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相似还是相异?:18世纪中英农村经济与社会比较(精)徐浩
  • 正版
    • 作者: 徐浩著 | 徐浩编 | 徐浩译 | 徐浩绘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22-03-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徐浩著| 徐浩编| 徐浩译| 徐浩绘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22-03-01
    • 版次:1
    • 印次:1
    • 页数:500
    • 开本:32开
    • ISBN:9787100203951
    • 版权提供:商务印书馆
    • 作者:徐浩
    • 著:徐浩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76.00
    • ISBN:9787100203951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03-01
    • 页数:500
    • 外部编号:3142285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绪言
    章 农民与农村经济的比较
    节 农业人口比例与农民阶层
    一 农业人口数量的估计
    二 自耕农
    三 佃农
    四 农村雇工
    第二节 农业生产条件
    一 耕地面积
    二 农田水利
    第三节 农业生产力
    一 生产技术
    二 农村经济的多样化
    三 粮食生产
    第二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比较
    节 地主阶级
    一 身份地主
    二 非身份地主
    第二节 土地关系与地产经营
    一 地产运动与产权关系的变化
    二 租佃制
    三 雇工制
    第三节 剥削关系
    一 地租形态
    二 地租剥削量
    第三章 农村商品经济的比较
    节 制约发展的因素
    一 社会生态环境
    二 城乡关系
    三 经济结构
    第二节 农村市场
    一 地方小市场
    二 集散和专业市场
    三 庙会和交易会
    第三节 国内和海外市场
    一 全商市场
    二 海外市场
    第四章 农民生产生活的比较
    节 小农生产
    一 农民学研究的三大体系
    二 小农的产
    三 农民家庭经济
    第二节 农民的家庭生活
    一 婚俗
    二 继承
    第三节 小农分化
    一 转变的机制
    二 富裕农民经济
    三 小农的贫困化
    第五章 农民反抗斗争的比较
    节 农民个别的和小规模的抗争
    一 佃农和自耕农反抗剥削
    二 雇工的反抗斗争
    第二节 农村危机的加重与农民反抗
    一 农村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二 乾嘉年间的几次农民起义
    第三节 中世纪英国农民反抗斗争历史的回顾
    一 为推翻农奴制和不平等的社会而战
    二 农民地方的反抗活动
    三 1381年的农民起义
    第四节 18 世纪前后英国农民的斗争
    一 为土地和新社会而战
    二 17世纪圈地和资产阶级时期的农民斗争
    三 18世纪农民的反抗运动
    参考文献

    以往,历史学家认为英国人有早婚习俗,这种印象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有这样一个情节:朱丽叶在14—15岁时,其母为其议婚。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史料可以印存在着早婚的习俗。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家庭史学的崛起,关于前工业化时期,主要是16—18世纪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婚龄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家庭史学家依据教区的洗礼、结婚和丧葬记录,以及1纪以前村庄居民分户记录等重要基层资料,对西欧在工业前几里,人们的婚龄做了统计。如彼得·拉斯勒特在其家庭史的代表作《历的户与家》中指出,西欧在工业前的几里,在占全部人口90%的底层群众中,男女婚龄一般都比较晚。他依据英国伊灵(埃塞克斯郡一村庄)1599年的一份数据和法国朗格尼斯1788年的一份数据,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1733—1734年的一份数据加以对比,指出:伊灵和朗格尼斯两地24岁以下男子的成婚率为零,而贝尔格莱德20—24岁男子的成婚率为33%;伊灵20—24岁女子成婚率为13%左右,朗格尼斯24岁以下女子成婚率仍旧为零,而在贝尔格莱德,15—19岁女子成婚率为77%,20—24岁女子成婚率为92%。在伊灵,男女初婚年龄比英国地区要低。在1550—1724年,112名初婚男的平均年龄为25.3岁,而178名新娘的初婚年龄为24.6岁。在被统计的新婚夫妇中,年龄分别为22.5岁和21.3岁,年龄分别为27.7岁和27.5岁;而在曼彻斯特郡,新郎的初婚年龄为29.4岁,新娘则为28.1岁。这里1/4的新娘和1/3以上的新郎初婚时年龄在30岁以上,而在伊灵,男女晚婚的比例分别为1/4和不足1/6。彼得·克里特也对16—18世纪英国人的婚龄进行了研究。他依据德文郡的科利顿、曼彻斯特的博福斯德和谢波希德三个村庄教区登记,考察了这些村庄自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农民婚龄的变迁历程。1550—1599年,科利顿村婚龄为27岁,两村不详;1600—1649年,科斯顿为27.1岁,博福斯德为25.7岁,谢波希德为28.1岁。1650—1699年,三个村分别为29.4岁、26.4岁和28.1岁;1700—1749年,为28.3、27.5、27.4岁;1750—1799年,为26.3、26.5、24.1岁。虽然拉斯勒特和克里特考察范围仅限于四个村庄,但著名家庭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其评述80年代的西方家庭史研究状况的文章中,直言不讳地说,占人口95%的下层群众,男女婚龄都变晚,在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和法国都是如此。通常的情况是,年近三十的男子娶24—25岁左右的女子。应该说,对早期现代英法两国晚婚模式普遍的揭示,是人口史和家庭史近二十年令人吃惊也是意义的重发。
    目前,西方学者已不怀疑底层群众晚婚现象的普遍,但对其出现的确切时间及其原因还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特别是后者,更令学者们颇费精力。为什么青年男女在青春期后的十几年方才男婚女嫁?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是由于14、15世纪以后“新居制”(neoLocalresidence,或称单居制)的推行。在晚婚流行的地区,新婚普遍地建起自己的新居,而不是同父母合居。因此,为了结婚,他们需攒钱购买生产生活用品,如购买房屋甚至土地。这一切需要长期艰苦劳动和节俭生活才能做到。也就是说,导致晚婚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即年轻夫妇婚后或者立刻离开父母,或者尽快离开父母建立新居所。为此,新婚夫妇必须在婚前储蓄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样做的后果是大多数妇女的生育高峰期减少了十年左右时间,因而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并促进了资金的积累。以伊灵为例,1550—1724年,20岁以下结婚的妇女有6.6个孩子,20—24岁有5.1个,25—29岁有3.8个,30—34岁有2.7个,35—39岁仅有2个。a此外,对继承习惯的研究,也为以新居制解释晚婚提供了佐。历史学家发现,在英国农村人们认为无土地即无婚姻。在实行不可分割继承制地区,继承人因等待父亲将土地交给他,婚龄一般较晚;没有继承土地的幼子,因积资购地需要数年,也推迟了婚期。而且至少从中世纪以来,社会上还存在数量很大的终身未婚人群。同时斯通也看到,18世纪下半叶起,西欧的婚龄又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从前引克里特对英国三个村庄的研究中也得到印c。但是,斯通对此未做进一步的分析。导致18世纪婚龄有所降低的原因,可能也同非农业人口的迅速增加有关。这一时期,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明显快于农业人口的增长。农业人口落后于工业人口的增加,这一点看来不会有问题。
    但商人的增加同婚龄下降之间有联系,还没有更直接的据,也没有这一时期农业人口和工商业人口婚龄的对比资料。但工商业人口的增长不再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同时乡村纺织业又以家庭成员的劳动为主,客观上需要人口增加,而在预期寿命仍较低的18世纪,增加人口数量就要延长妇女生育时间,那么婚龄就得降低。而农业人口的下降,可能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妇女婚龄的推迟,致使其育龄期限缩短,降低了出生率;二是越来越多的家庭依赖工资劳动者,家庭的生育率同家庭劳动力的相互制约被打破,农家没有必要因家庭需要劳动力而多生孩子,劳动力除夫妇外通过雇工解决,雇工人数依农事多寡疏密而定,从而在家庭内部使过剩人口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可以说,农户中人口产和家庭生产方式下劳动力产的分离,是晚婚、晚育和控制生育的主要原因。18世纪的中国,以及英国乡村纺织业集中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延续,恐怕有相应的关系。
    ——摘自第四章第二节“农民的家庭生活”,第330-334页。

    自18世纪,历史的天平似乎倾向了西方,西方“蒸蒸日上”,东方渐次“衰败落后”。英国是早确立发展模式的典型,而中国是东方的传统强国,分析比较两国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刻了解东西方何以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即是对历这一重历史象的深刻分析和比较研究,阐述了中英两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同内容和特征,揭示出具有普遍的规律,对今日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所启示和借鉴。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