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长大不容易卢勤
  • 正版
    • 作者: 卢勤著 | 卢勤编 | 卢勤译 | 卢勤绘
    •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卢勤著| 卢勤编| 卢勤译| 卢勤绘
    •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320000
    • 页数:345
    • 开本:16开
    • ISBN:9787540791575
    • 版权提供:漓江出版社
    • 作者:卢勤
    • 著:卢勤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49.80
    • ISBN:9787540791575
    •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2-01
    • 页数:345
    • 外部编号:3134378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再版说明 / 001
    序 长大不容易,成长有规律 / 001
    章 孕育生命期 / 001
    不要生“蜜月宝宝” / 002
    好心情从哪儿来 / 004
    爱子先爱妻 / 007
    准妈妈的情绪有可能影响孩子智力 / 009
    准妈妈的生活要有规律 / 012
    天赋可以培育 / 015
    胎教音乐三阶段 / 018
    第二章 婴儿成长期 / 0
    宝宝出生那 / 024
    妈妈的微笑是的礼物 / 027
    孩子要尽可能自己带 / 030一?让孩子永远快乐地学习/ 030
    宽容孩子的次挫折——女儿只考了77分/ 030
    学习信心比学习更重要/ 032
    不要在攀比中视孩子为“笨蛋”/ 034
    把周末的欢乐还给孩子/ 036
    熏陶孩子的书卷气/ 038
    日常生活中的“磨难教育”/ 040
    把规则变成习惯和格/ 042
    抓住大脑发育各个关键期 / 032
    世上没有笨孩子 / 036
    0 ~ 3 岁:大脑开发黄金期 / 036
    该吃手时就吃手 / 039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必要手段 / 042
    “嘘”——小孩玩时别打扰 / 045
    返璞归真的玩具益 / 049
    第三章 幼儿成长期 / 053
    妈妈,我从哪里来? / 054
    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给谁看 / 060
    怎样让哭闹的孩子安静下来 / 063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 / 066
    幼儿园给我留下了什么 / 071
    发现的乐趣 / 073
    无理取闹不能赢 / 075
    眼光可养人也可“杀”人 / 078
    从“口吃”到“口才” / 081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 087非功利地爱身边的人/ 087
    冒险和闯祸是一步之遥 / 090
    培养同情心从养小动物开始 / 093
    童年离不开童话 / 098
    第四章 儿童成长期 / 105
    上学了“太好了!” / 106
    习惯影响一生 / 109
    “替孩子”等于“害孩子” / 112
    放手才能放心 / 114
    幸福从分享开始 / 118
    我陪他哭 / 121
    爱心带来快乐 / 126
    兴趣班呼唤兴趣 / 131
    专注能够产生美 / 137
    创新自提问始 / 139
    把问题留给孩子 / 142
    怎样惩罚孩子才有用 / 146
    别对自己说“不可能” / 148

    第五章 少年成长期 / 155

    远离“羡慕、嫉妒、恨” / 156
    小孩吵架,大人不用管 / 159
    借大自然的力量 / 162
    一句话成就人生 / 164
    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抱怨 / 168
    有面子的孩子有尊严 / 172
    小孩说话也管用 / 175
    “重要人物”是这样产生的 / 179
    把我的幸福告诉你 / 184
    梦想让你了不起 / 187
    理财教育从小开始 / 190
    礼貌与德行不是教出来的 / 194
    小学生活留下的六大财富 / 198
    第六章 青年成长期 / 217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 218
    热忱能激发潜能 / 2
    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 / 225
    儿子给您挣回来了 / 2
    商量是沟通的好方法 / 5
    过程比结果重要 /
    一声叹息让孩子心碎 / 243
    男孩女孩一起走 / 247
    自制,做情绪的主人 / 250
    理解了,就长大了 / 255
    生日,给孩子写封信 / 257
    美丽世界的“孤儿” / 260
    尊严,打工子弟不可少 / 263
    留守,进城务工人员孩子的新考验 / 265
    坚强的力量 / 271
    积极面对父母离异 / 275
    公益心把世界点亮 / 278
    理想,给力 / 282
    第七章 步入成人期 / 287
    步入大学难题:人际关系 / 288
    选择,生存的本领 / 293
    男生怎样选择女友 / 296
    女生怎样选择男友 / 298
    责任心让你成为自己的贵人 / 300
    第八章 家的影响 / 309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 310
    《陈氏家纲》的启发 / 315
    之间:善待与包容重要 / 321
    亲子之间:思念与牵挂重要 / 325
    婆媳之间:倾听与知心重要 / 328
    岳婿之间:使用与赞美重要 / 333
    快乐生活的秘诀 / 335

    "卢勤,不错编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更
    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她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栏目,被广大少年儿童及其父母亲切地称为“知心姐姐”。她亲切、平易、认真、深情,守护着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曾获中国中国新闻工作者优选奖“韬奋新闻奖”、“中国内藤靠前育儿奖”,联合国颁发的“支持儿童杰出成就奖”,并获“全国很好少年儿童工作者”“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建业标兵”等称号。
    卢勤所著的书是教育经典,都是不错书,总发行量超过800万册,荣获第六届、
    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等多种大奖。她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数千场,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传媒品牌栏目的常邀嘉宾,深受亿万家长和孩子的爱戴。
    "

    《长大不容易》,成长有规律,教育不焦虑。有名家庭教育专家、几代少年儿童的“知心姐姐”、亿万家长的导师卢勤,与家长分享抚育教养孩子的细节。

    兴趣班呼唤兴趣儿子和我上的是同一所小学——北京史家胡同小学。
    这里是一个兴趣的乐园,我小时候,学校就有许多兴趣小组:美术、舞蹈、合唱、自然、游泳、手工、制作、木偶、幻灯……多得数不过来,上哪个兴趣班,自己选,父母根本不过问。我是美术组的铁杆成员,同时又参加了合唱队、舞蹈班和游泳班,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开心的是跟康文信辅导员做游戏,康辅导员是个美男子,可帅了,他带领我们“蹲萝卜”,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一个团体游戏,各班先自命为一种萝卜,然后有节奏地集体开喊:“红萝卜蹲,红萝卜蹲,红萝卜蹲完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完绿萝卜蹲。”如果哪一种萝卜打了愣儿,卡了壳,接不上了,那么就罚哪个班唱歌。
    童年给我留下的快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下乡插队,在艰苦的日子里,每每回想起童年,仍然感到幸福和甜蜜。这份礼物,成为我战胜任何困难与艰苦的力量。我觉得,没有童年的孩子是不幸福的,童年不快乐的孩子更不幸!
    所以,当我有了孩子时,我就期盼他快乐、幸福,我觉得这是人生成长根基。因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来享受幸福和快乐的,而不是来寻找痛苦的。人能够战胜痛苦,能够面对不幸,是因为人曾经品尝过幸福,体验过快乐。
    童年是极其宝贵的,我可不想剥夺孩子仅有的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从小我就让儿子痛快地玩。上小学,我让他走进了这座“兴趣的乐园”。
    和我一样,依然有数不清的兴趣班在等待他,我让儿子自己选,从不发表意见。
    儿子好像压根儿就没有和我商量的意思,一直“独断专行”。
    一年级时,他竟报了“二胡班”。
    我很纳闷,私下和我妈说:“学二胡有什么用呀?”我妈说:“中国京剧后继,学会二胡不是很好嘛!”后来我明白了,我妈是个京戏迷,儿子一岁时,她就打开“话匣子”(收音机),和我儿子一起听京戏,一出又一出地给我儿子讲京戏里的故事,什么《霸王别姬》《借东风》……儿子3岁就跟姥姥去王府井吉祥戏院听京戏,成为吉祥戏院里的听众。
    没想到,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他上幼儿园时还闹出一段笑话:,年轻的女老师打开收音机,里面在播放京戏,儿子听得津津有味。老师不爱听,换了台。儿子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要听‘哐’,我要听‘哐’!”老师莫名其妙,几个老师在一起研究半天,也不知他到底想要什么。送孩子时她们问我“哐”是什么东西,我笑着告诉她们:“是京戏!”他不懂那是京戏,只知道打镲和鼓锣的声音。
    二年级,儿子又报了泥工班。
    我又纳了闷儿,问我妈:“捏泥人有什么用呀?”我妈轻松地说:“孩子爱学就去学呗!天津还有‘泥人张’呢!”儿子捏得还挺棒,捏的“小仕女”“恐龙一家人”栩栩如生。我妈把儿子的“成果”放在一个纸盒里,来了客人就拿出来“显摆”:“瞧我孙子捏得多棒!”“你孙子手真巧!”客人捧场。
    没想到,这份夸奖提高了儿子动手能力,他手还挺巧,什么都会做。捏泥人培养了他的创造能力。
    三年级,儿子又报了美术班。
    这回我高兴了:卢勤的儿子就该上美术班,老鼠的儿子也该会打洞呀!
    儿子很爱画画,我给他买了画笔和纸张,尽量给他提供培养爱好的条件。除了学校的美术组,业余时间我还陪他去宣武区(现为西城区)实验二小办的专业美术班学习两年,他学我也学,我陪他一起学。他参加过美术比赛,得过奖。这为他后来制作网页奠定了基础。虽然儿子没有选择成为艺术家,我仍然将他小时候的那些画保存了一部分。因为它们是儿子孩提时创造力的表现,也是他童年时期健康成长的见。
    上五年级时,儿子又报了无线电小组。他四五岁就看大舅、大姨夫给姥姥安装电视、修理电视。只要大舅看他在身边,一定会支使他:“悦悦,拿电烙铁来!”在他眼里,男人就该会修电器。
    六年级时,他参加了东城区少年无线电比赛,装了一个能收五个台的收音机,获得一等奖。姥姥拿着她孙子亲手装的收音机,乐得合不拢嘴。以后,家里的电器坏了,就由他修理了。
    儿子的兴趣终于有了落脚之处,我想,我的儿子终于找到自己想干的、能干的事了。
    可谁知,上中学时他的兴趣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小学后,他上了北京六六中学。我认识一位计算机班的老师,他希望让儿子上计算机班。
    可谁知,他却悄悄报考了军乐班,我一直被蒙在鼓里。
    后来我才知道,去中学报到那天,他看见校门口贴出布告:“军乐班招生!”他和一个小学同学一起报考了军乐班。老师说,三天之内发通知。第三天,他的小学同学收到了通知,可他没有收到,他去找了老师:“老师,您当时说我比他强,怎么有他没我呀?”老师看他怪可爱的,笑着说:“那你也来试试吧!”得到老师的“恩准”,他才把这个“消息”告诉我。
    我当时就急了:“干什么不好,吹喇叭有什么用?”儿子慢条斯理地说:“您不是‘知心姐姐’吗?能不能先别表态,看看再说!”我怕他说这个,只好跑到学校去看。
    操场上,军乐队正在太阳底下训练,儿子练得很认真,汗水直淌,也顾不上擦一下,我有点儿心疼。
    等儿子从运动场上下来,我当着李主任(管乐队的老师)的面就对儿子说:“咱们家没人会音乐,你上小学除了二胡也没学过什么乐器,你上中学现学,苦大着呢!”“有苦我自己吃,有汗我自己擦。”儿子回答得很干脆。
    “好!这像男人说的话!”我佩服这样的男人。
    我问李主任:“您看我家儿子行吗?”李主任说:“我看他胖乎乎的,像吹喇叭的。”一锤定音。儿子就去军乐班吹喇叭了,而且吹的是大号,也叫贝斯号。儿子说他“块儿大”“肺活量大”,能拿得起大号。没想到,一吹就是6年!
    6年里,儿子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也没花过家里一分钱。他所在的北京六六中学军乐队成为北市城区金帆乐团,他担任了首席大号。
    前夕,六六中学军乐队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专场音乐会。我和许多家长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没想到,从未学过吹号的儿子竟吹得这么好!我也次发现,儿子吹号居然把嘴都吹歪了。
    那天晚上回到家,儿子一进门,连乐都没来得及脱就问:“妈,我们吹那个曲子的时候,您感动吗?”“我感动,我感动得都哭了。”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他指的哪支曲子,可一直在那里抹眼泪。
    儿子很兴奋:“我也哭了。”我觉得,我跟儿子一起哭一起笑就够了,在他兴趣的路上,我只是陪他就够了。一个人,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艺术的自娱中,尽情享受艺术的兴趣,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高中时,儿子乐队的导师、中央乐团的姜教授对我说:“你儿子可以报考艺术院校,他的音乐素质很好。”我说:“我家没人搞音乐。”教授说:“跟你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后来,儿子没有去报考艺术院校,他说乐器只是他的爱好。,他还是上了大学计算机系。
    大学期间,他又对小品创作产生兴趣。他写小品、演小品、导小品,他的作品在全校自创大赛中获得特别奖,还成为校园上的“小品达人”。
    有一次,他让我从网上看他创作的小品,我说:“我怎么看不懂呀?”儿子说:“您看不懂就对了!这是我们这代人追捧的艺术,你们看不懂。”“啊哦!”我表示无奈。
    后来他自主创业去搞,后去上海盛大集团学习、工作。几年后,他自己创办了一个网络科技公司。
    儿子在兴趣的路上走了十几年,我只是他的观众,为他鼓掌喝彩。我从来不想把儿子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天才,也从没有把他的才能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我只想让儿子成为兴趣广泛的人,只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因为没有任何艺术陪伴的生活,就如同荒野一样,让人感到枯燥无味。
    如为了考级、考去上兴趣班,,兴趣将变为孩子沉重的负担;如为了父母的脸面去上兴趣班,,兴趣将变为孩子童年的苦难。
    幸好,我没有。
    令我欣慰的是,在兴趣的路上,儿子一直保持着对艺术、对创作浓厚的兴趣,和对生活的激情。
    艺术的特点,是它的抒情和非功利;艺术的功效,是能够尽情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儿子有音乐的兴趣与天赋,可是他没有成为音乐家,他获得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儿子有画画的兴趣与天赋,可是他没有成为画家,他获得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力;儿子有创作戏剧的兴趣与天赋,可是他没有成为艺术家,他获得的是幽默的格和观的生活态度;儿子有制作物品的兴趣与天赋,可他没有成为,他获得的是难得的创造力,以及生存的能力。
    我不企盼儿子成为一个显赫的“××家”,而是想把他打造成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期盼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对事业有追求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有某方面的特殊天赋,他本人又很感兴趣,那就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毅力,帮他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
    专注能够产生美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夜晚乘坐飞机时,你静静地坐在机舱的舱椅上,手中捧着一本看的书,专注地看,没有人打扰你,没有手机干扰,只有一束暖暖的、浅黄色的灯光陪伴你,那时,你感觉到的是什么?是身心的放松,是精神的愉快。那是因为专注能够产生美,专注能够让人们的身心获得自由。
    专注的过程,是一个静心的过程。专注的过程,也是一个心无杂念的过程。
    一个人心无杂念,智慧才会源源不断地注入他的心中。因此,专注能够产生美,专注能够产生爱,专注能够让人感动,专注更能够给予专注的人创造力。
    世界上有许多成大事的人,不少是一些资质平平的人,而不是才智超群、多才多艺的人。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那些看上去智力并不突出,在学校排名末位的学生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呢?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些人的特点是专心在一个领域耕耘不辍、锲而不舍地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而有些才华横溢的人却四处涉猎,毫无目的,一无所获。
    人与人之间,智力的水平相差多少并不重要,而专注的程度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失败。因为只有当你的精神专注时,脑细胞才会开始积极工作。
    许多父母找我咨询时,常常说:“知心姐姐,我的孩子学不心,一会儿摸摸鼻子,一会儿玩玩手,他是不是多动症呀?”“他有没有专心的时候呀?”我问。
    “有啊!看动画片,上网玩游戏,他可专心了,叫他吃饭他都听不见。”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是同一个。
    我告诉他们,这样的孩子绝不是多动症,而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对玩感兴趣。玩的愉悦正是来自他的专注,这时候,你不是肯定他的专注,而是骂他“就知道玩,学习时你怎么坐不住呀?”你的话变成“干扰”,使他很烦,学习的时候,一想到玩时受到的干扰,烦躁情绪就会油然而生。结果呢,学得不踏实,玩得也不开心,都很烦。
    正确的做法是,不是数落孩子“学习不专心”,而是在孩子“专心”看电视时轻声地和家人说:“瞧这孩子多专注!”小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就体会到什么叫“专注”了。
    思想专注、精力集中是人精神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情,常常会获得意外的惊喜。具有专注力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也是他们取得非凡成就的必要条件。
    “专注”的习惯是在幼儿时期培养的,主要受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和孩子说话时注意力十分集中,孩子就不容易分心。如果几个月大的孩子在很专注地看一件东西,你千万不要打扰他,让他体验到专注产生的美感。
    事业有成的人,其共同的特点是专注。尤其是艺术家和科学家,他们对艺术与科学的专注,让他们感受到快乐,从而产生灵感和创造的激情。
    我常常和父母说,音乐家和演员是观众用掌声捧起来的!专注所产生的内心的愉悦,和掌声所给予外在的鼓励,都会激发孩子的兴趣,激发大脑的潜能。
    如果一个人能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开发出的潜能,并拥有美好、稳定、快乐的人生。
    一个聪明的孩子,不管他的多少次遥遥,不管他比同龄人更引人注目,如果不专心致志就永远不会成功。
    一个人要干成一件事情,没有竭尽全力的精神是不行的。所以一旦孩子确定了目标,家长要竭尽全力帮他实现,鼓励他获得成功。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让孩子为一个目标去努力,让他感受实现目标的快乐。这个过程掌握了,他将来很有可能就被培养为成功人士。
    创新自提问始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博的求学格言是:“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提问,是创新的开始。培养创新人才,要从提问开始。
    小孩子都有好奇心,对什么问题都好问“为什么”,在大人看来,这些问题大都是幼稚可笑的,但正是这些可笑的问题,才引发了孩子们求知的兴趣。
    会提问是一种智慧,提问需要开动脑筋。提问是动学,对孩子来说,提问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几年前,《中国少年报》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共同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开展了一项“提个好问题”的活动。本来我们以为孩子们每天被作业包围,头脑早都模式化了,只会回答问题,提不出什么好问题。没想到,活动中,孩子们竟提出了三千多个问题,有的很有童趣,有的很有水平。例如,有的孩子问:“蚂蚁睡觉闭眼睛吗?”“香蕉为什么是弯的?”“鱼为什么不眨眼?”“瓜明是绿的,怎么叫黄瓜呢?”“小鸡为什么只拉屎不撒尿?”“屁为什么是臭的?”“地球会不会哪天突然不转了?”“为什么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呢?”……童年的“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步入科学殿堂的步。在求知的路上,小孩子开心的事,就是提个问题把大人问倒。
    有一次,我去某市开会,会后市妇联主任开车送我去机场,她4岁的儿子就坐在她旁边,一路上一个劲儿地向妈妈提问。他妈妈对我说:“我的儿子可讨厌了,老向我提问。”她的儿子倒也不嫌他妈讨厌他,继续向他妈妈提问:“我问你一个问题,大象的左耳朵像什么?请回答!”男孩的妈妈很认真地回答:“像芭蕉,像扇子……”儿子都说不对,我悄悄问他儿子:“到底像什么?”儿子神秘地告诉我:“像右耳朵。”他妈妈说:“你说他讨厌不讨厌。”我回答道:“人家讨厌什么,人家说得很正确,大象的左耳朵就是像右耳朵,不像别的耳朵。”孩子很开心。
    几个月前,我和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每人讲了半小时后,读者就开始提问了。
    有个六年级男孩,个站起来,很恭敬地说:“知心姐姐,我向你提出一个问题。”我立马站起来,很恭敬地回答:“请问。”“我问你:一个豆从山上滚下来,变成什么?”我很意外,怎么也想不出来。他接着说:“我向你提示一下,是两个字,个字也是‘豆’。”我更为难了,一个“豆”滚下来能变成什么“豆”?我抓耳挠腮,无奈地说:“我实在不知道,我请求帮。”一个小女孩站起来,笑着说:“这还不容易,蚕(残)豆呗(注:意思是一个豆从山上滚下来受伤了,就变成残豆了)!”在场的孩子都哈哈大笑。我看那个男孩子十分得意,就对他说:“我也向你提个问题。”男孩子也十分恭敬地说:“请问。”“我问你,大象的左耳朵像什么?”男孩也说不上来,因为那是4岁孩子的问题,他觉得我不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说出了后捧腹大笑,场上的孩子笑得更开心了。
    一次,我们带孩子们去深圳搞活动。晚会上,一个女孩站出来说:“我向大家提个问题:一个绿豆想不开从高楼上跳下来,摔死了,它变成了什么?”我立刻举手:“蚕(残)豆呗!”我以为我这回肯定是答对了,没想到,女孩大声说:“不对!它变成红豆了(流血了)。”场上的孩子哄堂大笑,我这才明白,他们全知道,只有我不知道。
    和孩子们大笑之后,我才明白,把大人问倒,是他们开心的时刻。许多好老师教出的学生,的特点就是爱提问。当他们把老师问倒的时候,他们很开心;当老师把他们问倒的时候,老师也很得意。在这种一问一答中,他们的求知欲高涨。一个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求知欲,往往比课堂上要高,正是因为游戏中伙伴之间是平等的,双方都有获胜的可能。
    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大人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标准”,都会否定孩子,从而打击他们的积极。
    有一次,在一个家庭教育报告会之后,一位妈妈站起来,很困惑地说:“我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很爱提问,不招老师喜欢。有一次老师让孩子们给杨利伟叔叔写一封信,儿子在信中问了一个问题:‘杨利伟叔叔,你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如果燃料不够了,你怎么回来?’老师给他一个不及格,说他在捣乱,应该写‘怎样向杨利伟叔叔学习’。”我当场回答说:“你儿子提的问题很好,杨利伟叔叔知道了一定很高兴,因为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你儿子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将来一定很棒。”我建议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尝试以儿童的心态来理解儿童的问题,和他们同兴趣、同欢乐,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个犹太家庭。到3岁多时,小爱因斯坦还不会说话,他总是喜欢沉默不语。在四五岁时,有一次爱因斯坦生病卧床,爸爸海尔曼怕儿子寂寞,就送给他一个小罗盘。
    爱因斯坦如获至宝,他发现不论如何转动罗盘,里面的指南针总指向固定的方向,这令他百思不解。当时,小爱因斯坦想象:一定有什么东西隐藏在这现象背后。一连好几天,爱因斯坦都对罗盘爱不释手,虽然爱因斯坦连对“罗盘”“磁”的发音都发不准,但这不妨碍他向爸爸提出连串疑问:“爸爸,指南针为什么总指向一个方向呢?”海尔曼微笑着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球磁场的原因。”“什么是地球磁场呢?”爱因斯坦皱着小眉头,追问道。
    海尔曼面有难色,解释道:“磁场是地球南北两极……”“指南针为何要指向磁场?”罗盘太了,让爱因斯坦产生对科学的向往。
    7岁时,爱因斯坦上学了。不过,他在上小学和中学时学习都很一般。但是,后来爱因斯坦领到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课本,书中论的许多公理,给爱因斯坦下深印象,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等不及按照课程进度去学习它,竟然一口气就将它学完。
    后来,爱因斯坦成了一代科学大师。
    正是这无数个“为什么”,把孩子引入科学的殿堂。
    小法布尔对昆虫的“为什么”,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小爱迪生对生活的“为什么”,让他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能提出问题的人,往往不是一般的人。做父母的人,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提问,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孩子在提问,家长不要当成一个简单的信号。
    孩子在提问,这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不知不觉,一个人的创造也蕴藏其中了。

    本书是卢勤老师的经典家庭教育作品,20多万册。
    2021年近期新版,增加20多幅珍贵照片!
    本书是国内有名家庭教育专家、几代儿童的“知心姐姐”卢勤30多年来两代人的家庭教育思想精髓,书中以真实、生动、鲜活的家庭教育实例,让众多家长对“长大不容易”产生共鸣,让他们深刻体味“成长有规律”,是家长与孩子可以共读的教育经典读物。作者卢勤多年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针对当今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提出全新的“成长有规律,教育不焦虑”理念,帮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规律,以孩子为本,培养出有责任心、有爱心、自立自主的孩子,让家长不再焦虑。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