尽管如此,小老头依然无怨无悔。本人不通电脑,年复一年每日爬格子,心愿就是想把前辈艺术家的艺术生涯记载下来,留下一些梨园参考资料。

    在整理、分类资料时,我发现北京的科班岂止3个,30个也不止。同时也逐渐发现梨园亲连亲,世家太多太多,凡三代者均系世家。又参考了潘光旦著《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周明泰著《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王芷章著《中国京剧编年史》等多种书籍。又多次串门询问年长者,尤其是老太太,因她们间走动频繁,闲聊中知之较多,通过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纠正补充,并他人核实。支脉多的分别走访,然后拼在一起,这才有了《满目繁华——京师梨园世家谱》一书。在核对梨园人士生年时,有的档案户籍所载,生年有所出入,因早年均报虚岁,出入较大,不能作为依据,均从属相生年为准。

    多年的走街串巷、访问咨询,甚至多次登门,都快把人家的门槛踢破了。有的人家成了好友,以至后来推门就进,有的来信把先后居住地一一说明,有的画来图表……这其中的某些居住地在现地图上早已消失,只能亲自到档案局求查找。尤其是王瑶卿故居,早已面目全非,写入书中的屋内摆设陈列,乃王派艺术舵主程玉菁先生生前连说带画告知于我的,他把早年王瑶卿故居中的格局说得一清二楚。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一家室内摆设都不会一成不变,后来人所见会有出入。幸好在大“拆迁”之前,小老头记载了百位名伶故居的概况并拍摄了图片,并附有500多条街巷所居名伶简述,这才有了《满目繁华——京师梨园故居谈》一书。

    本应先写的梨园科班,却完成,但仍不完整,尚存遗憾,竟岁月不饶人,小老头今已八旬,蹬不动自行车去串胡同了。若再不续写,等待何时?原欲再过一两年脱稿,哪知贵人提前驾到。北京燕山出版社因再版《京剧史照》找我借用照片和审读稿件,副总编李满意和编辑们多次来寒舍,见到我珍藏的诸多梨园资料,尤其是补充修订的世家、故居、科班、逸事方面的稿件以及大量戏单等,颇感兴趣,欲立即出版,怎奈所修订书稿尚属草稿,且随时在补充,纯属“半成品”,李满意副总编当即拍板:“不等了!随编辑随补充。”压力来了,迫使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走访咨询进行补充修订,幸喜编室主任王梦楠和责编陈雪、葛瑞娟等人,不厌其烦地多次来家询问沟通,补充修改。她们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责任心极强,且细心、耐心,经常加班加点,尤们心疼小老头,宁可自己辛苦来家,也不让我去出版社,偶尔一去必打车送回,让我深为感动,我曾对李满意说:“您有这样的左膀右臂,省多大心,太幸运了!”

    历经半年多之久,她们付出的辛苦太多太多,加之帮校对的几位友人,逐篇逐页逐行逐字,乃至标点都认真校对,才使这套《满目繁华——京师梨园》丛书得以面世。在此,对所有为此书提供资料、付出辛苦的各位朋友,小老头一并道一声:“辛苦了!谢谢!”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