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阅读变现山口周
  • 正版
    • 作者: 山口周著 | 山口周编 | 山口周译 | 山口周绘
    •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8-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山口周著| 山口周编| 山口周译| 山口周绘
    •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8-01
    • 版次:1
    • 页数:208
    • 开本:32开
    • ISBN:9787557024840
    • 版权提供:广东旅游出版社
    • 作者:山口周
    • 著:山口周
    • 装帧:暂无
    • 印次:暂无
    • 定价:36.00
    • ISBN:9787557024840
    •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8-01
    • 页数:208
    • 外部编号:31226592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阅读与工作相联系”的六大原则
    原则1 为收获成果而须阅的“两种书” 3
    原则2 一本书,读两成就够了 6
    原则3 把读书想象成“” 9
    原则4 阅读,要以“遗忘”为前提 12
    原则5 读5 本书,不如“一本书读5 遍” 15
    原则6 减少阅读中的“闲置时间” 20
    第二章 商务类书籍× 读些什么?
    01 不懂经营学的企业顾问 25
    02 真正的71 本“商务书籍曼陀罗” 28
    03 “解读古经典籍的书籍”无法代替“古经典籍” 30
    04 新出版的商务书籍有九成都是“╳╳书” 32
    05 不读类书籍 34
    第三章 商务类书籍× 怎么读?
    01 不要做摘抄和读书笔记 39
    02 读到“不懂之处”就跳过去10 页吧 42
    03 “ 商务书籍曼陀罗”应该按照“从中心向外沿”的顺序去阅读 44
    04 只读过迈克尔·波特就不要妄言竞争战略理论了 46
    05 先读“曼陀罗中心”,为自己描画人生战略 48
    06 我决定从电通公司辞职的理由 52
    07 30 ~ 40 岁这一代的人,需要深入到曼陀罗的第二层 55
    第四章 通识类书籍× 读些什么?
    01 通识类书籍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很有效 61
    02 九成的普通人和一成能得出成果的人之间有什么差别? 64
    03 该读些什么?通识类书籍分7 类 67
    04 首先,从“传统好书”和“有趣的书”开始吧 71
    05 检查自己和一本书合拍的方法 74
    06 输入方式和他人不同,能够促使差异化的产生 76
    07 以“短期视角”阅读通识类书籍即可 78
    08 “其中都有些什么”,这样的感觉十分重要 81
    09 以“做自己的制作人”的态度去决定主题 84
    10 阅读帮我们认知自我 88
    11 以成为“知识的巨人”为目标,效率是极低的 90
    第五章 通识类书籍× 怎么读?
    01 即便是有益的书,只是读过并不能和工作产生关联 95
    02 将知识与工作成果相关联的办法 98
    03 无法“抽象化”,只是博识而已 100
    04 打造一个忘了也没关系的“机制”吧 103
    05 把书当成“笔记”尽情书写 106
    06 画线的三个工具:红笔、油彩铅笔、荧光记号笔 108
    07 咨询顾问的“三遍”阅读术 112
    08 遍 画线—将比较在意的文字部分整体画线 114
    09 第二遍 选择5 个选项—确定画线部分的先后顺序 118
    10 第三遍 摘抄—写下关于工作的“提示与启发” 121
    11 第三遍 摘抄—用“印象笔记”摘抄是选择 125
    12 第三遍 摘抄—为“鱼笼”设定一个主题 129
    13 重复阅读很多、很多遍 132
    第六章 “在书店散步”的技术
    01 在书店的那些“不认识的书架”附近闲逛 137
    02 看看“喜欢的书目”周围的书架 141
    03 不要受“书架分类”的限制 143
    04 名人传记和“我的履历书”都是宝藏 145
    第七章 通过“书架”连接阅读与工作
    01 读过的书和读到一半的书“不可混合,十分危险!” 151
    02 读到一半的书越积越多,聚沙成塔 153
    03 “书塔”→书包→书架/ 废弃品收纳纸箱 155
    04 “空隙”或许会为你带来“命中注定的那一本书” 158
    05 别让书架成为“死火山”,要让它做个“休眠火山” 160
    06 不要按照开本大小,而是要分门别类去设置你的“书架” 164
    07 改变创意从改变书架的排列顺序开始 167
    特别附录 只读这些就可以!商务图书曼陀罗 173

    章“阅读与工作相联系”的六大原则?为收获成果而须阅的“两种书”我认为,如果一位商务人士想要提高可持续的、高级知识生产力,那么就应该读以下两种书。
    首先,扎实地阅读商务类书籍中的“名著”,也就是去读那些能够为商务人士塑造基本体力的书。其次,阅读通识类书籍,或者说通识类的相关书籍,也就是去读那些能够为商务人士塑造个的书。
    本书将针对这两类书籍,和大家分享“读什么”和“怎样读”。商务书是“常规演技”,通识书是“自由演技”我选择这样两类书的具体理由会在后文再作解释。这里先简单地说明一下吧,原因是:只有当这两类书聚在一起时,才能够产生“拥有某一个人特的知识成果”。
    阅读商务书中的名著当然很有必要,但不是说只读名著就足够了。商务名著就好比“常规演技”一样,如果没有掌握这些基础,就毋谈后续了。但只是知道这些,却很难比人更胜一筹。
    尤其是,等级越高的集团,越会认为掌握这些商务书的知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它们很难成为你优于他人的资本。
    那么,此时就要用到与通识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自由演技”了。将它与商务类的相关知识组合起来,就合成了“拥有某一个人特的知识成果”。当然,如果在没有商务基础知识的状态下,只掌握了通识类的知识,这种情况也很难在商务领域创造出知识生产力。
    也就是说,阅读商务类书籍和通识类书籍,这二者需要双管齐下,这样才能为“拥有某一个人特的知识成果”的产出做贡献。
    此处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这两类书的阅读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狭窄深奥”与“宽泛浅显”商务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基本就是反复阅读名著,不要去记笔记。商务类书籍的阅读特点就是“狭窄而深奥”。
    而通识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基本来说就是随心所欲地广泛阅读大量书籍,并且阅读时需要记读书笔记。通识类书籍的阅读特点就是“宽泛浅显”。
    为什么需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读这两类书呢?简单来说,理由就在于:商务类书籍的传统书目及名著其实并不多。基本上只要把这几本书吃透,那么大部分场合也就够用了。在狭窄的范围内反复阅读也可以避免遗忘掉书的内容,而书中所写的也直接与针对商务所作的指点、启发相联系。因此,我们为了“在阅读时思考并将其记在脑中”而做的读书笔记,在阅读这类书籍时就没有必要了。
    而通识类相关书籍却和商务书完全相反。虽然它们同样也有一些固定的传统书目及名著,但是因为通识类书籍的分类太过多样化,所以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名著都读完。而且这类书中也不见得一定会出现商务方面的指点与启发,大多数情况下,在阅读一本通识类书籍的时候,我们很难当场认识到这本书能在商务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因此,为了方便我们之后再去反思和参考,在阅读这类书时就有要写书笔记了。
    一本书,读两成就够了大多数人在开始读一本书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坚持把它从头读到尾。但这种做法的效率其实低。
    不知大家听说过“帕累托法则”呢?这个法则本是由意大利的经济学者帕累托提出的,所以冠上了他的名字。简单概括,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在各种各样的领域内,80%的结果是从整体的20%之中产生的”。
    这条“帕累托法则”其实也适用于阅读大多数书籍。也就是说,从一本书中所得到的80%的知识,其实都来自于全书20%的内容。因此,想要高效地阅读并收获知识,一个极大的关键就是要看我们如何找出书中这20%的精华部分了。
    先说结论吧,想要找出精华部分,当然需要把书整个读一遍,但此处有一个要点,就是要“一带而过地跳读全书”。
    一段的开头倘若没有令人心动,就果断跳过接下来,我们谈谈这找出20%精华部分的方法。
    首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阅读目录”。阅读目录时,如果发现其中有“总论”或“结论”等总结文字的章节,那么就先从这里读起。设一本书总共分为十个章节,那么把这“作总结的一章”从头读到尾,其实也只读了全书的10%而已。
    有不少书都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整体中汲取精华部分。例如,前段时间掀起讨论的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写的一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本书主要讲述了审判虐杀犹太人的者—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全过程,而汉娜·阿伦特在旁听席记录了这些内容。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审判的详细记录及感想,而阿伦特本人主张的精华部分则收录于卷末。阅读这类书时,可以先从结论部分阅读。
    还有一类情况也不在少数。那就是找到了看似是总结的章节开始阅读,却发现其中并没有写什么“总结”类的东西,这时应该怎样做呢?
    遇到这种情况就翻到目录部分,找出“看上去趣”的一章,从吸引自己的部分开始读。不过要注意“不要从这一章的句开始一字一句地阅读,而是只读每一段开头的那句话”。如果用这种方法阅读,那么读完一章也就只需要花个几分钟。
    使用这种方法读过之后,如果还觉得有趣,就可以进一步阅读一整章。如果觉得无趣,那就再回到目录部分,选择看上去比较有趣的章节,再次粗略地从“开头的一句话”读起。这时候,就不必再思考“有趣还是无趣”了。重要的你是认为“读了段落开头的句话,就必须继续阅读下去,跳着去阅读内容实在太可惜了”。因此,其实不必钻牛角尖地思考“读,还是不读?”,只要按照自己的感觉去阅读就可以了。
    通过这样的方法阅读数个章节(我大概至多会阅读3~4章)的段落开头部分后,如果还是没有引起我们太大的兴趣,那么就可以判断这本书不必再继续阅读了。也就是说,倘若没有找到一本书的“在初阶段的那两成内容”,那就意味着这本书根本不阅了。
    当然,从一本书的句一字不落一直读到,有可能从中收获“珍贵的一句话”。但若按照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方法,恐怕就有可能会漏掉。
    可是,为了找这“珍贵的一句话”于是把整本书全读了个遍,这样的做法永远都无法提高读书的。倘若你是一个有着大把时间的闲人也就罢了,但对于大多数商务人士来说,时间本就是珍的资源。因此,“只读精华的那两成,先舍弃”的阅读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把读书想象成“”一本书不用全读完,而应基本遵循“选读”“跳读”,只在例外情况下才全部读完。对于我的这种理论,或许会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觉得如此读书“太浪费了”吧。竟难得买了本书却不把它全部读完,这实在是有些浪费。
    这种态度我其实也是理解的,但我要反驳一句:“在对工作毫无帮的书上投入珍贵的时间,这不是更加浪费吗?”话说回来,我们其实并不应该将读书当成一种消费行为,而应该将其当成一种“行为”。我们之所以觉得书读到一半就扔的做法很浪费,其实就是因为将读书当成了一种消费行为。
    的确,花钱买了一份冰淇淋,结果吃到一半就扔了的话,会给人一种浪费的感觉。然而,读书其实本就不是消费行为,而是行为。的本钱,就是为购书所花费的金钱和时间。而它回报给你的,则是一些非经济型的报答,如知识和感动,以及一些经济型的报答,如工作上的与晋升、加薪。
    “机会难得,所以要全部读完”,这种想法是在浪费投入此处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我们将读书当作一种行为,而这的投入就是“我们的时间。”也就是说,读书这种行为,其实就是我们了时间,并据此会收到一定的利益。“难得买了一本书,没全读完就是一种浪费”,这样想的人,其实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稀有资源—时间。对于我来说,选择这样做真的很浪费,但是他们却对此不以为意。
    已经投入的金钱因为各种恶劣影响波及到了意志及决断,这在财务会计领域可以解释为“沉没成本”。
    例如,方案A和方案B,双方都面临不追加就很难再推进下去的困境。这时候,两者已经投入金钱的多寡,就会极大地影响追加的意向。如迄今为止已经为方案A投入了大笔金额,而方案B却没有投入那么多,大部分人都会倾向于选择为方案A追加。
    其实,本来应该做的是去预估方案A和B在追加之后的回报值,冷静透彻地分析之后,再去决定为哪一个方案做追加,但是人们都会被已投入金钱的多寡带偏思路。
    同样的,这种偏颇也时常体现在读书上。
    正如我在原则2中所述,读书的基本原则就是“跳读”。值得阅读的部分如果只有一页,那就只读这一页,接下来读别的书就好。不论是对300日元的文库本,还是1万日元的精装书,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
    读书,就是付出我们有的间和金钱去,从中获得丰厚的人生回馈的一种行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投入的时间和获得的回馈之间的平衡。因此,当你判断出在此基础上再投入更多时间,也无法更多地获得回馈时,你就该和手中的书说再见了。
    阅读,要以“遗忘”为前提前文已经提到过,只是读书并不能获得成果。即便我们读了很多书,吸收了大量的、优质的信息,如果不能将所获取的这些东西配合知识生产力而活用,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如何高效地“贮藏”获取的信息,并灵活运用,这一点重要。
    此处有一个要点,就是“不要依赖记忆”。一听到“贮藏获取的信息”这句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将所获取的信息记在脑子里”吧。但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只依赖头脑中的记忆去进行知识生产,你的输出能力会变得孱弱。
    当然,回望历史,的确存在圣托马斯·阿奎那和南方熊楠这样的“知识的巨人”。这些人的学识之渊博,简直令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将整个图书馆全都记在了头脑之中。毋庸置疑,他们所创造的知识生产成果的质量与数额,都是靠着庞大的记忆,也就是“脑内的知识储备”支撑起来的。
    然而,依靠这种记忆力进行知识生产的方式,对于“普通的”商务人士来说实在是难以做到。当然,我本人也同样无法做到。
    不要依靠记忆力那么,不依靠记忆力的话,我们又该如何去贮藏信息呢?请尝试将信息想象成“鱼”,将世界想象成“海”。从书本中获取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记在大脑中,其实就是从世界这片海“钓”到了象征信息的鱼,并将它放进了大脑这样一个小冰箱。如果只做暂时保存,那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轻松地随用随取。然而,能够贮藏在冰箱中的材料,种类和数量都是有限的。,通过这些材料烹饪出来的菜品,也就是知识生产物既没有发散也毫不新颖。单纯依赖脑内贮藏的知识生产材料,是很难针对不同工作,灵活机动地进行知识生产活动的。
    制造信息“鱼笼”吧!
    那么,钓上来的鱼该如何处理呢?
    我大家这样一个方法:制造一个鱼笼,将代表着信息的鱼投入其中饲养起来。
    在世界这片海洋中,选取必要的鱼,也就是信息。在鱼儿们“还活着的状态”下,把它们放进在海洋之中制作出的一个虚拟鱼笼之中,让它们自由游动,按需捞取。具体来说,即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点,以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因为一些必要的信息已经放置到“鱼笼”中了,所以不用事无巨细地全记到脑子里。也就是说,你可以放心地去遗忘。
    其实,这种方法虽由于数字与模拟而不同,但却和梅棹忠夫在其所作知识生产方面的名著《智识的生产技术》中所提出的方法完全相同。
    那么,为了能让知识生产的“料理”行之有效、使用顺畅且材料丰富,我们该如何制作“鱼笼”呢?相关办法,我将在第五章中做详细阐述。
    读5本书,不如“一本书读5遍”一般情况下,大家通常认为,一个人爱读书,那就意味着他会读大量的、类型庞杂的书。但其实,如果你是出于个人趣味去读书,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还是可行的,但是这一点对从事知识生产的人来说却没什么用。原因很简单,只读一遍肯定会忘记。
    大家周围有没有这种人呢?就是看上去好像读过很多书的样子,但是谈吐之间却完全感受不到什么通识的那种人。
    我敢打赌,这类人应该都属于“读过很多书,但是都只读了一遍”的类型。这种“宽泛浅略的阅读行为”无论重复多少回,都无法提升知识的贮藏量。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一本能让人想重复去读的深度好书,然后再一遍一遍地去仔细阅读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到这种“有阅读价值的书”呢?很简单,就是“简略阅读大量书籍”。
    采取“T字型读书法”或许你会想:什么嘛!这不还是需要读很多很多书吗?事实虽是如此,但是请注意,在这里,“宽泛浅略地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就是说,我们是为了找到一本能让人想重复去读的深度好书,所以宽泛浅略地快速浏览大量书籍,而并不是“宽泛浅略地随手翻阅”。如果在宽泛浅略的浏览过程中,找到了那本“有价值的书”,那么就要紧抓这本深入钻研。这就是所谓的:只有通过“T字型读书法”,才能增加知识储备的厚度。
    或许,你可以回顾一自的读书经历,曾经太“宽泛浅略”呢?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陷阱,大多数人都曾经跌进去过。我自己也曾经在某个时期掉入过这个陷阱。
    当初,我从广告公司转职到咨询公司时,也曾经选择了“宽泛浅略的读书方法”。我在大学和时期专攻美术史,对经营学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把一般商学院会使用的经典书籍约100册全部读完。
    在那两年之内,只经营学类的书籍我就读了差不多有200册。结果自然是失败。正如我在前文中所说,只是把一本书的内容浏览一遍,并无法让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扎根。如果只浏览一遍就能记住一本书的内容,那只能说明这本书写得太过简单了。
    宽泛浅略的读书法,T字型读书法宽泛浅略,阅读多个领域的书籍。深挖一本好书去精读“好像有点儿懂”“能够得出成果!”我们所需采取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反复咀嚼消化一本有深度的书籍。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提高我们在知识生产方面的基础体力。那些只把一本书读一遍就觉得“啊,懂了”,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不断读新书的人,需要多加留意。因为这种读书方式只会把你塑造成一个毫无涵养、只会说“这个好像在哪儿听过”的浅薄之人。
    用半年时间,坚持只读同一本书有些人会不断重复深入地阅读同一本书,并进行着新奇特殊的知识生产。其中具有代表的人物就是阿伦·凯伊(AlanCurtisKay)。凯伊是历个提出在人们进行个人化知识生产时所使用的电脑,也就是“个人电脑”这个概念的人物。他提出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
    当时的电脑都是由机关或大型银行等组织重金购买的,电脑也由组织成员共同使用,这在当时是常识。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阿伦·凯伊的思想是多么具有前瞻了。
    说到这儿,阿伦·凯伊在谈及自己如何想到个人电脑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提到了一本书。那就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作品《谷登堡星汉璀璨》。这本书恐怕很难理解,或者说无法理解吧,我自身也挑战过无数次,但说句实话,我并没太懂他想要说什么,表达些什么,所以次次都是铩羽而归。然而阿伦·凯伊没做特别的事,只是花了半年时间反复阅读了这本难懂的书,得到了天启—“电脑的形态会更加接近媒体,而非计算机”。
    整整半年时间什么都不做,一门心思只读一本书。或许你会觉得只有专职研究类的工作才有这种特权吧?(注:伊当是隶属于全录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但是我之所以举这件事为例,是因为它其实是一个展现知识生产和深入读书之间关系的好例子。
    一提到读书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期待听到的都是那种“能立即高效读完很多书”的技术。但我认为,其实这种立即读完很多书的方法并不能为你增加知识生产方面的体力。
    减少阅读中的“闲置时间”第六项原则,就是“同时阅读10本以上的书”。不是“10本”,而是“10本以上”。也就是说,同时正在阅读的书籍数量,要以“10本”为限。
    以我为例,我同时正在阅读的书本数量可能超过了100册。不过此处是以“还未读完”为前提的。我书架上摆放的书有一大半都只是跳读了一部分,有机会的话,我会把这些书的部分也读一读。我所说的“同时阅读100册以上的书”其中也包含这些书在内,所以在这100册中甚至会出现“上次打开阅读还是在3年前”的书。
    为什么要尽量同时读很多本书呢?因为这样做的话能够提高你的运转率。在工厂运转以及业务推进的过程中,想要改善运转效率,关键的点就在于减少“闲置(或停滞)时间”。
    常常会有这种人,他们因为没有读书的时间,所以学习速读术,想要用这种方法尽可能地去读更多的书。针对他们面临的问题,需采取的策略应该是“达成一定的运转效率”。首先,减少“闲置(或停滞)时间”。也就是说,要格外注意,务必将生活中那些“懒懒散散、什么都没干”的时间减到少。接下来,为了将这个闲置时间化,“尽量同时阅读大量的书籍”也十分重要。
    我们来简单想象一个具体情况吧。例如:我们现在正同时阅读3本书。如在这3本书之中,有一本小说,一本讨论宇宙的书,还有一本讨论组织关系的经管类书。那么恐怕大多数读者都经历过的感受就会涌现出来—“好像对哪一本都提不起什么兴趣读……”这样一来,难得有些闲散时间,却没兴致花在读书上了。
    挑中正合“当下心情”的书,就要一口气读下去那么,我们再设读到一半的书有20本,这样一来,在20本里找到正合自己当下心情的书,概率就要比3本高很多了。如想读书的“情绪模式”有10个档位,3本书全部不合适的概率就会高达72.9%。出人意料,还挺高的对吧?另一方面,当书本数量上升到10本,那么全部不合适的概率就会下降到35%,上升到20本的时候,不合适的概率就只剩12%了。也就是说,当同时正在阅读的书有20本的时候,你会产生“哪本书都不太想读啊”的情绪,10次里只会遇到1次。可见减少“闲置(或停滞)时间”是多么的有效了。
    这世界上一定会有人觉得“没有读完一本书情绪就会很差,完全没法中途开始读下一本”,他们的想法其实我也很懂。但是按照这种顺序阅读的读法,阅读量,也就是我们摄入的知识量永远都无法增加。如果想要使用短时间内广泛涉猎的读书方式,并以此为自己武装知识力量,那么就请你尝试积极地同时阅读多本书籍这样的阅读方法吧。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