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聆听大师季羡林作品系列(共9册)(精)季羡林
  • 正版
    • 作者: 季羡林著 | 季羡林编 | 季羡林译 | 季羡林绘
    • 出版社: 当代中国丛书编缉部
    • 出版时间:2016-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季羡林著| 季羡林编| 季羡林译| 季羡林绘
    • 出版社:当代中国丛书编缉部
    • 出版时间:2016-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6-05-01
    • 开本:32开
    • ISBN:9787515407029
    • 版权提供:当代中国丛书编缉部
    • 作者:季羡林
    • 著:季羡林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283.00
    • ISBN:9787515407029
    • 出版社:当代中国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16-05-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6-05-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361025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翻译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谈翻译
    再谈翻译
    翻译的危机
    汉语与外语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新世纪应用语言学的几个问题
    梵语研究
    文化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重新认识西方汉学家的作用
    cini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
    再谈cini问题
    《罗摩衍那》译后记
    《沙恭达罗》译本序
    黄宝生汉译《摩诃婆罗多》
    《南亚丛书》序
    对于编修中国翻译史的一点意见
    研究语言要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
    中外文论门外絮语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外来词
    中外两种竹枝词
    漫谈古书今译
    我同外国文学的不解之缘
    在印度文学院授予名誉院士学衔仪式上的演说

    作文
    写文章
    文章的题目
    文以载道
    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漫谈散文
    我对散文的认识
    散文的两类怎样写散文
    没有身边琐事就没有真正好的散文
    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
    散文创作必须学习之处
    语言与文字
    成语和典故
    做诗与参禅
    漫话历史题材
    日记贵在无雕饰
    谈谈“炼话”
    好书的标准
    记者要讲真话
    好的文艺国
    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
    我的处女作
    《牛棚杂忆》自序
    我和东坡词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获奖有感
    关于《两个小孩子》的一点纠正

    章·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
    谈人
    三论人生
    人生漫谈
    人生之美
    漫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人生小品
    禅趣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间爱
    第二章·做人与处世
    谈礼貌
    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与虚伪
    容忍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毁誉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难得糊涂
    做人与处世
    牵就与适应
    三思而行
    目中

    漫谈消费
    论朋友
    第三章·我们面对的现实
    希望在你们身上
    一寸光阴不可轻
    成功
    当时只道是寻常
    开卷有益
    走运与倒霉
    缘分与命运
    隔膜
    坏人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我们面对的现实
    论恐惧
    论压力
    第四章·我写我
    我写我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我害怕“天才”
    衣着的款式
    第五章·长寿之道
    养生无术是有术
    谈老
    老年(一)
    老年(二)
    老年(三)
    谈老年(一)
    谈老年(二)
    谈老年(三)
    老年十忌
    老年四“得”
    老马识途

    长寿之道

    回忆小学诸师
    回忆正谊中学诸师
    回忆山大附中诸师
    回忆济南高中诸师
    忆恩师董秋芳先生
    忆念胡也频先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回忆吴宓先生
    西谛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遥远的怀念
    西克教授
    布劳恩和冯·格林
    回忆汤用彤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回忆梁实秋先生
    扫傅斯年先生墓
    悼念沈从文先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记周培源先生
    回忆王力先生
    记张岱年先生
    忆念郑毅生先生
    悼念曹老
    悼组缃
    怀念乔木
    伊姆加德
    忆章用
    哭冯至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悼念赵朴老
    追忆李长之
    悼念周一良
    忆老友于道泉
    我的朋友臧克家
    悼许国璋先生
    悼念马石江同志
    寿作人
    难忘的一家人——忆老朋友普拉萨德先生一家
    石景宜博士

    “天下好事,还是读书”
    对我影响的几本书
    我喜的书
    十种书
    我的书斋
    我和书
    我和北大图书馆
    十年回顾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如何搜集资料
    如何利用时间
    才、学、识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把学术还给人民众为考辩诬
    再谈考
    我的考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到兼顾义理
    我的义理
    一些具体的想法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中西兼通,中外结合
    “模糊”“分析”与“综合”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我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范围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思想家与哲学家
    实话实说
    论博士
    论教授
    论怪论
    真理愈辨愈明?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治学经验之谈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
    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汤用彤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释迦牟尼
    浮屠与
    再谈浮屠与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典中的“黑”与“白”
    《列子》与典
    中国的《六祖坛经》
    法显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
    的倒流
    原始的历史起源问题
    原始的语言问题
    我和研究

    东方文化
    再谈东方文化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倡议编撰《东方文化集成》
    议论东西方文化的意义
    国学漫谈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天人合一”新解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论书院
    从宏观上文化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东学西渐与“东化”
    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问的盛衰消长问题
    拿来和送去
    “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章 我的童年
    穷的村中穷的家
    父辈们
    每天高的享受
    开始认字
    离开故乡
    第二章 小学记忆
    进入一师附小
    做过一次生意
    转入新育小学
    新育小学的校舍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看捆猪
    看杀人
    九月九庙会
    看戏
    学英文
    国文竞赛
    次“” 偷看小说
    蚂蚱进城
    想念母亲
    第三章 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我的几个老师
    考入北园高中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在济南高中
    荣誉感继续作美

    上国文课
    旅行筹款晚会
    第四章 清华学子
    报考邮政局
    考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对我影响大的两门课程
    第五章 教书谋生
    小小一招
    又长了一番见识
    “拿到了没有?”
    第六章 去国途中
    天赐良机
    在“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莫斯科
    第七章 德国十年
    想国。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德国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盟国
    优胜记略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
    第八章 滞留欧洲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第九章 游子归途
    船上生活
    在西贡
    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十章 在北京大学(1946~1948)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出路的表现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
    十章 在北京大学(1949~1965)
    眼前充满光明
    陷入会议的漩涡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
    1950年至1956年的学术研究
    政治运动
    1957年至1965年的学术研究
    第十二章 在北京大学(1966~1977)
    从社教运动谈起
    1966年6月4日
    对号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来
    抄家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
    牛棚转移
    半解放
    在延庆新华营
    完全解放
    翻译《罗摩衍那》
    一个小曲 一幕闹剧
    恢复组织生活
    第十三章 在北京大学(1978~1993)
    政治环境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
    第十四章 耄耋之年
    死的浮想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夫子自道”
    对未来的悬思
    难得糊涂
    我不能封笔
    附录 季羡林年谱

    枸杞树
    海棠花
    马缨花
    夹竹桃
    五色梅
    槐花
    的丝瓜
    怀念西府海棠
    洛阳牡丹
    美人松
    园花寂寞红
    幽径悲剧
    二月兰
    清塘荷韵
    老猫
    喜鹊窝
    鳄鱼湖
    一条老黄昏
    晨趣
    听雨
    喜雨
    回忆
    寻梦
    春满燕园
    爽朗的笑声
    清华颂
    月是故乡明
    人间自有真情在
    赋得的悔
    寸草心
    我的家
    官庄扫墓
    石林颂
    北戴河杂感
    西双版纳礼赞
    访绍兴鲁迅故居
    游天池
    火焰山下
    富春江上
    观秦兵马俑
    火车上观日出
    星光的海洋
    登蓬莱阁
    登庐山
    游石钟山记
    虎门炮台
    我爱北京
    延吉风情
    游小三峡
    歌唱塔什干
    重过仰光
    天雨曼陀罗
    海德拉巴
    下瀛洲
    德里风光
    尼泊尔随笔
    望雪山
    圣地巡礼
    法门寺
    大觉寺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1946年归国,任北大学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意义在颇有一些人喜欢谈论“中国之”。事求
    是地说,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极多极多的。几大发明和几大奇迹,不必说了。即在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中,在人民日常生活的饮食中,“”也到处可见。
    然而,有一个“”却被人们完全忽略了,这就是翻译。
    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都是“”。这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先秦时代已有翻译活动。这是很自然的。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或民族(中华民族包括很多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或民族问,翻译都是必要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前进。
    至迟到了东汉初年,印度就传人中国。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国僧人和印度僧人,以及中亚某些古代民族的僧人,翻译了大量的典,有时个人单独进行,有时采用合作的方式。专就一个宗教来说,称之为“”,它是当之无愧的。从明清之际开始,中间经过了1纪末的洋务运动和1919年开始的五四运动,一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其中间有外国人)又翻译了其量极大的西方书籍,其中也有少量东方书籍。各种学科几乎都有。典翻译以及典籍的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没有这些翻译,你能够想象今天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会是什么样子?这些话几乎都已属于老生常谈的范畴,用不着再细说了。我现在想从一个崭新的、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的角度上,来谈一谈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上一些大国中,颇有一些有识之士,在认真地思考讨人类化的演变和走向问题。英国学者汤因比可以作为一个代表。他的大著《历史研究》已被译为汉文。他把世界上过去所有的文明分为或2个,说明没有任何文明是能永存的。我的想法同这个说法相似。我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具体的例子请参看汤因比的著作。我在这里声明一句:他的例子我并不完全赞同。
    汤因比把整个中华文化(他称之为“文明”)分为几个。这意见我认为有点牵强、机械。我觉得,不能把中华文化分成几个,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
    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既然主张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过程,为什么中华文化竞能成为例外呢?为什么中华文化竞能延续不断地一直存在到今天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到了点子上。我必须认真地予以答复。
    倘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仔细加以分析,中间确能分出若干阶段,中华文化并不是前后一致地、毫无变化地发展下来的。试以汉唐文化同朝代的文化相比,就能看出巨大的差别。汉唐时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占领导地位。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文化的中心。朝代则不行。到了近代,世界文化重心西移,我们则努力“西化”,非复汉唐之光辉灿烂了。
    但是,不管经过了多少波折,走过多少坎坷的道路,既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中华文化反正没有消逝。原因何在呢?我的答复是: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近若干年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翻译问题之风大兴。和专著都出了不少,又成立了全国的和一些省市的翻译组织,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林煌天同志等又编撰了这一部《中国翻译词典》,可谓锦上添花了。对林煌天等同志编撰这样的词书我是完全信任的。他们在翻译方面,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组织经验。他们编撰的书很有特色,汇集了涉及翻译学术方面的各种词条和有关资料,翻译工作者和文化教育界人士都可用作参考。煌天同志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乐于接受,同时又乘机把自己对翻译工作的重要的看法一并写了出来,以便求教于高明。
    1993年10月11日凌晨P10-13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聆听大师季羡林作品系列(共9册)(精)》是季羡林先生于2006年亲自授权、审定的经典书,集中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人生智慧、翻译、作文等方面的文章。季羡林先生愈行愈远,而他的人生智慧对读者的影响却愈久弥深。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